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6 14:11:58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下册 分层作业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基础巩固】
1.家庭小账本记录时代大变化。以下示意图是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账本制作,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生活方式的变化 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城市化进程加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据材料“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账本”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977年到2006年,这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收入的增加,而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A项正确;生活方式的变化只是现象,并不是材料信息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消费结构变化并不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经济水平的提高才是一切的前提,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活的变迁,并没有涉及城市化进程是否加速,排除D项。故选A项。
2.截止到哪一年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
A.2010年 B.2015年 C.2020年 D.2021年
【答案】C
【解析】截止2020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528万公里,路网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特别是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3.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以下图片展示了我国在交通运输领域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我国在交通运输领域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结合所学可知,大型客机、动车组属于交通运输方面取得成就,翟志刚太空漫步属于航天领域,辽宁舰属于军事方面。因此,①③属于交通领域,②④属于其它领域,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4.“农家乐”制作的野菜、粗粮受到前来游玩的游客的欢迎,这种现象说明了( )
A.中国已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B.人们饮食非常单一
C.“农家乐”经济发展水平低,只能提供简单的饭菜
D.人们的生活水平已从“吃饱”进步到“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农家乐”制作的野菜、粗粮受到前来游玩的游客的欢迎”和所学知识可知,人们的生活水平已从“吃饱”进步到“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D项正确;中国已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但是和题干反映的从“吃饱”进步到“吃好”不符,排除A项;人们饮食非常单一说法错误,且题干材料没有反映饮食单一,排除B项;“农家乐”经济发展水平低,只能提供简单的饭菜,说法错误,且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4年新年伊始,哈尔滨火出了圈,元旦假期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哈尔滨机场共保障航班1413架次,运送旅客20.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66%、93%。铁路方面在1月2日发送旅客达144.6万人次。这反映了( )
A.民航运输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方式 B.2023年“五一”出行量是历史最高水平
C.人们的消费观念出现巨大变化 D.交通运输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元旦假期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哈尔滨机场”“铁路方面”可得出,飞机和汽车属于交通运输的发展,结合题干可知交通运输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D项正确;机场运送旅客为20.5万人次,铁路为144.6万人次,由此可知铁路运输大于航运,排除A项;题干是2024年元旦,排除B项;题干涉及了哈尔滨元旦接待游客情况,并不能得出人们的消费观念出现巨大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6.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民众的消费变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
A.消费习惯 B.互联网普及 C.经济发展 D.智能手机的使用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粮票的使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产品日益丰富,粮票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开始出现用微信支付购买商品,这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原因,C项正确;A、B、D项都推动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迁,但不是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因素,排除ABD项。故选C项。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全国铁路共有2.18万km(部分线路被拆除),多建在东北和沿海地区,广阔的西北、西南地区只有1600多公里。铁路技术设备基本依赖进口,轨距不一,型号杂乱,有“万国铁路博物馆”之称;管理分割,运输效率低下。
——摘编自傅志寰等《中国铁路百年发展与创新》
材料二 中国铁路发展大事表(部分)
时期 事件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区建设新线。1952年开始,先后试制出多种蒸汽机车,设计制造各种客车和货车。 1958年开始制造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随后投入批量生产。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铁路组织了系列建设大会战,路网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1997年开始,我国铁路陆续实施6次大提速,累计提速里程为2.2万km。 20世纪90年代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引进,实现高速铁路迅猛发展。
——摘编自傅志寰等《中国铁路百年发展与创新》
(1)根据材料一、二,与新中国成立前相比,简述1949—1978年我国铁路建设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2012年我国铁路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得出一个历史结论。
【答案】(1)变化:由主要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到重点在西南、西北建设新线;铁路技术设备由基本依赖进口到自主设计制造;由管理分割到国家统一规划。
(2)原因: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铁路交通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科研攻关和技术引进。
(3)结论: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国家独立是铁路(交通)建设快速发展的前提。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多建在东北和沿海地区,广阔的西北、西南地区只有1600多公里”“铁路技术设备基本依赖进口,轨距不一,型号杂乱”“管理分割,运输效率低下”和材料二“改革开放后,中国铁路组织了系列建设大会战,路网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20世纪90年代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引进,实现高速铁路迅猛发展”对比分析可知我国铁路建设的变化由主要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到重点在西南、西北建设新线;铁路技术设备由基本依赖进口到自主设计制造;由管理分割到国家统一规划。
(2)原因:根据材料“1978年—2012年”和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社会主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由此分析我国铁路发展的原因有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铁路交通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科研攻关和技术引进。
(3)结论:对比分析建国初和改革开放后我国铁路建设的状况,我们可以分析得知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不断发展完善;结合我国铁路建设发展的原因分析可以得知国家独立是铁路(交通)建设快速发展的前提。
二、【培优促能】
8.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飞跃 B.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
C.人民生活观念的巨大变化 D.科学技术的巨大突破
【答案】A
【解析】根据衣食住行的变迁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飞跃,A项正确;题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飞跃,不是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排除B项;人民生活观念的巨大变化不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科学技术的巨大突破不是材料反映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9.不同时代有不同支付方式。下图是中国支付方式的演变,反映出( )
A.生产力水平的逐渐提高 B.支付方式趋于单一
C.传统支付方式退出生活 D.科技彻底改变生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从古至今我国的支付方式反映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发展,A项正确;支付方式趋于单一,表述错误,排除B项;传统支付方式退出生活,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项;科技为生活服务,而不是改变生活,排除D项。故选A项。
10.习近平总书记说:“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国家为实现“老有所养”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失业保险 B.养老保险 C.生育保险 D.医疗保险
【答案】B
【解析】从“国家为实现‘老有所养’而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为实现“老有所养”而采取的措施是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国家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B项正确;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在职业妇女因生育子女而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及时给予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是为补偿疾病所带来的医疗费用的一种保险。由此可知,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解决的均不是“老有所养”的问题,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胡明同学从下图获得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
A.从古至今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B.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增长较快与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等因素密切相关
C.1968~1992年是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D.从1992~2015年人口增长情况可以看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答案】A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观察图片可知,图表显示我国1834-1953年间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根据所学可知,1764-1834年处于清朝前期,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增长较快,这主要是因为清朝前期政治清明、生产力得到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较为稳定。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图中反映出我国人口在1968-1992年的24年中增长了4亿,相较其他时间段增长速度最快。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由图中可以看出,最近23年里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已经比上世纪放缓,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取得明显成效,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2.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开通,六枝、盘州、水城、钟山及周边县区的“半小时”“一小时”城市圈形成(下图)。从我市的整体规划发展角度看,有利于( )
A.改变生活方式 B.加速区域协调发展 C.改变工作方式 D.促进西部的大开发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开通,六枝、盘州、水城、钟山及周边县区的‘半小时’‘一小时’城市圈形成”结合所学知识,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开通,“半小时”“一小时”城市圈形成,这一成就使区域内部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加速区域协调发展,B项正确;题干“六枝、盘州、水城、钟山及周边县区的‘半小时”’一小时’城市圈形成”体现出区域内部之间的联系便捷,改变生活方式、 改变工作方式,促进西部的大开发,但不符合“整体规划发展角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过去,信阳以生产春季绿茶为主。现今在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强力推介下,生产的夏秋茶——“信阳红”很快红遍了信阳,红适了中原,红动了京城。由此可知,信阳茶叶经
济发展是由于( )
A.政府支持、品种创新 B.继承传统、扩大市场 C.放弃传统、技术革新 D.扩大宣传、走向世界
【答案】A
【解析】依据“现今在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强力推介下”可得出信阳茶叶经济发展是由于政府支持,依据“过去,信阳以生产春季绿茶为主”“现今……生产的夏秋茶——‘信阳红’很快红遍了信阳”可得出信阳茶叶经济发展是由于品种创新,A项正确。BCD项在题干中没有得等体现,排除。故选A项。
14.下表是1978年和1996年某城市居民主要饮食消费品统计表(单位:千克),出现图中数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B.粮食供应减少影响居民生活
C.人们更加注重饮食类型多样 D.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D
【解析】依据图中时间“1978到199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图中数据变化的根本原因,故D符合题意;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和人们更加注重饮食类型多样不是图中数据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AC;粮食供应减少影响居民生活的说法错误,排除B。故选D。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中国汽车协会的统计,截至1998年12月底,我国汽车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总投资规模已经达到了209.39亿美元;2000年,我国汽车行业新签约中外合资企业24家,总投资额5.1亿美元;2001年,汽车行业新签约中外合资企业17家,总投资额7.25亿美元。
——摘编自郭克莎、银国宏《10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
材料二
新能源汽车出口在我国汽车出口中占比越来越高,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核心增长点。从出口数量来看,根据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5月我国汽车出口175.8万辆,同比增长81.5%,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45.7万辆,同比增长1.6倍。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保持高速增长,出口能力持续走强。
——柯婉萍《“双碳”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汽车行业有何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情况。
(3)从引进外资发展汽车工业到新能源汽车走出国门,你认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特点:汽车总产量始终高于轿车产量;汽车总产量的总体增速高于汽车。中外合资投资汽车领域发展速度较快。
(2)情况: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产逐渐增长;在2021年产量增长率和销量增长率达到了顶峰;量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越来越高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核心增长点。
(3)原因: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加入WTO、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1992-2001年中国汽车总产量和轿车产量变化”,可归纳为汽车总产量始终高于轿车产量;汽车总产量的总体增速高于汽车。根据材料“截至1998年12月底,我国汽车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总投资规模已经达到了209.39亿美元;2000年,我国汽车行业新签约中外合资企业24家,总投资额5.1亿美元;2001年,汽车行业新签约中外合资企业17家,总投资额7.25亿美元。”,可归纳为中外合资投资汽车领域发展速度较快。
(2)情况:根据材料“2018-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及增长率”,可归纳为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产逐渐增长;根据材料“2021产量增长率145.60%和销量增长率157.50%、”,可归纳为在2021年产量增长率和销量增长率达到了顶峰;根据材料“新能源汽车出口在我国汽车出口中占比越来越高,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核心增长点。”、“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保持高速增长,出口能力持续走强。”,可归纳为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越来越高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核心增长点。
(3)原因:可从改革开放、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等角度分析,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加入WTO,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三、【核心素养】
16.【历史解释】(2022·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观察下面图片,分析城乡变化原因( )
70年代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 70年代的农村 现在的美丽乡村
A.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B.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挥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D.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70年代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和“70年代的农村”“现在的美丽乡村”分析可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项正确;题干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无关,排除A项;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挥的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而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排除B项;选项D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17.【时空观念】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电信事业发展迅速 B.饮食讲究营养均衡科学
C.服饰变得丰富多彩 D.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中的关键词电信、通信网络、电话用户、5G等可知,题意反映电信事业发展迅速,A项正确;题意中没有提及饮食讲究营养均衡科学,排除B项;同理题意中没有提及服饰变得丰富多彩,排除C项;题意中也没有提及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排除D项。故选A项。
18.【史料实证】(2022·海南·中考真题)读下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 )
A.城市缺房问题彻底解决 B.农村居住环境明显好转
C.城乡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D.室内设备设施大为改观
【答案】C
【解析】柱状图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大幅度增长,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住条件得到改善,C项正确;人均住房面积大幅度增长并不能说明城市缺房问题彻底解决,排除A项;图示显示出城市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增长,不能说明农村居住环境明显好转,排除B项;柱状图更不能看出室内设备
设施大为改观,排除D项。故选C项。
19.【家国情怀】(2021·内蒙古鄂尔多斯·中考真题)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调: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这首词反映出( )
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B.信息时代导致了情感危机
C.信息技术改变了生活方式 D.传统文学已不适应现代社会
【答案】C
【解析】材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体现的是信息技术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C项正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出现情感危机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B项;传统文学对现代社会仍然有一定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四、【挑战真题】
20.(2023·广东广州·中考真题)以下是某同学撰写的演讲稿提纲:
◆从“吃饱”到“吃好” ◆从小瓦房到大楼房 ◆从样式单调到丰富多彩 ◆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高铁列车 ◆从“自行车王国”到“共享单车王国”
据此判断,该演讲稿的标题是( )
A.海峡两岸的交往 B.航天事业的发展 C.新时代强军之路 D.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演讲稿提纲可知,该演讲稿反映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该演讲稿的标题应是:社会生活的变迁,D项正确;海峡两岸的交往,指的是祖国和台湾的交往,这与提纲中的“从小瓦房到大楼房”、“从样式单调到丰富多彩”、“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高铁列车”等均无联系,排除A项;“航天事业的发展”与“新时代强军之路”的说法,均与提纲中的“从‘吃饱’到‘吃好’”、“从小瓦房到大楼房”、“从样式单调到丰富多彩”、“从‘自行车王国’到‘共享单车王国’”等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21.(2023·宁夏·中考真题)下面这组图片可以用于研究( )

口耳相传 邮驿通信 有线电话 互联网
A.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 B.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强
C.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 D.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换,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邮驿通信”再到工业革命后的“有线电话”,最后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互联网”,人类的交流与沟通更加的方便和快捷,体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人类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化,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力量是否增强,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人类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化,无法得出“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人类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化,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2.(2022·浙江宁波·中考真题)如下图是我国2017年和2020年发展教育等民生事业的财政支出柱状图。它反映了我国( )
①教育等民生保障逐步提高 ②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得到解决 ④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我国2017年和2020年发展教育等民生事业的财政支出柱状图可知,从2017年我国在教育经费、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领域财政支出为3.42万亿、2.46万亿、1.45万亿;2020年我国在教育经费、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领域财政支出为4.29万亿、3.39万亿、1.92万亿。我国的这些领域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这说明教育等民生保障逐步提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得到解决,无法从图示中反映出来,③不
符合题意,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23.(2022·广东·中考真题)如图。伴随高速铁路的开通,“半小时”“一小时”城市圈形成。这一成就( )
A.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B.实现军备更新换代 C.加速区域协调发展 D.促进了西部大开发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圈形成,有利于加速区域协调发展,C项正确;材料与电信网络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军备无关,排除B项;材料三个城市圈都不位于西部,排除D项。故选C项。
24.(2023·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部分经济数据对比表
国内生产总值 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1953-1980年1981-1985年2.6%8.75%
1980年 1985年 年均增长率
4588亿元 9099亿元 10.6%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乡社会呈现新的气象。不少人开始告别“铁饭碗”,纷纷“下海”;每年春节前后的务工人员返乡和入城高峰,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人口流动的独特景观;喇叭裤、红裙子、文化衫、牛仔裤等风靡一时;社会上出现“读书热”和“外语热”,欣赏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日益成为大众热衷的文化生活方式。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据材料一,概括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城乡社会呈现了哪些方面的新气象。
(3)从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的联系中,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答案】(1)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就业;人口流动;服饰;文化生活。(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经济改变生活。(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部分经济数据对比表”可知,1980—1985年,国内年均增长率大幅上升;1981—1985年全国居民消费税年均增长率大幅上升,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
(2)材料二“不少人开始告别‘铁饭碗’,纷纷‘下海’”反映的是就业方面;“每年春节前后的务工人员返乡和入城高峰”反映的是人口流动;“喇叭裤、红裙子、文化衫、牛仔裤等风靡一时”反映的是服饰方面;“喇叭裤、红裙子、文化衫、牛仔裤等风靡一时;社会上出现“读书热”和“外语热”,欣赏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日益成为大众热衷的文化生活方式”反映的是文化生活。
(3)材料一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的发展,材料二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乡社会呈现新的气象。两则材料体现了经济改变生活。
25.(2023·福建·中考真题)学校开展“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项目式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实证——着装变化】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受经济等条件制约,人们的穿着需求主要集中在坚实、保暖、耐磨、耐脏上,民众服装的主要色调是蓝、黑、灰色。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开放前我国民众着装的特点。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众着装的新趋势。
【历史解释——奥运佳绩】
材料三
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来,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保护和支持社会体育的发展。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体育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88-2008年我国在夏季奥运会上所获金牌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答案】(1)特点:经济实用;色彩单调(作答1点即可)
(2)新趋势:款式由单一到多元;色彩由单调到丰富;衣着需求从“穿暖”到“穿美”转变;着装理念从大众化到个性化。(任答2点即可。或其他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3)变化:稳步上升。
原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初步建立,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国家政策、法规的保护和支持。全民体育参与意识的增强;国际体育交流的推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北京申奥成功的推动。(回答3点即可。或其他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解析】(1)根据题干材料“人们的穿着需求主要集中在坚实、保暖、耐磨、耐脏上,民众服装的主要色调是蓝、黑、灰色。”可知,改革开放前我国民众着装的特点是经济实用;色彩单调。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的的中国女性着装”。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众着装的新趋势有:新趋势:款式由单一到多元;色彩由单调到丰富;衣着需求从“穿暖”到“穿美”转变;着装理念从大众化到个性化。
(3)根据材料三“1988—2008年我国在夏季奥运会上所获的金牌数统计图”可知,1988-2008年我国在夏季奥运会上所获金牌数稳步上升。根据题干材料“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来,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保护和支持社会体育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夏季奥运会产生变化的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初步建立,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国家政策、法规的保护和支持。全民体育参与意识的增强;国际体育交流的推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北京申奥成功的推动。八年级历史下册 分层作业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基础巩固】
1.家庭小账本记录时代大变化。以下示意图是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账本制作,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生活方式的变化 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城市化进程加速
2.截止到哪一年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
A.2010年 B.2015年 C.2020年 D.2021年
3.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以下图片展示了我国在交通运输领域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4.“农家乐”制作的野菜、粗粮受到前来游玩的游客的欢迎,这种现象说明了( )
A.中国已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B.人们饮食非常单一
C.“农家乐”经济发展水平低,只能提供简单的饭菜
D.人们的生活水平已从“吃饱”进步到“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5.2024年新年伊始,哈尔滨火出了圈,元旦假期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哈尔滨机场共保障航班1413架次,运送旅客20.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66%、93%。铁路方面在1月2日发送旅客达144.6万人次。这反映了( )
A.民航运输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方式 B.2023年“五一”出行量是历史最高水平
C.人们的消费观念出现巨大变化 D.交通运输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6.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民众的消费变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
A.消费习惯 B.互联网普及 C.经济发展 D.智能手机的使用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全国铁路共有2.18万km(部分线路被拆除),多建在东北和沿海地区,广阔的西北、西南地区只有1600多公里。铁路技术设备基本依赖进口,轨距不一,型号杂乱,有“万国铁路博物馆”之称;管理分割,运输效率低下。
——摘编自傅志寰等《中国铁路百年发展与创新》
材料二 中国铁路发展大事表(部分)
时期 事件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区建设新线。1952年开始,先后试制出多种蒸汽机车,设计制造各种客车和货车。 1958年开始制造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随后投入批量生产。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铁路组织了系列建设大会战,路网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1997年开始,我国铁路陆续实施6次大提速,累计提速里程为2.2万km。 20世纪90年代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引进,实现高速铁路迅猛发展。
——摘编自傅志寰等《中国铁路百年发展与创新》
(1)根据材料一、二,与新中国成立前相比,简述1949—1978年我国铁路建设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2012年我国铁路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得出一个历史结论。
二、【培优促能】
8.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飞跃 B.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
C.人民生活观念的巨大变化 D.科学技术的巨大突破
9.不同时代有不同支付方式。下图是中国支付方式的演变,反映出( )
A.生产力水平的逐渐提高 B.支付方式趋于单一
C.传统支付方式退出生活 D.科技彻底改变生活
10.习近平总书记说:“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国家为实现“老有所养”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失业保险 B.养老保险 C.生育保险 D.医疗保险
11.胡明同学从下图获得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
A.从古至今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B.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增长较快与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等因素密切相关
C.1968~1992年是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D.从1992~2015年人口增长情况可以看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12.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开通,六枝、盘州、水城、钟山及周边县区的“半小时”“一小时”城市圈形成(下图)。从我市的整体规划发展角度看,有利于( )
A.改变生活方式 B.加速区域协调发展 C.改变工作方式 D.促进西部的大开发
13.“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过去,信阳以生产春季绿茶为主。现今在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强力推介下,生产的夏秋茶——“信阳红”很快红遍了信阳,红适了中原,红动了京城。由此可知,信阳茶叶经济发展是由于( )
A.政府支持、品种创新 B.继承传统、扩大市场 C.放弃传统、技术革新 D.扩大宣传、走向世界
14.下表是1978年和1996年某城市居民主要饮食消费品统计表(单位:千克),出现图中数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B.粮食供应减少影响居民生活
C.人们更加注重饮食类型多样 D.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中国汽车协会的统计,截至1998年12月底,我国汽车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总投资规模已经达到了209.39亿美元;2000年,我国汽车行业新签约中外合资企业24家,总投资额5.1亿美元;2001年,汽车行业新签约中外合资企业17家,总投资额7.25亿美元。
——摘编自郭克莎、银国宏《10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
材料二
新能源汽车出口在我国汽车出口中占比越来越高,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核心增长点。从出口数量来看,根据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5月我国汽车出口175.8万辆,同比增长81.5%,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45.7万辆,同比增长1.6倍。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保持高速增长,出口能力持续走强。
——柯婉萍《“双碳”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汽车行业有何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情况。
(3)从引进外资发展汽车工业到新能源汽车走出国门,你认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
三、【核心素养】
16.【历史解释】(2022·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观察下面图片,分析城乡变化原因( )
70年代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 70年代的农村 现在的美丽乡村
A.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B.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挥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D.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17.【时空观念】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电信事业发展迅速 B.饮食讲究营养均衡科学
C.服饰变得丰富多彩 D.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18.【史料实证】(2022·海南·中考真题)读下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 )
A.城市缺房问题彻底解决 B.农村居住环境明显好转
C.城乡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D.室内设备设施大为改观
19.【家国情怀】(2021·内蒙古鄂尔多斯·中考真题)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调: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这首词反映出( )
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B.信息时代导致了情感危机
C.信息技术改变了生活方式 D.传统文学已不适应现代社会
四、【挑战真题】
20.(2023·广东广州·中考真题)以下是某同学撰写的演讲稿提纲:
◆从“吃饱”到“吃好” ◆从小瓦房到大楼房 ◆从样式单调到丰富多彩 ◆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高铁列车 ◆从“自行车王国”到“共享单车王国”
据此判断,该演讲稿的标题是( )
A.海峡两岸的交往 B.航天事业的发展 C.新时代强军之路 D.社会生活的变迁
21.(2023·宁夏·中考真题)下面这组图片可以用于研究( )

口耳相传 邮驿通信 有线电话 互联网
A.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 B.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强
C.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 D.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22.(2022·浙江宁波·中考真题)如下图是我国2017年和2020年发展教育等民生事业的财政支出柱状图。它反映了我国( )
①教育等民生保障逐步提高 ②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得到解决 ④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2022·广东·中考真题)如图。伴随高速铁路的开通,“半小时”“一小时”城市圈形成。这一成就( )
A.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B.实现军备更新换代 C.加速区域协调发展 D.促进了西部大开发
24.(2023·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部分经济数据对比表
国内生产总值 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1953-1980年1981-1985年2.6%8.75%
1980年 1985年 年均增长率
4588亿元 9099亿元 10.6%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乡社会呈现新的气象。不少人开始告别“铁饭碗”,纷纷“下海”;每年春节前后的务工人员返乡和入城高峰,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人口流动的独特景观;喇叭裤、红裙子、文化衫、牛仔裤等风靡一时;社会上出现“读书热”和“外语热”,欣赏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日益成为大众热衷的文化生活方式。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据材料一,概括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城乡社会呈现了哪些方面的新气象。
(3)从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的联系中,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25.(2023·福建·中考真题)学校开展“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项目式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实证——着装变化】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受经济等条件制约,人们的穿着需求主要集中在坚实、保暖、耐磨、耐脏上,民众服装的主要色调是蓝、黑、灰色。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开放前我国民众着装的特点。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众着装的新趋势。
【历史解释——奥运佳绩】
材料三
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来,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保护和支持社会体育的发展。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体育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88-2008年我国在夏季奥运会上所获金牌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