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6 10:3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论语》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在新中国的外交中,践行这一思想的成就是
A.实行“一边倒”的方针 B.提出“一国两制”创举
C.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先秦有思想家对“天子”的内涵进行了重新阐释,“天子”由三代礼法秩序规定的制礼作乐的王者的专称,变为每个人都是天之所子;天不是一人之父,而是“众父父”。这一阐释( )
A.适应了诸侯争霸需要 B.蕴含了一定的人本思想
C.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 D.迎合了礼崩乐坏的趋势
3.下表是《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载的公元前2世纪后期以来,儒家以外诸子著作数统计表,该表反映出汉代( )
名称 道 阴阳 法 名 墨 纵横 杂 农 小说
家 37 21 10 7 6 12 20 9 15
篇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114 1380
A.各家思想流派百舸争流、齐头并进的局面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并未施行
C.尊崇儒术背景下诸子思想的流传与发展 D.统治者选择性地采纳了尊崇儒学的建议
4.有学者指出,“德”的观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
A.墨家 B.兵家 C.儒家 D.法家
5.下表中历史人物的共同思想是( )
历史人物 论述
春秋·司马子鱼 “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
春秋·子产 “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
汉代·贾谊 “夫灾与福也,非粹在天也,必在士民也”
A.尊神敬天 B.人民主权
C.轻神重民 D.天人感应
6.鲁国的孔僖子(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对礼仪不熟悉,他感到遗憾,临终时吩咐他的儿子孔懿子和南宫敬叔去师事孔子。据此可知当时( )
A.私学兴起并发扬广大 B.礼乐文化不断繁荣
C.宗法分封制度渐趋崩坏 D.儒学成为社会主流
7.《尚书》记载:“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这里指诚恳地顺从上天的意思),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周公要求周成王“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
A.君权神授 B.敬天保民 C.民贵君轻 D.仁政思想
8.南宋陆九渊认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明朝王阳明认为:“理,一而已矣:心,一而已矣。故圣人无二教,而学者无二学。”由此可知,二者都( )
A.推崇格物致知 B.提倡经世致用 C.认为心即是理 D.主张工商皆本
9.从19世纪中叶以来,中外文化经百年的互动与融合,促成了中华古老文化的新生。下列符合“新生”的思想是( )
①魏源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②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③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 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2005年11月20日,托德·克罗韦尔在香港《亚洲时报》上撰文指出:“毫无疑问,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遵循了自律、社会和谐、强烈的家庭观念以及重视教育等儒家基本教义。”这反映出( )
A.儒家文化的影响力 B.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C.家庭观念的重要性 D.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11.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中包括以下三部著作。下表中关于这三部著作的表述,完全正确的项目是( )
项目著作 体裁 作者 特点 评价
《诗经》 诗歌 屈原 现实主义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红楼梦》 小说 曹雪芹 现实主义 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
《三国演义》 诗歌 施耐庵 古典主义 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A.体裁 B.作者 C.特点 D.评价
12.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提出,一个懂得养生的人,不应“竞逐荣势,企踵权豪……惟名利是务”,而应常怀仁爱之心。这一思想( )
A.反映了西汉末年的政治黑暗 B.强调精神情志活动对人体的作用
C.体现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D.忽视清心寡欲行为对健康的影响
13.汉字的拆分与组合既体现别样的意趣,又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右图中"四字合一的"合体字"即为一例。儒学融合这一思想的主要目的在于
A.统一思想以服务于中央集权 B.利用对自然的敬畏强化君权
C.规劝君主体恤民生施行民主 D.吸收佛道义理以求改造儒学
14.当梁惠王产生“天下恶乎定”的疑问时,孟子回答说:“定于一。”在《荀子》一书中,“一天下”、“天下为一”之语更是一再出现。《吕氏春秋》亦云“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一则治,两则乱”。这些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 )
A.诸子百家思想基本雷同 B.大一统的局面初步形成
C.重建天下秩序民心所向 D.文化背离社会发展方向
15.如表所示是部分史籍中关于汉代“博士”的记载。这说明汉代“博士”的设置
记载 出处
博士“(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 《汉书·儒林传》
博士“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汉书·成帝纪》
博士“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 《汉官六种》
A.是治国思想多元化的表现 B.反映了儒学受到挑战的现实
C.是文学艺术大发展的因素 D.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
1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崇德向善”“德大称师”等。材料反映的是( )
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7.下表所示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主要著作的重要内容。这些思想( )
著作 重要内容
《明夷待访录》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日知录》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
《读通鉴论》 天下之治,统于天子者也,以天子下统乎天下,则天下乱。故封建之天下,分其统于国:郡县之天下,分其统于州
A.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B.致力于回归孔孟儒家思想原典
C.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文化发展趋势 D.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流方案
18.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孔子( )
A.要求培养有才之人 B.重视个人品德修养
C.不满人浮于事现象 D.注重礼乐制度构建
19.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这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 )
A.“天下为公”的思想 B.“敬天保民”的思想
C.“天人合一”的思想 D.“自强不息”的思想
20.中国虎文化博大精深,从“虎伏羲”到龙虎文化根基的确立,已有万年的辉煌历史。它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并在各民族中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这表明(  )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世界文明具有统一性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D.少数民族推崇虎文化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中国民间信仰问题”在东西方文化首次深层碰撞中被西方传教士提了出来,他们是全盘否定中国民间信仰的始作俑者,把其一概看成“迷信”;“迷信、愚昧、落后”的大帽子全都扣在千千万万民间信仰的老百姓头上。这种“西方成见”,盛行于民国近现代思想界,充满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与意识形态批判倾向。近年来,我国学者策略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义,为民间信仰“去污名化”。
——摘编自《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若干思考》
材料二 20世纪,“南洋地区”即东南亚华人社会里,大量源自中国故乡的民间信仰形态现已成为表达与强化“华族”(华裔)认同的主要载体,以及促进所在地文化对话的重要媒介。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妈祖信仰扮演了重要角色,妈祖被诗意地称为“海峡和平女神”。
——《信仰复兴与信仰自觉——中国民间信仰的新世纪观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民间信仰被中国近现代全盘否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我国学者为中国民间信仰“去污名化”的重要意义。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的思想包含着民本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就是“爱人”。孔子把“人”视为与己相同的同胞,对“人”的“爱”超出血缘的界限,主张“泛爱众”,并把它上升为对统治者的要求,提出了“德政”的学说。孔子重视统治者的德行修养,并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先决条件,主张用温和的方式、宽松的政策治理天下。孔子对民众充满了同情,特别是对弱势民众,关心他们的生活,把“爱人”从情感诉求落实到了民众的物质生活中,主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摘编自崔迎军《孔子的民本思想及其意义》
材料二 黄宗羲深刻批判传统的君本位观念,重新定位君民关系,要求君民平等,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他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进行尖锐的批判,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主张建立一种君臣协作、共同治理国家的新型关系。黄宗羲主张改变法制,要求用“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即主张法律应保护天下百姓的利益,而不是君主专制的工具,同时认为“法”与“人”比较,法比人更重要,只有制定好天下之法,才可能让有德有才的人更好地发挥作用。
——摘编自李加亮《浅析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子和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和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有人指出,“今之忧世君子,睹神州之不振,悲中夏之沧亡,则疾首痛心于数千年之古学,以为学之无用而致于此也。”1912年底至1913年初,民国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正式取消了大学经学科。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儒学地位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弘扬儒学精髓的意义。
参考答案:
1.D
2.B
3.C
4.C
5.C
6.C
7.B
8.C
9.D
10.A
11.D
12.B
13.B
14.C
15.D
16.C
17.A
18.B
19.C
20.C
21.(1)历史背景:西学东渐,西方全盘否定中国民间信仰;近代随资本主义文化发展,列强殖民侵略,中国丧失文化自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全面肯定。
(2)意义:有利于打破近代以来西方的文化成见;有利于挖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培养和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凝聚力;极大地推动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有利于团结世界华人华侨,为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对促进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22.(1)民本思想:孔子:“博爱”的思想情怀;“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富民利民”的以人为本理念。黄宗羲:倡导君民平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2)社会背景:孔子: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渐趋形成;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任答两点即可)黄宗羲: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逐渐衰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对社会现实进行理性反思。(任答两点即可)
23.(1)民族危机;西方近代文化冲击;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近代工商业及资本主义发展;传统儒学的内在困境。
(2)增进文化自信;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利于民族复兴;为世界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