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6 10:3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在查士丁尼时代,君士坦丁堡大学有来自阿拉伯、波斯、埃塞俄比亚等地的学生;阿拉伯统治者曾组织学者翻译拜占庭书籍。由此可见( )
A.文化繁荣成就拜占庭帝国的霸权 B.拜占庭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拜占庭文化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 D.军事扩展成为文明交融的重要途径
2.拜占庭帝国君主安德罗尼库斯一世(1183—1185年在位)为消除收税官导致的赋税体制弊端,限制那些弄虚作假的赋税登记官所捏造的税费要求,“明确了年度义务细目和额度,确保官员不再搜刮那些破产的民众”。这些做法( )
A.有利于封建秩序的稳定 B.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成本
C.有助于完善商业的管理 D.调整了赋役征收的标准
3.11世纪的西欧统治阶级普遍存在一套独特的仪式,即臣服礼。封臣将双手放在封君合拢的手掌中说:“阁下,我是您的人了。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这一仪式所反映的政治制度
A.“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 B.封君的权力具有绝对的专制性
C.封臣与封君的关系具有契约特征 D.封君依据血缘亲疏授予封臣权利
4.如图是欧洲中世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服饰,由此可推知,中世纪晚期( )

A.民众在禁锢中寻求突破 B.宗教信仰遭受严峻挑战
C.逆转了严谨的服饰风格 D.社会风气不断腐化堕落
5.公元9世纪中叶,东斯拉夫社会出现了古罗斯国家,罗斯人逐渐接受了东派基督教,形成了统一的字母文字系统,一批结构宏伟、装饰精致的宗教建筑也陆续建成,由此可见,古罗斯
A.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B.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精华
C.发展为东正教文明中心 D.盛行哥特式风格的建筑
6.《欧洲史》中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在其领地内,庄园主不仅拥有经济权力,还拥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据此可知,西欧庄园的存在( )
A.是中古西欧一种开放的经济形态 B.促进了中世纪奴隶制发展
C.是相对独立兼有自治特点的政治集团 D.有利于法律的公正实施
7.“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欧洲中世纪的谚语。对此话的正确理解是
A.城市的自然条件优越 B.城市相对独立和自治 C.城市的空气比较清新 D.城市已不受国王管辖
8.“丕平献土”、“卡诺莎觐见”、“阿维尼翁之囚”等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西欧
A.王权与教权的激烈斗争 B.法兰克人与罗马贵族的斗争
C.封建领主与市民阶级的斗争 D.王权与教权既勾结又斗争
9.英王亨利二世给林肯城颁发的特许状中规定:“城中人民以及商人之商会,将充分而自由地保有自爱德华国王以来的司法与财政的自治权利。”法国北部瓦朗西安城市民和约中规定:“凡往来瓦朗西安集市的商人及其货物,均不得受到侵犯。”这些规定( )
A.体现了自由平等的观念 B.摧毁了封建领主的特权
C.实现了城市独立的目标 D.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10.马克斯·韦伯在《城市》一文中,提到中世纪西欧城市这种“城市共同体”,大多具备如下几个特征(见下表)。这反映了中世纪的西欧(  )
A.城市以军事和政治功能为主 B.城市在封建国家占主体地位
C.城市管理方式的自治化特色 D.城市中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
11.罗马法最终完成的标志是
A.成文法代替习惯法 B.《民法大全》的汇编
C.《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D.罗马帝国的建立
12.恩格斯说:“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它们一样。”这表明
A.13、14世纪等级君主制下的王权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的利益
B.英、法君主专制下的王权尚未到崇信“朕即国家”或“君权神授”的地步
C.15、16世纪君主专制下的王权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D.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王权得到各阶层一致认同并促进了社会政治秩序稳定
13.在欧洲,有一座教堂被称为“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梵帝冈罗马教皇的教廷”,它位于梵蒂冈,是目前世界第一大教堂,也是文艺复兴运动带给罗马的伟大建筑物。它是(  )
A.佛罗伦萨大教堂 B.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C.西斯廷教堂 D.圣彼得大教堂
14.下列关于欧洲农奴身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奴就是奴隶,他们必须无偿为领主服务
B.农奴无人身自由,是与领主有明显人身依附关系的独立生产者
C.农奴类似农民,与领主没有人身依附关系,他们可以随意离开
D.农奴只需对领主承担劳役地租,无须承担其他义务
15.1096~1291年,教皇先后进行了八次十字军东征,主要体现了哪两种宗教之间的矛盾
A.基督教和东正教 B.东正教和伊斯兰教 C.天主教和伊斯兰教 D.天主教和印度教
16.仅1100一1300年,英国新增城市达到140座,德意志则更多。这些“城市”
A.由封建教会把持军政大权 B.主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会定期分地给农民耕种 D.孕育着打破封建制度的力量
17.如图为16世纪中后期伊凡四世在位期间的部分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未经特许,王公不得将自己的领土出售或馈赠给教会。凡未经报批而转让给教会的土地,一律没收。 将莫斯科及邻近各县的优质土地分给在莫斯科附近没有领地的1000余名小贵族。
A.实现富国强兵 B.进行土地改革 C.加紧对外扩张 D.加强沙皇权力
18.齐世荣主编的《西欧封建社会》中描述:问一位中世纪学者是哪里人,他的回答不是“法国”、“英国”或“意大利”等国人,相反,他总以出生和生活的地方作为答词,“我是坎特伯雷人”、“我是加泰罗尼亚人”等。这种现象表明
A.庄园的分散性和封建等级制的特殊性使西欧社会处于王权衰微、分裂割据的局面
B.封建等级制下封臣只向封主宣誓,忠诚于自己的领主而非国王及其所代表的国家
C.在当时情况下,西欧中世纪的人们还没有形成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清晰的国家观念
D.学者们处于对自己领主的忠诚、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王权的鄙视有意回避国家概念
19.“1549年建立重臣会议编撰法典;1546—1560年对中央和地方的制度进行全面改革;1552年、1556年率军东侵,将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全部划入版图;1558—1583年,又发动了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战争。”上述事件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最有可能是
A.汉谟拉比 B.沙皇伊凡四世 C.诺曼底公爵威廉 D.英王爱德华一世
20.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
A.《十二铜表法》 B.《民法大全》 C.公民法 D.万民法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导致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大分工所带来的结果之一便是社会大分裂,即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第一次社会大分裂经历了一个过程,最初出现的是家长奴役制。因为私有制的出现引起了原始公社制度的解体,而原始公社制度的解体是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开始的,父权制的大家庭又逐渐分解成一夫一妻的个体家庭。由于奴隶主与奴隶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奴隶主的残酷压榨和剥削必然激起奴隶的反抗斗争,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包括军队、法庭、监狱的暴力机构,这种阶级统治的工具就是奴隶制国家。
——摘编自孟令国《论”基本经济规律”
——文明时代:奴隶社会》
材料二 西欧封建制是一种以社会契约关系为基础,把权利的分配和土地的分配联系起来的等级责任制。采邑分封是一种自上而下层层分封的土地封受制度,即从国王开始一级一级往下分,由大贵族到小贵族,最后再到农民。领主在其庄园内,将较好的土地作为自营地,由农奴以服劳役形式耕种,收获归领主所有;其余土地作为份地,租给农奴。领主对农奴行使独立的政治统治权、司法审判权、征税权,并拥有自己的军事武装,实际上并不受国王或其代理人的管辖。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基督教会垄断了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救赎原罪的神学、禁欲主义的道德,为西欧确立封建的政治、法律和伦理道德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编自钱双逢戴宏冷树青《西欧封建社会的多元结构及其开放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奴隶社会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中期(1000-1300年)西欧经济的缓慢复苏和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了城市和市民阶层的兴起。随着城市财富和人口的增长,市民阶层为争取自身权益展开了一系列斗争……这些斗争,在经济上动摇了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庄园制农业经济基础;在社会关系上削弱了与封建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在政治上则与封建王权保持着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一致。与此同时,西欧国家的王权在向封建领主不断发起进攻时,鼓励城市和市民阶层积极参与国家政治,依靠市民阶层的财政支持和政治合作,王权逐渐取得了对封建领主的优势,为近代中央集权君主政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计秋枫《市民社会的雏形-中世纪欧洲城市与市民阶层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明末江南市民阶层为反抗官府的横征暴敛,掀起了多次的抗争。市民阶层把东林党人作为自己的政治代言人,知识分子也学会了依靠市民阶层的力量来对抗专制权力。崇祯四年(1631年)苏州府颁布了“为永革布行承值当官碑”,明确宣布废止各级政府官员和吏胥人等对江南工商业者巧取豪夺的特权,从而在客观上承认了江南市民维权斗争的合法性,这是江南市民社会趋向成熟的表现。
——摘编自许苏民《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程-17世纪中西大分流的历史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中期西欧市民社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江南市民社会形成的背景,并指出其与中世纪中期西欧市民社会发展的不同。
23.经济视角下的英国封建主义
英国封建主义由封土、封臣、骑士和城堡等一系列历史要素构成,英国真正形成封建社会是自1066年诺曼征服一直持续到1166年。自诺曼征服开始,大量土地落入国王之手。征服者威廉为了获得大小贵族提供的军事服役,将土地分给其亲属、最信任的朋友、盟友及手下。这种封土和骑士役本质上属于封君封臣之间某种经济利益交换,是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反映出经济特征的封建权利和义务逐渐被习惯化和法规化。自12世纪中后期开始,封建主义进入新阶段。盾牌钱的出现、《买地法令》的颁行等,都是此时令人瞩目的现象。前者以货币支付来取代骑士役,表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被货币经济关系削弱,后者将封土变成可以相对自由买卖的土地,证明封建土地关系被市场经济关系削弱。货币支付在封建关系中渐成主导性形式,作为封建关系基石之一的封土进入土地市场使得这一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特征愈发凸显。14、15世纪,英国各地许多贵族家庭都有数量不一的依附者,依附者为领主服役,领主为依附者提供保护及生活必需品。这一时期,用于实现交换的工具和手段不再是封土,而是以货币来支付报酬。
——摘编自黄春高《11—15世纪英国封建主义演变的经济逻辑》
依据上述材料,对11—15世纪经济视角下的英国封建主义的演变划分阶段,并概括每阶段的特点。
参考答案:
1.B
2.A
3.C
4.A
5.A
6.C
7.B
8.D
9.D
10.C
11.B
12.C
13.D
14.B
15.C
16.D
17.D
18.A
19.B
20.B
21.(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的解体私有制的产生社会阶层分化的出现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2)特点:以土地关系为纽带自上而下,层层分封封建领主在其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王权较弱庄园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宗教神学对社会影响较大。
22.(1)特点:商品经济繁荣;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城市逐步迈向近代化;市民与封建王权利益密切,保持合作;市民阶层积极参与国家政治。
影响:促进了西欧城市兴起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为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开展做了充分的准备;为近代大学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加强了封建王权,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推动了西欧社会转型,为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奠定基础。
(2)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发展壮大;明朝君主专制强化,朋党乱政、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明末进步思潮活跃。
不同:市民阶层与专制王权关系不同;社会思想解放程度及结果不同;对社会转型的影响程度不同。
23.阶段与特点:第一阶段:1066—1166年,以土地为纽带,建立起封君和封臣关系,规范封建权利和义务,形成贵族庄园和等级制。第二阶段:12世纪中期到14世纪中期,盾牌钱和《买地法令》的出现,推动工商业和市场经济发展,削弱了封建生产关系。第三阶段:14世纪中期到16世纪,封建主义经济走向衰亡,货币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