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2张PPT。致蒋经国先生的信廖承志1949年蒋介石逃亡台湾 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新方针。 “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蒋经国
中国与台湾外交现状大三通
“大三通”是实现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的简称,最早在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它反映了两岸人民的迫切要求。开辟两岸直达邮路、直达电路,可以满足民众需求,节省经转费用,提高各类邮电服务质量;两岸直接航行,可以为两岸民众提供安全、便捷、经济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以进一步扩大人员往来与两岸经济合作,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中国政府主张不以政治分歧去干扰和影响两岸的经济合作,而台湾当局则以所谓“"对等”、“安全”和“尊严”为借口,拒不开放直接“三通”,并以此作为政治筹码,要我们在“对等政治实体”和“国际生存空间”等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做出让步,这是人为地制造“三通”障碍。
但是,2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和江主席八项主张的指引下,经过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两岸人员交流日益濒繁,贸易日益发达,两岸经济互补互利局面逐渐形成。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两岸间接通邮、通商、通航等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加上香港、澳门已回归祖国,两岸人民特别是台湾工商界对于尽快实现两岸直接“三通”的呼声愈来愈高。台湾当局对于两岸直接“三通”一拖再拖,拒不开放的做法,已经给两岸人民特别是台湾工商界带来许多不便,大大增加了他们的社会成本,如再继续下去,会越来越不得人心。希望台湾当局顺应民意,尽早开放两岸直接“三通”,以适应两岸日益扩大的相互交流。
小三通 是指台湾当局在两岸未能事先磋商的情况下于2000年12月13日单方面批准的《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俗称“小三通” ,并决定于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根据《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凡设籍金马地区满6个月以上居民,得申请赴对岸观光、旅游与从事商务活动。而大陆地区人民得经由金马地区亲友或旅行社,申请赴金马地区进行旅游、商务、探亲或探病奔丧;每年将允许一定数量的大陆同胞到金门和马祖访问,最长逗留时间不超过七天;明确规范开放大陆地区物品准许输入金、马两地的项目,并予免关税优惠,但现阶段仍禁止大陆货物经金、马两地转运往台湾地区,违者将依海关缉私条例惩处;“小三通”试办期限为一年。
2001年1月1日,新年伊始,单方面实施“小三通”的台湾当局就迫不及待地导演了一出“硬闯厦门”的闹剧,结果以“海安号”首航失败而草草收场。但2001年1月2日来自金门、马祖的民众访问团、进香团则分别直航厦门、福州成功,完成了两岸分隔五十多年来的首次客轮直接通航。
台湾当局的这一计划纯属政治手腕,虚张声势,其真实目的是摆脱在大陆政策上的困境,换取时间,回避“一个中国”原则。所谓的“小三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其没有提供任何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改善两岸关系。对大陆而言,根本不存在“小三通”的问题,事实上,金、马与福建已进行了多年的小额贸易,双方早就已经通了。如今台湾当局将之“除罪化”, 对台湾来说仅具宣传上的意义,只能满足金、马少数民众的需求,对于台湾内部广大民众和工商界直接“三通”的需求,根本无法满足。台湾新党“议员”冯沪祥也说,“小三通”计划只是“单向三通”,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三通。”
图片说明: 这是国航CA185班机起飞前,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暨两岸周末包机(北京)启动仪式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停机坪举行(7月4日摄)。7月4日8时30分许,北京航点首个两岸周末包机航班——国航CA185航班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这标志着北京航点两岸周末包机顺利启动。
两岸周末包机目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直航,仍须绕经香港飞航情报区。对此,每月至少要往返两岸两次的华硕公司营运长陈志雄认为,希望两岸客运包机能够实现直飞,这样将使台北到上海的航程缩短一半,只需不到2小时,这对于“高油价时代”来说更具现实意义。
岛内一些民众也通过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加快推进两岸直航。在英国伦敦城市大学攻读航空管理学博士的张邱骅认为,“周末包机的一小步是两岸航空史上的一大步”,台湾航空业一直在期待两岸直航商机,在周末包机实现之后“须进一步推动每日包机乃至定期航班”,而基于全球油价上涨和节省成本、节约能源等考虑,应尽速实现真正的直飞。
蒋经国简介青年时代的蒋经国老年蒋经国
蒋经国(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字建丰,浙江奉化人。蒋经国是蒋中正的长子,曾任第六、第七任总统(1978年—1988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行政院长、国防部长、总政治作战部主任等职。
蒋经国为蒋中正原配妻子毛福梅所生。蒋经国1910年出生于浙江奉化;1922年到上海读书;蒋经国15岁时,也就是1925年积极参加五卅运动,后受吴稚晖启发,同年10月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学中有比他大六岁的邓小平。蒋经国1927年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其间曾正式加入苏联共产党。国共关系恶化后,遭斯大林扣留下来当人质。由于涉及斯大林与托洛斯基的党内斗争,曾被下放至西伯利亚,其间与白俄罗斯姑娘芬娜(后改名蒋方良)结婚。
蒋经国主政台湾时期,台湾经济发展迅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六千美元,并使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蒋经国很早就意识到,只有持续发展经济、落实政治民主,建立更开放的社会,在台湾的政府才得以继续维持。民国七十年代(1980年代),蒋经国加速民主改革的年代,从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及报禁、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及直到国会改革。
蒋经国和夫人蒋方良蒋经国和夫人及生母廖承志简介和母亲何香凝青年时代的廖承志和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廖承志(1908-1983),曾用名何柳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廖承志的父母亲是廖仲恺、何香凝夫妇。
1924年8月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愤而脱离国民党,去日本入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学习。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东京特支组织的社会科学研究会活动。
1953年7月被选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11月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在反对侵略势力、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成为著名的国际和平战士。
1982年7月发表致蒋经国先生信,殷切期望台湾当局捐弃前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廖公与蒋经国先生相识巳久,“幼时同袍,苏京把晤”,有世交之情,同窗之谊。但两人又各为本党骨干中坚,在政治上各持己见,针锋相对,廖公曾两次被捕,受到国民党的迫害。但其信仰坚定,意志顽强,将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与国民党进行斗争。当中国共产党重新提出国共合作两岸统一的主张之后,蒋经国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廖公以国家统一为重,且念及“世交深情”,认为“于公于私,理当进言”,于是致书蒋经国,劝其审时度势,顺应民心,善为抉择。廖公不计前嫌,虚怀若谷,令万民仰慕,赞誉不绝,而致蒋信亦成为中共开拓和平统一大道的一座辉煌的里程碑.
廖承志先生学识渊博,通晓五国语言,擅长诗词、书画、戏剧,才华横溢。1983年6月6日,在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被提名为国家副主席候选人,正当党和人民委以重任时,不幸于1983年6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瘳仲恺与何香凝简介 何香凝,笔名双清楼主,于1911年毕业于女子美术大学。她与丈夫廖仲恺一起来日留学,在女子美大学习日本画,后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1949年以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务。作为中国革命的元老级人物,何香凝一直没有放下画笔,早期作品有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她以梅花和老虎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享誉海内外。
黄花岗起义前夕回到广东。辛亥革命失败后何香凝与廖仲恺一直追随孙左右,进行讨袁与护法斗争。陈炯明叛乱时极为关心孙夫妇的安危,并全力营救廖脱险。随后,大力支持孙改组国民党,与廖一道成为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1924年8月担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后,积极开展妇女运动。1925年孙在北京病危时入京侍疾,是孙中山临终遗嘱的签证人之一。孙中山和廖仲恺相继去世后,继承他们的遗志,维护三大政策,努力推进国民革命运动。
廖承志先生学识渊博,通晓五国语言,擅长诗词、书画、戏剧,才华横溢。1983年6月6日,在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被提名为国家副主席候选人,正当党和人民委以重任时,不幸于1983年6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邓颖超蒋经国蒋经国夫人蒋方良,原名芬娜.伊芭奇娃. 蒋经国一家(中为蒋母和儿子蒋孝文)蒋经国的秘密情人章方若蒋孝严和蒋孝慈廖承志1958年6月,邓颖超祝贺何香凝80岁寿辰廖承志(1908—1983)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通晓5种外语,擅长书法、诗词、戏剧。早期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新中国建立后,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蒋经国(1910-1988)
蒋介石长子,1949年去台湾,台湾高层领导人物,1978年—1984年连任台湾当局“总统”。
把晤wù 咫尺zhǐ 悖谬bèimiù
东隅yú 苟同gǒu 珍摄shè
毋庸赘言wúyōngzhuì 不必说多余的话。
未雨绸缪chóumóu 比喻事先作好准备。
难辞其咎jiū 难以推卸罪责。
同捐前嫌xián 一起抛弃从前的怨恨。词语浏览课文:1.解题:“致”是什么意思? 2.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3、文中表达哪些情感?致:礼貌的给予。
写作目的:本文是廖承志给自己的旧友蒋经国先生的信,旨在劝说蒋经国从历史的高度,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做出决断和贡献。
私交之谊和政治情感。(设想周到)(1)由私交入手,引入正题。(2-6)规劝蒋为统一而努力。(7-8)总结全文,以私交之谊打动人心。从民族利益来说(3)从历史责任来说(4)从个人抱负来说(5)主
体 文章开头由私交写起,最后由私交之谊结尾有何作用? 开头结尾畅叙阔别情思,句句包含真切深情,能以情通贯全文,以情动人,表现廖承志的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先,也体现了他对蒋经国的深切关怀。 作者一方面申明大义晓之以理;一方面对蒋经国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进行了反驳,作者反驳了哪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罪人”、“投降”、“屈事”、“吃亏”、 “上当”
“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台湾 “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民生乐利” 在规劝之言中,作者反驳了蒋经国的哪些错误观点?理由是什么?“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1)“罪人”之说自古领土不可分割好处:对各方有利坏处:困忧徒生
外人图我台湾愿弟慎思“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民利”三次合作,大责难谢不发党私之论不现实,自欺欺人从对方考虑,两党共存,振兴中华。(好处)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坏处)望弟再思就个人抱负之论好处:对国家民族有所交代对自己而言,忠孝两全。坏处:身后事何以自了。一念之间尚望三思 文中“愿弟慎思” “望弟再思” “渴望三思”这三句话对内容的推进和感情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 “愿弟慎思” “望弟再思” “渴望三思”这三句话
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的利益至个人的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不仅关心其身体健康,更主要的是关怀其政治前途和命运。说说下列语句的含义,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1、局促东隅,终非大计。
含义:处在狭小的台湾岛上,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希望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杯酒释前嫌,为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2、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
含义:如果再拖延时间,犹豫不决,或者推倒其他日子,这样不仅空生烦恼,您也难以推卸责任,希望蒋经国先生不要成为历史的罪人。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
含义:时间不会停留,人生短促。时间拖长了,事情会发生各种不利的变化,时间不等人,必须抓紧时间。
遥望蓝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遥望南方的天空,不禁一心向往,思念着你们,短信写不完想说的话,希望各位多加保重,专诚等候回音。表达深切怀念,亲切关怀之意。 小结:
内容:此信写的是廖承志同志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与蒋经国先生进行了推心置腹的恳谈,信的内容微言大义,语短情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语言:全文气质凝重,文彩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其味无穷。 记载台湾岛的文献距今1700年,那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沈莹对东南沿海风土人情的记录,书名为《临海水土志》。 早年有沿海百夷部落登岛,先后与该地波里尼西亚岛族人混血成为台湾土著。 隋朝时,政府派万余人渡海去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居岛上,成为大陆到台湾的又一批居民, 宋朝,在台湾岛链中的澎湖岛设立行政机构,将台湾岛纳入行政治辖和版图。 郑氏家族一度占据台湾岛,成为海盗集团主力,后被政府招安成为明朝沿海贸易官员,扮演着中国与外部世界贸易的中介角色。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 1714年清政府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 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及澎湖列岛依照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和中、美、英、苏签署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归还中国。 中国大陆与台湾分离的历史,完全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殖民的结果,完全是中国长期衰弱和内乱的结果。中国的统一,不仅是民族复兴的标志,更是两岸中国人走向全面现代化必须要面对的客观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