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上 1.3常见的酸综合练习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九上 1.3常见的酸综合练习一(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5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4-28 09:3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九上物质及其变化1.3常见的酸综合练习一(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稀硫酸的实验中,不能体现酸的通性的是(  )
A.NaOH B.Ba(NO3)2 C.Fe粉 D.CuO粉末
2.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如图是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的颜色变化。下列所加物质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
A.①酚酞试剂 B.②铜
C.③氧化铁 D.④氢氧化钡或硝酸钡
3.某中学进行消防安全“应急演练”,从入口处安全疏散到出口处。若把稀盐酸比作九年级学生,请你帮他选择疏散路线(沿途不发生化学反应)(  )
A.A B.B C.C D.D
4.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合理利用三者关系,能更好地服务人类。性质一用途:稀硫酸能去除钢铁表面的铁锈(氧化铁),这是利用其化学性质中(  )
A.能与某些碱反应 B.能与某些金属反应
C.能与某些盐反应 D.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5.图像能直观体现化学中的各种变化关系,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铁粉末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稀盐酸,下列图像与烧杯中相关量的变化不相符的是(  )
A. B. C.D.
6.盐酸与下列物质反应时,能观察到白色沉淀的是(  )
A. B. C. D.
7.将盛放浓硫酸的试剂瓶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减少的是(  )
A.溶质质量分数 B.溶剂质量 C.溶液质量 D.溶质质量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的质量增加
B.浓盐酸在空气中会冒白烟
C.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
D.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增大
二、填空题
9.小金为验证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分别将氧化铁、氢氧化钠、氧化铜和氯化钡固体药品加入到四支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
(1)如图所示为加入某种固体药品后,溶液中主要离子种类及个数比变化的示意图(不考虑离子大小关系),则加入的固体药品可能是    (填字母)。
A.氧化铁 B.氢氧化钠 C.氧化铜 D.氯化钡
(2)反应后的四支试管中有一支为无色溶液,小金只向试管中加入一种试剂就确定了溶质的成分,则加入的试剂为    。
10.学习了酸的化学性质后,小科同学以稀硫酸为主题,绘制了“多彩酸世界”思维导图。请据图回 答:
(1)若用紫色石蕊试液实现①,会得到    色溶液。
(2)若要实现④,可选用    (填化学式)和稀硫酸反应。
11.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丰富的化学知识。
(1)《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金、铜、铁、锌等金属,这些金属中能与稀盐酸反应的有    (写化学式)。
(2)古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请你对相关化学方程式配平:4Ag+2H2S+O2=2    +2H2O
(3)我国是最早应用湿法冶铜的国家:用铁与“胆水”(含CuSO4的溶液)反应获得铜,其原理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2.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两种基本方法。请判断下列操作或实验中能观察到的现象:
(1)打开盛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盖,瓶口会看到    ,这是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的盐酸小液滴。
(2)向一只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发现试液变成    ,说明稀盐酸呈酸性。
(3)将鸡蛋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发现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表面有    。
13.盐酸、硫酸是实验室和工业上常用的酸。请回答下列问题:
(1)打开浓盐酸的瓶塞,看到瓶口有白雾形成,这是因为浓盐酸具有    性。
(2)用毛笔蘸取稀硫酸在竹片上画花,然后把竹片放在小火上烘干,再用水洗净,在竹片上就得到一幅精美的呈黑色或褐色的竹片画。在烘干的过程中稀硫酸变为浓硫酸,在制作竹片画的过程中利用了浓硫酸的    性。
(3)在加热的条件下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2H2SO4(浓)CuSO4+SO2↑+2X,则X的化学式是    。
14.某科学活动小组以“酸的化学性质”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观察到产生气泡是试管    (选填“①”、“②”、“③”、“④”、“⑤”)。
(2)试管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完成对酸的性质探究,观察到试管⑤中溶液变蓝色物质,X可能是    。
15.为验证“酸的化学通性”,某班同学在实验室进行如下实验。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能证明A中反应发生的现象   。
(2)写出上述实验中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要全面验证酸的化学通性,D试管中能与酸反应的固体单质是   (写一种即可)。
(4)实验完成后,将全部废液倒入废液缸内,测得pH=2,则废液中所含溶质最多有   种(溶质不计指示剂与气体)。
三、探究题
16.为加深对酸的主要性质的认识,老师组织同学们完成了以下实验活动。
【实验内容与分析】
实验一:按如图所示完成实验。
实验二:往生锈的铁钉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三:往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
(1)实验一中,观察到石蕊溶液变    色。
(2)实验二中,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请解释出现这两个现象的原因:   。
(3)实验三中,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由此现象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的可能组合有(不考虑酚酞)    (用化学式表示)。
17.小明为探究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做了如图实验:
(1)实验后液体颜色变红的试管是    ;
(2)反应后试管C溶液中一定存在的大量阳离子是    ;
(3)小明把D、E反应后的液体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只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后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小明分别对试管D、E反应时的反应物用量有如下描述,正确的是    。
A.试管D中氢氧化钙溶液一定过量 B.试管D中稀盐酸可能过量
C.试管E中碳酸钠一定过量 D.试管E中稀盐酸一定过量
18.研究小组同学在完成“酸的性质”实验①②后,将①②实验后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各自废液缸③中(如图甲),结果出现了不同现象,部分小组同学的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表。
组别 废液缸中现象 现象解释
第1小组 无沉淀、有气泡产生
第2小组 无沉淀、无气泡产生
第3小组 …
【原理分析】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讨论后认为: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反应物的用量不同,反应后物质的组成成分就会不同,这是最终导致各组废液缸中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
【交流讨论】
(1)为分析第1小组废液缸中溶液的溶质成分,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测得pH=3,则该小组废液中的溶质组成成分为    (写化学式);
(2)第2小组废液缸中无沉淀、无气泡产生,从反应物用量的角度分析实验①②,可以得出该小组的实验②中反应物盐酸的用量应该是    ;
(3)【实验拓展】取第1小组废液缸中的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并振荡,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图乙表示“溶液质量”随加入“碳酸钠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
解释图中AB段和BC段溶液质量呈现不同增加趋势的原因    。
19.小科在研究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的五个实验(A﹣E为装置代号)。
(1)实验过程中有气泡产生的试管是    (填装置代号)。
(2)实验时,某试管中出现了明显的实验现象,向该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据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发生的反应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五个实验完成后,小科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在上述五支反应后的试管中,抽取两支试管内的溶液进行混合,观察到先产生气体,后出现白色沉淀;将混合后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X,向滤液X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不变色。则滤液X中,溶质可能为(除酚酞外)
   (选填字母代号)。
A.NaCl
B.NaCl、HCl
C.NaCl、CaCl2
D.NaCl、CaCl2、HCl
20.酸和碱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某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值,得到溶液pH值和溶液中Na+、OH﹣数量随加入甲溶液体积的变化图像,请结合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和图2可知甲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结合图2、图3,该兴趣小组同学推断图3中V的值为12,他的理由是    。
(3)若烧瓶中乙溶液的体积和浓度均不变,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请在图2中画出烧瓶中溶液的pH值随加入甲溶液体积的变化而变化的大致图像。    。
答案
1.解:A、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体现了酸的通性,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Ba(NO3)2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其它酸,如盐酸、硝酸和Ba(NO3)2不反应,不能体现酸的通性,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C、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体现了酸的通性,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体现了酸的通性,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解:A、稀硫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①应为紫色石蕊溶液,故A不正确;
B、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溶液不是浅绿色,故B不正确;
C、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生成的硫酸铁溶液显黄色,不可能是氧化铁,故C不正确;
D、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水,硝酸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硝酸,两种物质与稀硫酸反应都有生成白色沉淀,故D正确;
故选:D。
3.解:A、属镁、铁、锌均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该疏散路线错误,故选项错误。
B、盐酸不能与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反应,该疏散路线正确,故选项正确。
C、碳酸钙、碳酸氢钠、碳酸钠等均属于碳酸盐,均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盐、水和二氧化碳,该疏散路线错误,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等碱均能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该疏散路线错误,故选项错误。
故选:B。
4.解:稀硫酸能去除钢铁表面的铁锈(氧化铁),利用的是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氧化铁属于金属氧化物,利用其化学性质中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故选:D。
5.解:A、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以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从零开始逐渐增加,然后不变,故A正确;
B、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随着盐酸的加入,固体质量会逐渐减小到零,故B错误;
C、反应前是盐酸溶液,反应后是氯化铁溶液,溶液的质量增加,反应结束后,只要盐酸还在增加,溶液质量就在增加。反应时溶液质量增加的速率大,反应结束后小,图象先陡后缓,故C正确;
D、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溶剂的质量开始增加的多,完全反应后,溶剂的质量增加的就少了,图象先陡后缓,故D正确;
故选:B。
6.解:A、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会观察到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变黄色,故选项错误。
B、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选项错误。
C、稀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会产生白色沉淀,故选项正确。
D、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现象,故选项错误。
故选:C。
7.解:A、将盛放浓硫酸的试剂瓶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选项正确。
B、将盛放浓硫酸的试剂瓶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加,故选项错误。
C、将盛放浓硫酸的试剂瓶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增加,故选项错误。
D、将盛放浓硫酸的试剂瓶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溶质质量不变,故选项错误。
故选:A。
8.解:A、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装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塞,从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瓶口上方有白雾产生,故选项说法错误。
C、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D、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9.解:(1)加入固体之前,溶液中只有稀硫酸,氢离子、硫酸根离子的个数比是2:1,所以灰色的是硫酸根离子,白色的是氢离子,加入固体后溶液中的微粒种类变成了三种,且硫酸根离子的个数不变,氢离子的个数减小,且引入的两种个数为1,
A、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氢离子个数减少,硫酸根离子不变,故A不正确;
B、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氢离子个数减少,反应后微粒为水分子、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且引入2个钠离子,故B错误;
C、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氢离子个数减少,反应后微粒为水分子、硫酸根离子和铜离子,且引入1个铜离子,故C正确;
D、氯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反应后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减少,故D错误。
(2)反应后的四支试管中有一支为无色溶液,小金只向试管中加入一种试剂就确定了溶质的成分,则加入的试剂及判断方法为紫色石蕊溶液,若石蕊试液变红色,则溶质是硫酸钠和硫酸;若石蕊溶液为紫色,则溶质是硫酸钠;若石蕊溶液为蓝色,则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所以加入的试剂及判断方法为:紫色石蕊溶液,若石蕊试液变红色,则溶质是硫酸钠和硫酸;若石蕊溶液为紫色,则溶质是硫酸钠;若石蕊溶液为蓝色,则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
故答案为:(1)C;
(2)紫色石蕊溶液,若石蕊试液变红色,则溶质是硫酸钠和硫酸;若石蕊溶液为紫色,则溶质是硫酸钠;若石蕊溶液为蓝色,则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
10.解:(1)稀硫酸显酸性,若用紫色石蕊试液实现①,会得到红色溶液。
(2)若要实现④,可选用氧化铁,氧化铁(Fe2O3)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生成的硫酸铁溶液显黄色。
故答案为:
(1)红;
(2)Fe2O3(合理即可)。
11.解:(1)金、铜、铁、锌等金属中,铁、锌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能与稀盐酸反应,其化学式为Zn、Fe。
(2)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银、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4、2、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银、氢、硫、氧原原子个数分别为0、4、0、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4个银原子和2个硫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2个银原子和1个硫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Ag2S。
(3)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故答案为:
(1)Zn、Fe;
(2)Ag2S;
(3)Fe+CuSO4═FeSO4+Cu。
12.解:(1)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的盐酸小液滴,所以打开浓盐酸试剂瓶的瓶盖,瓶口会看到白雾;故答案为:
白雾;
(2)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所以向一只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发现试液变成红色;故答案为:红色;
(3)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表面有气泡产生;故答案为:气泡产生。
13.解:(1)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形成盐酸小液滴,则观察到瓶口有白雾。
(2)浓硫酸具有腐蚀性或脱水性,能脱去竹片中的水分,则竹片上会出现黑色或褐色。
(3)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等号左边有1个铜原子、4个氢原子、2个硫原子和8个氧原子,等号右边除X外,还有1个铜原子、2个硫原子和6个氧原子,则X中含有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则X的化学式为H2O。
故答案为:(1)挥发;
(2)脱水或腐蚀;
(3)H2O。
14.解:(1)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实验中观察到产生气泡是试管②④;
(2)试管③中的反应是盐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化学方程式是:2HCl+CuO=CuCl2+H2O;
(3)完成对酸的性质探究,观察到试管⑤中溶液变蓝色物质,X可能是氢氧化铜或氧化铜。
故答案为:(1)②④;
(2)2HCl+CuO=CuCl2+H2O;
(3)氢氧化铜或氧化铜。
15.解:(1)滴有酚酞氢氧化钠溶液呈红色,如果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后氢氧化钠消失则溶液会由红色变为无色,所以能证明A中反应发生的现象是红色消失或红色褪去;
(2)所列的物质中氧化铜属于金属氧化物,该物质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为CuO+2HCl═CuCl2+H2O;
(3)与酸反应的固体单质是金属单质且该金属的活动性排在氢的前面,所以该固体可以是Mg或Al或Zn或Fe(镁或铝或锌或铁)等;
(4)实验完成后,将全部废液倒入废液缸内,测得pH=2则溶液呈酸性,所以溶液中不可能存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则溶液存在的溶质主要有氢氧化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生物氯化钠,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铜,金属单质与盐酸反应生成的盐,还有剩余的盐酸共四种;
故答案为:(1)红色消失或红色褪去;
(2)CuO+2HCl═CuCl2+H2O;
(3)Mg或Al或Zn或Fe(镁或铝或锌或铁)等;
(4)四。
16.解:(1)实验一中,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石蕊变红色,观察到石蕊溶液变红色。
故答案为:红。
(2)出现这两个现象的原因: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是因为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是因为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故答案为: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是因为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是因为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3)实验三中,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由此现象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的可能组合有(不考虑酚酞)NaCl(恰好完全反应);NaCl、HCl(盐酸过量)。
故答案为:NaCl;NaCl、HCl。
17.解:(1)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则A试管溶液变为红色,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而氢氧化铜为不溶性碱,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答案为:A;
(2)C试管中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后试管C的溶液中溶质一定有氯化铁,则C中一定有的阳离子是Fe3+;故答案为:Fe3+;
(3)分析D、E试管的反应原理可知,D试管反应后的溶质一定有氯化钙,可能含有Ca(OH)2或HCl,E试管反应后的溶质一定有NaCl,可能含有Na2CO3或HCl,把D、E反应后的液体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只有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为CaCO3,则说明E试管反应后的溶质为NaCl和Na2CO3,D试管溶液中的溶质为CaCl2或CaCl2和Ca(OH)2;
A、试管D:氢氧化钙溶液可能过量,故A错误;
B、试管D:D试管溶液中的溶质为CaCl2或CaCl2和Ca(OH)2,则稀盐酸可能不足,故B错误;
C、试管E:E试管反应后的溶质为NaCl和Na2CO3则碳酸钠一定过量,故C正确;
D.试管E:E试管反应后的溶质为NaCl和Na2CO3则稀盐酸一定不过量,故D错误;
故选:C。
18.解:(1)①中的反应是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②中的反应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为分析第1小组废液缸中溶液的溶质成分,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测得pH=3,溶液显酸性,说明盐酸过量,则该小组废液中的溶质组成成分为生成的氯化钙、氯化钠和过量的盐酸,化学式为:CaCl2、NaCl、HCl。
(2)第2小组废液缸中无沉淀、无气泡产生,从反应物用量的角度分析实验①②,可以得出该小组的实验②中反应物盐酸的用量应该是恰好完全反应或者过量,将碳酸钠完全反应,就算①中氢氧化钙过量,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也不会有明显现象。
(3)第1小组废液缸中的溶液中含有生成的氯化钙、氯化钠和过量的盐酸,将碳酸钠滴入该溶液,盐酸先和碳酸钠反应,盐酸反应完后,氯化钙再和碳酸钠反应,则图中AB段和BC段溶液质量呈现不同增重趋势的原因是:AB段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BC段是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碳酸钙小,等质量的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比沉淀的质量小,所以AB段溶液质量增大得快,BC段溶液质量增大得慢。
故答案为:
(1)CaCl2、NaCl、HCl;
(2)恰好完全反应或者过量;
(3)AB段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BC段是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碳酸钙小,等质量的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比沉淀的质量小,所以AB段溶液质量增大得快,BC段溶液质量增大得慢。
19.解:(1)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实验过程中有气泡产生的试管是A、B、C;故答案为:A、B、C;
(2)向该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说明溶液显碱性,且该碱性物质过量,图示实验中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均显碱性,均有可能;又因实验时,某试管中出现了明显的实验现象,而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无明显现象,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有气体生成,该试管中最初发生的反应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方程式是:Na2CO3+2HCl=2NaCl+H2O+CO2↑;故答案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3)将反应后的溶液,抽取两支试管内的溶液进行混合,看到先产生气体,后出现沉淀;盐酸与碳酸盐反应生成气体,五支试管中可能形成的沉淀是碳酸钙;从而说明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盐酸、氯化钙,与之混合的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碳酸盐过量,碳酸钙不溶于水,碳酸钠易溶于水,则说明是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后的试管与碳酸钙或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后的溶液混合,且碳酸钠过量,则该试管中的溶质是氯化钠、碳酸钠;混合时因为先出现气体,后出现沉淀,说明溶液中盐酸反应完毕,故溶质中不会再有盐酸;混合后溶液中氯化钙与碳酸钠若恰好反应,则溶质只有氯化钠,若碳酸钠过量,则溶质是碳酸钠、氯化钠,若氯化钙过量,则溶质是氯化钙、氯化钠,将混合后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X,向滤液X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不呈碱性,因此不是碳酸钠过量;因此滤液X中含有CaCl2、NaCl或NaCl;故答案为:AC。
20.解:(1)根据图1和图2可知,开始未滴加甲溶液时,溶液的pH大于7,所以甲溶液的溶质是HCl;故答案为:HCl;
(2)根据溶液的pH值可知,当pH=7时,甲溶液加入体积=12mL,说明氢氧根离子被完全中和,溶液中没有氢氧根离子;故答案为:甲溶液加入体积=12mL时,pH=7,此时溶液中没有氢氧根离子;
(3)若烧瓶中乙溶液的体积和浓度均不变,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说明甲溶液体积小于12mL时,溶液达到中性,且最终的pH值较小,烧瓶中溶液的pH值随加入甲溶液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如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