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6 09:1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1965年,美国颁布新移民法,每年专门留出2.9万个移民名额给来自国外的高级专门人才。1990年,布什总统签署新的移民法,重点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这些新移民法的颁行( )
A.不利于美国多元文化社会形成 B.造成美国严重的人口压力
C.吸引“知识精英”向美国迁移 D.使移民获得了平等的机会
2.据国际移民组织(TOM)的最新数据,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已有超过300万人从乌克兰逃往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邻国,接收了大量乌克兰难民的波兰面临“无力承受”的局面,欧洲正在经历自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难民潮,这表明( )
A.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B.冲突必然导致全球性难民问题
C.反经济全球化十分盛行 D.难民问题的解决仍然任重道远
3.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广播管理委员会规定:保证英语在播音中的绝对地位,其他语言的播音时间不能超过总播音时间的2.5%,而且必须附有英文翻译。这一规定( )
A.是多元文化主义的体现 B.给移民融入带来阻碍
C.促成英语主体地位确立 D.有利于种族和谐共存
4.1985年,新加坡全国各中学通用的《儒家伦理》课本出版。课本将儒家倡导的“忠”解释为忠于国家,具有国民意识;将“仁爱”解释为具有友爱精神,尊重关心他人;将“礼义”解释为接人待物不仅要以礼相待,而且要坦诚守信,养成良好的公德心。这体现出新加坡( )
A.摒弃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 B.借鉴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C.努力创作现代的东方文化 D.力图用儒家思想维系政府公信力
5.读下图。图中反映的趋势导致美国社会
A.印第安文化迅速消亡 B.民族和文化多样性得到强化
C.人道主义救助的加速 D.族群之间实现了完全的平等
6.受新航路开辟激发的来自不同国度、由不同肤色组成的移民,在来到北美之前都各自经历过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要再建一个新的社会,不但要经历一次再社会化的过程,而且也是个体将社会经验再生产出来,做出自己新的补充和贡献的过程。该材料意在强调( )
A.文明交融催发文明创新 B.殖民扩张对文明的破坏
C.印第安人文明的独特性 D.欧洲与美洲文明的差异
7.下图为1990年以来世界难民和寻求庇护者流向分布情况,这反映了( )

A.中低收入经济体是难民主要输出国 B.新世纪以来国际政治局势剧烈动荡
C.高收入经济体缺乏吸纳难民的能力 D.中等收入经济体接纳了大部分难民
8.在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唐人街”,这说明唐人街
A.促进了华人向世界各地的迁徙 B.是华人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
C.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 D.导致华人与其他族群的隔绝
9.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民进城和城市间人口流动。2014年中央逐渐改革户籍制度,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地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16年9月,普遍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据此分析户籍制度的改革
A.符合对外开放引进人才的需要 B.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C.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D.导致城乡差距拉大
10.据统计,美式英语借用了约1700个印第安语的单词,如:moose(麋)、eauuehu(橡胶)、hominy(玉米粥)。banana(香蕉)、jazz(爵士乐)等单词则与非洲黑人语言有关。据此可知,美国文化
A.以北美土著文化为基础 B.植根于殖民扩张
C.体现出民族平等的精神 D.具有多源性特征
11.如表为1966年6月澳大利亚的外来移民出生国比例统计表(单位:%)。由该表可知( )
出生地(居住1—18年)
职业 合计 英国 欧洲(除英国) 其他
科学家和技术人员 100.0 41.3 35.0 23.7
老师 100.0 52.3 28.7 19.0
其他专业 100.0 48.2 30.1 21.7
所有专业职业 100.0 47.7 30.9 21.4
A.二战后澳大利亚经济出现了高速发展
B.英国移民数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C.英国移民决定了澳大利亚的人口增长
D.澳大利亚技术移民来源具有多元特征
12.根据国际移民组织2003年6月发布的《2003年全球移民报告》,1990年,有1.2亿人长期生活在自己国家以外的地方。2002年,这一数字超过1.5亿。2003年全球国际移民总数更是超过1.75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3%。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两极格局的结束 B.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C.地缘政治的影响 D.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
13.在新加坡,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这体现了新加坡()
A.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B.当地传统文化消失 C.殖民地文化特色 D.移民文化阻碍发展
14.2002年10月,联合国公布的移民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移民每年汇往本国的资金达到500亿美元,这一数字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的数额相当。因此,发展中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本国劳动力以包括移民、劳务输出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跨国流动。这表明( )
A.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向外移民 B.发展中国家已缩小了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C.发达国家对于跨国劳动力有着巨大的需求 D.移民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15.有学者撰文指出,联合国难民署的资金主要来自主权国家的自愿捐助,而且绝大部分资金由少数国家提供,限定“支出用途”的方式实际上是变相地改变了难民署难民保护活动的人道主义性质。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西方主导全球难民救助活动 B.全球难民救助机制有待完善
C.人道主义援助缺乏有效监督 D.联合国难民署行动效率低下
16.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鼓励海外移民,被称为移民国家,这些移民国家文化的特点是
A.种族文化冲突非常尖锐 B.形成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C.实际是各种文化的拼盘 D.都出现了文化大一统的趋势
17.由于美国科技人才的主要来源是西北欧的国家,故美国1952年移民法规定的亚洲国家移民名额甚少,且每年剩余的限额既不能挪作下一年度使用,也不能转借给限额较少的国家。在法案生效后的13年间,入境的技术人才不足技术移民限额的法定标准的1%。这反映了( )
A.大量欧洲移民名额被浪费 B.美国移民政策具有双重标准
C.国家政策受意识形态影响 D.欧洲知识分子不愿背井离乡
18.188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写道:“正是欧洲的移民使北美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开发巨大的工业资源,这种力量与规模,必然在短期内打破西欧、特别是英国至今的工业垄断。这两种情况又反过来对美国本身起着革命的作用。”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欧洲移民深刻影响了美国历史进程 B.移民活动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C.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国际关系变化 D.黑奴贸易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19.当前在美国社会颇受关注的移民收紧趋势,其深层的社会原因是自1965年移民法实施以来,亚洲和拉丁美洲持续地大规模移民后,美国社会面临结构性困境,美国社会多样性快速发育,政府及社会应对不力,导致社会矛盾突出。这一趋势表明美国( )
A.移民以亚洲和拉丁美洲最多 B.移民政策具有务实性和利己性
C.政府对移民的控制有所放松 D.移民文化形成多元一体的特征
20.2015年夏秋之际,欧洲爆发难民危机.100万“非法移民”涌入只有5亿人口的欧洲。到年底,欧洲关于难民的讨论已从具体的技术问题转为认同问题,约三分之一的德国人担忧移民威胁“社会与文化价值”。这表明欧洲( )
A.开始拒绝难民的大量涌入 B.成为全球最大难民输入地
C.接纳难民技术问题已解决 D.难民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二战结束初期,大量亚欧苦役劳工返回祖国,战败国日、德士兵和平民被遣返回国;50年代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许多西方殖民者被迫回国。60年代以来,欧洲的向外移民越来越少,而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向外移民显著增加,整个欧洲都在吸收大量外来移民。……到了80年代,除日本之外,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也开始大量吸收外来劳工移民。
————摘编自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70年代劳务移民的流向区域,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两个时期,对全球人口流动现象予以说明。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江南地区依托多种经营有机结合的集约化农业和自然资源的优势,拥有充足的原料市场,如蚕丝、草棉两大类,又有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农业过剩劳动力构建的巨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因而使得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丝织业与棉纺织业两大手工行业极为突出,向为学者所关注。……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都吸引本地或外地人口参与,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政府必须及时加以管理。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
材料二 下面为1950~1980年主要年份中国城镇人口比重表。
——改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上表中国城镇人口变化的趋势并说明理由。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前我国各历史时期人口发展情况一览表(不完全统计)
时期 人口数量
夏商周三代 传说1200万左右
战国到汉初 估计2000万左右
两汉时期 平均四、五千万
隋唐时期 平均5000万左右
两宋时期 最高峰时7681万
明洪武26年至万历6年 6054万到6069万
清乾隆初年 14000多万
清道光中期 41000万
民国时期(1912—1949年) 总体维持在45000万左右
——摘编——整理自《中国全史》
材料二 据统计,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人口大约有54000多万,此后国家组织了多次科学的、全面的人口普查。第一次人口普查在1953年进行,1954年公布结果: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1964年进行了第二次人口普查,结果为全国人口总数723070259人。1982年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这是一次现代类型的人口普查,当年获得结果以公报形式公布,全国总人口为人。
——摘编自《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前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特点并总结影响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建国前、后我国人口发展变化趋势的不同。简析新中国人口发展变化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正确看待人口发展问题。
参考答案:
1.C
2.D
3.B
4.C
5.B
6.A
7.D
8.C
9.C
10.D
11.D
12.B
13.A
14.D
15.B
16.B
17.C
18.A
19.B
20.D
21.(1)区域:中东地区。
理由:中东地区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吸引劳动力流入。
(2)示例一选择50年代和60年代
说明:二战结束后,旧的国际格局被打破,50年代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主要是政治性流动,有利于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和战后经济的恢复。 60年代,欧美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力匮乏,该时期人口由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经济落后地区流向欧美发达国家,为欧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示例二选择80年代和90年代
说明: 80 年代,全球化快速发展加之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国经济高速发展,吸引了许多外来移民。90 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劳动力大量涌向西欧和北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促进了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全球流动,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同时也对当代国际安全构成了重大挑战,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
22.(1)变化:农业人口减少,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口增加。
原因: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手工业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人口数量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
(2)趋势:1950—198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总体不断提高,1960—1970年发生逆转。
理由:(提高因素)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最终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国策;计划经济的执行;大跃进;改革开放。(逆转因素)经济上“左”倾错误;文革初期的严重冲击;国际环境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政策。
23.(1)阶段性特点:明代(含明代)以前,人口增长比较缓慢;清代中叶,人口增长迅猛;晚清至民国,人口总数保持稳定,增长几乎陷于停滞。
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社会环境;思想观念;自然环境等。
(2)趋势不同:建国前,人口增长总体缓慢,变化有起伏;建国后,人口持续猛增。
影响:人口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人口增长过快也增加了社会负担和就业压力,制约经济发展。
(3)正确看待:不能放任,合理干预,根据形势变化,调整人口政策,使人口增减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最大限度释放人口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