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6 11:1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Ⅰ 语言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国家总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渐成长壮大,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历史的进程中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使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
1919年“五四运动” ,爱国学生面对敌人枪弹的威胁而 ,他们通过举行游行示威、街头公开演说、开展抵制日货和支持国货活动、直接参与抗战、组建政治社团、开展政治请愿、发行爱国日刊等多种行为方式参与爱国的政治斗争,做出了很多 的事情。即便有许多的青年学生喋血身亡,但后继者毅然 ,奋然前行。
历史告诉我们,也警示着我们:爱国远远不像我们喊出一句慷慨激昂的口号那样简单,那样容易。在改革创新的漫漫征途中,更需要我们敢于担当,身体力行,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努力学习、成才报国的强劲动力,为中华民族复兴梦想顽强拼搏。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使命,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B.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使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C.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使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任,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D.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学生组织为中国的政治变迁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爱国运动的先锋和不容忽视的力量
B.爱国运动的先锋和不容忽视的力量变为学生组织,为中国的政治变迁做出了重大贡献
C.学生组织成为爱国运动的先锋和不容忽视的力量,为中国的政治变迁做出了重大贡献
D.爱国运动的先锋为中国的政治变迁做出了重大贡献,学生组织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爆发 舍生取义 惊心动魄 声泪俱下
B.暴发 殒身不恤 惊心动魄 声泪俱下
C.暴发 舍生取义 惊天动地 长歌当哭
D.爆发 殒身不恤 惊天动地 长歌当哭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37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① 。”王富仁先生对此作了独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② 。这个精神素质便是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③ 。
5.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刘和珍入选其中,请为其写一则颁奖辞。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
6.依据《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记叙柔石和白莽的内容,写一段文字,为他们其中的一位画像。
答:
7.下面是鲁迅的好友孙伏园为先生撰写的一副挽联,请根据句意间的逻辑关系排定恰当的语序。(只填序号)
①痛毁灭 ②一生呐喊 ③十月噩耗 ④叹而已 ⑤热风奔流 ⑥刈野草 ⑦万众彷徨 
⑧踏莽原
上联:  下联:
8.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②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③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④不少于100字。
答:
Ⅱ 审美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痛哭和珍
石评梅[注]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和珍!我们永不能忘记你红面庞上深深的一双酒靥,也永不能忘记你模糊的血迹,心肺的洞穿!站在你灵前,抬起头,香烟缭绕中,你依然微笑地望着我们。
多少红绿的花圈,多少赞扬你哀伤你的挽联,这不是你遗给我们的,最令我们触目惊心的便是你的血尸,你的血衣!你的血虽然冷了,温暖了的是我们的热血;你的尸虽然僵了,铸坚了的是我们的铁志。
最懦弱最可怜的是这些只能流泪,而不敢流血的人们。此后一定有许多人踏向革命的途程,预备好了一切去轰击敌人!指示我们吧,和珍,我也愿用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得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待你孝养,等你培植。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地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自杨荫榆带军警入校,至章士钊雇老妈拖出,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挣扎,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一年来你们的毅力,你们的精神,你们的意志,一直是和恶势力奋斗抵抗,你们不仅和豺狼虎豹战,狗鼠虫豸战,还有绅士式的文妖作敌,贵族式的小姐忌恨。你们都是一条战线上的勇士!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你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自从你血尸返校,我天天抽空去看你,看见你封棺,漆材,和今天万人同哀的追悼会。今天在你灵前,站了一天,但是和珍,我不敢想到明天!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地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
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假如回头,一定不忍离开你自己纤手铁肩、惨淡缔造的女师大;假如回头,一定不忍舍弃同患难、同甘苦的偕行诸友。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注 石评梅(1902—1928),山西省平定县人。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原名汝璧,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烘托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抒写,便于抒发作者的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民众的愚蠢、可怜和残暴的反动政府的帮凶的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具批判性。
D.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充满了对杀人者的激愤和对死难者的悲悼之情,同时也批判了不觉醒的庸人,表达了与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同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一方面赞扬刘和珍“一直是和恶势力奋斗抵抗”的“勇士”,一方面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3.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听朗诵
孙 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的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
B.原文第2段写“我青年时最喜爱”这篇散文,这是如今听到有人朗读此文时心情变得“平静”“清澈”的原因。
C.第4段“五十年过去了”“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这是如今听到这篇文章“眼里还有泪水”的原因。
D.本文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比喻生动。
5.作者说“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依据原文,作者想到了什么使自己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请简要分析。
答:
6.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我”对鲁迅的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复杂心情。
答:
1.答案 A
解析 原句缺少主语,应去掉“使”;语序不当,“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和“登上历史舞台”应互换位置;“担当”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救亡图存”后加上“的使命”或“的重任”。
2.答案 C
解析 第一段的论述对象是“学生组织”;根据选项内容可以判断,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存在递进关系,应是先“成为……力量”,然后才“为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3.答案 D
解析 爆发: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适用范围较广,如火山、革命、炮声、欢呼声、掌声等。暴发:侧重来得突然而猛烈。适用范围较窄,多与和水相关的事物相连,如山洪暴发;也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强调不怕死。舍生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强调“义”。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也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声泪俱下:边诉说,边哭泣,形容极其悲恸。
4.答案 (示例)①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②是因为他具有最根本的精神素质(或“原因在于他的最根本的精神素质”) ③具有真正独立的思想个性(或“自由意志”)
5.答案 刘和珍,你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你激励我们每一个热血青年,为了祖国更加强大,“奋然而前行”!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答题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材料,巧妙化用原文,语言要富有激情。
6.答案 (示例)柔石是“硬气”而“迂”的一个青年。柔石“硬气”的一方面,这是赞扬柔石刚烈执着的性格,他认定自己的立场是对的,就走下去,死也不怕,决不苟且。柔石“迂”的一方面,跟损人利己者相反,柔石是损己利人,跟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不同,他是那样忠实诚恳。鲁迅视为忘年交,亲密无间,事业上合作,生活中贴心。柔石自己心好,以为世上人心也都是好的,对于官场的严酷,人心的险恶还缺乏认识,不免碰钉子,“迂”得可爱。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文中,在叙述了柔石在朝花社工作的种种表现之后,用“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的一句议论,它同上例一样,对所记叙的内容直接作出判断,对柔石的崇高品质作了高度的概括与评价。柔石的“迂”指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还缺乏清醒的深刻的认识,因而不免碰钉子;二是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和女性在一起不自然,难为情,连一同走路都不敢,后来就是敢了,还要拉开距离。柔石的“迂”,固然说明他对时代对社会缺乏洞察力,单纯稚嫩。但是“迂”得可爱,至少说明他自己心好,身居十里洋场,品行依然十分端正。柔石这样的“迂”,鲁迅的笔端饱含着浓浓的亲情,鲁迅是要告诉世人,柔石的心太好了!他太善良,太忠厚,太老实了!同时暗示他所从事的事业是完全正义的。国民党政府杀害这样的青年,只能说明它的反动残暴。
7.答案 上联:⑧⑥⑤② 下联:①④③⑦
解析 ⑧⑥⑤②用鲁迅所著的书名及所主编的刊名缀为一联,构思精巧;①④③⑦高度评价了鲁迅先生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表达民众痛失“民族魂”的沉痛心情,含意深远。
8.答案 (示例)你的眼神犀利,仿佛是一把能劈开世间一切丑恶的外衣的宝剑,这和你讥讽丑恶、字里行间锋芒毕露的作品多么相似啊!你的发根竖直,好像是耸立在东方的宝塔,这和你不怕权威、不与官僚同流合污、在众人中独树一帜的性格多么相似啊!你的脸方方正正,好像一面方正的能照出世间一切丑恶的镜子,这和你洞察世间、敢于揭露丑恶的性格多么相似啊!你的鼻梁高挺,好像是东方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这和你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多么相似啊!
解析 做这一类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要落实每一条写作要求。运用比喻、排比描写肖像,在描写肖像的过程中深化提升。如鲁迅的头发根根竖直,可以反映出他倔强的性格和傲骨精神;写鲁迅的眼睛可以与其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相结合;描写鲁迅的嘴唇时则可以反映他犀利而不失幽默的语言。
1.答案 D
解析 与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表达的感情不尽相同,本文主要是悲愤,而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表达的除了悲愤,还有批判、赞颂和激励。
2.答案 (1)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不敢想”“不敢听,不敢闻”“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2)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刘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刘和珍的英勇无畏。
3.答案 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沉默”同“最深的悲哀”是同义语;“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是说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了永久的最深的悲哀。
4.答案 A
解析 B项“心情变得‘平静’‘清澈’的原因”错,应是心情变得“复杂”“不安定”的原因。C项“眼里还有泪水”错,应是“眼里也没有泪水”的原因。D项“比喻生动”错,本文没用“比喻”。
5.答案 作者想到了一是“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二是名作家成就名人,五位革命青年作家因鲁迅的文章“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因为想通了,所以内心“平静”“清澈”了。
解析 本句理解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这句话在文本倒数第2段,那么需要从上文筛选相关内容:“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时过境迁,情随事变”“时间无情,时间淘洗”“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可见作者的心情归于平静是由于认识到了时间的消磨和精神永恒两个方面的因素。
6.答案 (1)文中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形象。
(2)①“我”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②时过境迁,如今知音难觅,令人感慨;“我”对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③“我”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相信鲁迅的文章与道义共存。
解析 作答时先明确“我”的身份,即一个知识分子形象。然后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分析“我”对鲁迅的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复杂心情:“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等,可知作者内心复杂和不安定是由于内因和外因的变化,面对自己年轻时最喜欢的作品时,作者激情不再的无奈,同时相信鲁迅的文章与道义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