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受翻译运动的影响,那些希腊语版本早已遗失的古希腊哲学和其他科学著作才得以成为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现代欧洲文明体系的形成,正是得益于这些来自沙漠的游牧人旺盛的好奇心和他们对古代文化的不懈学习与吸收。这一观点( )
A.论证了阿拉伯人引领文化发展潮流 B.旨在强调阿拉伯人吸收创新的意义
C.指出了阿拉伯文化的新成就和特点 D.意在揭示欧洲文艺复兴兴起的源泉
2.据普鲁塔克所记,有七十个以上的希腊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亚历山大在他十二年的征战中建立的。希腊的神庙、剧场、艺术、文学和商业,以及希腊的殖民者早已遍布于帝国各处,希腊科学和语文的胜利,比之马其顿方阵的成功更为持久。这说明了
A.亚历山大在文化政策上是个失败者
B.希腊城邦几乎征服了马其顿帝国全境
C.文化上落后的蛮族不能真正接纳希腊文化
D.马其顿帝国的扩张有利于希腊文明的扩展
3.13世纪堪称是游牧民族最辉煌的时期,它凭借较少的军队和漫长的后勤供应几乎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它”是指( )
A.亚历山大远征 B.蒙古西征
C.拿破仑战争 D.匈奴大迁徙
4.前苏联的东方学专家巴托尔德指出:“蒙古帝国把远东和近东的文明国家置于一个民族、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这就不能不促进贸易和文化珍品的交流。西亚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材料意在说明
A.蒙古西征促进了地域间文化的交流 B.商贸发展推动统一的蒙古帝国建立
C.蒙古西征促进了人口的大规模迁徙 D.蒙古帝国实现对欧亚地区直接统治
5.蒙古西征带来的或从阿拉伯和国教人处转移过来的科技和人文知识,是日后西欧“文艺复兴”的先河;蒙古西征带来的中国火药等火器科技,更是日后西欧君主们打击封建割据领主们的致命工具。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因此才得以实现。材料主要强调蒙古西征( )
A.助推了西欧近代文明萌生 B.致力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C.创造了民族文化互鉴条件 D.直接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
6.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希腊将领在埃及建立托勒密王朝,在亚历山大港建立了巨大的灯塔,吞吐着欧亚非的货物;进口货物中,以中国的丝绸最为名贵,将之转运到希腊和其他地方,把希腊历史推向巅峰,也把希腊的对外贸易范围首次扩大到东方。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拜占庭帝国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B.古代希腊文明出现高度发展
C.国际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D.全球贸易联系已经初步建立
7.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被西方学者称为“希腊化时代”。在这段时间里,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也就是“希腊化文化”。下列选项对“希腊化时代”理解恰当的是( )
A.文明特征体现了多元化和开放性 B.破坏了东西方之间经济联系
C.文明成果依托于城邦的自然环境 D.与古典希腊时代无直接关系
8.历史学家葛剑雄指出,安史之乱爆发后,驻守西域的唐朝军队东撤去对付安禄山,造成了西域兵力空虚,吐蕃人乘机扩张,占领了新疆和河西走廊;原来在蒙古高原的回鹘人西迁至塔里木河流域;阿拉伯帝国东扩,把伊斯兰教传到新疆。这些情况的出现在当时( )
A.中断了中外的经济联系 B.影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C.造成了华北地区的战乱 D.导致阿拉伯垄断东西方贸易
9.公元前325年以前,希腊世界有着多样化的货币类型。到公元前300年左右,很多小亚细亚的城市放弃了自己的钱币类型,开始仿造“亚历山大型”钱币,只是在钱币反面一般会铸上各自城市的象征或保护神。这一转变本质上体现了( )
A.亚历山大权威急剧上升 B.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C.希腊集权体制逐渐强化 D.世界货币体系形成
10.20世纪60年代,法国考古队在阿富汗东北部挖掘出一座公元前4世纪末的城市遗址,城中不仅有希腊风格的神庙。广场、宫殿与体育馆,还存在希腊文的戏剧与哲学方面的手稿。这一城市的出现主要缘于( )
A.罗马帝国的扩张 B.亚历山大的东征 C.波斯帝国的扩展 D.雅典人的海外殖民活动
11.亚历山大在文化方面采用的是希腊化政策,即把希腊文化传播和移植到被他征服的地区。为此他拨了大笔经费资助各种科学研究,奖励杰出的科学家兴建文化设施,甚至在希腊影响微弱或者更偏远的地方也有计划且坚持不懈地传播希腊文明。这一做法旨在( )
A.提供军事征服的思想武器 B.加速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C.营造国家认同的社会氛围 D.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12.公元前4世纪以后,在西亚、中亚和印度等地,曾出现希腊文化被当地民族利用和改造的现象。如阿波罗被认为是佛陀,赫拉克勒斯成了护法金刚,特洛伊的故事则成了印度、萨珊波斯艺术的主题。形成这一文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 B.亚历山大远征传播了希腊文化
C.亚洲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 D.希腊建立起环地中海商业霸权
13.蒙古西征时,许多汉族医生被带到中亚、西亚和欧洲,他们将中国的医术西传。不少高明的色目人医师,也随蒙古汗、王公东来,通过他们,阿拉伯地区各种医学要籍流传到东亚。由此可见,蒙古西征( )
A.引发了大规模民族迁徙 B.增进了中欧友好关系
C.促进了地域间思想解放 D.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14.“蒙古西征,横扫欧亚大陆,消除了国界的限制,使整个亚洲畅通无碍。”“蒙古的西征,带给西亚和东欧地区的是一场空前的人祸。”上述材料( )
A.探讨了蒙古西征的路线 B.剖析了蒙古西征的战术
C.辩证看待蒙古西征的影响 D.认可蒙古西征促进文化交流
15.公元前1274年,埃及人和赫梯人在卡迭石爆发了当年最大规模的战争,最后埃及被击退,两国签订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条约——《卡迭石条约》。你认为赫梯人取胜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赫梯人锻造的武器非常先进有效 B.埃及人的战术落后
C.赫梯人的军队占有数量优势 D.埃及统治者政治腐败
16.亚历山大的远征,开启了大约300年的“希腊化时代”。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个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其中某一中心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该中心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7.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后,修建了埃及诸神神庙并献上祭品。在耶路撒冷,亚历山大皈依犹太教的耶和华。攻克巴克利亚后,亚历山大又成为阿纳希特神的忠实信徒。亚历山大这一系列举措意在( )
A.发挥宗教的调节作用 B.提倡民众信仰自由
C.赢取被征服地区认同 D.宣告统治的合法性
18.下图是波斯手抄本里的一幅插图,描绘了蒙古军队驻扎在巴格达城外,而居民们则在城内挤作一团的场景。此次蒙古西征( )
蒙古军队包围巴格达
①是成吉思汗以复仇为由发动的战争
②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③为马可·波罗来华创造了客观条件
④促使欧亚内陆的民族分布发生变化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19.远征以前,亚历山大认为只有希腊民族才真正具有开化的文明。随着远征的进行,他却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想法,想让波斯人、希腊人与马其顿人结为友好的同伴。这表明
A.野蛮的非希腊民族文明有相通性 B.亚历山大对希腊文明持否定态度
C.亚历山大性格导致远征范围扩大 D.远征改变了亚历山大的思想观念
20.蒙古人由于在严寒和艰苦的环境中长大,都具有极为坚韧耐劳的性格。对物质条件的不讲究,使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很轻。和所有的敌人相比,蒙古人处于落后地位,大规模地攻占掠夺始终是激励其保持旺盛战斗力的原因和动力。以上史实( )
A.有利于理解蒙古征战所向披靡的原因 B.有利于了解蒙古帝国的的起源
C.说明了蒙古军事技术的遥遥领先 D.说明了蒙古军队的训练有素
二、材料分析题
21.“三兔共耳”图案,即三只兔子共用三只耳朵,首尾相接,追逐奔跑,其在国内外不同时期多有发现。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要求。
国内外部分“三兔共耳”图案
敦煌莫高窟407窟,中国 瓷器碎片,埃及 教堂廊窗,德国
材料一 敦煌莫高窟“三兔共耳”图案统计表
隋朝 初唐 中唐 晚唐
所在洞窟 305窟383窟397窟 406窟407窟420窟 205窟 144窟200窟237窟 358窟468窟 127窟139窟 145窟147窟
数量 6 1 5 4
——据《敦煌石窟内容总录》
国外“三兔共耳”图案主要分布表(部分)
地区 国家 时间 载体
中、西亚等亚洲地区 巴基斯坦 9或11世纪 陶瓷浮雕
土库曼斯坦 12世纪 压花陶瓷器皿
叙利亚 13世纪 彩陶
伊朗 13世纪 蒙古铜钱
非洲 埃及 13世纪 瓷器碎片
欧洲 法国 13世纪 瓷砖
德国 13—14世纪 教堂钟刻、瓷砖等
英国 13—15世纪 教堂彩绘、瓷砖、手抄圣经书稿等
——AllisonMeier,TheMysteryoftheThreeHaresMotif,etc.
材料二 关于“三兔共耳”图案的起源地,主要说法如表:
(1)根据材料一写出“三兔共耳”图案的传播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传播路线的成因。
(2)请选择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或自拟观点表达你对“三兔共耳”图案起源地的看法,并综合运用上述图文及所学知识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2.西亚的两河流域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比伦文明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居住在两河流域的主要是苏美尔人,他们创造了文字,制定了最早的法典,建立了城邦,发明了陶轮、帆船、耕犁。大约公元前1900年,从西方来的阿莫里特人征服了这个地区,继承了苏美尔人的文明,并使巴比伦成为两河流域的政治和商业中心。公元前 1595 年喀西特人掌握政权,建立了一个延续四百年的王朝。 此后,亚述人、阿拉米人和迦勒底人展开多年斗争。从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下半叶,统治这个地区的主要是亚述帝国。这个地区在公元前539年被波斯人占领,公元前331年又被亚历山大大帝占领。
——摘编自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新都巴格达建成后,才几年工夫,便由一个古老的小村落,一跃而为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和国际政治中心,成为东方的一颗明珠。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材料三 1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1218年开始,中亚的花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不久,成吉思汗以复仇为由,发动第一次西征……灭亡金朝之后,蒙古发动第二次西征……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进行第三次西征,攻占巴格达。 蒙古军队西征示意图如下。
——摘编自《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和制定的最早的法典名称,并指出到公元前4世纪时两河流域文明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巴格达城贸易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所述“巴格达城”所处的时期。
(3)根据材料三,按蒙古军队西征时间的先后排出三条路线的顺序,并结合所学写出攻占巴格达后统治这一区域的汗国名称,分析蒙古西征对不同地域文化产生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次西征之后,形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蒙古帝国范围内,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文明,但最主要的是两个文明文化中心:一个是中亚古伊朗文明的伊斯兰文化中心;另一个是中原黄河流域的汉文化中心。这一时期,由于新兴蒙古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大量被征服的西域人经签发、征调、招募而东向迁徙,来到中土。从入华人口的频繁程度和人口规模来看,它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
——据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总督参事会作为英属印度的中央政权,在英王接管政权后,发生了变化。186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印度参事会法》,把英国的一套行政原则和模式引进来,法令规定每个参事负责一个行政部门,分管内政、外交、财政、税务、法律、军事等部门的工作。1858年兵变的结果也使英国人认识到,完全将印度人排除在中央政府之外是危险的。因此,允许印度人参加立法参事会。后来,又吸收印度人进入行政参事会。1861年英国政府制定了《印度文官法》,把自1855年开始实行的“通过竞争考试择优任用文官”的原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随后又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文官任用、升迁、纪律、年金、奖惩等条例和规则。
——摘编自张群《试析英属印度文官制度的嬗变》
材料三 20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重创了韩国经济,金钱万能、人情冷漠、极端个人主义等也影响着韩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韩国政府提出了以传统文化产业拉动全国经济发展,推动文明进步的“文化立国”国策。韩国政府通过政策立法、影视作品等将“孝”文化植根于国人的灵魂与血脉之中。韩剧中传达出的“孝”文化因子,不仅主导着韩国国民的精神生活,而且使具有相同文化基因的亚洲,尤其是中国掀起了一阵“韩流”热潮。韩国把这些由“孝道”而产生的文化产业通称为“孝子产业”。2004年,“韩国文化产品已经在世界市场上占到3.5%的份额,韩国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
——摘编自王曰美《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古帝国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蒙古西征对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评述19世纪中期英属印度政府的文官体制改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韩国政府打造“孝子产业”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一政策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
1.B
2.D
3.B
4.A
5.A
6.C
7.A
8.B
9.B
10.B
11.C
12.B
13.D
14.C
15.A
16.D
17.C
18.C
19.D
20.A
21.(1)路线:发源于敦煌,经中亚、西亚或北非,传至欧洲。
成因:丝绸之路的发展;蒙古西征的影响;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影响;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传播。
(2)参考答案一
观点:赞同“中国说”。
阐述:据材料一,该图案在国外的出现时间,均晚于中国;据材料二,该图案的创作手法与相似图案,在中国早已出现;该图案与中亚、西亚等地艺术风格的相似性,无法找到直接证据。
结论:“中国说”的史料实证最为扎实,而其他两种观点均存在无法解决的逻辑漏洞,不足以采信。
参考答案二
观点:赞同“中亚或西亚说”。
阐述:该图案亦未在敦煌之外中国文化核心地区发现;敦煌地理位置临近中亚及西亚地区,文化联系或交流相对便利;敦煌艺术的纹饰与中亚、西亚相似性较多,可为旁证。
结论:该图案在敦煌出现虽然最早,但应是“流”而不是“源”。
参考答案三
观点:该图案是中外文化融汇的结果。
说明:据材料一,该图案最早在中国出现,且创作手法与相似图案早已有之;
据材料二,敦煌长期处于中原王朝统治的边缘地区,容易受到印度、波斯等异域文明的影响;该图案仅见于敦煌佛窟,未在中国文化核心地区发现,兼之佛教中保存有与兔相关的记载,说明其与佛教关系密切。
结论:该图案是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结晶。
22.(1)文字:楔形文字。法典名称:《汉谟拉比法典》。变化:发生战乱,公元前331年两河流域被亚历山大大帝占领。
(2)表现:巴格达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巴格达城的码头长且停泊着几百艘船只;巴格达市场上有来自中国、印度、非洲等各类商品出售。时期:8世纪中期。
(3)顺序:中线----北线----南线。名称:伊利汉国。影响:严重破坏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23.(1)特点:版图辽阔;依靠扩张建立;文明交汇;民族交融。
影响: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交流,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
(2)强化总督参事会的分工;吸引印度人进入参事会;文官管理的法制化;推行文化殖民政策,试图减弱印度人对殖民统治的反抗,有利于加强英国政府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也促进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
(3)历史背景:儒家文化对韩国有着深刻的影响;经济与社会问题破坏了韩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韩国政府确立了文化立国政策。
作用:推动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相适应;促进了文化的产业化;有利于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扩大了韩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