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地理必修二3-2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3-2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11-05 21:3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工业生产活动
(一)工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工业生产主要在工厂里进行。在工厂里,劳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工人、技术人员等)利用动力(燃料、电能)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工业是现代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部门。
(二)工业的投入—产出
工业生产的共同投入:土地、原料(零部件)、水源、劳动力、电力、资金等
产出:①生活需要----生活资料 ②生产需要----生产资料
③副产品:工业三废 (治理、达标排放、回收利用)
(三)工业生产的特点:①在地域上的灵活性;
②季节上的连续生产性(部分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除外);
③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
④科学技术投入加大
(四)分类
1、按投入分,工业的不同类型
资源密集型工业(如采掘工业、制糖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如纺织工业、服装加工业);
资金密集型工业(如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如电子工业、航天工业);
能量密集型工业(如有色冶金)。
思考:以下各部门应属于什么类型?(连线)
工业生产 工业类型 地区分布
A.卫星制造 技术密集型工业 科技发达地区
B.水果罐头生产 资金密集型工业
C.大型乙烯生产基地 劳动密集型工业 经济水平低地区
D.家用电器的装配 资源密集型工业
E.有色金属冶炼 能源密集型工业 经济水平高地区
F.精密光学仪器厂
2、按产品用途分类
轻工业----产品主要用于生活(生活资料为主);重工业----产品主要用于生产(生产资料为主)
3、按生产对象分类
采掘工业和加工制造业
(五)工业的发展
1.工业部门越来越多,资源的投入越来越少,科技的投入越来越多。
比较项目 第一次技术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
出现年代 18世纪中期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50年代
主要标志 蒸汽机发明 电气化 微电子技术
主要工业部门 纺织、钢铁 电力、化学、石油、汽车、飞机 信息工业、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
最早分布的主要国家或地区 英国曼彻斯特、伯明翰等 美国等 美国“硅谷”等
主要投入 资源、劳动力 资金、技术、资源 高科技、资金
2.原料种类范围越来越多而广,利用率和加工深度不断提高 如垃圾发电厂
3. 工业对劳动力数量、体力投入要求越来越少;对劳动力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渐增加
4. 工业分布范围不断扩大但仍集中
世界四个主要工业区:欧洲工业区、北美工业区、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日本—中国工业区
(1)分布:集中(欧洲、北美、日本—中国、俄罗斯— 乌克兰)
(2)主要国家工业扩散方向
美国----有东北部工业区向西部、南部扩散;日本----向国土的南、北两端扩展;
俄罗斯----向乌拉尔山以东扩展;德国----由北向南扩散;中国----由东向西扩展
5. 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发生了变化
发达国家:70年代后开始下降; 发展中国家:不断上升(工业化过程)
6.工业生产方式上由标准化向定制品发展
生产标准化决定于卖方市场; 定制品决定于买方市场
(六)、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的对比
比较项目 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
生产对象 动植物、微生物 自然资源和其他原材料
生产场所 农田 工厂、车间
所需自然条件及依赖程度 依赖程度很高 一些依赖程度高、一些部门依赖程度不高
所需社会条件及依赖程度 越来越高 依赖程度很高
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主要是生态破坏 主要是环境污染
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是基础部门 具有主导作用
二、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读下面两幅图,填出下表
项目 鞍钢 宝钢
地理位置
兴建时间
铁矿石来源
能源来源
水源
消费市场
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原料、动力(能源)、劳动力、市场、
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和政策等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原料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
(原料来源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等)
2. 交通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3.工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逐渐增加,对劳动力的数量和体力的要求越来越弱
4.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5.环境和政策因素不可忽视
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
政府的社会效益有:巩固国防需要;缩小地区差距;解决就业问题;发展家乡经济(个人偏好)
材料1:“长虹”是我国电子电器工业的民族品牌。它的生产基地在四川绵阳,深居内地,原来是军工企业。是50年代初与国防需要而建立的。
材料2: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安排许多工业部门在西部落户,目的是缩小内地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差异。
材料3: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许多侨乡经济迅猛发展,得益于当地华人、华侨投资的结果
思考:1、在不是棉花产地的包头建棉纺厂。
2、20世纪60年代,我国将一些沿海企业迁往内地。
3、驰名世界的美国微软公司没有建在“硅谷”,而是建在比尔盖茨的家乡西雅图。
4、影响鞍钢和宝钢区位选择的共同因素是:
A、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B、劳动力资源充足
C、靠近消费市场 D、科技力量雄厚
决策者选择区位目的:低成本高利润
可分为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
工业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工业类型 区位选择原则 工业特点 主要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指向型 接近原料产地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的成本较高 制糖工业 水产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 接近消费市场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的成本较高 印刷工业 家具制造业
动力指向型 接近能源供应地 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炼铝工业化学工业
劳动力指向型 接近劳动力充足的地方 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电子装配厂普通服装制造厂
技术指向型 接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发达地区 技术要求较高 电子工业 航天工业
思考:指出下列工业部门所属的主要区位类型及区位选择依据是什么
A.核工业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科教发达地区
B.纺织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 劳力充足地区
C.石油化工厂 市场指向性工业 接近能源基地
D.有色冶金厂 动力指向性工业 接近市场或交通便利地区
工业区位论:1、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提出
2、影响布局的三大因素:运输、劳动、集聚
3、寻找成本最低点
原料指数:>1:原料指向型工业,接近原料产地;
<1:产品指向型工业,接近消费市场;
=1:接近原料产地或消费市场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城市
(一)、工业联系
1.生产上的投入—产出联系(产品方面的联系)
(1)零部件生产与组装厂之间的联系(P69图)
(2)前一道工序与下一道工序之间的(生产流水线联系)(布的加工)
2.非生产上的联系—地理空间(基础设施)联系(P69图)
3.信息联系 工厂之间的信息联系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将越来越重要。
(二)、工业集聚
1.概念:
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称为工业的集聚。
2.集聚的有利影响:
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集聚的不利影响:
引起工业的“饱和”、污染加剧、各种资源供应紧张、交通负荷加大等严重问题。
(三)、工业的分散
老工业区的分散现象:老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用地、用水紧张,环境状况差等
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使得新建企业迁移出老工业区;
(四)、工业地域
1.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为工业地域。
2.形成:自发形成——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自发的在地理上相互接近,以降低生产成本。
规划建成——先建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我国许多地方的新兴技术开发区)
思考:1、分析辽中南工业基地形成的主要条件。
形成初期,该区矿产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煤、石 ( http: / / www.21cnjy.com )油、铁等矿产资源,为本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能源和原料。区内有发达的水路运输条件、陆上公路、铁路网密集,临海地区拥有众多港口,有利于原燃料和工业产品的运输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此外,本地区地处平原,地势开阔,农业基础较好,有辽河等河流经过,水资源丰富。 人口比较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发展历史较长,工业基础好。
2、归纳辽中南地区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并简述其主要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
该区是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构。既有鞍山、本溪、抚顺、沈阳等多个工业枢纽,又有若干有色金属、煤炭、菱煤矿等矿山工业区以及一系列不同规模的工业城镇。
主要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 造船工业
采掘工业 钢铁工业 机械制造
飞机制造
四、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了环境。
补充:世界主要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的概念
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二)、传统工业区的特点
传统工业为主,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
(三)、传统工业区分布
例: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东北地区等
(四)、鲁尔工业区
区位优势:1、丰富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区较近3、充足的水源
4、便捷的水陆交通5、广阔的市场
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著 ( http: / / www.21cnjy.com )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紅褐色的污水,还有飄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戶外一切東西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門去,不一會兒便成为灰色。紅瓦白墙,綠草如茵的家园,更是遙不可及的梦想。而沿岸化學工厂林立的萊因河,更有如一道被六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調成的鸡尾酒。
   ——德国作家Heinrich Boll 1958年形容魯尔区
衰落原因:1、生产结构单一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综合整治的措施:1、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2、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4、发展科技,繁荣经济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二、新兴工业区
(一)、新兴工业区的分布和特点
新兴工业区主要有意大利的东北部和中部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德国南部(慕尼黑)地区、美国“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日本的九州岛(硅岛)、英国的苏格兰地区等。新兴工业区的“新”,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时间新。多自20世纪50年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或之后)开始形成。 2.地区新。一般形成于乡村地区,且没有传统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尤其表现在既不接近原料地,也不接近市场。 3.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为主。
(二)、美国“硅谷”
美国“硅谷”是高技术工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
“硅谷”在世界电子工业中的地位:“硅谷”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集中了数千家电子工业企业,是美国以至世界电子工业的中心。
刺激“硅谷”迅速崛起的区位因素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1)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2)气候宜人。这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3)有高等院校(人才集中、科技发达)。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崛起的早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4)便捷的交通。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5)军事订货(市场稳定)。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半导体元件稳定的订货量。(6)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推崇创业、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社会文化观念,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新和奋斗精神,为硅谷企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只要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都可以进入“硅谷”创业。 以上因素中,除军事订货外,其他因素基本上是高技术工业区的共性因素。
(二)、“亚洲硅谷”-----班加罗尔
1、位置及地位:印度南部;世界文明的信息技术产业基地,生产计算机软件号称“亚洲硅谷”
2、班加罗尔信息产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1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府政策的支持(2)、技术力量雄厚(3)、信息通达性好(4)、气候宜人、环境优美(5)、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意大利新兴工业区:1、分布:东北部和中部
2、发展条件(1)大批廉价 ( http: / / www.21cnjy.com )劳动力(2)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3)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4)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5)政府的大力支持(6)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7)交通方便
3、特点:(1)生产规模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中小企业为主(2)工业部门:以轻工业为主(3)生产过程:大多是分散的,或实行家庭包工(4)资本集中程度:低,中小企业多(5)工业分布: 大多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成为“分散型工业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