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九 年级 上 册 学科: 语文 科 著作人: 曾淑英
教学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项目
设计内容
备 注
课时
第 1 课时
课 型
讲读课文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生字词
2、了解作者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4、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态度与情感
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难点
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教学手段方法
诵读法 品读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出示一段错误的三段论:
(因为
1. 某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
2. 某大学生毕业后当了门卫
所以,有父母说:读书无用!)
2、介绍驳论文的相关知识(幻灯片展示: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通常叫做驳论文。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3、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展示幻灯片)
判断正误(个人发表意见,举手回答)
理解、记录、朗读
3、了解写作背景
激发兴趣,导出新知
初读课文
1、要求掌握作者
2、检查预习
3、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引导学生根据驳论文的写作思路来品读课文。(展示幻灯片 –驳论文的写作思路)
教师明确
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竖靶子
第二部分(3-5)打靶子(直接反驳)
第三部分(6-9)立观点(间接反驳)
1、掌握作者。课前收集信息,一位代表发言:(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孺子牛
展示预习作业:?
3、朗读课文,弄清课文文章思路。
举手发表意见。
巩固基础
弄清文章脉络
研读课文
设计问题,带领学生逐一品读:
A、阅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
敌论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B、阅读3—5自然段,思考:
1、找出这一部分的关键句,作者是怎样分析的?
2、本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思考并讨论,归纳出要点:
1、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敌论据: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3、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奠定基础。
1、“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2、分析:信“地”、信“物”、信“国联”失掉的是“他信力”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不合逻辑(驳论证)
通过研读课文,让学生领悟驳论文的特点
课堂小结
启发学生思考总结
学会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同学之间相互品评,修改。
培养语文能力
作业
展示幻灯片
(1、实记字词
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一题)
完成作业
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敌论据 :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批驳方式:驳论证
理清思路
年级: 九 年级 上 册 学科: 语文 科 著作人: 曾淑英 审稿人: 蔡其令 段玉娇 段绪利
教学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项目
设计内容
备 注
课时
第 2 课时
课 型
讲读课文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2、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3、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4、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态度与情感
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难点
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教学手段方法
诵读法 品读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巩固,步入新课
巩固旧知,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
研读课文
列出提问,引导学生赏析课文:
1、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2、“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是指什么人,有哪些代表?
3、“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4、“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5、阅读最后一段,思考:本文的结论是什么?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6、说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脂粉:
筋骨和脊梁:
状元宰相:
地底下:
7、 带领学生列出文章结构
思考讨论,以同桌互帮,小组探讨的形式,在老师的协助下,解决疑问:
1、从正反两方面摆出论据,来证明正面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 “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那些科学家、文学家 等
“拼命硬干的人” 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指历尽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
3、指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华民族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4、为了民族的进步而奋斗不止的人,是尚处于地下状态的革命势力
明确:1、不能(无权)知道
2、不愿知道(“看客”)
5、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要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
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
6、
美化、伪装
精神、品质、人格、操守
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暗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理解课文,提高语言分析能力
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修改并得出答案:
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突破口”,因为敌论据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对方最弱的环节在于论证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这样的反驳强劲有力。我们要学习这种驳论的方式,在驳论中,可以针对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进行。
尝试进行小结。
便于更清晰地理解文章内容。
拓展延伸
在新的形势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认为怎样才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力?(展示一组幻灯片
积极讨论,发表见解
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作业
1、结合驳论的写作方法,把班会上的辩论尝试写成一篇驳论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完成作业
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一)摆出谬 谬论据
论点谬论据 谬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二)反驳 直接反驳
间接反驳
(三)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课件44张PPT。欢迎各位老师
莅临指导因为
1. 某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
2. 某大学生毕业后当了门卫
所以,有父母说:读书无用! 帮帮我 在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不正确的说法,需要我们写文章批驳,帮助澄清思想,端正认识。
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通常叫做驳论文。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
选自《且介亭杂文》 写作背景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还有人甚至 “求佛菩萨来保佑”。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狂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搽(chá) 玄虚(xuán)
省悟(xǐng) 诓骗( kuāng )
渺茫(miǎo) 脊梁( jǐ )
怀古伤今 自欺欺人检查预习驳论文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摆论敌
论点 驳敌论点
驳敌论据
驳敌论证 立观点 证明自己
观点第一步树靶子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方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 提问: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奠定基础。第二步打靶子直接反驳直接反驳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不合逻辑(驳论证)阅读3—5自然段,思考:
1、找出这一部分的关键句,作者是怎样分 析的?
2、本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关键句:“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分析:1、信“地”、信“物”、信“国联”
失掉的是“他信力”
2、“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论据论点:总:只:一味: 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直接反驳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失掉的是“他信力”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1—2)(3—5)敌论据论点驳论证仿拟 仿拟,就是有意模仿已有的词语、句子、篇章的形式(一般皆为受众所喜闻乐见),进行再创作,以全新的内容来表情达意的一种修辞手法,亦即“旧瓶装新酒”。仿拟的语言或风趣幽默,妙趣横生,使人心领神会又印象深刻;或讽刺嘲弄,当头棒喝,促人警醒……仿拟可分为仿词和仿篇两大类。鲁迅笔下的仿拟
拿来主义——送去主义
自信力——自欺力、他信力
当前的仿拟
默默无闻——默默无蚊(某蚊香的广告)
趁早下“斑”,请勿“痘”留(某化妆品广告)
以貌取人——以笑取人
作业:1、实记字词
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一题第二课时第三步立观点间接反驳研读赏析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以来: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就是现在:这一类人们也何尝少呢? 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论据一:论据二:“埋头苦干的人”
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那些科学家、文学家 等。 如:李时珍、毕升、蔡伦、祖冲之、徐霞客、司马迁、曹雪芹、蒲松龄、华罗庚、袁隆平……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主要指历史上起义反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 。如: 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李自成洪秀全、关天培、邓世昌、戚继光、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指历尽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 如:杜甫、范仲淹、白居易、王安石、柳宗元、包拯、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
如:玄奘 、鉴真、 ……
“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明确:指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华民族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为了民族的进步而奋斗不止的人,是尚处于地下状态的革命势力
明确:1、不能(无权)知道
2、不愿知道(“看客”)
阅读最后一段,思考:1、本文的结论是什么?2、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要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
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说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脂粉:
筋骨和脊梁:
状元宰相:
地底下:美化、伪装精神、品质、人格、操守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暗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一)摆出谬
论点谬论据论据论点两年前:不 久:现 在: 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二)反驳直接反驳间接反驳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古今埋头苦干的人有确信, 不自欺 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前仆后继的战斗舍身求法的人文章结构内容 (三)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脊 梁(1—2)(3—5)(6—8)(9)——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希望国联是“他信 ”,“求神拜佛”是“自欺”,指出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小结 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突破口”,因为敌论据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对方最弱的环节在于论证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这样的反驳强劲有力。我们要学习这种驳论的方式,在驳论中,可以针对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进行。 在新的形势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认为怎样才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力?看当代中国之脊梁
感今日中国之自信看当代中国之脊梁
感今日中国之自信 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2年,中国上海市获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这将是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上海市民在南京东路步行街欢庆申博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 在2004年雅典奥运上,中国代表团以
32金的骄人成绩,跻身亚军,直逼美国
霸主地位。中国女排获得雅典奥运金牌再创辉煌刘翔获得的男子110米栏金牌是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田径金牌。2005年10月“神六”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神六顺利升空着陆场工作人员在欢呼庆祝汶川地震大救援作业1、结合驳论的写作方法,把班会上的辩论尝试写成一篇驳论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