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地理必修一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11-05 21:4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材分析】
本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3单元第2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地球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教学目标】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重点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难点: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厄尔尼诺没有怎么了解过,所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讲解时需要详细。在初中时学过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学案导学法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课前自主”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交流展示〗
“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查与交流。了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情境导入·提出目标〗
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上述因果关系中,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导学方案·随堂训练〗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设问]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那些?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点拨]地理环境是由地形、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读图3-2-2,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先举例土壤对其他环境要素影响的事例,然后提示、指导学生举例说明并补充、评价。
引导学生阅读知识窗“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和学生一起分析。进一步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小结] 地理环境是有地貌、土壤、水、大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整体性的表现
[活动参与] 阅读厄尔尼诺现象(含两幅示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对当地以及全球其它地区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问题探究]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三个方面的表现
(1)秘鲁渔场的形成?
(正常年份,由于东南信风吹拂,赤道太平洋表层海水向西流动,秘鲁沿岸海区上升流强烈,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形成著名的秘鲁渔场)
[归纳] 秘鲁渔场的形成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映出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生物、水文、气候)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它们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2)厄尔尼诺现象对当地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反常年份,东南信风减弱,赤道表层海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西向东倒流,秘鲁附近海区上升流减弱,营养物质减少,鱼类大量死亡,数以万计的海鸟因失去食物而饿死。与此同时,秘鲁沿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洪水泛滥。
[归纳]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3)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其它地区的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世界许多地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会出现气候异常,甚至发生自然灾害。如赤道西太平洋沿岸的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出现干旱少雨等。我国的气候与厄尔尼诺现象也有关系)
[归纳] 地理环境整体性还体现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再引导学生举例说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失,会导致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再如长江上游滥伐森林,中游围湖造田,都对长江流域的洪灾起到了加剧作用,以此论证地理环境的第三个表现。并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承转] 地理环境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的。其中,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的桥梁和纽带。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问题探究] 地理环境各圈层的能量交换是如何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能量的存在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读图3-2-7并阅读相关内容,指出四大圈层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传输与交换。并引导学生分析说明。
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能量交换
(1)大气圈与水圈(海洋)之间的热能传输与交换
(2)大气圈与水圈(海洋)之间的势能传输与交换
在引导学生举例生物圈与其他三个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来加深对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理解。
[承转] 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还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问题探究]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是如何实现的?与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什么联系?
读图3-2-8并阅读相关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指出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参与了物质运动。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
⑴光合作用与物质运动
⑵呼吸作用与物质运动
⑶分解作用与物质运动
在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的过程进一步深化对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理解。
[归纳] 与水循环一样,碳循环、氧循环等都跨越了圈层线,它们既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体现。
指导学生阅读知识窗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形式,了解碳循环在维持地表系统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小结]地理环境是由地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貌、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发生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地理环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随堂训练〗见学案。
〖课后作业·布置预习〗
本课时“课后作业”相关题目。
预习下一课时的“课前自主”部分。
【板书设计】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
2.整体性的表现
(1)协调一致
(2)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一个区域影响其他区域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整合,是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整体的角度,综合的角度来认识地理环境。 本节课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讲解 10分钟左右,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20余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