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莱布尼茨(1646~1716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曾和在华传教士白晋维持了6年的通信联系,他们有关《易经》的讨论对莱布尼茨的数学研究很有帮助。他们发现,《易经》卦图和莱布尼茨的数学二进位十分相似,从而推动了莱布尼茨二进制算数的完善。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A.东学西传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 B.中国传统科技发展领先于西方国家
C.传教士占据文化交流的主导地位 D.东方文化点燃了西方思想解放之路
2.古代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下列有关魏晋南北朝商路及其文化交流成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战乱导致陆路商路重要性下 B.玻璃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
C.海路兴起瓷器成大宗出口商品 D.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地区
3.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让商人自由经商,“为地方行旅谋安, 于诸大道中置卫士”。有学者认为“马可 波罗及其他一些欧洲人, 都曾作为传教士或者外交使节去过蒙古地区或中国,如果没有蒙古的和平环境,他们的旅行就是不可能的”。这表明蒙古帝国
A.多以战争方式开拓疆土 B.推行民族交融政策
C.推动中西方全方位交流 D.有效保障商旅安全
4.莫高窟的一幅壁画上描绘的日神、月神图像既有印度和中亚(粟特人)艺术的要素,又受到希腊、波斯艺术的影响。这说明( )
A.异域艺术成为石窟艺术的主流 B.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C.莫高窟是多元文明交流的见证 D.中西审美趋于一致
5.唐朝时,胡饼、阿月浑子、波斯枣、胡芹等“胡食”曾十分流行,甚至一度出现“贵人御馔,尽供胡食”的情形。这反映了当时
A.对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 B.盲目崇拜西洋风尚
C.中外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D.文明中心不断西迁
6.以下考古成果与历史解释对应准确的是( )
考古成果 历史解释
A 四川西昌发现王莽时期的一处窖藏,出土铜锭4个和铸造货币的钱范5块 汉代西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B 湖北荆州西汉墓出土“南郡簿”记载,南郡“免老”(对老人免征税役)人数共2966人,平均每县174人 汉代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C 敦煌出土的部分唐代借贷文书上有担保物和保人的记载 唐朝时开始出现实物借贷
D 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考古发现一批6—8世纪粟特(西域古政权)铸造的圆形方孔钱币,上有“开元通宝”等汉字 丝绸之路推动中原文化传播
A.A B.B C.C D.D
7.下图为公元前2世纪大月氏人西迁至中亚后铸造的钱币。钱币正面是国王头像,背面是站立的希腊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像,四周是希腊字母。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希腊制度在中亚的传承 B.中亚文化受到希腊文化影响
C.希腊化世界的不断拓展 D.中亚商业贸易活动领域广泛
8.“南海一号”古沉船是南宋时期的远洋贸易商船,出水的德化窑瓷器数量众多,器型多样,包括青白釉碗、碟、执壶、瓶、罐、盒、香炉等几大类。这些瓷器在器型上融汇中 外文化元素,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又受域外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影响。如图为“南海一号”出水的带有异域风格的德化窑瓷器。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海上丝路是文明交流的纽带 B.民间贸易推动了手工制造的革新
C.海外贸易以运输瓷器为主业 D.宋朝与亚非各国保持着友好关系
9.记录片《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中说:“张骞启程出使西域时,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但他无法知道的是,他的这次出行就将注定被载入史册,而河西走廊也将从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下列有关河西走廊历史状况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汉——由西域都护府管辖 B.隋——命常骏掌管通商事务
C.唐——石窟壁画画有曲辕犁 D.元——属宜政院辖区范畴
10.下表所示为部分学者搜集的有关新疆“坎儿井”的资料。据此可得出的合理推论是( )
资料来源 相关内容
文献比对 “坎儿井”在维吾尔语和古波斯语中的读音和拼写方式完全相同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人曾求助“秦人”传授“穿井”之法,修建地下暗渠
实地调查 迄今已知最早的“坎儿井”发现于西亚(公元前8世纪的亚述帝国境内)
吐鲁番等地“坎儿井”在修筑技术上与西汉关中地区广泛使用的井渠法除引用水源类型不同外,其他基本相同
A.大宛成为西汉与罗马贸易的中介 B.中国的凿井技术引进自西亚
C.古波斯文化因亚述人入侵而中断 D.丝绸之路沿线存在技术交流
11.古代主要的商路有丝绸之路、运香之路、运锡之路、琥珀之路、小麦之路(罗马大道)、运盐之路等,形成欧洲与世界联系的海陆商贸网络。但在9-10世纪,欧洲陆上商路普遍萎缩。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中海城市走向没落 B.欧洲政治局势的动荡
C.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D.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
12.康熙帝曾向法国传教士张诚、白晋等人学习数学知识,并把学到的部分内容编入《数理精蕴》一书,同时却宣称,这些西学“询所自,皆云本中土所流传”。这反映了( )
A.“西学中源”彰显科学发展领先地位 B.统治者高度重视“西学东渐”的冲击
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学实现了高度融合 D.中国社会转型面临着潜在的严重阻碍
13.2022年 10月,考古学家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 1500 米深度的海域发现了两处古代沉船遗址。国家文物局作出初步判断,其中一处为正德年间(1506—1521年)运送数以万计的外销瓷器的海船,另一处是弘治年间(1488—1505年)从海外装载原木等货物驶往中国的海船。这些发现( )
A.可探究海上丝绸之路航线 B.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成就
C.表明中国造船技术更先进 D.否定了海禁政策的真实性
14.商路的开辟对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唐代商路及其文化交流成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瓷器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B.汗血马从大宛国传入中国
C.开辟通往印度洋的商路 D.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地区
15.有学者指出:“丝路贸易的主要商品丝绸、茶叶都出自中原,丝路沿线都是干旱、半干旱的游牧区,茶是牧民不可或缺的食材。因此,茶叶在丝路沿线的需求是刚性的,价格稳定。如果说丝绸是需求弹性高的商品,那么茶叶则是需求弹性极小的商品。”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丝绸之路促进中原生活方式传播 B.地理环境阻碍了丝路贸易的扩大
C.丝路商品组合提升了贸易稳定性 D.丝路贸易助推游牧民族汉化进程
16.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下列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 B.丝绸之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
C.古罗马的丝织技术领先世界 D.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
17.下图所示为“和田马钱”,是公元1-3世纪新疆于阗(今和田)制造和发行的钱币。钱呈饼状,圆形无孔,采用源自希腊的打压法制造,印上的文字和图像。一面中间是一匹马或头骆驼,周围一圈是估卢文字。另一面则是汉文篆字“六铢钱”或“元六铢钱”。该钱币的发现,可以证明当时( )
A.汉文篆字已开始盛行于新疆 B.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的交流
C.汉朝与希腊建立了官方联系 D.新疆已全面推行了中原币制
18.《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
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
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
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
19.“马其顿灭亡波斯帝国,将希腊文化广被于近东、伊朗、印度,甚至中亚,是人类史上贯通欧亚大陆的首次尝试,它只走了半途;另一半有待 在两个世纪后由东端出发,与希腊化世界接上轨。”下列项中,填入下划线处最合适的是( )
A.秦帝国 B.汉帝国 C.唐帝国 D.元帝国
20.下列示意图描述的是( )
A.佛教传播路线 B.陆路丝绸之路
C.海上丝绸之路 D.哥伦布航海路线
二、材料分析题
2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先后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朝贡贸易、一口通商等形式与世界很多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对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请以“原始史料”为标准对下列有关古代对外贸易的史料进行分类(多选,将答案填到答题卡上)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东罗马金币 A 粟特人形象唐代陶俑 B 南海一号古沉船瓷碗 C 《海禁与海外贸易》 D
郑和下西洋(地图) E 广州十三行(油画) F
结合上述图片,完成下列表格。选择一项, 将答案填到答题卡上。
外贸途径 反映史料 鼎盛时期 突出特征
丝绸之路 A B 唐朝 其东端起点 (1) 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
海上丝绸之路 C (2) 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 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
朝贡贸易 D E 明代 政府借此对外贸易传播中国文化,宣扬国威
一口通商 F (3) 政府垄断贸易,只开(4) 这个港口 外国商船必须遵守种种限制
(1)A临安 B洛阳 C 长安 D益州
(2)A南宋 B五代十国 C隋朝 D秦朝
(3) A唐代 B宋代 C 明代 D清代
(4)A行省 B市舶司 C蕃市 D十三行
22.以下是小史同学复习“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时设计的手抄报内容。请你阅读后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时间轴
史海拾贝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代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元朝生活了17年。马可波罗回国后讲述他在中国的经历,形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书中记载了大都、西安、济南、开封、杭州、福州、泉州等许多城市的情况,描述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反映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
地图中的历史
相关史事
郑和7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1)你认为在时间轴上还可以增加哪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并简单说明理由。(要求:选取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在答题卡上的时间轴上分别标出这两个历史事件;时间轴上时间顺序要正确)
(2)阅读手抄报后·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有了什么进一步认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上下三千年,陆海五道连接亚欧非三大洲,东及东北亚,南至东南亚、南亚,西贯中亚、西亚、东欧,远达西欧、东北非海岸,几乎是古代整个文明世界,沟通古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以及儒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大文化圈。古代丝绸之路主要是商贸物资流通的通道,物物交换、货物交易是主要形式,既有民间商人交易,也有宗藩之间的朝贡贸易;既有威尼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元朝“斡脱”商人等这样的地跨亚欧的国际商团,也有宋元沿海舶商,明朝郑和船队等这样的远航商贸船队。同时,古代丝绸之路的人员往来伴随着文化、艺术、宗教、科技等的交流和传播,促进了国际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摘编自鲍志成《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概论》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中国福建省,早在汉朝时已开始海上对外交往。两宋年间,由于游牧民族盘踞西北地区导致陆上丝路中断,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摘编自维基百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2.B
3.D
4.C
5.A
6.D
7.B
8.A
9.C
10.D
11.D
12.D
13.A
14.A
15.C
16.B
17.B
18.D
19.B
20.B
21. C A D D
22.(1)历史事件: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理由:鉴真东渡,使得佛教在日本传播,还传播了中国的医药、文学、绘画、建筑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与亚非国家间的交往交流,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开拓了国人的视野;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
(2)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所以,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
23.(1)特征:持续时间长;连通范围广(连通古代文明区);主要是商贸物资流通通道;东西方人文交流互鉴的桥梁。
(2)原因: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宋代造船业发达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或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经济重心南移,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