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课前导学: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如何起步的?为促进工业建设采取了哪些措施?初期取得了哪些成就? 2、1956—1976年间,中共领导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的探索?有哪些失误?其经验教训有哪些?3、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5、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知识整合】一、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基本条件 (1)国民经济的恢复:建国初,政府领导人民大力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总路线的提出: 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主张,内容包含“一化三改造”。2、开始: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 计划。3、成就: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 ,形成了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工业化全面展开。(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 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性质和实质: (1)性质:是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其它一切生产关系的一场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2)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过程: (1)农业:①1953年,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 。 ②1955年,掀起兴办 的高潮。(2)手工业:①1951年,开始试办 。 ②1953年,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从 入手,逐步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资本主义工商业:①建国后,国家采取 、 和 策略,运用 、 和 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②1953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 公私合营。③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 公私合营。④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4、意义:(1)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标志着社会主义 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5、局限: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改造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也给社会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十年探索(1956—1966全面建设时期)(一)中共八大的召开1、时间:19562、内容:(1)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2)社会主要矛盾: 。 (3)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 。3、意义: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由此蓬勃开展。(二)经济建设探索的失误1、原因: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缺乏实践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论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犯了 错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急于求成。2、表现: (1)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②评价:这反映了广大人民群 ( http: / / www.21cnjy.com )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导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特点:以 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 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以 、 、 和 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②后果:造成国民经济 ,生态环境 ,严重挫伤人民 ,造成三年严重困难时期。(三)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1959—1961年,我国经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2、内容: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 、 、 、 ”的方针,调整失衡的国民经济。 3、结果:到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四)十年经济建设的成就三、十年文革中的经济建设(1966--1976)1、遭到破坏的原因 (1)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课国民经济建设。 (2)文革风暴席卷全国,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2、破坏表现: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十年中,国民经济 损失约5000亿元。 问题探究:一五计划建设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问题探究:我国50—70年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序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农村(1)普遍实行______________,首先在_____省和四川省实行。使农民获得了_______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2)农村______________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1)开始:以增强_____________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2)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意义:增加了_____________,逐渐形成了__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体制(1)1992年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2)1997年十五大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重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质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和调整,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重点突破】
1、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化三改造”的关系充分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了总路线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特色,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主体和两翼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化”和“三改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前者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人民公社化设计生产关系。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的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现代中国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的原因和带给我们的启示
原因:(1)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努力探索。
(3)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的影响和中国改革开放决策的实施。
(4)党和国家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国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5)人类和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启示:(1)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得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积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和“计划”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3)继续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4)积极抓住机遇,大胆迎接挑战,与世界接轨,努力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巩固练习:
1.(2010四川卷,18)图8是四川 ( http: / / www.21cnjy.com )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0山东文综,14)下列曲 ( http: / / www.21cnjy.com )线图反映了我国 、 、 、 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 年相对应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3. (2010安徽卷,17)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图5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2010江苏历史卷,1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人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5.(2010上海历史,25)20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6. (2010天津文综,9)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7.(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7)邓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8.(2009福建文综高考,19)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2009高考山东文综,13)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10.(08山东基本能力测试,44) ( http: / / www.21cnjy.com )(1分)“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1.(2008宁夏,34)1980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12.(2008年广东文基,28)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这反映我国当时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13.(2008年广东单科,15)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 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14. (2009高考四川文综,18)1979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外商广告“西铁城——星辰表”。这反映出
A.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愿望 B.国外普遍赞赏中国开放政策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 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1)材料中“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 战略”具体是指什么 (2分)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为了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 结果如何 (4分)
[材料二] 经过对建国50多年正反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以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完成了关于工业化认识上的转变。2002年9月, 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两段材料皆据武力: 《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分)
(4)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不得照抄原文)分别概括这两个时期影响中共关于工业化道路认识的主要国际因素。 (6分)
2。(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40) (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4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15分)
3.(2007海南卷,27.)(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比较其经济大背景的不同之处。(12分)
4、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历史状况?(4分)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
(2)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条约?(2分)概括材料二反映的通商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
(3)依据图13~15,结合改革开放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2分)指出图15所示地区与前两地开发相比,在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的最大优势。(2分)
(4)依据材料一、二和图13~15,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6分)
1---5 6---10 11-15
姓名 班级
时 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摘编自《中单人民共和国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