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九 年级 上 册 学科:语文 科 著作人: 赵芷羚 审稿人:
教学课题: 致蒋经国先生信
项目
设计内容
备 注
课时
第1 课时
课 型
教具
多媒体PPT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作者的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文章使用了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要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深情。
2、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态度与情感
1、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感情,从内心激起对祖国以及中华民族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与现状,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充分认识中国完全统一的必然性。
重点
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学会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难点
文言色彩浓厚;从不同的角度劝说的同时反驳对方的言论。
教学手段方法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请大家听听《七子之歌》。这首歌是民族的悲愤,是游子的呼唤。虽然民族屈辱已经洗刷,但祖国统一大业还未完成,一湾浅浅的海峡仍深深地阻隔着两岸的中国人民。
1982年7月24日,一直为祖国统一大业奔走的廖承志先生给当时台湾中央主席蒋经国写了一封公开信。字里行间充盈着民族大义,洋溢着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感人肺腑,荡气回肠。
学生听《七子之歌》
体会歌中的情感。
作者名片
廖承志(1908—1983)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通晓5种外语,擅长书法、诗词、戏剧。早期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新中国建立后,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加强学生对作者的了解
人物了解
蒋经国(1910—1988)蒋介石长子,1949年去台湾,台湾高层领导人物,1978年—1984年连任台湾当局“总统”.
背景简介:自20世纪70年代,中共对台政策由“武力解放”改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82年蒋经国在台发表悼念蒋介石文章中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让学生明确写信对象及其背景
背景追溯
有文献记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解放后,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一定要解放台湾”,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此后邓小平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原则。三年后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了这封书信,劝说他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整体感知
生字注音
瞬逾shùn yú 诠quán察 把晤wù 咫尺zhǐ 悖谬bèi miù 东yú隅 苟ɡǒu同 珍摄shè
毋庸赘言wúyōnɡ zhuì
未雨绸缪chóu móu
难辞其咎jiù 同捐前嫌xián
补充注解
匆匆一晤:见面
悬念:挂念
各得其所:各如其所愿,后来也表示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排
局促东隅:局促,狭隘;东隅,东南角落。意指居住在狭隘的台湾。
迁延不决:拖延时日,拿不定主意
3.廖承志先生为什么要给蒋经国写信?
明确:这封信旨在劝说蒋经国先生为实现祖国和一统一作出贡献。
集体给生字注音,补充注释。
集体朗读生字、词,注解
加深对生字、词的识记
文本解读
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1)问候蒋经国,表达挂念之情。
第一部分(2)点明写信目的,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第三部分(3—6)分别从民族利益、历史责任、蒋经国的个人抱负三个角度加以劝说。
第四部分(7)再次表达挂念之情,并提出如有可能,可赴台探望。
总体把握
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蒋经国先生的?
明确:正面劝说—民族利益、历史责任、个人抱负
反面假设—如果祖国不统一对台湾产生的危害:
局促东隅会徒生困扰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会导致国民党的灭亡,自保都困难
学生自读课文、讨论
把握文章脉络
自由朗读,主动探究
板书
致蒋经国先生信?
???
慎思 ???????再思? ??????三思
致蒋经国 说理??民族利益——历史责任——个人抱负
廖承志 言情 思念之深? 设想周到 批评中肯
(水乳交融)
拓展延伸
课外收集有关爱国的名言
小结
海峡两岸同根共祖是两岸民众的共识,而和平统一更是两岸民众的共同心愿。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年级: 九 年级 上 册 学科:语文 科 著作人: 赵芷羚 审稿人:
教学课题: 致蒋经国先生信
项目
设计内容
备 注
课时
第2课时
课 型
教具
多媒体PPT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作者的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文章使用了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要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深情。
2、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态度与情感
1、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感情,从内心激起对祖国以及中华民族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与现状,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充分认识中国完全统一的必然性。
重点
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学会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难点
文言色彩浓厚;从不同的角度劝说的同时反驳对方的言论。
教学手段方法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由复习课文思路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和写信的对象及作者写信的目的,现在回顾一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蒋经国先生的。
学生回答
对上节课知识的消化和巩固
深入学习
深层理解
廖、蒋两家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体会这封书信中蕴涵的情感。
点拨:A 信中告诉我们两家是“世交深情”,廖承志与蒋经国小时候关系亲密,后来又在莫斯科、南京等地相遇时有过私交。
B 这封公开信是以个人名义而写,其中包含着廖承志深厚的情感。
“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表述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的利益而至个人的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对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的诗句,饱含了廖承志先生对祖国统一的深情渴望以及无比宽广博大的胸怀。
学生自读课文。并找出相关语句。
“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局促东隅,终非久计”,“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盼弟善为抉择”
“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难辞其咎”
“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
加强学生对课文的了解
语言品析
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1 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
如果犹豫不决,或者推托到将来,不仅徒然增添困难烦扰,而且你也难推罪责。
2 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
时光不停留,人生短促,须抓紧时间,以免日后追悔。
3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
远望南方的天空,不禁一心向往,思念着你们,短短的书信写不完想说的话,希望各位多加保重,专诚等候回音。
学生自由讨论,思考
增强学生对课文语句的理解
语言特点
本文气质凝重,文采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语短情长,令人回味无穷。
学生研读句子,慢慢体会。
主题
这封书信言辞恳切地叙述作者与蒋经国的友谊与交往,表达了我党在统一大业上的立场,从民族利益、历史责任。个人抱负三个角度劝说蒋经国为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学生讨论归纳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应该为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所感动,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你相用什么样的行动来报效自己的祖国呢?请你来畅谈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以激励和鼓励为主。
总结
此信写的是廖承志同志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与蒋经国先生进行了推心置腹的恳谈,信的内容微言大义,语短情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随堂练
本文是一封书信。写信人是著名革命家廖仲恺之子 ,收信人是蒋介石长子 ,当时任 ,写信人的目的是 。
答案:廖承志,蒋经国,台湾国民党中央主席,劝说蒋经国先生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课件21张PPT。七子之歌简介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主题曲亦使用此组诗《七子之歌·澳门》。由于纪录片的影响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用作主题曲。2000年代初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郑成功》,亦选用了此组诗《七子之歌·台湾》,作剧集之片尾曲。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致蒋经国先生信廖承志廖承志(1908—1983)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通晓5种外语,擅长书法、诗词、戏剧。早期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新中国建立后,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蒋经国(1910~
1988)蒋介石长子,1949年去台湾,台湾高层领导人物,1978年~1984年连任台湾当局“总统”.背景简介:自20世纪70年代,中共对台政策由“武力解放”改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82年蒋经国在台发表悼念蒋介石文章中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于先人同在”“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咫尺zhǐ瞬逾shùn yú把晤wù珍摄shè诠察quán悖谬bèi miù东隅yú经纬wěi苟同gǒu泯灭mǐn难辞其咎jiù毋庸赘言wú zhuì未雨绸缪chóu móu读准字音 字词解释匆匆一晤:见面
历历在目:形容某种事情清清楚 楚的展现在眼前
此诚憾事:实在 的确
悬念:挂念
各得其所:各如其所愿,后来也表示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排
局促东隅:局促,狭隘;东隅,东南角落。意指居住在狭隘的台湾。
迁延不决:拖延时日,拿不定主意
推委:把责任推给别人,也做推诿。
当断不断:到了应该做出决断 的时候而不能决断。
徒生困扰:空,白白地。
焉能自保:怎么
了吾弟孝心:了结,结束
不胜:非常,十分
面聆:当面听取
祺:吉祥合作探究,讨论回答:1廖承志先生为什么要写这封信,目的是什么?写了哪些内容?
2当时台湾有哪些不利于统一的言论 ?作者的态度如何?
3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蒋经国先生的?
4第三段中,祖国和平统一台湾回归祖国有何意义?
5从全文看,如果祖国不统一,会产生怎样的危害?
这封信旨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写作目的:写作内容:
开头结尾情词恳切叙述友谊与交往,表达思念与渴望重逢愿望,中间诚恳劝说蒋经国为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并中肯反驳错误言论解题:“致”是什么意思?致:礼貌的给予。1、当时台湾方面有哪些不利于统一的
言论?对此作者表明了怎样的态度?讨论: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罪人”、“投降”、“屈事”、“吃亏”、 “上当”
“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台湾 “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
不利于统一的言论作者态度:“余期期以为不可”
“实相悖谬”
“实难苟同”
“未免自欺欺人”
自己“于公于私理当进言”作者在反驳时做到批中肯,说理透彻,语气委婉,鼓励热情,措辞适当,既坚持了原则,又有利于对方接受。
3、反驳语言有何特点? 总结:
内容:此信写的是廖承志同志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与蒋经国先生进行了推心置腹的恳谈,信的内容微言大义,语短情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语言:全文气质凝重,文彩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其味无穷。公开信发表以后: 海峡对岸的国民党当局终于放弃了“三不”政策,开放了对祖国大陆的探亲旅游,迈出了打破两岸阻隔的第一步。因为对于一贯支持“中国必须统一”的蒋经国和赴台的老一代国民党统治集团来说,台湾今后往何处去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严肃课题,蒋经国为此做出了有限度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重大决策。这样一来,以廖承志公开信为切入点,在中共和平统一政策的推动下,经过两岸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持续了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了。讨论: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蒋经国先生的?说理慎思再思三思民族利益历史责任个人抱负不统一的危害(反面假设)(正面劝说)劝说角度:结合蒋、廖两家的关系,请同学们体会这封书信中蕴涵的情感
1“经国吾弟”,“历历在目”,“此诚憾事”,“深为悬念”,“至盼”
2“局促东隅,终非久计”,“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盼弟善为抉择”
3“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
4“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5“人到高年,愈加怀旧”“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
讨论:“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三句话不仅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民族利益到个人抱负,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同时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主题:
这封书信言辞恳切地叙述了作者与蒋经国的友谊与交往,表达了我党在统一大业上的立场,从民族利益、历史责任。个人抱负三个角度劝说蒋经国为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1体会下面的字词,正确掌握其用法。
咎 咫尺 珍慑 悖谬 苟同
同捐前嫌 巧言令色 未雨绸缪
2三民主义是____ 、____ 、____ 。
3“外人巧言令色”中的外人是什么? 民族、民权、民生。 一切有意破坏祖国和平统一的人、组织和团体。书信格式某某:
你好!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此致敬礼某某x年x月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