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自制第6课《一厘米》(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自制第6课《一厘米》(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06 18:1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一厘米毕 淑 敏毕淑敏作品集一、主题探讨作者简介毕淑敏: 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
1980年转业,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获各种文学
奖30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大文学硕士.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代表作《昆仑殇》《补天石》,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毕淑敏其人毕淑敏,汉族,祖籍山东文登,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国家一级作家,北京铜厂主治医师、卫生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研究室专业作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 毕淑敏其人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毕淑敏文集》(8卷)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其人《不会变形的金刚》获第四届百花文学奖,《女人之约》获第四届青年文学奖、第五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紫色人形》获台湾第十六届《联合报》文学首奖,《昆仑殇》获第四届昆仑文学奖,《生生不己》获当代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炎黄奖,《补天石》获北京庆祝建国40周年文学作品奖,《预约死亡》获北京庆祝建国45周年文学作品奖,《素面朝天》获全国第五届报纸副刊一等奖。《预约死亡》获第6届小说月报奖,《原始股》获第7届小说月报奖。《红处长》获全国人口奖、北京市首届文艺大奖。《翻浆》获台湾第17届中国时报文学奖。 作协副主席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能简要概述故事情节。
2.能概括出文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3.能说出课文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字词积累1、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 (环境描写)。
2、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四部分,有时前面有序幕,
后面有尾声。练习词语积累(一)(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
(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
(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瞅(chǒu):看。
(6)忧郁(yù):忧伤,愁闷。
(7)愣(lèng):失神;说话做事不考虑效果,卤莽。
(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9)忙不迭(diē):急忙,连忙。
(10)矜(jīn)持:拘谨,拘束。(11)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12)侃侃(kǎn)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
(13)腼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4)气喘吁吁(xū):吁吁,喘气的声音。形容喘气很急。
(15)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16)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
(17)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同样的话。 词语积累(二)段落层次:第一部分:(开头——“在这个过程中,她觉 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
写陶影带儿子小也坐公共汽车,不但没有逃票,还为儿子多买了一张票。
第二部分:(“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仿佛拽着一条冰凉的蟒蛇”)
写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买票的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
第三部分:(“陶师傅,您烙得小火烧穿迷彩服了”——结尾)
写陶影经过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做母亲的尊严,保住了她在儿子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公共汽车 寺院门口 陶影家里 少也买票 多也不买 给也不要 责任感 正义感 价值观 在孩子面前做完美母亲情节结构一厘米人物形象:陶影是一个……陶影是一个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人;
一个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母亲的人;
一个不完美,有缺点,但却真实感人的母亲;
一个善良自尊,有责任感,大度的人。思考、交流:通过陶影这个人物形象,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我们应该学会体谅热爱父母。
我们应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有责任感的人。
为人父母者,在孩子面前要诚实守信,言传身教胜于一切。
……归纳主题: 小说围绕“该不该买票”展开情节, 塑造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肯定了主人公为培养儿子的良苦用心和对完美的全力以赴的执着追求,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孩子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
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
看待尊严的问题。 二、拓展:对比阅读1.阅读毕淑敏作品
《孩子,
我为什么打你》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
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面对你纯真无暇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面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就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同年人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每一次打你之后,我都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他将苛烈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谨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象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会遭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次打你,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要打你!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儿和已经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惟有对半懂不懂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2.比较:
(1)为什么《一厘米》中的母亲要竭尽全力维护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完美形象,而《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中的母亲却经常打自己的孩子?请谈谈两者的异同点?
(2)你更喜欢哪一位
“母亲”,为什么?
请同学们说一说
自己父母、亲人
关爱自己的
小事例。三、迁移:为了救活不容易得来的6个月大儿子,一名38岁的母亲坦然切下了自己的1/4肝脏 医护人员目睹此情此景不禁对记者说:“这样伟大的母爱实在令人感动。“链接生活——母爱伟大四、作业 请写一篇读后感,或者文章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