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化学中考模拟试卷(广州深圳除外)
一、选择题(共15题;共45分)
1.(3分)下列实验方案与实验结论相对应的是( )
选项
方案
现象 装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熄灭,装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无明显变化 烧杯中的酚酞试液变红,烧杯中的浓氨水无明显变化 玻璃片上有小水珠出现 蜡烛产生的白烟被火柴点燃,使蜡烛重新燃烧
结论 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氨分子在不断运动,而酚酞分子不运动 液态水和气态水可以相互转化 白烟的成分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A. B. C. D.
2.(3分)推理是化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关系能成立的是( )
A.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可能是化合物
C.钠离子、镁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所以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
D.同种元素的微粒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3.(3分)利用气体压强的变化是完成实验的重要手段,以下各图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一定是装置漏气
B.图向试管中加入氧化钙,石灰水溶质质量减小,玻璃弯管左侧液面降低
C.图向广口瓶中滴入稀盐酸后,气球变大,说明中和反应放热
D.图右侧试管中产生沉淀,说明通入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发生了反应
4.(3分)下列有关水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B.自然界中的水过滤后变成纯水
C.水的蒸馏是物理变化 D.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鉴别
5.(3分)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观看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科学视频,对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甲、乙、丙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二氧化碳和氧气,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三个集气瓶中,依次观察到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则瓶中所盛气体分别是( )
A.氧气、二氧化碳、空气 B.二氧化碳、氧气、空气
C.空气、氧气、二氧化碳 D.二氧化碳、空气、氧气
6.(3分)下列实验中,根据实验现象不能得到相应结论的是 (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将干燥的石蕊小花和喷了水的石蕊小花分别放入两个盛有气体的集气瓶中。 干燥的石蕊小花无明显变化;喷了水的石蕊小花变红。 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
将气体持续通入盛有氧化铁粉末的玻璃管中,先排净玻璃管中的空气,再对氧化铁粉末加强热。 玻璃管中的红色固体逐渐的变成黑色固体。 能将氧化铁还原为铁单质,具有还原性。
取少量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于试管,滴加适量的稀盐酸。 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 氢氧化钠变质了。
如图所示将两根无锈铁钉置于不同的外部环境内,放置一周。 一周后,左试管中铁钉有明显锈迹,右试管中铁钉光亮如新。 铁在有空气和水同时存在的条件下生锈。
A. B. C. D.
7.(3分)下列对比实验中,实验方案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比较CO2含量
B.比较温度对微粒运动速度的影响
C.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D.研究催化剂种类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8.(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转化为离子,离子不能转化为原子
D.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9.(3分)某阳离子A3+的核外有10个电子,核内有14个不带电的粒子,则A原子的核电荷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 )
A.10、24 B.13、26 C.13、27 D.7、21
10.(3分)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海洋资源非常丰富.如图为海水中富含的钠元素和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氯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B.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
C.钠原子的中子数为11 D.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
11.(3分)新型净水剂高铁酸钾(K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A.+6 B.+2
C.+3 D.+5
12.(3分)小科通过抖音号“胜哥课程”观看了《H与He》等化学视频后,对化学用语有了深刻的理解。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
A.3个氧原子O B.2个氮分子2N
C.2个氢氧根2HO- D.氦气He
13.(3分)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学习了溶解度曲线的课程后,对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时,甲溶液中最多含有甲物质
C.时,甲、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14.(3分)下列图像关系合理的是( )
A.图①:向一定质量的石灰石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B.图②: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C.图③:在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晶体
D.图④: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
15.(3分)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探究合金及其成分金属的熔点高低 探究空气是铁生锈的必要条件 验证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A. B. C. D.
二、非选择题(共6大题,共55分)
16.(7分)结合如图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2分)写出仪器的名称; ; 。
(2)(3分)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正在观看《氧气的制取与收集》化学视频,“胜哥”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原因是 ,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为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2分)如果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可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为了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可以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
17.(8分)学习化学要建立元素观。粒子观和分类观。请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分)从图A中可知,碘元素属于 元素(选填“金属”或“非金属”),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
(2)(3分)B-E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属于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
(3)(2分)在B-E四种粒子中,共有 (填数字)种元素;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填字母序号)。
(4)(1分)D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 周期。
18.(10分)如图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3分)氮气是由 构成的,水是由 构成的,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
(2)(6分)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①当a= 时,该粒子是原子。该原子的符号为 。
②当a=8时,该粒子是 (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其符号为 。
③当a=13时,该粒子的符号为 。该粒子所代表的元素位于周期表第 周期
(3)(1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二氧化碳由氧原子和碳原子构成
B.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C.二氧化碳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D.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二个氧元素和一个碳元素组
19.(10分)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观看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化学视频后对课本实验进行了改进。
已知:白磷燃烧所需最低温度为40℃,红磷燃烧所需最低温度为240℃,集气瓶中气体体积为200 mL,图4量筒和集气瓶中的水是足量的。
(1)(3分)图1装置中,红磷燃烧的现象是 ,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 (填操作),量筒中的水倒吸进入到集气瓶中。
(2)(2分)图2转置利用铜丝与氧气反应测定氧气的含量,实验过程中反复推拉注射器目的是 。
(3)(2分)图3中若白磷量不足,活塞最终停在刻度线____(填字母)。
A.4处 B.5处 C.4-5之间 D.3-4之间
(4)(3分)图4中橡胶管未夹止水夹,测定结果会 (镇“偏大” 或“偏小”或“无影响”)。改进后,实验结束时流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为39 mL,则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
20.(10分)水是生命之泉,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请用你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3分)实验一:洋洋采取了一瓶浑浊的河水,他在化学实验室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流程如图所示:
操作①的名称是 ,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所得液体中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A.滤纸有破损 B.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
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D.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
(2)(3分)若洋洋直接利用图一装置Ⅰ对采集的河水进行净化处理,该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向获得的水样中加入肥皂水后,现象为 。装置Ⅱ中粒状活性炭层作用为 。
(3)(2分)实验二:科学家们用图二“电解法”证明了水的组成
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
(4)(2分)电解水时,通常要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 。
21.(10分)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实验室购买的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的质量分数,他们做了如下实验:取24克样品放入烧杯中,向其中逐渐加入100克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所用稀盐酸的质量与剩余固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根据图中的数据进行计算:
(1)(1分)CaCO3中C元素的化合价为 ;
(2)(2分)24克石灰石样品中杂质的质量为 克,石灰石的纯度是 (精确到0.1%);
(3)(2分)当加入稀盐酸到 点时(填“a”、“b”或“c”),石灰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最终烧杯中剩余溶液的溶质有 。(填化学式)
(4)(5分)完全反应后共生成CO2的质量为多少?(请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完整的计算步骤)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蜡烛燃烧实验;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解析】【解答】A、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呼出的气体和空气中,能检验氧气含量的多少;检验二氧化碳应用澄清的石灰水,图中实验方案与实验结论不相对应;
B、实验过程中,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浓氨水中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酚酞试液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从而使酚酞试液变红色,酚酞分子也是不断运动的,只不过相同条件下酚酞分子运动的速率比氨分子运动的速率慢,该实验不能说明酚酞分子不运动,图中实验方案与实验结论不相对应;
C、水加热时沸腾产生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雾,说明液态水与气态水可以相互转化,图中实验方案与实验结论相对应;
D、用火柴去点燃,会使蜡烛重新燃烧,白烟是液态石蜡凝固而成,其成分有固体石蜡也有液态石蜡,图中实验方案与实验结论不相对应。
故答案为:C。
【分析】A.应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B.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
C.水加热时沸腾产生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雾;
D.蜡烛产生的白烟被火柴点燃,使蜡烛重新燃烧。
2.【答案】B
【知识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元素的概念;基础知识点归纳;单质和化合物
【解析】【解答】A、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A答案错误;
B、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可能是化合物。B答案正确;
C、钠离子、镁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所以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8。C答案错误;
D、同种元素的微粒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D答案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单质的定义分析;
B、根据化合物的定义分析;
C、根据离子的结构分析;
D、根据元素的定义分析。
3.【答案】B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A. 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也可能是红磷量不足,氧气不能完全被消耗,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故错误;
B. 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有氢氧化钙析出,石灰水中溶质质量减少,玻璃弯管左侧液面降低,故正确;
C.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会放热,向广口瓶中滴入稀盐酸后,气球变大,不能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放热,故错误;
D. 通入二氧化碳后,二氧化碳能将硫酸铜溶液压入氢氧化钙溶液中,硫酸铜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钙,不能说明通入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发生了反应,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分析。
B、根据氧化钙与水反应会放热,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分析。
C、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分析。
D、根据通入的二氧化碳能将硫酸铜溶液压入氢氧化钙溶液中,两者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钙分析。
4.【答案】B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硬水与软水;溶液的组成及特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解:A、水能溶解许多种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故说法正确;
B、自然界的水经过沉淀、吸附、过滤、净化处理后,得到的水,还含有可溶性的杂质,属于混合物不是纯净的水.故错误;
C、水的蒸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正确;
D、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能与肥皂水混合产生大量的浮渣,软水中不含或含有少量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与肥皂水混合产生泡沫,故可以使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故说法正确;
故选:B
【分析】A、根据水能溶解许多种物质分析;
B、根据自然界的水的净化过程,得到的水的组成、特点进行分析;
C、根据水的蒸馏没有新物质生成解答;
D、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能与肥皂水混合产生大量的浮渣.
5.【答案】D
【知识点】常见气体的检验
【解析】【分析】根据各种气体的性质不同判断:氧气具有助燃性,空气中有一定量的氧气,空气和氧气都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解答】燃着的木条在二氧化碳中会熄灭,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会继续燃烧,没有明显变化,因为空气中含有一定量氧气;燃着的木条在氧气中会剧烈燃烧,因为氧气有助燃性.根据现象,可判断气体依次是二氧化碳、空气、氧气;
故选D.
6.【答案】D
【知识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A.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高温条件下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是因为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一周后,左试管中铁与水和空气接触,铁钉有明显锈迹,右试管中铁与水接触,铁钉光亮如新,不能生锈,说明铁生锈与空气有关,不能证明与水有关,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
B、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分析。
C、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D、根据铁生锈的条件分析。
7.【答案】B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A. 图中实验,滴入呼出气体中的石灰水变浑浊,滴入空气的石灰水无明显现象,可比较气体中CO2含量,故实验方案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 图中实验,除了温度不同,水的质量不同,不能比较温度对微粒运动速度的影响,故实验方案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C. 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故实验方案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D. 图中实验,除了催化剂的种类不同外,其它条件均相同,可用于研究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的影响,故实验方案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对比实验是为了探究某一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而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根据控制变量法,实验目的分清实验中的定量和变量,其他条件相同且只有一个变量,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达到对比实验的目的。
8.【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A. 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有一种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故错误;
B. 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 ,故正确;
C.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转化为离子,离子也能转化为原子,故错误;
D. 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可能是分子、或中子、或原子,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原子的结构分析。
B、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C、根据原子与离子之间的转化分析。
D、不带电的粒子有分子、中子、原子。
9.【答案】C
【知识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解析】【解答】解:某阳离子A3+的核外有10个电子,那么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14个中子, 则A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3,相对原子质量是。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数,原子的相对质量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来解答。
10.【答案】C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氯元素的偏旁是“气”,可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故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即核内质子数为11,而不是中子数,故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故正确.
故选C.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11.【答案】A
【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解答】钾元素显+1,氧元素显-2,设铁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高铁酸钾(K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1)×2+x+(-2)×4=0,则x=+6。
故答案为:A。
【分析】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设未知元素的化合价为x,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12.【答案】D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 3个氧原子表示为3O ,不符合题意;
B、 2个氮分子表示为2N2 ,不符合题意;
C、 2个氢氧根表示为2OH- ,不符合题意;
D、 氦气由原子直接构成,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为He ,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A、根据元素符号表示一个原子,多个原子符号前加系数分析;
B、根据化学式表示一个分子,多个分子化学式前加系数分收入
C、根据氢氧根的书写分收入
D、根据稀有气体化学式利用元素符号表示分析。
13.【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由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不符合题意;
B、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因此,在t1℃时,140g甲溶液中最多含有甲物质40g,故B符合题意;
C、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解度相等,因此,甲、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C不符合题意;
D、由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及应用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甲和乙在t2℃时的溶解度的大小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解答。
14.【答案】B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
A、向一定质量的石灰石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石灰石被完全反应后,将不再产生气体(二氧化碳),因此气体质量不会再增加。
B、Zn的活泼性大于Fe,因此与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更大,在图上表现为斜率更大;Zn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Fe,且ZnSO4和FeSO4中锌元素和铁元素的化合价都为+2价,所以质量相同的Zn与Fe,与足量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最终产生的气体更少,所以B对。
C、向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晶体,新加入的KNO3不会再溶解,因此溶质的质量不再增加,所以C错。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9,所以D错。
故答案为:B。
【分析】
A、根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分析;
B、根据金属的活泼型去分析;
C、根据溶液的性质去分析;
D、电解水实验可以总结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其中的“氢二氧一”是值体积比。
15.【答案】A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实验中合金、铜、锡放在铜片上加热,可探究合金及其成分金属的熔点高低,符合题意;
B、左侧试管中铁因不接触氧气不生锈,右侧试管中铁钉不接触水,也不生锈,没有生锈的对比实验,不能探究空气是铁生锈的必要条件,不符合题意;
C、水中白磷因不接触氧气不燃烧,试管中白磷燃烧,由此对比可验证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不符合题意;
D、实验中溶剂种类和温度都不相同,变量不唯一,不能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A、根据将合金和金属同时放铜片上加热可探究合金、金属的熔点高低分析;
B、根据两试管中铁钉都不生锈,没有对比实验分析;
C、根据水中白磷不接触氧气不燃烧试管中白磷接触氧气燃烧的条件分析;
D、根据对比实验的变量的唯一性分析。
16.【答案】(1)锥形瓶;水槽
(2)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固体粉末进入导管;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分解
(3)B;或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1)为锥形瓶; 为水槽。
(2)高锰酸钾制氧气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原因是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3)如果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可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液体不加热装置B, 为了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可以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或 。
【分析】(1)根据常见仪器来解答;
(2)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原因是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固体粉末进入导管,且高锰酸钾分解产生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来解答;
(3)根据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是液体不加热的装置,和氧气的不溶性来选择收集装置来解答。
17.【答案】(1)非金属;126.9
(2)D;BE##EB;C
(3)三##3;CD##DC
(4)三##3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的简单分类;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解答】(1)第一个空,根据碘元素可知碘元素为非金属元素。答案:非金属;
第二个空,根据图像信息可知,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答案:126.9;
(2)第一个空,根据核电荷数,我们可知,B为氟原子,C为钠离子、D为钠原子、E为氯原子。所以答案为D;
第二个空,化学性质相同看最外层电子,B和E的最外层电子数目相同。答案为BE;
第三个空,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说明最外层电子为8,可知为C。答案为D;
(3)第一个空,根据上题所推,总共有三种元素。答案为三;
第二个空,属于同种元素的为CD。答案为CD;
(4)根据电子层数,可以推断出D元素在第三周期。答案为三;
【分析】(1)对元素归类进行分析,对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
(2)对元素类型进行分析,对原子最外层电子进行分析,对当最外层电子为8时进行分析;
(3)对元素种类进行分析,对原子结构的质子数进行分析;
(4)对原子结构中的电子层数进行分析。
18.【答案】(1)氮分子/分子;水分子/分子;钠离子和氯离子/离子
(2)10;Ne;阴离子;O2-;Al3+;三/3
(3)B;C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物质的元素组成;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1)除了稀有气体之外,其他的气体都是由分子构成,所以氮气由氮分子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氯化钠是有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故答案为:氮分子/分子;水分子/分子;钠离子和氯离子/离子;
(2)①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当a=2+8,即a=10时,该粒子是原子,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原子的原子序数为10,是氖原子,其元素符合为Ne;
②当a-8时,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阴离子,原子序数为8的是氧原子,其离子符号为O2-;
③当a=13时,原子序数为13的是铝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3,核外电子数为10,说明失去了3个电子,故其粒子的符号为 Al3+ 。铝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周期数是一致的,所以该 该粒子所代表的元素位于周期表第三周期。
故答案为:①10;Ne;
②阴离子;O2-;
③Al3+;三/3;
(3)A、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故A错误;
B、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故B正确;
C、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 氧元素组成,故C正确;
D、元素是宏观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分析】(1)根据常见物质的构成微粒分析解答;
(2)①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分析解答
②根据阴离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分析解答;
③根据阳离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原子电子层数=元素周期数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化学式表示意义分析解答。
19.【答案】(1)产生大量白烟并放出热量;;打开止水夹
(2)能使铜丝与氧气充分接触
(3)C
(4)无影响;19.5%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第一个空,红磷燃烧的现象为产生大量白烟并放出热量。答案: 产生大量白烟并放出热量;
第二个空,根据反应物为红磷和氧气,生成物为五氧化二磷,写出符号表达式。答案;
第三个空,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步骤,待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使量筒中的水倒吸进入到集气瓶中。答案: 打开止水夹;
(2)反复推拉注射器,使装置内的空气充分流通,使铜与氧气充分反应。答案: 能使铜丝与氧气充分接触;
(3)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若氧气完全消耗,应停在刻度线4处,但是此时红磷的量少,氧气没有完全反应,所以此时到达4-5之间。答案为C;
(4)第一个空,燃烧的过程都在集气瓶中只消耗瓶内氧气,对吸入的水的体积没有影响。答案:无影响;
第二个空,流入集气瓶中的水为39mL,所以集气瓶中的氧气为39mL,集气瓶中的总体积为200mL,所以氧气的体积分数为。答案:19.5%;
【分析】(1)第一个空,对红磷燃烧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第二个空,对红林燃烧的反应符号方程式进行分析;
第三个空,对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进行分析;
(2)对实验反复推拉注射器的意义进行分析;
(3)对测定氧气含量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4)第一个空,对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改进进行分析;
第二个空,对氧气在空气的含量进行计算进行分析。
20.【答案】(1)过滤;引流;AC
(2)物理;泡沫多无浮渣;吸附
(3)水氢气+氧气;氢元素和氧元素
(4)增强水的导电性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电解水实验;硬水与软水;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1) 操作①的名称是过滤。 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滤纸有破损、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都会使液体仍浑浊,A、C符合题意;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易使过滤时液体外溅,不会造成浑浊,B不符合题意;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会影响过滤速率,不会造成浑浊,D不符合题意。
(2) 装置Ⅰ对采集的河水进行净化处理,为蒸馏操作,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所得水为软水,向 获得的水样中加入肥皂水后,会观察到产生较多泡沫, 无浮渣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装置Ⅱ中粒状活性炭层作用为吸附作用。
(3)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氢气+氧气 ,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4) 电解水时,通常要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 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分析】(1)根据过滤操作原理、注意事项及各仪器用途分析;
(2)根据蒸馏发生的物理变化,所得水为软水,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收入
(3)根据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分析。
21.【答案】(1)+4价
(2)4;83.3%
(3)b;CaCl2和HCl
(4)设: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x
答: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g。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故碳元素的化合价为=0-【(+2)×1+(-2)×3】=+4;
(2):在加入80g稀盐酸后,固体质量不再减少,说明碳酸钙已经消失,故此时剩余固体中只有杂质,故杂质的质量为4g;石灰石的纯度=碳酸钙的质量/石灰石的质量×100%=(24-4)/24
×100%=83.3%;
(3):在加入80g稀盐酸后,固体质量不再减少,说明碳酸钙和HCl已经全部反应,故b点代表石灰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碳酸钙和HCl发生的反应生成CaCl2、H2O、CO2,根据图像知,在碳酸钙和HCl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稀盐酸,故烧杯中最终剩余的溶质为HCl和CaCl2;
【分析】(1)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2)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去分析;
(3)当图像上剩余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时,说明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100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45.0(45.0%)
主观题(占比) 55.0(55.0%)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5(71.4%)
主观题(占比) 6(28.6%)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选择题 15(71.4%) 45.0(45.0%)
填空题 2(9.5%) 15.0(15.0%)
实验探究题 2(9.5%) 20.0(20.0%)
计算题 1(4.8%) 10.0(10.0%)
综合题 1(4.8%) 10.0(10.0%)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95.2%)
2 困难 (4.8%)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9.0(9.0%) 3,6,7
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0(3.0%) 6
3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3.0(3.0%) 8
4 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8.0(8.0%) 17
5 常见气体的检验 3.0(3.0%) 5
6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10.0(10.0%) 18
7 元素的概念 3.0(3.0%) 2
8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3.0(3.0%) 11
9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3.0(3.0%) 15
10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13.0(13.0%) 4,20
11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11.0(11.0%) 10,17
12 物质的元素组成 10.0(10.0%) 18
1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3.0(3.0%) 14
14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7.0(7.0%) 16
15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10.0(10.0%) 21
16 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8.0(8.0%) 17
17 电解水实验 13.0(13.0%) 14,20
18 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13.0(13.0%) 13,19
19 硬水与软水 13.0(13.0%) 4,20
20 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7.0(7.0%) 16
21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6.0(6.0%) 1,7
22 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13.0(13.0%) 3,19
23 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13.0(13.0%) 4,20
24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3.0(3.0%) 13
25 蜡烛燃烧实验 3.0(3.0%) 1
26 单质和化合物 3.0(3.0%) 2
27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3.0(3.0%) 14
28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6.0(6.0%) 1,7
29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10.0(10.0%) 19
30 化学反应的实质 3.0(3.0%) 8
31 基础知识点归纳 3.0(3.0%) 2
32 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3.0(3.0%) 15
33 元素的简单分类 8.0(8.0%) 17
34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3.0(3.0%) 3
35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3.0(3.0%) 13
36 金属的化学性质 3.0(3.0%) 14
37 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6.0(6.0%) 2,9
38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10.0(10.0%) 21
39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3.0(3.0%) 3
40 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 3.0(3.0%) 6
41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3.0(3.0%) 13
42 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3.0(3.0%) 4
43 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 10.0(10.0%) 18
44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0(3.0%) 8
45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18.0(18.0%) 17,18
46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10.0(10.0%) 18
47 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3.0(3.0%) 1
48 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6.0(6.0%) 6,15
49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3.0(3.0%) 7
50 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3.0(3.0%) 9
51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3.0(3.0%) 1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