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25《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润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少年闰土》是写人的文章。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是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作品抓住了这些特点,将人物刻画得十分成功。课文中闰土的四件事都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描述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闰土的语言来体会他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点,同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基本适应高年级阅读教学,已能够初步养成独立或合作学习课文的阅读能力,对人物描写已有初步的了解,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许多陌生的词语,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形式与现在的表达习惯不同,写文章的年代也与当代距离较远,因而,学生对文中的一些语句,表达的含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需要老师提前安排学生查资料。同时,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所写的几件事。
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了解少年闰土的形象,体会“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情谊。
3.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背景资料、抓关键词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抓住人物特点(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2.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3.学习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
难点:
1.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2.初步领悟作者抓住外貌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的表达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
多种方式读课文、讨论法、启发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每个人在自己少年时期都会有几个关系很好的朋友,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他的少年时期也有一位好朋友。他们一个生活在“海边农村”,一个生活在“高墙大院”,一个是穷苦农民的儿子,一个是大户人家的“少爷”。环境不同、阶层不同、生活条件更不相同的两个孩子,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少年闰土》,感受那种浓浓的友情。
二、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先浏览一遍课文,再读读这几个词语。
PPT出示词语: 厨房 明晃晃 套住 猹 刺猬 畜生 扭 窜 胯下
⑴记得我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每记住一个词语,就把和这个词语有关的情景也记住了,那么这些词语能使你想起课文中的什么情景呢?
学生A:我从“猹”“胯下”这两个词想到了猹特别灵活,当闰土刺它时,却从胯下逃走了。
学生B:我从“套住”“明晃晃”想到了闰土的父亲,担心他死去,所以用明晃晃的项圈把他套住了。
学生C:我从“厨房”想到了这是闰土和“我”分别的地方。
2.你们看,词语是有温度有张力的,就像看到明晃晃我们就联想到闰土的银项圈一样,那么,对课文中的“我”来说,听到“闰土”这个名字,首先想起的是这样一幅画面:PPT出示图片(课文插图)
问: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辽阔、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
通过课文的描写,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好玩、晚上还不回家……)
他在做什么?
(看守瓜地,在劳动,他是勤劳的少年……)
3.作者是怎么描述这个画面的?大家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⑴作者开篇就是以回忆开始的,那么他记忆中的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⑵作者在描述这个画面是都用到了什么描写方法?
(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问:那你觉得这个少年怎么样?
“捏”“刺”能体现出闰土?(机敏、勇敢)
“扭”“逃”说明猹?(狡猾、伶俐)
小结:小说在刻画人物上会使用外貌、语言、动作、环境等方法,是为了塑造的任务更加鲜活、生动。今后同学们也要学会使用这种方法,让你笔下的人物生动、立体。
三、小组合作,深入理解。
过渡:这是作者记忆中的闰土,那他们是怎么认识又是怎么相处的呢?
1.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指导和你的同伴合作学习课文,找一找文中回忆、相处、相别三个部分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2.分享交流
请已完成的小组上黑板写一写你们组的完成情况,再给大家讲一讲。
3.作者在描述闰土给他讲的几个故事中:
你最喜欢哪个?都用到了什么描写方法?
你觉得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少年?
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都是通过正面描写展现的?那么你能找找文中还有哪里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展现的?
(“我并不知道”“现在也没有知道”……)
4.时间总是过得飞快,转眼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要回家去,这时“我”“闰土”“彼此”,因为我们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我”舍不得闰土是因为:
闰土也舍不得“我”是因为:
四、小结主旨,升华主题。
直到多年后,作者都很怀念他少年时期的这个朋友。
1.本文通过“我”对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儿时的“我”与闰土真挚的友谊及“我”对他的怀念之情。
2.孩子们,天空不总是蓝的,月亮也不总是圆的,生活不会永远像海边拾贝少年那样浪漫,而闰土也不会一直是那个无所不能的少年。
三十年后,闰土和我又见面了,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中年闰土(PPT出示)
3.他在不是少年时期那样勇敢机灵、天真活泼,而是(生读文),少年时见了“我”并不怕,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中年时期见了“我”……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他所处的时代辛亥革命前后,那是农村破产农民生活极其艰苦,由于受封建社会观念的影响,劳动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了人性的扭曲,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五、总结。
时光和生活把他们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所以,少年生活那么让人留恋,当少年生活的美好被沉重的现实打破、摧垮,我们都会觉得悲伤。对于毕业班的你们来说,是不是要更加珍惜你身边的好朋友,珍惜少年时光。
六、板书。
七、作业。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说说你从中感受到的内心世界。
2.小练笔。从你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第一自然段写一写。
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学生找出来后,我用课件战士了少年时代的闰土的形象,通过读句子看画面,然后进行讨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很快学生归纳了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生活在海边的农村孩子。这时,我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 ”要求学生先看课文,找出一些关键的词句来,我又用课件展示了书中的插图,学生很快总结了“我”的外貌--“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
在教学中我也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积极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如在对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我引导学生先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知道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有了这一个过度句的理解,学生再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
少年闰土的亮相,给读者留下了一个鲜明又可爱的形象。要引导学生构建形象,积累语言。此外,文章抓住任务的外貌、语言及动作描写来反映任务的特点,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