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 (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 (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6 08:1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
战争、革命和危机交织;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两种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
具体表现:
1.政治:
①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为人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②受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2.经济:
①苏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但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3.思想文化:
①自由主义思想逐渐被凯恩斯主义代替;
②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
③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
4.国际关系:
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
②世界局势由动荡走向暂时稳定,再从大危机,大动荡走向世界大战;
③两次世界大战后分别由战胜国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二战爆发的背景、战后雅尔塔体系的架构。
【时空观念】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
【史料实证】分析1929年经济危机对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的影响,认识英法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召开的会议,分析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认同世界和平的来之不易。
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
1.了解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能够简述二战的主要经过及其重大历史事件;
2.理解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战后国际秩序的认识。

法西斯主义与
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目录
1
2
第二次世界大战
3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俄乌冲突自2022年2月24日爆发至今,已持续二年多了。目前双方仍未停战达成和平协议。我们看到战火中的乌克兰,大量士兵和平民伤亡,多座城市建筑受损严重,俄方也遭受巨大损失。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乌克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地位,成为俄罗斯与欧美间大国博弈的必争之地。战争阴云之下,众多媒体和网友纷纷担忧是否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情景导入:
历史上已经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二战的惨烈,让人们至今反对战争,拥护和平。 今天,让我们重温历史,以大国博弈的视角,走进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
1.含义:
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是中央集权形式下的军国主义。
2.兴起: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
3.特征:
(1)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
(2)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3)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
(4)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称霸世界。
4.实质:
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表现为: “极权主义”;“生存空间论”;
“征服世界”。
史料阅读:
材料一 希特勒曾经说过,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
——格哈特·温伯格《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
材料二 墨索里尼在官方的《意大利百科全书》中写道:“只有战争能使人类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能在敢于从事战争的人身上打上高贵的印记……法西斯主义认为获取最高统治权的趋向……是生命力的表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近卫文麿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矢部贞治《近卫文麿》
问题思考: 法西斯主义出现的原因。
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加速了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发展;
② 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深深恐惧;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激起的新的不满和冲突。
④德意日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军国主义、专制主义、民族主义浓厚。
(1)原因:
①根本: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供需矛盾尖锐
③政策:自由放任政策;
④直接:股票投机过度,导致股市崩溃
(2)爆发:
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黑色星期四”)。迅速席卷了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影响:
①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②政治上:社会动荡、法西斯主义泛滥,资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③国际上:提高关税、货币贬值,转嫁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知识拓展: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教材“历史纵横”: 罗斯福新政
1.时间:
2.特点:
3.实质:
4.措施:
5.影响:
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大多数美国人恢复了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
①帮助银行恢复信用、保证存款安全
③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
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②调节工业生产、实行公平竞争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国家干预经济
1933年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亚洲战争策源地——日本
原因
进程
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对外扩张是摆脱危机的出路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
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制,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2.欧洲战争策源地——德国、意大利
原因
进程
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纳粹党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
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 方式:
德、日通过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来摆脱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来摆脱危机。
2. 原因:
(1)历史原因:德、日两国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有深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传统,这成为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的基础。而美国建立的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体,使它具有民主传统。
(2)国际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德国受到严厉制裁,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受到遏制。因此,德国存在复仇情绪,日本急于打破这种遏制。而美国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不想破坏现存秩序。
(3)直接原因:德、日经济实力比美国弱,只有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才能转嫁危机,使经济复苏;而美国经济实力雄厚,可以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来缓和危机 。
(4)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阶级支持法西斯上台以维护其利益;美国通过新政度过危机。
合作探究:
德、日与美国解决经济危机的不同方式及原因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二战的背景:
材料一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得很快,它们打破了战后形成的相对均势,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必然要再次提上日程。德国实力的迅速恢复是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
——姚丽《二战全史》
材料二 1929年至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额减少了 2/3。其中,美国的进出口额下降了70%,英、法、德、日也都减少了一大半。……1933年以后,这场经济危机的高潮才过去,但各国经济的恢复仍是举步维艰。
材料三 可以说,“一战”结束时就埋下了“二战”爆发的种子,地点就在巴黎凡尔赛宫。种子的萌发还需要空气、水、土壤等外部条件。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就为“二战种子”提供了恰逢其时的生长条件。
——思不群《二战全史》
材料四 慕尼黑阴谋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绥靖政策达到顶峰,进一步鼓励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1.根本: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历史:德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仇视和不满;
3.现实: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4.直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
5.加速因素: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的推波助澜作用(英法绥靖、美国中立、苏联自保)。
历史解释: 绥靖政策
(1)含义:英法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2)实质:姑息纵容,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3)顶峰: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4)结果:助长了希特勒发动战争的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二战的过程:
1.总体进程:
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
二战可分为五大战场:亚洲战场、太平洋战场、西欧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
2.局部战争:
(1)亚洲:1931-1938,中国成为东方主战场
①序幕: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②爆发: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③地位: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二战的过程:
3.二战全面爆发:
(1)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法国败降(1940.6.22),英国继续抵抗,进行不列颠空战。
(2)扩大(苏德战场):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的主战场。
4.全球阶段:
(1)太平洋战争: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并正式向美、英宣战。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荷、加、澳等近20个国家相继对日宣战,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至1942年5月,日本几乎完全控制了整个西太平洋地区。
4.全球阶段: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①建立:1942年初,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②性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③意义:
①加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胜利信心;
③反法西斯国家互相配合,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二战的过程:
材料 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得加入上述宣言。
——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二战的胜利:
1.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是二战的转折点。
2.同盟国协同作战,在以后近三年半的时间里相继打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
3.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4.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小结: 第二资助世界大战的阶段和主机战场
亚洲-太平洋战场 欧洲战场 非洲战场
局部阶段 1931年九一八事变, 拉开了二战的序幕, 1937年七七事变, 成为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1936-1939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签订,德国割占苏台德地区 1935年意大利入侵
埃塞俄比亚
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扩大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战场成为抗击纳粹德国的主要战场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偷袭珍珠港),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战争转折 1942年中途岛战役是 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1942年阿拉曼战役是
非洲战场转折点
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订《联合国家宣言》,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战争结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45年5月8日, 德国投降标志着 欧洲战场的结束 1943年5月,
非洲战场结束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四)二战的影响: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仅欧洲战场就有3000万人伤亡,其中一多半是贫民。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的“大屠杀”。像纳粹德国那样使用工业技术手段对整个民族实施灭绝性的大屠杀,史无前例。
——节选自朱邦造《欧洲文明的轨迹》
材料二 材料二 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与欧洲衰落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美国和苏联空前强大。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就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材料三 中国、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东欧国家,在共产党等进步政党的领导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和羁绊,建立了人民政权,走上了建设独立自主的国家道路。与此同时,……印度、缅甸、印尼、菲律宾、埃及、阿尔及利亚、苏丹等一大批国家也纷纷走上独立的道路。
——金永华编著《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军事上的需要,使交战各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制造克敌致胜的武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
1.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以及难以估量的文明劫难和心灵创伤。
2.沉重打击了侵略者和一切非正义力量,有力的维护了世界和平,彰显了人类正义。
3.二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
4.促进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5.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理解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合作探究:
材料 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战场实际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同时在战略上相互支撑的战场。这种格局贯穿于战争始终,是中国抗日战场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得以保持完整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抗日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战场才能在自身贫弱、外援不足的情况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战略性的贡献,使反法西斯盟国世界战略能在中国战场的牵制下得以完成。
——摘自韩永利《浅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
提示: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①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与美英的太平洋战场密切联系,协助和配合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
③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援了其他战场;
④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⑤中国抗日战争为人类和平事业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一)雅尔塔体系
1.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美、苏等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主要内容:
⑴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①(欧洲)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亚洲)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②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一)雅尔塔体系
2.主要内容:
(2)战败国问题: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欧洲国际军事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抑制法西斯主义。
(3)殖民地问题: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促进民族解放运动。
(4)强权政治: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5)体系保障问题:成立联合国。
4.特点:
(1)倡导和平、民主原则;
(2)全球性国际政治体系;
(3)大国主导,美、苏两分天下;
(4)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5.实质:
事实上划分美苏势力范围,美苏二分世界。
基础概念: 国际托管制度
指依《联合国宪章》建立的有关将非自治领土置于联合国管理和监督之下的制度。它旨在促进该领土居民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进步并最终实现自治或独立。
材料一 雅尔塔体系具有相当的历史进步性,双方的决策者都认为要尽力避免冲突,要争取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于是和平共处便实际成为他们指导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
雅尔塔体系所倡导的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和平民主独立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来说,它决定了世界战后的和平发展
——摘编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二 该体系同样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它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是美、英、苏三大国出于对各自利益的现实考虑和对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算,在进行了长期的讨价还价之后相互妥协的产物。
——摘编自徐蓝《雅尔塔体系、冷战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合作探究: 根据资料结合所学,如何评价雅尔塔体系?
提示:
(1)积极性: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对战后世界和平、民主、独立和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2)消极性: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3)历史影响:标志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二)联合国的成立:
1.成立:
1945年10月24日成立,是当代世界最大和最重要的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2.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3.原则:
①原因: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
②作用:强调大国的协调与合作,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保护大国利益的同时也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
③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美利坚合众国、俄罗斯联邦、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法兰西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4.作用:
①维护世界和平,制裁侵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②解决地区冲突,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大国一致”原则。
能力提升: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比较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协调关系
国际格局
建立基础
主要矛盾
相同点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暂时妥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
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国的崛起而破产
两个战胜国间的妥协
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①都是在原有的世界体系被破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都是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并且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
1.(2023·全国乙卷)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
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
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
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
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
初试牛刀:
【解析】 考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
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并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至1933年美国爆发席卷世界的大危机,大危机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的矛盾,使得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助长了法西斯势力以及各种破坏组织的出现,A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盛行的经济思想为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发展,且胡佛执政时期一直坚持自由放任主义,“开始”一词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措施,其胡佛执政时期主要坚持自由放任主义,对经济干预的力度较弱,排除C项;美国此时并未进行扩军备战,排除D项。故选A项。
A
初试牛刀:
2.(2023·北京高考)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522号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此举符合联合国( )
A. 托管制度
B. “大国一致”的原则
C. 安理会投票程序
D. 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解析】 考点:联合国。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60年(联合国)。据材料“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可知联合国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进行援助和投资,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符合其维护世界,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D项正确;托管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托管领土居民的进展以及托管领土朝自治或独立方向的逐渐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大国一致”的原则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表决程序原则,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安理会的投票程序体现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其主要的意义是想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D
初试牛刀:
3.(2023·湖北高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 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
C. 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 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
【解析】 考点:战争的发动方式。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至二战期间(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一战相比,二战是反法西斯战争,战争的性质的变化使得殖民国家可以通过宣传号召的方式来鼓动殖民地国家参与二战,D项正确;A项表述不严谨,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的原因是自身实力下降,排除A项;非洲人民在一战后就已经在不断觉醒,非洲人民的觉醒并不是他们参与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D
初试牛刀:
4.(2022·河北高考)罗斯福新政初期,为了能够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美国企业家和国会议员对罗斯福实施的大量政策,如劳工立法,并没有加以阻挠,甚至还表现出某种支持。这表明,当时美国
A.国家干预使经济得以恢复
B.分权制衡原则发生改变
C.现实需要总统权力的扩大
D.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解析】 考点:罗斯福新政。
据材料可知,罗斯福新政初期,国会议员对罗斯福推动的大量政策,不但“没有加以阻挠,甚至还表现出某种支持”,而国会议员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能够尽快恢复经济发展”,体现了解决经济危机的需要推动了总统权力的扩大,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为解决经济危机,总统权力的扩大,没有涉及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同时也没有涉及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不能得知罗斯福新政是否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初期,总统权力的扩大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内部权力调整,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分权制衡的原则,排除B项;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保障法》的颁布,排除D项。
C
初试牛刀:
5. (2022.1·浙江高考)下图为1931年10月刊载的讽刺漫画(通往繁荣之路)。一名美国男子正迷茫地看着指示牌上凌乱的信息:就业、失业;储蓄、消费;增加建设;谨慎、大胆。还有一块绕柱两圈的指示牌,上面写着“就在拐角处”(Just Around The Corner)。下列项中,对漫画解读合理的是
①美国正处在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 ②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自相矛盾
③美国交替使用反危机手段摆脱“滞胀”困境 ④“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政策导致失业率上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
1931年正是经济大危机时期,经济危机带来大量工人失业,社会动荡,美国此时正处于在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当时正是胡佛总统执政时期,“就业、失业;储蓄、消费;增加建设;谨慎、大胆”寓意是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自相矛盾,①②正确,故A项正确;20世纪70年到美国出现“滞涨”,排除③,故排除BC项;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上台后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将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相结合,排除④,故排除D项。故选A项。
A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
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国际秩序的
建立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世界经济危机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纳粹德国的扩张与英法绥靖政策
历史放映室:二战回忆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梳理
二战的结束:德国投降;日本投降
雅尔塔体系
建立
主要内容
评价:积极性、消极性
联合国:成立、宗旨、原则、作用
历史启示录:对二战的评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堂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