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专题复习 导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美国史专题复习 导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6 11:1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美国文明的奠基
1.地理大发现和十三个殖民地
15世纪以前,世界处于分散、闭塞的状况。哥伦布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三次西航,到达中美、南美沿岸地区。其后,英、法、葡等国家到达北美,西方列强侵略瓜分北美。
1620年,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到达北美东北部,通过《五月花号公约》契约,后建立起普利茅斯殖民地,截至1733年,英国在北美建立起13个殖民地,此时白人数量从1620年的2000人增长至1720年的40万人。
2.独立战争
18世纪年代,英国政府向殖民地征收印花税,遭到激烈反抗,最终取消。1767年,颁布《汤森税法》,对北美的纸张、玻璃等征税,北美民众强烈反抗,遭到英军开枪还击,史称“波士顿惨案”。与英国关系密切的东印度公司因积压大量茶叶,英国为了帮助东印度公司, 大幅度减免茶叶税率,引发“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4年,除佐治亚州以外的12个殖民地的55个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通过《权利宣言》、《陈情书》等文件,要求英国政府取消对殖民地的各种经济政策和高压法令,13个殖民地已经处于革命的前夜。
1775年,“列克星敦枪声”揭开了独立战争的序幕。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会议委托托马斯·杰斐逊、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起草《独立宣言》。托马斯·潘恩通过《常识》抨击英国殖民统治。
1776年,大陆会议批准了美国第一部宪法《联邦条例》。联邦制下,各个州“保留着主权、自由和独立”。
18世纪80年代,邦联国会通过了多个《土地法令》,将美国领土扩张纳入了法治轨道,为美国的领地制度和殖民政策奠定了基础。
3.1787年宪法
邦联国会除了解决西部土地问题做出较大政绩外,面临着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权威司法系统的问题,在处理各州利益冲突、财政税收、关税、经济萧条等问题上力量不足。1787年,联邦国会通过在费城召开大会、修改《条例》的决议。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确立三权分立原则。
西进运动
美国西进运动从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持续经历了约100年的时间,是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迁移运动,对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背景:西部交通(公路、水运)条件改善、淘金热、美墨贸易、摩门教西逃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市场的需要;殖民势力的包围;西部资源的诱惑;转移国内愈发尖锐的矛盾;政府支持(西部土地法令、鼓励移民)
方式:从法国手中购买路易斯安那、从西班牙手中抢夺弗罗里达、向德克萨斯移民、通过美墨战争获得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利亚北部、与英国签订协约获得俄勒冈部分地区、从沙俄收购阿拉斯加。
影响:促进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改变农业格局;推动美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加速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
推动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推动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推动了美国民主进程,促进个人主义的形成,孕育了美国人的实用主义哲学;运动中充斥着对印第安人掠夺屠杀。
1.(2024·广西·二模)图像如同文本和口述证词一样,也是历史证据的一种重要形式。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观察下列一组图片,回答问题。
依据上述图片的提示,概述这些图片所反映的思想和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作为“可视的历史”,以上4幅图像对于研究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什么作用?
二、经济发展与自我调整
1.移民潮 (4次移民潮)
美国的移民发展
独立战争以前:17世纪初,欧洲移民不断来到美国,主要是英格兰人和清教徒;大量黑人作为南方种植园劳动力到美国。
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吸引各国移民。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经济危机和移民政策的限制,移民数量迅速减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战争使得欧洲人口外流至美国;美洲其它国家移民到美国;中日韩移民至美国
2.工业革命和经济起飞
背景:1789年联邦政府建立扫清障碍;独立后开始的大规模侵略扩张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农业基础为工业革命发展提供了条件;充分刊用了外国的资金、 劳动力和技术;西部开发成为新的经济区;美国政府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工业、科技、教育发展的政策;艰苦奋斗的不懈和进取的美利坚民族精神;
成果:19世纪初期,首先开展于棉纺织业,轻工业机械化,推动了重工业的技术革命;各地区发展的极不平衡(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南方种植园奴隶主制度);
3.南北战争和南方重建
背景:
根本原因:南北双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北方地区工商业发达,实行的是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体制下的自由雇佣制;而南方地区则保留了蛮横的奴隶主主导下的黑人奴隶劳动制)
直接原因:反对奴隶制的林肯当选总统以后,南方蓄奴州立即强烈要求退出联邦政府
过程:从南方占据优势到《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发表(1861年-1862年9月)
南方军队遭遇失败,联邦征服取得胜利。(1862年-1865年)
影响:美国奴隶制废除,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战争造成了惨重的伤亡和战后一定程度的分裂倾向;推动了诸如铁路、蒸汽船、现代化枪械等科技和军事的发展。
2.(23-24高三下·湖南常德·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美国独立后,先后颁布了《西北土地法令》《宅地法》《印第安人迁移法案》等法律,鼓励向西部移民。1825年伊利运河竣工,从马里兰州西部到伊利诺斯州的全长952千米的国家级公路建成。……这些北美的清教徒们,带着“天定命运”(即在没有清楚界定的地盘上扩展的使命感)来到太平洋岸边。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谐、富饶,吸引着土地投机商、农民、东部小农场主和大量欧洲移民。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一大批农场、种植园在西部得以建立,农业快速发展,粮食、原料产量激增,成为东部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西进运动中,种族灭绝政策导致大批印第安人丧失家园,处于萌芽状态的美洲文明被消灭。
——摘编自《论美国西进运动的原动力》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西进运动的影响。
3.(22-23高二下·辽宁丹东·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进运动是指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东部居民向西部地区迁移和进行开发的群众性运动。西进运动大大促进了美国的发展,但是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幸存者被强行赶到荒凉的“保留地”。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去西部发展,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例如《鼓励西部植树法》《宅地法》等。为彻底打通东西部之间人员往来与资源运输的阻塞障碍,联邦政府不仅大规模修建铁路,而且还开通了许多运河。根据1785年出台的法令,西部地区建立的每个新州,都可以因兴办一所公共院校而获得一片土地,于是州立大学雨后春笋般兴建起来,这为西进运动提供了大量人才。此外,政府还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为西部开发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证。
西部广阔的边疆为移民者提供了自由、平等与民主的舞台,而美国的民主主义思想也在西进运动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延伸与发展。没有过多的政治和法律束缚,许多边疆移民都能凭借着不懈的个人奋斗而改变他们的地位和命运,因此个人主义在西进运动时被充分发展。其特定环境还孕育了美利坚民族的实用主义哲学,在不断向西扩展的过程中,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使务实、奋斗和注重实效成为整个美国的国家精神。而西部广阔壮丽的山河、惊心动魄的拓荒生活、白人殖民者与印第安人的血腥斗争等,也激发了美国作家的创作灵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摘编自邓俊娥《西进运动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政府推进西进运动的措施。分析西进运动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的美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1860年,美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制造业国家。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相当于整个欧洲工业产值的一半。美国主要的制造业集中在以芝加哥为西端、以华盛顿到波士顿为东线的区域内。19世纪美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和资本价格一直高于其最重要的竞争对手英国,但美国通过大力普及和发展教育、引进人才、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等手段和途径,努力提高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从而弥补了由劳动力和资本价格较高而带来的损失。1790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5%,1920年,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与制造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相适应,美国城市人口比重(城市化率)不断增长,从1790年的5%迅速提高到1920年的51%。
——摘编自李佐军《美国工业化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材料二 1979年,面对国内生活消费品供给与民生需求不匹配的困境,党和政府决定适当发展轻工业,调整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重,食品、纺织、服装等乡镇轻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工业得以复苏。198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批转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明确了建立工贸结合外向型经济的总任务。199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增强了工业企业的市场活力;1994年,国务院发布《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这是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基于市场机制的产业政策,民营工业企业尤其是广东和江浙一带的民营工业企业快速崛起。众多中国工业企业以此为契机,面向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运营,中国工业的规模得到了提升,“世界工厂”“中国制造”成为展现中国工业实力的标签。
——摘编自盖元臣《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探析——基于工业化发展的视角》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工业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工业化的主要路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美国和中国工业崛起中获得的启示。
三、全球扩张
1.美西战争
背景(经济和商业利益、民族情绪和媒体的影响以及政治因素)
西班牙: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缺乏稳固的社会基础、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内战频发、菲律宾古巴企图推翻西班牙统治者
美国:内战后重建南方推动发展、美国商船缅因号爆炸成为美西战争的导火索、19世纪末美国的扩张主义政策(美国试图通过战争、外交手段和购地等方式获得一些海外领土和(殖民地,以求为美国提供了经济和军事基地,并增加其国际影响力)
结果:美国最终战胜了西班牙,获得了关键领土,包括古巴、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
评价:(对美国)提升了美国在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地缘政治地位,美西战争被视为美国崭露头角的一场战争,也是美国扩张主义政策的重要里程碑。美国在战争中获得了丰富的经济利益。菲律宾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中心,对美国来说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美西战争对拉丁美洲地区的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战争结束后,美国取得了对古巴的影响权,并在该地建立了军事和政治基地,对古巴政局产生了深刻影响。战争期间,美国展现了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现代化的军事技术,包括了新型的军舰、武器和军事战略。(对西班牙)对西班牙的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
2.一战以及凡华体系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为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进行激烈的竞争,形成三国同盟(德、奥、意)和三国协约(英、法、俄)两大对立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起由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帝国主义新的世界体系暂时维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平衡,但没有消除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矛盾。
(2)战后世界格局—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美国却在战争中变成一举成为战后的债权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政治版图发生深刻变化,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瓦解。凡尔赛体系改变了欧洲、中东的政治格局;重新瓜分德国在海外殖民地,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北非的利益冲突。华盛顿会议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便不复存在。
5.(23-24高二上·河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定鼎燕京,以绥中国”,把迅速接管明朝疆域奠定“大一统”疆域格局作为主要任务。然而,清朝上层也清楚地意识到,如若仅是承袭明朝疆域,根本无法实现立国,特别是其文化上的先天“短板”,导致立国话语权的缺失,只有构建起超越以往历代的疆域,才能稳固立国根基。因此,自入关初,清朝统治者就把突破以往的九州疆域“大一统”作为预设目标。在乾隆朝重新实现西域新疆统一后,疆域“大一统”观被乾隆帝发挥到极致:“关门以西,万有余里,悉入版图……以亘古不通中国之地,悉为我大清。”清朝自身的少数民族身份被汉族士大夫认定在“夷狄”范围之内,并不具备统治资格,于是清朝在构建疆域“大一统”观时,极力淡化边疆“四夷”观,清帝认为,在疆域“大一统”观的统筹下,“华夷”之间已经成为一体,不再分彼此,这在客观上展现出促进族群融合、解构“华夷之辨”的价值功能。
——摘编自李金飞《论清朝的疆域“大一统”观》
材料二 “天命之说”是19世纪中期在美国广泛传播的一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点,是由美国扩张主义者约翰·奥沙利文于1845年首先提出:“上帝为了让我们年年增殖的大量人口得以自由发展而赐予的‘命运’,是让我们扩张繁衍。”这种观点一经面世,就立即成为美国对外扩张行动的理论依据。1845-1848年间,在“天命之说”华丽辞藻的掩饰下,美国获得了俄勒冈、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增加了120万平方英里的领土。19世纪末,美国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之后,美国总统麦金莱说:“我并不想要菲律宾,菲律宾是作为上帝的礼物而向美国走来的。”麦金菜的所作所为不仅把“天命之说”发展到空前水平,而且在利用它为美国的海外殖民政策服务方面创造了新的纪录。
——摘编自李薇《“天命之说”对美国领土扩张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疆域“大一统”观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天命之说”的作用。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门罗主义是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提出的一种外交思想。
1822年,法国干涉西班牙革命,进而寻求干涉西属美洲独立运动。1823年,总统门罗发表国情咨文,宣称:“对那些已宣布并维持独立的政府,我们把任何欧洲强权施加压迫或干预都视为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
1904年,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在美洲,如同其他地方一样,会最终需要某一文明国家进行干涉……美国为了恪守门罗主义,要施行国际警察力量。”
1917年,威尔逊宣称:“所有国家应自愿将门罗主义作为世界性的原则;任何国家都不应将其政治体制扩展到其他国家或民族,每一民族都有自由决定自己的政治体制,无论是小国还是大国和强国。”
1928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感叹:“我们在西半球朋友如此之少。”1933年,当选总统后他又发展了门罗主义,提出了著名的“睦邻政策”,宣布“从现在起,如果需要干涉的话,那将是整个大陆协调一致的行动,而不只是美国的行动。”
——摘编自章永乐《“新门罗主义”的历史渊源与政治实质》等
(1)据材料,概述从1823年到1917年,美国“门罗主义”外交思想内涵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奥多·罗斯福和威尔逊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政府“睦邻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指出这一政策的实质。
三、全球扩张
3.繁荣到危机(参考课本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涨。这恰巧在美国第30任总统卡尔文·柯立芝任期之内(1923—1929年)故名“柯立芝繁荣”。此间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英、法、德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处于停滞或恢复状态,便于美国经济势力向外扩张。
美国国内通过技术革新、固定资本更新和企业生产及管理的合理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空前加速,经济发展迅速。到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48.5%,超过了当时英、法、德三国所占比重总和,以致柯立芝总统声称,美国人民已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但这种繁荣主要集中在部分工业部门和城市中,其他一些工业部门和农业的不景气,使美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并且由于股票投机成风,使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下,孕育着新的危机。
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躁。一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而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造成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经济秩序,战后重建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现象以及美国的经济结构严重不平衡、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公是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当时的美国政府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新政以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通过国会制定了《紧急银行法》、《农业调节法》、《国家产业复兴法》、《社会安全法》等法案。这些措施的实施,避免了美国社会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稳定了金融秩序,整顿了工农业生产,为千百万失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罗斯福“新政”避免了因经济危机而引起激烈的社会动荡,对各国治理危机以及以后的经济政策影响深远。通过国家大力干预、调整供给与需求的方式,美国开辟了一条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全新道路,使美国迅速走出危机,挽救了资本主义统治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由此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时代。
4.二战
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年—1945年),以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大日本帝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及仆从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举行会议,雅尔塔体系重新确立了战后东欧国家、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地区和国家的版图,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划分了战后大国势力范围;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护战后世界和平机构;审判战犯,彻底扫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肃清其残余。
四、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
1.两级格局
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它存在于1955年华约成立至1991年苏联解体。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欧洲中心地位发生动摇。美苏之间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根本原因。
2.冷战与热战
冷战(1947年—1991年),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杜鲁门主义的推出,是苏美冷战形成的标志,冷战形成两大集团的矛盾和斗争的主要方式。
3.多元社会与民权运动
黑人民权运动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黑人没有投票权,在统计人
口时,1个黑人按3/5白人计算。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林肯总统于1862年9月22日宣布解放黑奴令,从1863年1月1日开始实行。
1865年内战结束后,美国宪法第13条修正案(1865)废除了奴隶制,第14条修正案(1868)和第15条修正案(1868)分别赋予黑人公民身份和投票权。但是,在当时,黑人并未获得真正平等,黑人投票权再次被掌权的南方白人以种种理由剥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黑人大规模迁移城市,种族意识、政治意识日益增强。二战中,黑人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战争,黑人退伍军人成为战后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主力军。战后,平权思想受到普遍关注,为黑人追求平等权利赢得了一定文化上的认同。
1963年8月28日,来自全美几十万黑人、白人在华盛顿举行民权运动中最大一次示威活动。非暴力派黑人民权运动领袖小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着名演讲,为美国人民描绘了种族平等的美好愿景。
1968年4月4日,小马丁·路德·金被暗杀,100 多个城市发生种族骚乱。一部分人黑人开始从非暴力转向暴力,追求「黑人权力」,不再寄希望于种族融合。黑豹党、「革命行动运动」等主张暴力的黑人激进组织被政府视为极端组织。由于挑战现存制度,「黑人权力」不为政府容忍,黑白冲突不断,成为后民权运动时代种族关系的主要特征。
4.经济困境与新经济
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
1970-1982年,西方国家处于滞胀中,其中以美国最具代表。简单讲就是经济停滞、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
原因:
凯恩斯主义理论在70年代开始逐步失效
战争红利的消失,回归常态
欧洲、日本经济崛起,争夺全球市场
美苏争霸和越南战争使美国消耗巨大
科技发展处于低潮(20 世纪40 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五六十年代以来推动了美国工业的高速增长。但经过了近20 年的科技高潮后,到70 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直至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全世界范围内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宇航工程、海洋工程、核能技术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新科技革命才再掀高潮。)
7.材料一 杜鲁门指出,美国安全战略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自由社会的完整性和生命力”。随后美国在欧洲构筑北约,在亚洲同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建立“轮辐式”双边军事同盟,在其他地区,以各式各样的安全合作协议将多国纳入自身主导的国际安全体制中,逐步构建起美国二战后新的国家安全格局。
——摘编自张昭曦《美国国家安全格局:形成、特征与问题》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做主张、自己来处理、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坚决反对外来干涉。”面对新中国初期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党和国家坚持把以军事手段维护国家安全放在突出的位置、先后进行了抗美援朝、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等一系列战争。在坚定地推动发展自己的工业体系,掌握关乎国家安全的经济命脉的同时,适时调整外交策略,为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划定外交“边线”。
——摘编自董春岭《中国国家安全思想的百年演进》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在国际安全上,中国坚定的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更加重视国际安全合作,将“结伴而不结盟”视为实现国际安全的重要路径,更加注重“中国作为”在国际安全中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摘编自凌胜利、杨帆《新中国70年国家安全观的演变:认知、内涵与应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国家安全战略的意图。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新发展,并分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新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政治智慧。
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美国加快建设州际公路网,高速公路投入使用,公路里程持续上升,并最终超越了铁路,于1956年建立起全国性的、拥有跨越全美48个州的公路干线网络。更重要的是,生产企业为降低库存成本,提出了大批量原料供应和产品运输时限的要求,速度便成为快递业的制胜关键。快递行业将门到门运输作为重要的增值服务,时效性和可靠性更高的公路迅速抢占了铁路快递市场。随着电子、生物医药等新兴工业的崛起,高附加值商品的快递需求增加。成立于1907年、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美国联合包裹速递在这一时期成为行业领导者。
——摘编自张功《快递行业研究报告:美日德快递巨头成长经验总结》等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至2018年,中国快递业务量已从153万件提升到507亿件,年均增速高达41.5%。2018年,中国建成230多个邮政和快递类专业物流园区,邮路和快递服务网路单程长度达到3944.8万公里,拥有各类营业网点27.5万处。全行业拥有3家货运航空公司,运营全货机115架,邮政、快递服务汽车32.2万辆,电商班列、高铁快递等运营模式取得重大进展。2018年,全国建成200多个智能化分拨中心,电子运单使用率超96%,极大提高了各环节处理效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得到加快应用,行业开始出现“无人仓、无人机、无人车”等先进业态。
——摘编自练生亮《中国快递业务量已超越美日欧总和,四大投资风口凸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美国快递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快递业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中国快递业发展的影响。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在英国的广泛推行,到19世纪早期,英国政府放松前工业化时期保护性的贸易政策,伦敦商人也向议会请愿要求调查对商业的“限制性”制度,1846年6月25日,议会在多次下调谷物进口关税仍不能使民众满意的情况下于废除了1815年《谷物法》,随着航海法在1849年的最后废除,1854年沿海贸易也被开放。1852年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自由贸易法则。19世纪60年代有关《英法条约》内容的谈判成功是英国自由贸易的最终标志,两国降低了对对方进出口商品的征税额。
——摘编自杨冠琼《英国对外贸易现代化与工业革命关系》
材料二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美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逐步确立,威尔逊政府对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外贸政策作出相应的改变。1913年美国的新关税法规定的平均关税率比以前平均降低了30%。但一战后,国会通过税法对工业品的关税提高到创纪录的水平。20年代末到30年代,胡佛政府采用贸易保护主义来转嫁危机。而罗斯福新政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倡导建立关贸总协定,随之出现了50至7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7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为扭转外贸逆差,美国国内掀起了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80年代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再一次达到高潮。九十年代美国外贸政策的天平似乎又向自由贸易倾斜,但带有浓厚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
——摘编自刘玉斌《二十世纪美国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贸易政策的变化,概括导致英国贸易政策变化的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掀起了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的原因。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直至晚清时期,“天下观”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是把中原王朝看做“一个文化共同体,而不是一个政治疆域,更非一个种族疆域”。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崇尚的是仁、德、礼等文化价值观念,所要实现的是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良好的商业航海气氛和城邦政治孕育了古希腊人朴素的世界主义观念,斯多噶派最先提出了“世界大同主义”的观念,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言:“全世界都是我的故乡。”古罗马帝国亦产生了一种帝国精神,即对武力征服、对外开拓、帝国一统的追求。
——摘编自侯毅、吴昊《论中国“天下观”与西方“世界主义”》
材料二
时间 霸权更迭
16—17世纪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
17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初 英国取代荷兰霸主地位,随后又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
二战结束后 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
21世纪以来,全球社会的发展 “海上多极”趋势明显;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材料三 新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对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前后10年,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认清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王力、黄莺《60年中国之“世界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和世界古代“天下观”异同,并分析其观念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近代以来海上霸权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影响其霸权演变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世纪之交的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深远意义。
11.材料一 二战后,美苏的科技竞争非常激烈。20世纪50 年代,美国开发了第一台商用计算机UNIVAC-I,苏联则开发了 BESM(大型电子计算机)。之后,双方都开始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发了 ARPANET 项目,这是互联网发展的先驱之一,奠定了现代互联网的基础。苏联在这方面落后于美国,直到1989年才建成了自己的互联网。在通信技术方面,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之后又不断推进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苏联在这方面也有所发展,但远不及美国。在网络安全技术方面,美国同样占据了领先地位。
——摘编自卫林《美苏争夺科技领先地位》等
材料二 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西欧、日本等先后提出了发展高技术的国家战略计划。对此,国防科工委召开专家座谈会并达成共识:认为按照我国的经济实力,在发展国防高技术方面,在规模上无法和美苏相比。……要以有限的目标,突出重点,进行高技术跟踪,所取得的成果还要有带动一片的作用。在此基础上,1986 年3 月,王大珩等科学家向国家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建议。经过邓小平批示,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1986——2005 年期间,国家累计投入863 计划330 亿元,超过15 万名的科研人员,300 余所大专院校等参与了其研究开发工作。
——摘编自王大珩《从导弹轨道跟踪与测量到“863 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美苏科技竞争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863 计划”提出的背景及特点。
1.【答案】
(1)逻辑关系:启蒙运动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至上,践行了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构想;美国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期间发表了《独立宣言》,并在独立战争胜利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美国的独立战争又影响了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了《人权宣言》。
(2)作用:图像的内容记录了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展示了最大的历史细节;这些图像与其他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史料相互印证,可以获得较为真实的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
2.【答案】
措施:大规模迁移人口;制定灵活多样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发展国民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任答三点)
影响:推动美国民主思想发展;促进个人主义形成发展;孕育美国人的实用主义哲学;为美国的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资源;推动美国文化多样性。(任答三点)阻碍印第安文化正常发展,存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3.【答案】
影响:进步性:扩张和开发了西部领土,推动了农业革命;拓展了国内市场和获取充足的资源,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改变了工业布局,加快了西部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东西部经济一体化;培养了开拓进取精神,发展了民主主义思想。
局限性:西进运动是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南北矛盾。
4.【答案】(1)特点:工业化速度快;产业聚集明显;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和劳动生产率高;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
(2)路径:注重重工业与轻工业均衡发展;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注重增强企业活力;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推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3)启示:注重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顺应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势而为;重视教育和科技的作用;在开放中增强竞争实力和市场活力。
5.【答案】
(1)特点:异常关注政权的合法性;淡化边疆“夷狄”观念;具有疆域合一而无内外之别的边界观念。(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影响:确立了清朝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2)作用:刺激了美国领土的扩张;为美国对外殖民侵略提供借口;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
6.【答案】(1)变化:从应对欧洲干预到以国际警察自居,态度强硬;从谋求地区霸权到走向全球争霸政策。列举:“大棒政策”和“十四点原则”(《世界和平纲领》/ 十四点计划/十四点和平计划)。
(2)时代背景:罗斯福当选总统;经济大危机、美国实力相对下降;拉美国家民族解放运动,民族民主意识的不断发展(美国干预政策引发拉美国家不满,拉美国家反美运动高涨);一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受到冲击;国际局势的日益紧张。
实质:依旧是对拉美国家主权的干涉与控制;服务于美国建立霸权的需要、维护美国国家利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7.【答案】
(1)意图:美国:实施冷战,对抗苏联;建立全球霸权,推行强权政治。 中国:巩固政权;为经济建设提供和平的环境。
(2)新发展:强化经济建设,提升经济安全的地位;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合作,承担国际安全中的大国责任;国家安全范围拓展,展现中国特色。
原因:工作重心的转移;对国家安全认识的深化;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3)智慧: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与创新社会治理有机统一;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坚定的态度和灵活的手段。
8.【答案】(1)特点:以时效性和可靠性更高的公路运输为主;速度成为快递业的制胜关键;高附加值商品的快递需求增加。
(2)不同之处:起步晚,发展快;运输手段多样;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高。影响: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就业;满足了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9.【答案】(1)变化:由贸易保护到自由贸易
原因: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工商业者的要求;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流传;政府对外进行贸易谈判;经过议会的讨论,不断更新法律文件。
特点: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交替循环(关税税率不断调整),贸易保护政策占主导;70年代初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日本西欧的经济挑战;美国出现了外贸逆差。
10.【答案】(1)同:两者都超越了纯粹“疆域”概念,将世界视为一个完整的共同体。
异:中国古代“天下观”强调的仁、德、礼等文化价值,对周边地区的观念影响和教化作用,最终塑造一个和谐的天下秩序;西方的世界主义理念蕴含着强制性“普世价值”,成为西方推崇武力扩张、殖民掠夺、霸权主义的借口。
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君主专制宣扬国威;儒家文化的影响。西方:商品经济繁荣;城邦政治;帝国精神;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2)特点:由单一国家的霸权趋向多极化制衡趋势;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具有掠夺性、扩张性、侵略性、排他性。
主要因素:国家实力的变化;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强需要多方协调。
意义:为中国各项建设事业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有助于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助于降低冷战风险,成为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弘扬联合国宪章精神,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11.【答案】(1)特点:冷战色彩浓厚;持续时间长;在信息技术领域全面竞争;美国优势明显等。
影响: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或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民用科技的发展;推动美国经济高速增长,促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增加了苏联的经济负担,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2)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发展(或西方科技发展战略的冲击);建国以来科技发展奠定一定基础;科学家的爱国热忱;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的需要等。
特点: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形势;符合国情需要,以跟踪为主;政府主导;投资金额巨大、参与人员众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