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图为世界古代某一人类迁徙路线图。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这是一幅( )
A.印欧人早期迁移路线图 B.地中海东部“海上民族”迁移图
C.大月氏人迁移路线图 D.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时路线图
2.下面是西晋末年移民路线示意图。对此的合理解释是,当时
A.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移民方向 B.区域间商品交流逐渐频繁
C.政治因素影响人口分布态势 D.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3.在印欧人的迁徙及印欧人与农耕民族交融的过程中,推动了亚欧大陆几个主要文化区域的形成。下列文化区域的形成与印欧人大迁徙有关的是
①古代印度文化 ②古代西亚文化 ③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④古代朝鲜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人口大量频繁地迁徙和流动,边疆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大量内聚,而汉民族则从中原往东北、西北和南方辐射。各族人民在住所、饮食、服饰、语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发生变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 )
A.彻底改变人口分布格局 B.完成民族融合历史进程
C.实现经济重心南移目标 D.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生活
5.当西罗马帝国社会危机已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内部已出现封建因素萌芽的时候,日耳曼人的入侵为其社会发展添加了催化剂,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确立。据材料可推知,日耳曼人入侵的背景是( )
A.西欧封建社会早期生产力停滞倒退 B.奴隶制阻碍罗马新生产关系的发展
C.西欧奴隶制经济文化出现新的高涨 D.日耳曼人已经处于文明时代的前夜
6.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广泛移民于地中海周边地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等地后,大批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向那里移民;罗马共和国时期,众多罗马人去了意大利其他地区和行省。这反映了( )
A.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B.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
C.人口迁徙带来了新的文化重构,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D.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原因迁徙
7.据庄绰的《鸡肋篇》载:“建炎之后,江浙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又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挈家寓武陵……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 )
A.南方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C.社会环境影响人口分布 D.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8.如图是在中国新疆和田地区、楼兰遗址等地出土的少量贵霜帝国钱币。据此可知
注:金币正面(右图)周边有一圈古希腊字母;背面(左图)为湿婆站像,站像右边有希腊文“湿婆”字样。
A.和田、楼兰等地是贵霜帝国的辖区
B.当时新疆地区的商品贸易交流频繁
C.贵霜帝国深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D.贵霜帝国钱币铸造工艺领先世界
9.图1为印欧人的迁徙路线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印欧人的迁徙( )
A.阻断了古希腊城邦文明 B.促使北非进入文明时代
C.统一了西亚和南亚文明 D.整合了亚欧的区域文化
10.《三国志·吴书》中的列传所记载的60位大臣,约有一半是从中原南迁而来的,他们带着大量的宗族、佃客、宾客等依附民,如鲁肃南迁就带领了300多人:另据记载,213年,因扫小曹军肆虐而选择渡江南下的淮南人多达10万户。据此可推知,汉末三国的人口迁徙( )
A.加剧了社会动荡 B.实现了政治中心的南移
C.助推了江南开发 D.配合了游牧民族的内迁
11.公元前后,有两大强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这两大强国之间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但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这两大强国是
A.秦朝和波斯帝国 B.秦朝和古埃及
C.汉朝和罗马帝国 D.汉朝和古希腊
12.从公元前二千纪中叶迄公元13世纪,欧亚大陆草原地带游牧世界诸部族先后对农耕世界掀起了三次大规模迁徙、冲击的浪潮。在古代,除游牧民族的迁徙外,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 原因迁徙。古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民族特性 D.政治环境
13.公元4至6世纪,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建立王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建立的各王国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由此可知,日耳曼民族大迁徙( )
A.推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B.改变了亚欧大陆政治格局
C.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 D.促进了多种新族群的诞生
14.公元4-6世纪,日耳曼人大规模地进入罗马帝国境内,给东罗马帝国以沉重打击,并一举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在西欧建立了一系列“蛮族”王国。日耳曼人大迁徙( )
A.使日耳曼人封建制度走向瓦解 B.导致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促进了区域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D.征服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
15.1242年,拔都以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为中心,建立钦察汗国。其疆土大体分为两部分,游牧区由蒙古人直接控制,农耕区则留给原有诸王公,蒙古贵族与钦察草原各游牧部族贵族融合,改操突厥语,改信伊斯兰教。据此可知,蒙古西征改变了( )
A.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 B.亚欧内陆民族分布和文化面貌
C.亚欧大陆传统贸易通道的困境 D.世界上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
16.下面是关于公元前3000—公元前500年的全球人口数量表。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全球人口数量|
公元前3000年 1400万
公元前2000年 2700万
公元前1000年 5000万
公元前500年 10000万
A.族群迁移 B.农业发展 C.文明交流 D.民族交融
17.波斯人和希腊人的共同点是
A.他们有共同的祖先 B.他们生活的区域相同
C.他们的宗教信仰相同 D.《荷马史诗》记录了他们的历史
18.中国古代历史上,异域文化主要通过两个方向传入中国(如下示意图)。其中,两汉时期通过方向①传入中国的异域文化是
A.佛教文化 B.基督教文化 C.道教文化 D.伊斯兰文化
19.研究显示,对赫梯帝国造成致命冲击的“海上民族”广泛地迁入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等地。但他们的跨海航行与其说是为了劫掠,不如说是在大肆地尝试建立新的家园。“海上民族”的迁徙( )
A.遭到赫梯帝国的成功阻截 B.以融入当地主流文明告终
C.构建了全新的区域性文化 D.促进了北非地区的农耕化
20.欧洲这块古老的大陆,通过吸取来自非洲、中东、印度的辉煌文明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其他文明相继没落的历史时期不断成长,达到了一系列文化高峰。在此过程中,移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事例说明
A.人类的迁徙活动从未停止
B.人口迁徙是一种文化活动
C.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D.移民给当地带去的都是先进文化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大清律例》规定,凡国人在蕃托故不归,复偷漏私回者,一经拿获,即行正法。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国,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船只,毫无禁阻”,中法《北京条约》也做出了类似规定。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以总理衙门提出的文本为基础的《续定招工章程》,其中规定:“期满如欲回国,彼处必将合同所注之水脚路费若干,按数备全交付,便船送回中华”。
总理衙门设立之初,法国股负责法、荷等国的交涉事务,主管传教、华工出国及中越边界事项。1864年增设美国股,负责美、德等国的交涉事项,兼管华工保护等事项。由洋务大员主持签订的护侨条约,除《续订招工章程》外,还有中美《蒲安臣条约》(1868年)、《中秘会议专条》(1873年)等等。
据估计,l9世纪上半叶出国华工约为32万人,从l850年到l875年间,出国华工人数猛增到l28万人。
1893年,清廷准驻英大使薛福成《请豁除海禁招徕华民疏》,谕令“嗣后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概准由使臣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治生置业,并听随时经商出洋,毋得仍前籍端讹索。”长达200多年的海禁条例从此废除。
——摘编自刘华《评1868年中美<蒲安臣条约>——以华工出国及华侨保护问题为视角》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侨务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促成中国海外移民增长的原因。
22.材料 自清中期开始,内地人口持续且较有规模地迁往新疆、内蒙古、东北、台湾等边疆地区。乾隆中期统一天山南北后,制定了积极的移民实边政策,由此陕甘等省份的贫民纷纷前往新疆认垦土地,谋求新生活。自康熙后期始,内地犯禁留居蒙地和东北的汉族移民不断增加,虽然乾隆时期颁布禁令,但移民浪潮已成。清后期,随着清廷禁令的松弛,内地人口大规模的迁居蒙地、东北。康熙二十二年平定台湾后,清廷实行封禁政策以加强控制,限制沿海居民渡台垦殖,却难以阻止因人口压力导致的偷渡入台。雍正时,清廷允许在台居住的汉民搬眷后,台湾人口开始大幅度增长。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禁,由此出现移民台湾的高潮。清廷在边疆地区逐步确立了户籍管理制度,不仅表明清廷对边疆人口管理体制的改变,更表明清廷对移民身份与定居事实的法律认可
——摘编自褚宏霞《清代移民户籍管理措施与移民新趋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析清代移民的历史作用。
23.【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
材料一社会流动无疑包括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两部分。明朝人江盈科对纵向流动总结了一条变化规律,其向上的流动规律:贫穷之家→温饱之家→文墨之家→簪缨之家→富贵之家;其向下的流动规律:富贵之家→歌舞之家→鬻贷之家→贫穷之家……明代社会的横向流动,首先体现在人口的分化和等级制度的解体上。自明代中期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分化……传统“四民”中的农,由于“不乐其生”的原因,开始寻求两条新的出路:富者趋末经商,贫者货产僦(租赁)庸。其次,人口的横向流动,广泛的移民层的存在,则是明代社会横向流动的另一标志。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材料二明代社会的主体是农民,人口分布的主要部门是农业,输出人口的地方是农村,人口流动的趋势是逐步由农业向非农业领域转移,由农村向城镇转移。晚明农村人口流动,不仅有力推动农、工、商生产发展,而且对于地方基层政权组织及其运作、社会秩序、学校教育、文化建设、消费观念、风俗习惯等等,也有着重要影响,从而促进社会结构变革。
——摘编自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推动明代社会流动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晚明农村人口流动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A
2.C
3.A
4.D
5.B
6.D
7.C
8.C
9.D
10.C
11.C
12.D
13.C
14.C
15.B
16.B
17.A
18.A
19.B
20.C
21.(1)变化:由禁止国人出国到允许出国,并逐渐注重保护华工利益。原因: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强迫,清政府被动同意华民出国;西方近代观念的影响;洋务运动的推行。
(2)原因: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对劳动力需求日益增加;亚、非、拉殖民地的开发、拓展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由于外国商品和资本入侵,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广大自耕农、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寻求海外谋生;清政府海外移民政策的变化为中国近代海外移民提供了条件。l9世纪中期以后,黑人奴隶贸易被逐渐废除,导致对其它地区劳动力的增加。
22.(1)特点:移民主要由内地迁往边疆地区;地区不同政府的移民政策有差异;将边疆移民纳入地方管理体制。
(2)作用: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缓解内地人口压力,促进内地与边疆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3.(1)因素:科举制度的推动;奢靡之风的盛行;土地兼并加剧,朝廷赋役繁重;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地域经济与人口发展不平衡;政府人身控制松弛。
(2)影响:促进了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对地方基层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