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包身工》 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包身工》 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6 11:1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包身工
Ⅰ 语言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的选择总是残酷而又无情的。几年前,《包身工》退出中学课本的原因是因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导致的。在《包身工》被删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出现了山西冷血无良黑砖窑经营者、辽宁盘锦农民工遭非人虐待、富士康“十二跳”惨剧等种种 的事件。然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因为黑企业老板有着 的权力致使工人在生死边缘徘徊挣扎,而是老板和工人之间缺少了人间的那种 ,只靠赤裸裸的金钱来维系彼此的关系。以上种种事件的发生使得“包身工”这个词再一次让世人思考到它的新旧内涵,也使得《包身工》在中学教材中“复活”。
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经典作品,凝固着岁月和人们的记忆,是不会淡出每一个有思想、有忧患意识的人的 的。《包身工》的文学价值并不是依靠入选教科书来彰显的,文学有自己固有的价值,其价值绝对不会因为其入选或撤出而受到质疑。一个民族的经典文化是促进社会进步、塑造民族灵魂、纯洁人们的心灵的很好的精神资源,无论在什么时期,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都应当得到珍惜和保护。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包身工》退出中学课本的原因是因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
B.《包身工》退出中学课本的原因是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
C.《包身工》退出中学课本,其原因是“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导致的。
D.《包身工》退出中学课本,其原因是因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热议并未消减,不少教育界人士一直呼吁《包身工》应回归课本
B.不少教育界人士一直呼吁《包身工》应回归课本,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热议并未消减
C.《包身工》里描述的内容慢慢被人们忘记了,夏衍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D.夏衍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包身工》里描述的内容也慢慢被人们忘记了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罄竹难书 生杀予夺 真情 视线
B.令人发指 生杀予夺 温情 视野
C.罄竹难书 草菅人命 温情 视野
D.令人发指 草菅人命 真情 视线
4.下列每组句子中两个句子的句式,表达效果最佳的一项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下列关于《包身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衍把包身工的生活写得有点有面,详略得当。
B.《包身工》一文从“清晨”破题,以“黑暗”收尾,这样写的好处是预示着包身工的黑暗命运一定会过去,必然迎来解放的明天。
C.《包身工》一文最后用船户养墨鸭捕鱼作比喻,使“带工”老板与包身工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变得简单明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D.《包身工》采用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主线综述包身工制度;副线以时间为序,描写包身工一整天的生产劳动画面。
6.筛选下面一段文字中的关键信息,给“包身工”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
这样说着,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可不必说,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怨恨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分了。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人银两交,“恐后无凭,立此包身契据是实!”
答:
7.请把下面赞美“农民工”的散句改为一组排比句,可以适当删减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一座座高楼大厦,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建筑起的,那是城市形象最朴实厚重的底色;他们满腔的激情是城市文化最真挚深沉的心声,喷涌着一首首打工诗歌;他们用全部的才智书写着一篇篇创业传奇,那是城市精神最鲜活清澈的源泉。
答:
8.下面是中华慈善总会的图标,请写出该图标中除文字、字母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答:
Ⅱ 审美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作“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所以,除了“带工”老板、老板娘、他们的家族亲戚和穿拷绸衣服的同一职务的打杂、请愿警之外,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二千左右衣服褴褛而专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
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作“带工”的老板。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还用说?住的是洋式的公司房子,吃的是鱼肉荤腥,一个月休息两天,咱们带着到马路上去玩耍。嘿,几十层楼的高房子,两层楼的汽车,各种各样好看好用的外国东西。老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块把钱一天的工钱,嘿,别人给我叩了头也不替她写进去!咱们是同乡,有交情。——交给我带去,有什么三差二错,我还能回家乡吗?”
这样说着,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可不必说,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怨恨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分了。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人银两交,“恐后无凭,立此包身契据是实!”
福临路工房的二千左右的包身工人,隶属在五十个以上的带工头手下,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所以,每个带工所带包身工的人数也就表示了他们的手面和财产。少一点儿的,三十五十;多一点儿的,带着一百五十个以上。手面宽一点儿的带工,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
1.包身工的住宿环境有何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
3.这部分选文介绍了哪些背景材料?有何作用?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明得“不好意思”
林语堂说过,他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所持的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到了西方,又成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讲那东方文化的好来。过去对这样的话只能体会,缺少切实的感受,而现在竟也真的是颇有同感——给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们讲中国文学,禁不住就生出许多“民族自豪感”来。虽只是随便提些常识,却也要给他们讲解半天;要讲中国的许多哲学观念、生命意识、经验思想、艺术感受、认识方法等等,更是动辄追溯两千多年,让他们感叹不已。尤其费解的是,在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认识上,他们几乎无法理解那种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一首小诗就让他们迷惑不解:怎见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何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只会觉得中国人的感情如此麻烦,喝酒便喝酒,高兴便高兴,怎么会又问天又问地,生出如许烦忧愁闷?
有历史和没有历史,历史长和历史短就是不一样。给他们讲中国当代的历史小说,首先要追溯到我们古代的历史小说,讲一点小说中的历史传统和传统小说中的历史观。原本只想略略提及,不想却又生出许多枝节。就说《水浒传》开篇的那首词,过去读书时都是偷懒略过去的,这次一读却让自己大吃一惊。这小说家虽属“非专业”词人,却也作得这般好词。给金发碧眼的孩子们解释一番“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让他们体味“书林隐处”的“几多俊逸儒流”,感验诗人面对历史发出的追念感慨,那感觉真是得意洋洋。
和西方的诗人相比,中国的诗人便是诗哲,任何一个都称得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们在消逝的滚滚长河与想象的虚白中追忆往昔的英雄豪杰,体味世事沧桑,感慨自己曾惊讶先人“求鱼缘木”,而自己竟又若“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这种心境,不免让人感叹盈泪!我对学生们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他们从历史的追问起,以人生的认识终,出儒入道,乃真历史主义者也,否则那追寻的扣问,那上下的求索有何意义?而西方的诗人中,能够有这样的人生感受方式的,真是凤毛麟角。过去读欧洲诗人,如拜伦、雪莱、普希金时的那种景仰之情现在几乎荡然无存了。便是那位曾隐居海德堡的诗哲荷尔德林,虽能够与中国的诗哲比肩而立,但在时间上也晚了不少辈分。想到这些,便不免有些得意。
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虽说人家的“历史短”,可看人家明净如洗的天空、绵延不绝的森林、如画的乡村、高度现代化又不失传统神韵的城市,再看人家的教育程度、道德素质,又不免常常使我这自豪的民族主义者无言以对。某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句颇为幽默、堪称“经典”的解嘲之语,便与德国友人开起玩笑来。那句话是王朔小说中的“文痞”与外国人逗乐时说的:“有什么呀,不就才过了两百年好日子吗。我们都文明四千年了,都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了!”捧腹大笑一番,直到眼里噙了泪才作罢。
不久,打开电脑在网上搜寻国内新闻,看到一条“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我国夏商断代工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确切历史纪年又前推1 200年”的新闻,遂告知德国友人,说我们中国的文明史已经不止四千年了,现在已经是五千二百年了。谁知他们竟也来得快,幽了我一默,说:“那你们就更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啦!”让我翻了白眼,不知如何回对。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语堂身处不同的文明环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方式也不同;作者在经历国外教学生活之后,对此表示理解和认同。
B.文章第四段充分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把中国文化现象与西方文化现象进行全方位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国文化现象自身缺乏持久的魅力的特点。
C.作者认为,在感受人生的方式上,对比西方的其他诗人,荷尔德林和中国诗哲的相通之处更多,只是他生活的时代相对要晚得多。
D.作者以中西文学比较发端,于中西文明比较处落脚;又借解嘲之语勾勒了中国现代文明的实际状态,含蓄地提出了自己的反省与思考。
5.“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如何理解作者的“免不了尴尬与羞愧”?
答:
6.结合全文意思,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
答:
1.答案 B
解析 原句句式杂糅,应去掉“因其”的“因”和“导致的”。
2.答案 A
解析 B项不合逻辑,应先写众人的反应,再写少数人的呼吁。C、D两项和选文表述的观点不相符。
3.答案 B
解析 令人发指:叫人头发都竖了起来,形容愤怒到极点。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生杀予夺: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的大权。草菅人命:把人命看得和野草一样,指任意残杀人民。温情:温柔的感情,温和的态度。真情:真实的情况,真诚的心情或感情。视野: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眼界。视线:用眼睛看东西时,眼睛和物体之间的假想直线;也指注意力。
4.答案 A
解析 ①句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陈述句,并用“是……的”强调了语气。②句则是没有强调语气的肯定陈述句。③句中的“粥菜”单提出来,一顿一问,起强调作用,突出包身工的饮食极端恶劣。④句是一般陈述句,显得很平淡。
5.答案 D
解析 主线与副线的解说颠倒了。
6.答案 (示例)包身工是指签署了“包身契”并预付三年包身费,由“带工”老板供给食宿,生死疾病一听天命的无偿劳动者。
解析 首先要抓住文段的第二句话,明确“包身工”这类人的来历及待遇,段中没有现成的词语,只能用自己的话归纳。其次要了解“下定义”的形式:×××是×××。是以长单句的形式出现的,内容要清楚,语言要连贯。
7.答案 一座座高楼大厦,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建筑起的,那是城市形象最朴实厚重的底色;一首首打工诗歌,是他们用满腔的激情喷涌出的,那是城市文化最真挚深沉的心声;一篇篇创业传奇,是他们用全部的才智书写的,那是城市精神最鲜活清澈的源泉。
解析 先在赞美“农民工”的散句中确定其中一句作为排比句的基准句,再把其他句子调整为与基准句一致的句式。分析之后,把“一座座高楼大厦,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建筑起的,那是城市形象最朴实厚重的底色”作为基准句,再根据基准句的句式调整后两个句子即可。
8.答案 (示例)构图要素:整个图标由心、儿童、托举的双手构成。
寓意:多颗“心”汇集,寓意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因慈善而汇集到一起;变形的双手托举着儿童,寓意着共同呵护、关爱、援助儿童。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本题属于徽标类。徽标不是一般的图标,它往往“言简意赅”,高度凝练,蕴含丰富的寓意。因此,做这类题时一定要透过现象,挖掘本质。首先要审读题干,然后仔细观察图标。表述时语言要准确、鲜明。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构图要素,尤其注意抽象变形的图案以及时间、地点等。本题中整个图标由心、儿童、托举的双手构成。寓意可结合图标的内涵分析。
1.答案 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解析 文中对包身工住宿环境的描写主要在第三段,这一段第一句写的是包身工住宿的地方空间狭窄: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第二句主要是说包身工住宿的地方空气污浊: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2.答案 细节描写。这些女工大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原本是她们的天性,然而就在包身工制度的压迫下,她们每日在死亡的边界上挣扎,性命难保,又何谈自尊、自爱,在这种非人的摧残下,她们已被扼杀了天性。
解析 作答时,要先回答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再答出运用这种描写手法的好处。本句属于细节描写,这一细节揭示出年轻女工丧失了自尊自爱的天性,而造成这一切的就是包身工制度。
3.答案 介绍的背景材料有包身工的身份和来历、带工老板的手面和财产。
作用:交代包身工的真实身份和来历,帮助读者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本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加大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解析 这道题有两问。第一问通过阅读,可知其主要介绍了包身工的身份和来历、带工老板的手面和财产。解答第二问,要结合文章主旨,交代包身工的来历、身份及带工老板的情况,是要揭露这种制度的丑恶、黑暗。
4.答案 B
解析 B项并非“全方位的对比”,也不是突出“中国文化现象自身缺乏持久的魅力”,而是转入下文揭示中国文化现象被扼杀的深层原因。
5.答案 这是面对西方发达的文明时,作者内心的一种感受。和中国相比较,西方历史短,但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整体水平却比中国高。对照中国自己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国实际上是丧失了过去的优势,变得落后了。因此在这种情境中作者会“免不了尴尬与羞愧”。
6.答案 “文明得‘不好意思’”,在文章中包含三层意思:(1)自得,表达的是作者对中国历史文明的崇敬与赞叹;(2)自责(自嘲),表达的是作者对中国现实文明状态的尴尬与羞愧;
(3)自省(自励),表达的是作者在现实与历史的融合中的反省与思考,期望中国文明在将来的振奋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