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小猴子下山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小猴子下山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6 06:4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认识“掰、扛、摘、捧、扔、抱、追。”几个动词,积累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等词语,会写“瓜”。
2.朗读课文、感受小猴子下山的开心到空着手回家的失落。
3.结合图画理解小猴子下山都去了哪里,最后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重点:
1.认识“掰、扛、摘、捧、扔、抱、追。”几个动词,积累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等词语,会写“瓜”。
2.结合图画理解小猴子下山都去了哪里,最后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难点:
结合图画理解小猴子下山都去了哪里,最后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谈话导入
说说你喜欢什么小动物?为什么喜欢它?
生:自主发言,积极交流。
预设:喜欢猫,因为它很可爱;喜欢小青蛙,因为它会捉害虫......
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适时点评引导。
2.引入课题,读好轻声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动物朋友,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谁:家住深山里,性情最调皮,惯会模仿人,样子很滑稽。它就是“小猴子”(出示板书贴),读读它的名字。
请两位同学读“小猴子”,指导轻声读的轻而短。
适时点评:我听出了你对小猴子的喜爱;你读的真好听。
3.齐读课题
这只小猴子每天呆在山上太无聊了,今天它要下山来。我们接下来就一起看看它下山后会遇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观看视频,整体了解故事框架。
师:“请同学们观看小猴子下山的课文视频,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去了哪里?”
预设:玉米地 桃树下 西瓜地 树林边
孩子们说不上树林边的时候教师及时引导“在哪里追小兔子呢?”
师:引导准确有序表达
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小猴子先来到 ,接着来到 ,然后来到 ,最后去了 。
2.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小猴子下山之后先去了哪里?玉米地里的玉米怎么样?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相机贴出玉米的图画板书贴
生:展示朗读第一自然段。
强调玉米结的又大又多(贴出板书贴)
又...又...的词语指一个事物同时具备两个特点。
相机拓展其它又...又...的词语(小老师领读)
又高又瘦 又红又圆 又香又甜 又聪明又可爱
4.迁移朗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请三位同学朗读,分别说一说桃树上的桃子怎么样?西瓜地里的西瓜怎么样 树林里的小兔子怎么样?
(相机贴出板书贴图画和词语)
【设计意图】第一、整体感知,建立框架;第二、语境识字,随文学词,理解又...又...的词语,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
三、再读课文,体会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去。
师:“小猴子下山玩的可真美啊,去了这么多地方,看见了这么多好东西,那他都干了什么呢”
自由发言,出示动词的图片和词语。
师:真是忙碌的小兔子啊!
1.对应图片,学习动词(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掰 扛 摘 捧 抱 追
重点强调“捧”“摘”的读音
2.动作演示,理解突破“掰”
掰:会意字,字从双手(像两只手),从分(像刀将东西分为两半)。“分”义为“一分为二”。“双手” 与“分”联合起来表示:“用双手把一物分成两份。
师:“两手一分就是掰”。
3.魔术袋互动,激发兴趣
请四位同学做一做“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动作。
(取下字卡,投入魔术袋)
【设计意图】第一、激发兴趣,调动课堂氛围;第二、联系上面动词的学习,通过从黑板取下魔术贴的图片以及放进魔术袋的动作体会动作;第三、引发学生思考“小猴子的桃子、玉米、西瓜都去哪里了?
师:这些玉米啊、桃子啊、西瓜啊都去哪里了?
预设:还在魔术袋、穿了隐形衣......
师:魔术的神奇我们可以下课继续探讨,那么小猴子的玉米、桃子、西瓜、兔子这些好东西去哪儿了?(指向黑板上的问号引导思考)
4.思考交流
玉米、桃子、西瓜、兔子这些好东西去哪儿了?(自主交流)
提炼总结:原来是小猴子扔掉了这些好东西啊!
师:不是还有一只小兔子吗?小猴子追到小兔子了吗?
5.最后小猴子怎样回家的?
齐读第五自然段,读出沮丧、失落的感情。
6.你想对这只小猴子说什么?
预设:小猴子下次你要专心一点、小猴子你不要太伤心了......
提炼总结:我们做事情要有始有终 做事专一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真是只三心二意的小猴子,你还知道这样三心二意、不专心做事的故事吗?
请同学讲一讲《小猫钓鱼》的故事
2.小猴子第二天下山会做什么呢?它还是这样三心二意吗?还是吸取上次的经验有所改变,请同学们说一说。
孩子们观察老师给出的图片进行拓展延伸、仿照课本的样子进行说话展示。
3.课后作业
编一编:《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图画书。
五、总结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