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6 09:5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岷山(mǐn)气势磅礴(páng) B. 崎岖(qí)电钮(niǔ)
C. 璀璨(cǔi)瞻仰(zhān) D. 泥丸(wán)黑魆魆(qū)
2.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 眺望沸腾证府全神贯注 B. 外滨距离沟渠粉身碎骨
C. 阅览垣克拦杆排山倒海 D. 日寇屹立攀登惊天动地
3.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居高临下(对着) B. 身负重伤(遭受)
C. 引上绝路(绝对) D. 举国上下(全)
4. 给下面的句子选填合适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____________射入天空。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____________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3)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____________豪迈的口号声。
A. 持续爆发激烈 B. 陆续爆发壮烈
C. 持续暴发激烈 D. 陆续暴发壮烈
5. 下面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 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B.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C. 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震天动地的炸药包爆炸声。
D. 在崎岖的山路上,七上八下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6. 下列哪个词语的意思和句子中“说”的意思相近?()
陈老师对我们说:“上课决不能开小差,否则会影响听课效率!”
A. 念念有词 B. 娓娓道来 C. 谆谆教导 D. 振振有词
7.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冬天,寒风呼啸着拂面而来,吹得人瑟瑟发抖。
B. 坚持写日记,写作能力就会迅速地提高和扩大。
C. 我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
D. 早稻熟透了,田野里像铺上了绿色的地毯。
8.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凭着健壮的体魄,你可以支撑起____________;凭着顽强的毅力,你可以攀登上____________;凭着旺盛的精力,你可以开垦出____________;凭着超人的智慧,你可以描绘出____________。
①一方蔚蓝的天空②一片肥沃的土地③一座巍峨的山峰④一幅精美的画卷
A. ①③②④ B. ③①④②
C. ①②④③ D. ③②①④
9. 古代诗人也写了很多爱国的诗句,下列不属于爱国的诗句是()
A.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B.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 根据课文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三军过后尽开颜”写出了红军胜利大会师的喜悦之态,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B.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两句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C. 《灯光》一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
D. 《开国大典》一文按照时间顺序,主要描写了开国大典上“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这四个场面。
11. 联系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翻过xuán yá()峭壁,不畏“dà dù()桥横tiě suǒ()寒”,战胜千难万险,取得了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中,狼牙山五壮士lūn qǐ()shǒu liú dàn(),朝敌人扔去,敌人纷纷坠落shān jiàn()。
12. 根据所学的知识填空。
(1)《七律·长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2)在国家危难之际,我们感动于无数先辈“鞠躬尽瘁,_____________”的奉献精神,“捐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壮志豪情,以及“位卑未敢_____________”的赤胆忠心。耳边仿佛还回荡着“祖宗疆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铮铮誓言。
二、阅读与感受
(一)阅读《沙漠饮水站》,完成答题。
沙漠饮水站
地处热带的非洲沙漠,非常干燥,可是也有天然的饮水站,这个饮水站不是清泉,而是一种植物,叫做旅人蕉。
旅人蕉的水藏在什么地方呢?他的水分贮藏在粗大叶柄基部,旅行者口渴时,只要在它的叶柄上划个小口,就好像拧开了水龙头,新鲜而清凉的水顿时便可流出,这时旅行者就可开怀畅饮。这个“水龙头”不用你去关闭,它会自动“拧上”,一天字后,被划破的小口就可愈合,过一天它尤为旅行者提供饮水了。
旅人蕉“身材魁梧”,高达20米左右,粗约50厘米,叶子既粗壮又长大,一般科大3-4米。这种叶子长得出奇,它们全部集中在粗壮枝干的顶端,竖向排列成二列,铺成一个平面,好像拔地而起的一把巨型折扇,又如孔雀开屏之势,远远看去十分美观。
旅人蕉虽然高大,但它不是树木,而是一种大型的草本植物。旅人蕉的老家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上。马达加斯加人民将旅人蕉誉为自己的“国树”。现在,我国广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植物园里也有这种别致的观赏植物。
13. 文中的“沙漠饮水站”指的是什么?()
A. 树木 B. 观赏植物 C. 旅人蕉 D. 草本植物
14. 文中加引号的“水龙头”指的是什么?()
A. 叶柄基部 B. 叶柄上划出的小口 C. 流出的水 D. 旅人蕉的茎干
15. 文中的第三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概括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旅人蕉为什么会就被当地人称为“国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请你画一画旅人蕉的样子。
(二)阅读《左权的英雄事迹》,完成答题。
左权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著名的高级将领。左权多次指挥战斗并取得胜利,体现了他高超的军事素养和深厚的军事理论功底,他学习刻苦,精于钻研,人们对他非常尊敬。
1942年5月,日军纠集3万兵力,再次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形势空前严峻。鉴于敌我兵力对比悬殊,彭德怀、左权等连日开会研究对策。一切部署完毕,八路军总部各部门于5月23日奉命转移。为保证八路军总部的安全转移,左权不顾危险,站在山头上沉着地指挥战斗。
他心里不仅想着总部各部门的安全,也惦记着群众的安危。当他看到附近山上还有群众没有脱离险境时,便命令警卫连长唐万成从已经十分吃紧的兵力中抽出一部分兵力吸引敌军,以便让群众转移。直到安排妥当,左权才不慌不忙地走下山去。
日伪军发觉了八路军分路突围的意图,迅速收缩合围圈,并将一簇簇炮弹砸向密集的人群,给突围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恐慌。面对这一极度危险的处境,左权一边鼓舞士气,一边督促彭德怀赶快转移。他说:“你的转移,事关重大,只有你安全突出重围,总部才能得救。”彭德怀关注着合围圈里的大批战友,坐在高大的马背上就是不挪动。左权急了,以强硬的口气命令唐万成:“连人带马,给我推!”彭德怀被感动了,挥起马鞭,在警卫战士的掩护下,向西北方向疾驰而去。目送彭德怀离去后,左权又奔向司令部直属队,继续指挥大队人马的突围行动。他的身体这时已虚弱得很厉害,但仍然尽全力指挥着每一个人。午后2时,在十字岭高家坡,利用短暂的休整,左权用嘶哑的声音激励着已极其疲劳的队伍:“同志们,虽然敌情严重,但大家不要慌。我们要胜利,就得一齐冲,一齐冲就要听从指挥。只要冲过前面一道封锁线,我们就安全了。”
左权从容地指挥队伍继续突国,他登上一块高地,尽管他声音更加嘶哑了,但还是一遍又一遍地高喊道:“不要隐蔽,冲出山口就是胜利,同志们快冲啊!”大家见副总参谋长就在身边指挥,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突围的速度也就加快了。
当队伍冲向敌军最后一道封锁线时,敌人火力更加凶猛了。突然,一发炮弹落在左权身边,他不顾危险,高喊着让大家卧倒。接着第二发炮弹又接踵而至,左权的头部、胸部、腹部都中了弹片。就这样,一位才华横溢、智勇双全的八路军高级将领,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过早地失去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为了纪念左权将军,根据太行人民的请求,经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批准,1942年9月18日,辽县党政军民等5000余人举行了辽县易名典礼。从此,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18. 第二自然段中“对比悬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便命令警卫连长唐万成从已经十分吃紧的兵力中抽出一部分兵力吸引敌军,以便让群众转移。”这句话中理解不恰当的是()
A. 敌人很强大,无法战胜。
B. 我方兵力少,抵挡敌军非常吃力。
C. 把群众安危放在第一位。
D. 左权同志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安全。
20. 对画“______”部分的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左权将军身先士卒,英勇无畏。
B. 左权将军的指挥很好地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
C. 左权将军在危急时刻从容镇定,临危不惧。
D. 当时已经没有其他的将士能指挥了。
21. 对短文最后一段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们隆重纪念左权将军。
B. 为了纪念左权将军,人们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C. 辽县党政军民举行了辽县易名典礼。
D. 辽县为什么改名。
22. 第四自然段中的“极度危险处境”指的是什么?用“﹏﹏”画出相关语句。
23. 简要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短文既概括了人们突围的场面,又写了左权将军指挥突围的过程,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又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都是靠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你想对我们的革命先烈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不少于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26. 习作与表达
题目:一次_________的比赛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写清楚比赛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
(3)写比赛的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写一写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最好能把自己的体会也写下来。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字音的识记能力。
A错误。岷山(mǐn)应为mín。
B正确。
C错误。璀璨(cǔi)应为cuǐ。
D错误。黑魆魆(qū)应为xū。
2、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A.“证府”改为“政府”。
B.“外滨”改为“外宾”。
C.“垣克”改为“坦克”。
D.书写正确。
3、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结合选项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本题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引上绝路”中绝路的绝的意思是:走不通的,断绝了的;没有出路的。
4、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选词填空是语文中一个常见题型,考查了对词语的辨析与应用能力,所给词语大多是近义词,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所给词语的意义,结合所给句子的语境去完成。
持续:无间隔,连续不断。
陆续:表示有先有后,时断时续。
爆发:有火药或爆炸物的物件,因爆炸而破裂飞散;突然发作;突然发生。
暴发:突然兴起;突然发迹。
激烈;声音高亢激昂;激越。
壮烈:豪壮激越。
根据句义,①应选“陆续”;②应选“爆发”;③应选“壮烈”。
5、D
【解析】
【详解】考查了成语的正确使用,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A.正确。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含糊。
B.正确。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
C.正确。震天动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
D.不正确。七上八下:也说七上八落。形容心神不定。句子写的是在崎岖的山路上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此处用“七上八下”不恰当。
6、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理解,结合语境的特点进行辨析。本题中和“说”的意思相近的是C项。
A项:念念有词:意思是旧指迷信的人祈祷时不停地念着口语,以通神灵,现多用来形容人嘟嘟囔囔说个不停。
B项:娓娓道来:连续不断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C项:谆谆教导:深情教诲、耐心引导的样子、耐心地教导。恳切、耐心地教导。
D项:振振有词:意思是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停。
7、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语病的辨析和理解,本题中没有语病的是C项。
A项:本句话中问题在于词语搭配不当,“拂面而来”的“拂”的意思是轻轻擦过,多用来形容春风、微风等,但是句中的语境和寒风呼啸是指的风很猛烈、很迅速,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完全不同,不能混用来表达同一事物。
B项:本句话的问题:一是语义欠严密,即“就会”说得太过绝对,因为意外发生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一是词语搭配不当,即“能力”一般不会说成“扩大”。修改后的句子可以是这样的:坚持写日记,写作能力可以迅速提高。
D项:自然规律的逻辑错误。“早稻熟透了”的颜色是金黄色的,这是自然界既定的规则,是无法改变的颜色,但是句子的后半段把“早稻熟透了”的颜色说成是“绿色”,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这里需要把颜色进行更改。这里把“绿色”更改为“金色”就可以了,这才是符合规律的,即:早稻熟透了,田野里像铺上了金色的地毯。
8、A
【解析】
【详解】考查了句子的补充,词和词组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成为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话,这就是句子。为了把意思表达完整,句子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成分,基本成分齐全的句子,叫做完整句。
“天空”与“支撑“搭配,“山峰”与“攀登”搭配,“土地”与“开垦”搭配,““两卷“与”描绘“搭配”。
9、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理解。
A.“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出自宋代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收复的期盼。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唐代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诗句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不舍,不是爱国的诗句。
C.“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自宋代陆游《示儿》翻译: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这是爱国的诗句。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翻译: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这是爱国的诗句。
10、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辨析。本题中说法错误的是C项。《灯光》主要内容是对往事的回忆,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灯光》一文是按照采用的写作顺序是事情发展顺序,运用了倒叙的手法。
11、①悬崖②大渡③铁索④抡起⑤手榴弹⑥山涧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崖、渡、抡、榴”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12、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死而后已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忘忧国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诗词名句、名人名言的默写,注意不写错别字。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出自毛泽东《七律·长征》翻译: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为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曹操之子曹植《白马篇》。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精熟的爱国壮士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想为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出自宋代陆游《病起书怀》翻译: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尺寸与人”出自《宋史 李纲传上》。意思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应当拼死捍卫,不能让人分。
二、阅读与感受
13、C
14、B
15、数字说明,打比方。
16、(1)为人们提供水源;(2)外形美观,可供人们观赏。
17、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从“地处热带的非洲沙漠,非常干燥,可是也有天然的饮水站,这个饮水站不是清泉,而是一种植物,叫做旅人蕉。”可知,文中的“沙漠饮水站”指的是旅人蕉。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从“这个“水龙头”不用你去关闭,它会自动“拧上”,一天字后,被划破的小口就可愈合,过一天它尤为旅行者提供饮水了。”可知,文中加引号的“水龙头”指的是叶柄上划出的小口。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从“旅人蕉“身材魁梧”,高达20米左右,粗约50厘米,叶子既粗壮又长大,一般科大3-4米。”的“20米、50厘米”可知,这里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从“这种叶子长得出奇,它们全部集中在粗壮枝干的顶端,竖向排列成二列,铺成一个平面,好像拔地而起的一把巨型折扇,又如孔雀开屏之势,远远看去十分美观。”可知,把叶子比作孔雀,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从“一天字后,被划破的小口就可愈合,过一天它尤为旅行者提供饮水了。”“铺成一个平面,好像拔地而起的一把巨型折扇,又如孔雀开屏之势,远远看去十分美观。”可知,旅人蕉之所以被被当地人称为“国树”是因为它不仅为人们提供水源,而且外形美观。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文本绘画的能力。
从“旅人蕉“身材魁梧”,高达20米左右,粗约50厘米,叶子既粗壮又长大,一般科大3-4米。这种叶子长得出奇,它们全部集中在粗壮枝干的顶端,竖向排列成二列,铺成一个平面,好像拔地而起的一把巨型折扇,又如孔雀开屏之势,远远看去十分美观。”这个句子,将旅人蕉的特点描绘出来即可。
18、敌我双方的兵力相差很大。
19、A
20、D
21、B
22、日伪军发觉了八路军突围的意图,迅速收缩合围圈,并将一簇簇炮弹砸向密集的人群,给突围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恐慌。
23、本文主要写了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扫荡”,左权将军不顾危险,在指挥队伍突国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为了纪念左权将军,人们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24、这里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突出了左权将军在危难时刻心怀群众、智勇双全的伟大形象。
25、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是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城,我们怎么能不肃然起敬?正是因为无数的革命先烈的鲜血,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环境,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应该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懂得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要爱自己,更要爱祖国,我们要发奋学习,为她增光,为她添彩!
【解析】
【18题详解】
考查了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从“日军纠集3万兵力,再次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可知,“对比悬殊”在文中的意思是敌我双方的兵力相差很大。
【19题详解】
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
联系上文可知,“十分吃紧”的意思是我方兵力少,抵挡敌军非常吃力,从中可以看出左权将军把群众的安危放在了第一位。据此作答即可。
【20题详解】
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从“从容地指挥队伍”可知,左权将军从容镇定、临危不惧,他的指挥很好地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故D是错误的。
【21题详解】
考查了对内容理解。
从“从此,辽县改名为左权县”可知, 短文最后一段内容主要写为了纪念左权将军,人们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22题详解】
考查了对信息筛选。
从“日伪军发觉了八路军分路突围的意图,迅速收缩合围圈,并将一簇簇炮弹砸向密集的人群,给突围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恐慌”可知答案。
【2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注意用上简洁的语言。
文章记叙了人们突围的场面和左权将军指挥突围的过程,赞扬了他心怀群众、沉着从容、不畏牺牲的伟大精神。
【24题详解】
考查了对写作手法的理解。短文既概括了人们突围的场面,又写了左权将军指挥突围的过程,这是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突出了左权将军在危难时刻心怀群众、智勇双全的伟大形象。据此作答即可。
【25题详解】
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自己今天幸福的生活都是靠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把自己想对革命先烈说的话表达出来、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革命先烈们,谢谢您们用宝贵的生命换取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我们会好好珍惜,并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昌盛、繁荣、强大。
三、作文
26、【答案】
一次难忘的比赛
岁月像湍湍激流,不断冲刷我的记忆,多彩的校园生活中许多事情已经模糊,但在我心灵深处,有一件事,一直令我难忘。
记得那是去年的秋天,老师为了让我们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我们的观察力,组织了一场拔河比赛。老师把我们分为两个队,一个是猛虎队,另一个是雄鹰队。我被分到了雄鹰队。两队实力相当,互不相让,同学们一个个英姿飒爽、昂首挺胸,一场针锋相对的比赛即将展开了。随着老师的哨声,比赛开始了。双方队员握紧绳子,他们一个个脚蹬着地,身体向后倾,拼命向自己的方向拽绳子。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鹰队,互不相让。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我的手都拽红了,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较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方向拉。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喊声,红绸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鹰队胜了。后来两局我们队乘胜前进,连续获胜,最终我们取得了胜利。
这次拔河比赛,使我明白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更激励我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次拔河比赛。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半命题作文。以“:一次 的比赛”为题,写清楚比赛的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写比赛的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写一写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最好能把自己的体会也写下来。想想本学期你参加过哪些活动,选择你印象深刻或最想表达的去写。写活动也要求写清楚“六要素”,要把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活动开始、经过、结果写出来。在整个活动当中,不是写一个人,而是写一群人;不是用一两件事来写人物,而是通过写一个活动场面,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写活动的记叙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必须有活动的基本内容、主要过程和重要场面。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作为重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主要部分记叙下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既要写好群体活动,又要把个体代表写进去;既要写整个场面,又要突出典型人物。
提纲:
开头:开门见山或者修辞式开头点题。
中间: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
结尾:总结式或者抒情式扣题,升华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