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册第三次月考(上海专用)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第1-6单元(统编版必修下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 ,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3)李密在《陈情表》中表示自己将会报答皇恩的句子是“ , ”。
【答案】 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常见名篇名句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易错字:“捷”“报”“陨”“结”。
2.选择(5分)
(1)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 但它缺乏根基,缺少了和乡土本色的有机融合。
①要提防把城市模式复制到乡村的冲动,
②这种简单的复制也许可能在短期内看到效果,
③不能有城市模式优于乡村模式的想法,
④不能将“传统乡村”和“现代城市”对立起来,
A.①④③② B.③④②① C.④③①② D.③④①②
(2)《庖丁解牛》一篇中有很多成语,以下句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王下棋总是输多赢少,因为他目无全牛,做不到“走一步看三招”。
B.他曾经专修英国文学,对他来说,用英文写作自然是游刃有余的。
C.他在商场里精心挑选了一件新衣服,然后善刀而藏,回家试穿。
D.一个人做事如果总是怕这怕那的,犹豫不决,那就太踌躇满志了。
【答案】(1)C (2)B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
“这种简单的复制”指代的是“把城市模式复制到乡村”,按语意可知应先说①后说②,即②在①后,排除AB。
两个“不能……”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出的要求,结合①看,①说的是“把城市模式复制到乡村”,深挖其原因,为何要把城市模式复制到乡村,可能在于“城市模式优于乡村模式”,因此③和①关系最紧密,排除D。
后文“但它缺乏根基,缺少了和乡土本色的有机融合”中的“它”针对的是②的情况,①②放在最后。
总体上看,④③①②排列最合适。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语境说的是小王下棋做不到“走一步看三招”,无法统揽全局,统筹兼顾,“目无全牛”在此处与语境不符。
B.游刃有余:指肢解牛体时能对准骨节间的空隙下刀,刀刃运行于空隙之间还有回旋的余地;形容技艺熟练,做事轻松利落。“用英文写作”是一种技能,他专修英国文学,可推知其对英文非常熟练、精通。此处用“游刃有余”与语境相符。
C.善刀而藏:意思是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语境中指收藏衣服回家,成语搭配对象错误,不符合语境。
D.踌躇满志:多用来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或十分得意的样子。语境中指瞻前顾后、过于犹豫的状况,成语与之色彩不合。
故选B。
二、阅读理解70分
(一)(16分)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①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现实主义,首先是指一种文学精神。它要求作家对于社会的恒常状态,以及长久酝酿而成的重大事件,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作为哲学范畴,它重视的是世间事物的有限性、当下性和真实性。
②作为一种写作范式,鲁迅所取是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真实。他的关于“看客”的描写是有名的。无论是《明天》式的麻木,《孔乙己》式的嘲谑,《药》式的附和,《阿Q正传》式的热闹,以及《示众》式的简直无端的扰攘,都使人感觉着无法摆脱的近身的恐怖。看客的场面,是人类生存境遇的形象的描述,表明了如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海德格尔的“人在世界之中”的本质意义。在鲁迅的小说中,许多细节描写也是极其出色的。人们会清楚地记得:孔乙己是站着喝酒出现,而坐着蒲包消失的;这个多余的人为“窃书”辩护,总结回字的四种写法,喝酒时排出几文大钱,都刻划得十分生动逼真。阿Q无疑是一个“可笑的死囚”。且看他临刑前抓住了笔画花押,是如何地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当此“大团圆”的结局,竟因自己画得不圆而羞愧,是何等酸楚的笑话!祥林嫂……
③反抗者鲁迅,把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引向了最无情的彻底的暴露。但是,就全部文本看,他的暴露方式并不符合经典现实主义的规范。现实主义是从古典主义脱胎出来的,先天地留有古典主义的遗痕。致命的一点是,它要求作家把思想倾向和感彩隐藏起来,惟有通过从生活中获取的材料,和借此材料构筑的情节加以不露声色的表现。一旦将这一原则固定化,模式化,就必然造成对人类精神的背弃,把作家降低成为外部世界的留声机。然而,一个富于生命激情和创造活力的作家,是不堪忍受这类形式的桎梏的。
④表现主义通过艺术与艺术家,表明了现代人面临绝境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它标志着:梦想,自由,反抗,一切表现和创造,是人类拥有的神圣不容侵犯的特权。鲁迅的小说和诗,确乎弥漫着表现主义的气息:安特莱夫式的恐怖,阿尔志跋绥夫式的绝望与荒诞,波德莱尔式的阴郁,尼采式的冷峻,侮蔑,闪电般的劈刺,等等。
⑤鲁迅既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个表现主义者。反过来说,其实什么也不是。他从来不为一种固定的主义所拘限,只是通过选择与拿来,使自身带上各各的成分,从而变得丰富起来,不但具有生活的广,而且具有生命的深。在他的最富于独创性的艺术手段中,隐喻的运用是突出的。在这里,隐喻不是局部的点缀,而是成为一个强有力的自主的修辞格而存在,有人称之为象征。它是主观的,“表现”的,既是内部经验的客观化,又在通过意象给予世界以重新阐释的同时,阐释了诗意的生命。《狂人日记》《药》《故乡》等等都有着内涵十分丰富的隐喻。其次是荒诞的手法。这种手法,以违背正常的思维逻辑的佯谬形式,揭示生活的本质的真实。即如一贯被誉为现实主义杰作的《阿Q正传》,同样使用了这种手法;在某
种意义上,完全可以把它算作一个关于民族的历史性命运的寓言。
⑥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善于运用隐喻与荒诞手法的表现主义文学大师。他以病态的幻想,非凡的讽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异化现象。同时代人鲁迅,却以相同的手段,掊击异质的东方文明,一个“从来如此”的充满奴役与创伤的非人世界。他们一样怀着对人类的热爱与同情,一样的真诚而孤独;然而,卡夫卡是惊恐的,怯弱的,鲁迅则是镇定的,勇猛的。同是描绘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二律背反,在卡夫卡,常常表现出世界和人的不可知性。他的寓言创作,基本上带有自发的、直觉的性质,而无须借助传统神化的材料求得周围世界的概念化;笔下的主人公,则一向带有普遍化的“个体”的表征,作为整个人类的模拟,意志消沉是难免的。鲁迅则不然。由于他的灵魂的深刻,作品不无某种形而上的意味,绝望与虚无便如此。然而,即便是绝望与虚无,作为反抗的目标,在他同样是可确定的实体。他的情节性文本,材料不是直接来自现实,就是来自野史、笔记,但却无一不经过理性的煅冶。就拿《故事新编》来说,《补天》的女娲胯下的小丈夫,《理水》的栖居文化山上的学者,种种荒诞的描写都加强了其中的现实感。对于摧毁罪恶的世界,卡夫卡深感无能为力,反抗在他看来是没有意义的。鲁迅认为,即使旧世界的毁灭仍在不可知之数,也仍要作殊死的对抗。《铸剑》中的黑色人和眉间尺的头与王头相搏噬的情节是荒诞不经的,但却惊心动魄。这样的复仇主题,不但卡夫卡的作品不可得见,战后西方的许许多多现代主义作家也都同样没有的。这是东方奴隶积郁了千年的愤火,经由一个深思、孤傲,而又蛮野好斗的作家而获得壮丽的焚烧!卡夫卡说他身上所有的,仅仅是人类的普遍弱点,不但于人类前途没有信心,于自己也没有一种确信。而鲁迅,虽然绝望于人类的境遇,却仍然相信人类自身;对于自己虽然也怀疑,也批判,也否定,但在复仇的时候,却宁可由自己判断,自己执行。生存状态决定了“表现”的内容,连同所有一切。
⑦把鲁迅的文本从文学上作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归纳,应当说是一种极其草率,甚至可以说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天才是无法归类的。事实上,这些文本也确乎包含了许许多多其他的成分。在这里,把两种主义看成为同一个符号,仅仅为了表明鲁迅对艺术的支配的精神态度——即通过主客观的双向循环,以保存和发展生命为前提。
(节选自《一个人的爱与死》)
3.第③段中的“留声机”在文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以下各项对文中例证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列举《明天》等例证是为了有力佐证鲁迅有很多关于“看客”的描写是有名的。
B.第④段列举安特莱夫式的恐怖等是为了力证鲁迅的作品都确乎弥漫着表现主义的气息。
C.第⑤段列举有着内涵十分丰富的隐喻的《狂人日记》等证明鲁迅对隐喻的运用是突出的。
D.第⑥段列举《铸剑》中黑色人与头颅的惊心动魄地相搏噬来证明故事情节的荒诞不经。
5.根据《祝福》文本,以下各项中,补充在第②段省略号后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B.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还是一个活物。
C.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D.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6.根据文意填写下列表格:(5分)
卡夫卡 鲁迅
① 惊恐,怯弱 镇定,勇猛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② 即便是绝望与虚无,同样是可确定的实体。选材直接来自现实,野史,笔记,都经过理性的煅冶
对摧毁罪恶的世界 深感无能为力,反抗是没有意义的 旧世界的毁灭仍在不可知之数,也仍要作殊死的对抗
对自我的认识 人类的普遍弱点,于人类前途没有信心,于自己也没有一种确信 ③
7.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4分)
【答案】3.作品中只通过材料呈现内容,没有自己思想感情的不能表现人类精神的作家。
4.B 5.B 6.作者的精神状态;表现出世界和人的不可知性,自发的、直觉的,有普遍化的“个体”的表征,是整个人类的模拟,意志消沉;相信人类自身,在复仇的时候,自己判断,自己执行
7.首先提出鲁迅是现实主义者并分析其作品现实主义的表现: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真实,最无情的彻底的暴露现实;接着指出其表现主义的特点,引出鲁迅独特的艺术手段及对隐喻的独特运用,并用对比的手法凸显鲁迅及作品的独特性。最后总结,对天才的鲁迅不能作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归纳,他有自己对艺术的支配的精神态度。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留声机”原指把录在唱片上的声音重放出来的机器。比喻只会重复别人的话,没有自己的意见。也比喻人云亦云,自己毫无主见的人或作品结合。
结合“作家把思想倾向和感彩隐藏起来”“惟有通过从生活中获取的材料,和借此材料构筑的情节加以不露声色的表现”“一旦将这一原则固定化,模式化,就必然造成对人类精神的背弃,把作家降低成为外部世界的留声机”分析,此处留声机指作品中只通过材料呈现内容,没有自己思想感情的不能表现人类精神的作家。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为了有力佐证鲁迅有很多关于‘看客’的描写是有名的”错误,原文有“作为一种写作范式,鲁迅所取是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真实”,是为了证明鲁迅场景描写的真实性。
C.“证明鲁迅对隐喻的运用是突出的”错误,原文为“《狂人日记》《药》《故乡》等等都有着内涵十分丰富的隐喻”,是为了证明鲁迅很多作品都有着内涵十分丰富的隐喻。
D.“证明故事情节的荒诞不经”错误,原文为“鲁迅认为,即使旧世界的毁灭仍在不可知之数,也仍要作殊死的对抗。《铸剑》中的黑色人和眉间尺的头与王头相搏噬的情节是荒诞不经的,但却惊心动魄”,是为了证明鲁迅作品的抗争精神。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语句复位的能力。
此处照应“许多细节描写也是极其出色的”,应是关于祥林嫂的细节描写。
A.是祝福中柳妈的形象。
B.是对祥林嫂面部的细节刻画。
C.叙述祥林嫂的勤劳,不是细节描写。
D.是故乡中的杨二嫂。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卡夫卡是惊恐的,怯弱的,鲁迅则是镇定的,勇猛的”分析可知,这是说的作者的精神状态;
第二空,结合“表现出世界和人的不可知性。他的寓言创作,基本上带有自发的、直觉的性质;笔下的主人公,则一向带有普遍化的“个体”的表征,作为整个人类的模拟,意志消沉是难免的”可概括出,表现出世界和人的不可知性,自发的、直觉的,有普遍化的“个体”的表征,是整个人类的模拟,意志消沉。
第三空,结合“鲁迅,虽然绝望于人类的境遇,却仍然相信人类自身;对于自己虽然也怀疑,也批判,也否定,但在复仇的时候,却宁可由自己判断,自己执行”可概括出,相信人类自身,在复仇的时候,自己判断,自己执行。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前三段,“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鲁迅所取是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真实”“反抗者鲁迅,把文学中
的现实主义引向了最无情的彻底的暴露”,首先提出鲁迅是现实主义者并分析其作品现实主义的表现: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真实,最无情的彻底的暴露现实;
第四、五段,“鲁迅的小说和诗,确乎弥漫着表现主义的气息”“鲁迅既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个表现主义者……他从来不为一种固定的主义所拘限……不但具有生活的广,而且具有生命的深。在他的最富于独创性的艺术手段中,隐喻的运用是突出的”,接着指出其表现主义的特点,引出鲁迅独特的艺术手段及对隐喻的独特运用;
第六段,把卡夫卡和鲁迅进行多方买你的对比,用对比的手法凸显鲁迅及作品的独特性。
第七段,“把鲁迅的文本从文学上作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归纳,应当说是一种极其草率……鲁迅对艺术的支配的精神态度——即通过主客观的双向循环,以保存和发展生命为前提”,最后总结,对天才的鲁迅不能作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归纳,他有自己对艺术的支配的精神态度。
(二)(16分)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马克瓦尔多逛超市
卡尔维诺
①一到晚上六点,城市就陷入消费者手中。一整天人们都忙着生产:生产消费品。一到点:像开关切换般,停下生产,走!所有人都扑去消费。每天,在橱窗里,都绽放出花团锦簇般的商品,一串串红色熏肉,像塔一样堆到天花板的陶瓷盘子,像孔雀开屏般的布料。消费者们闯进商场,他们要拆毁、吞噬、肆意掠夺那里的一切。一支不间断的队伍沿着人行道、柱廊游动着。他们摩挲着商品,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尽情消费吧!一团团彩绳像陀螺旋转着,印着花的纸张像鸟儿抬起翅膀,把人们购买到的东西包进一个个大中小不等的盒子里。接着,一个个大中小型的盒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袋子旋堵在收银台,一只只手在包里掏着小钱包,一根根手指在小钱包里翻找着零钱,在那下面,夹在森林般密集的陌生小腿肚子和大衣下摆之间的,是不再被人牵着手的孩子,他们迷了路,一个劲儿哭。
②就在这样一个晚上,马可瓦尔多带着全家去散步。马可瓦尔多本就没多少工资,他们的散步就仅限于观看别人购物。光是看看也不错,尤其是在超市里逛一圈。
③超市是自助的。每个顾客都推着自己的推车,马可瓦尔多也推了一辆,他妻子也推一辆四个孩子人手一辆。就这样,他们推着各自的推车挤在堆成山的食品摊前,指着熏肉和奶酪念着它们的名字,好像在人群中认出朋友或熟人的脸。
④“爸爸,我们可以拿这个吗?”孩子们每分钟都要问一下。
⑤“不可以,这是禁止的。”马可瓦尔多这样说。他时刻提醒自己,一圈转下来,最后等待他们的是收银员。
⑥“为什么那边那个阿姨能拿呢?”孩子们执意问道。他们看见这些人,到这里本来只要买两根胡萝卜和一根芹菜,但面对搭成金字塔形的罐子,完全无法抗拒诱惑,于是“通!通!通!”,用不知是无意还是投降的举动,把西红柿酱、蜜桃糖浆、油浸鲲鱼的各种罐子咣咣当当扔进推车里。
⑦总之,如果你的推车是空的,而其他人的推车都是满的,你也撑不了很长时间:很快你就会嫉妒,会伤心,然后你就抗拒不了了。于是,马可瓦尔多嘱咐老婆和孩子们什么都别碰以后,很快在货架间的第一条过道拐了弯,避开全家人的眼光,从架子上拿下一盒海枣,放进推车里。他想体会一下带着海枣逛十分钟超市的愉悦,然后像别人一样展示自己买到的东西,最后把它们放回原位。除海枣外,还有一个辣椒酱、一袋咖啡粉,还有一袋蓝包装的面条。马可瓦尔多很确定,自己只要小心行事,就可以享受至少一刻钟挑东西的乐趣,而且一分钱也不用付。但如果被老婆和孩子们发现可就麻烦了!他们很快就会模仿他,到时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
⑧马可瓦尔多在货架间穿来穿去,一会儿跟着忙前忙后的女佣,一会儿跟着穿皮大衣的妇人,尽量不让家人发现自己。然而,不管是女佣还是妇人,她们都会时不时伸出手拿上个黄灿灿、香喷喷的南瓜,或一盒三角形奶酪,而他呢,也就跟着她们学。广播里放着愉快的音乐:消费者们跟着音乐的节奏走走停停,时候到了,就伸出胳膊,拿起一个东西,再把它放在推车里,一切都跟着音乐来。
⑨马可瓦尔多的推车里现在堆满货物;他的脚步把他带到了没什么人的货架前;商品的名字越来越难念,盒子上的图案让人搞不清,里面装的究竟是莴苣的化肥还是莴苣种子,或是莴苣本身,或是毒死莴苣上虫子的药。马可瓦尔多反正拿了那么两三盒。
⑩就这样,他在两排很高的货架间走着。突然那路就走到头了,路尽头是一大片空地,空无一人,那里的霓虹灯把地砖照得通亮。马可瓦尔多一个人站在那里,他的推车里放满了东西,而在那片空地的尽头,就是收银台出口。
马可瓦尔多第一反应是,低头推着坦克一样的推车溜走,在收银员按警铃前带战利品逃出超市。但就在此时,旁边过道也冒出了一辆推车,车里东西比他还要多,推车的正是妻子多米蒂拉。接着另一边也冒出一辆车,菲利佩托正用尽全力推。那是很多过道的汇聚点,每条过道的出口都冒出马可瓦尔多的一个孩子,每个人都推着一车像货船一般满满的东西。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一样的,现在在这里碰到了,才发现他们把超市里的每一类商品都各拿了一件,就像给这里所有的货取了样一般。“爸爸,所以我们很有钱,是不是?”米凯利诺问道,“够我们吃一年了,是不是?”
“回去!快点儿!都离收银台远一点儿!”马可瓦尔多一边嚷嚷一边推着他的食物向后转,藏到货架后面;甚至跑起来,身子弓成了两半儿,像躲避敌人射击一样,又消失在货架间。然而他身后突然轰隆隆响了起来:他转过身去,只见一大家子人,都推着各自火车车厢似的推车,紧跟着自己狂奔而来。
“真是结账了,他们能问我们要上百万里拉!”
这时广播里的通知中断了音乐:“大家请注意!再过一刻钟,本超市即将关门!请大家尽快去收银台结账!”
把车里东西处理掉的时刻到了:现在再不处理以后就再没机会了。被广播召去付账的顾客突然像发了狂,好像全世界就这一家超市,且这家超市明天起不开门了似的,超市里乱作一团,大家不知道要把剩下的东西都拿走呢,还是把东西留在那里,总之货架周围很挤,马可瓦尔多和妻儿则趁机把商品再放回货架上去,或干脆丢到别人的推车里。他们把商品放回去时也很随便:粘蝇纸放到火腿架上,卷心菜放到蛋糕架上。一位女士推着一辆睡着婴儿的小推车,他们把婴儿车当成了购物车,往里面塞了一瓶红葡萄酒。
他们还没品尝一下自己选的商品,就要放回去了,这可真让人想哭。于是,在他们放回一管蛋黄酱的时候,如果正好有一把香蕉,他们也会拿回来;或把尼龙长柄刷子放回去时摸上来一只烤鸡;这样,他们推车里拿出去的越多,放回来的也越多。
一家人推着他们的储备在旋转梯上上下下地跑着,在每一层每一个角落总能碰到站岗似的女收银员,守在必经通道对面,举着机关枪似的举着噼啪作响的计算器,对准了所有准备出去的顾客。马可瓦尔多和家人这么逛着逛着,却越来越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野兽,或是被囚在灯火通明、墙上镶着彩色嵌板监狱里的犯人。
有一面墙上的嵌板给揭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架木梯、几把锤子,以及其他一些木匠或泥瓦匠的工具。一家建筑公司正在给超市搞扩建。一到下班时间,工人们手上的活儿一丢,就都回家了。马可瓦尔多推着身前的一车储备,穿过了墙上的那个洞口。洞外面黑黢黢的一片,他继续往前走着。一家人于是也都推着车跟在他后面。
推车的橡胶轮子先是在一条被掀掉路面的路上颠颠簸簸滚着,有的地方还有些沙子,然后那路就成了一块块已经断裂的木板。马可瓦尔多在一块木板上平稳地走着,其他人都跟着他。突然间,他们发现自己的前方、后方、上方、下方都洒满来自远方的光,他们的周围是空的。
原来他们在一座七层楼高的脚手架木板上。城市在他们下方呈现,光芒四射,光来自一扇扇窗户、一块块霓虹灯招牌、一道道电车上天线的电光;往上看,夜空繁星密布,还有广播电台天线上的红色小灯。脚手架在胡乱堆的货品重压下晃来晃去。米凯利诺说:“我怕!”
这时从黑暗中升起一团黑影。那是一张很大的、没有牙的嘴,正沿着自己长长的金属脖子向前伸着,并在缓缓地打开:原来是一辆吊车。这张嘴在他们上方徐徐落下,停到他们的高度,这张嘴的下颌顶住脚手架的边缘。马可瓦尔多把推车斜了一下,把里面的货品倒在铁嘴巴里,往前跨了一步。多米蒂拉也照着他这样做了。孩子们呢,也模仿了父母的做法。吊车把嘴合上,那嘴里全是从超市里缴获的战利品,滑轮
吱吱嘎嘎地转着,吊车收回了脖子,慢慢地远去了。底下,一组彩色的字母打着转地亮着,邀请人们来这家大型超市买东西。
(有删改)
8.请分析小说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9.全文以第三人称叙述,第⑦段首句却切换为第二人称,请分析其作用。(4分)
10.小说第⑧段和第 段两次提到广播,请分析其作用。(3分)
11.将本文 — 段与《祝福》或课本中《套中人》的结尾比较,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本文作为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6分)
【答案】8.①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消费者疯狂购物的情景。②写出了消费者源源不断进入超市,人数之多。③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消费者挑拣商品的情景。
9.①这句是总结句,用第二人称,表达的是任何人看到他人的推车是满的,都会抗拒不了的开始购买商品。②用第二人称,可以更好地描写出人们抗拒不了的开始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
10.①第一次广播可以让消费者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尽情的疯狂购物。②第二次广播提示消费者购物结束,尽快去收银台结账。③第二次广播也预示着马克瓦尔多一家享受超市购物的结束。
11.形式上:本文结尾让一辆突然吊车接走走投无路的马克瓦尔多一家即货物,而《祝福》结尾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种运用虚幻手法的结尾,既表现了人们幻想中的美好愿望,又反讽了社会现实。这体现了现代主义小说运用虚幻手法的特点。
内容上:本文结尾马克瓦尔多一家只能在幻想中享受超市美好的购物,而《祝福》结尾祥林嫂死了,而鲁镇的人们却豫备享受无限的幸福。通过描写社会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结局来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这体现了现代主义小说注重描写社会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结局的特点。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从分析句子内容,同时联系上下文,来确定句子的表达效果。
根据原文“消费者们闯进商场,他们要拆毁、吞噬、肆意掠夺那里的一切”,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消费者疯狂购物的情景。
根据原文“一支不间断的队伍沿着人行道、柱廊游动着”,写出了消费者源源不断进入超市,人数之多。
根据原文“他们摩挲着商品,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尽情消费吧”,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消费者挑拣商品的情景。
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句子切换为第二人称,主要从句子表达的意思来确定其作用。
根据原文“总之,如果你的推车是空的,而其他人的推车都是满的,你也撑不了很长时间:很快你就会嫉妒,会伤心,然后你就抗拒不了了”可知,这句是总结句,用第二人称,表达的是任何人看到他人的推车是满的,都会抗拒不了的开始购买商品。
根据原文“总之,如果你的推车是空的,而其他人的推车都是满的,你也撑不了很长时间:很快你就会嫉妒,会伤心,然后你就抗拒不了了”可知,用第二人称,可以更好地描写出人们抗拒不了的开始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两次广播的作用,主要从句子表达的意思来确定其作用。
根据原文“广播里放着愉快的音乐:消费者们跟着音乐的节奏走走停停,时候到了,就伸出胳膊,拿起一个东西,再把它放在推车里,一切都跟着音乐来”可知,第一次广播主要是让消费者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尽情的疯狂购物。
根据原文“这时广播里的通知中断了音乐:“大家请注意!再过一刻钟,本超市即将关门!请大家尽快去收银台结账”可知,第二次广播主要是提示消费者购物结束,尽快去收银台结账。
根据原文“这时广播里的通知中断了音乐:“大家请注意!再过一刻钟,本超市即将关门!请大家尽快去收银台结账”可知,第二次广播也预示着马克瓦尔多一家享受超市购物的结束。
1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分析本文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首先要解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然后把本文结尾和《祝福》或《套中人》结尾进行比较,最后总结出他们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共同特点。
首先在形式上,本文结尾“让一辆突然吊车接走走投无路的马克瓦尔多一家即货物”,而《祝福》结尾“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可知,这体现了现代主义小说运用虚幻手法的特点。
其次在内容上,本文结尾“马克瓦尔多一家只能在幻想中享受超市美好的购物”,而《祝福》结尾“祥林嫂死了,而鲁镇的人们却豫备享受无限的幸福”可知,这体现了现代主义小说注重描写社会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结局的特点。
(三)(8分)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
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甲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乙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12.甲诗中押韵的字一共有几个?( )(1分)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13.依据黛玉香菱的对话,对乙诗的形式特点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起笔运用了比喻手法赞美月华。
B.颔联对仗工整,从时空角度来刻画。
C.颈联分别从视听角度进行细腻描写。
D.尾联借用典故,含蓄表达真挚情感。
14.黛玉对甲诗的评价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众人评价乙诗说“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相比较于甲诗,说说乙诗的“新巧有意趣”具体体现在哪里?(4分)
【答案】12.C 13.D 14.①开头“料应难”和结尾“应借问”,创意新奇巧妙,独具匠心;②首联直接写月,其他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相关;③颔联和颈联化用前人诗句,却不露痕迹;④全诗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出了真情实感。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根据律诗押韵的要求,押韵的位置在每一个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再结合“十四寒”的韵字可知,甲诗押韵的字是:寒、团、观、盘、栏。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含蓄表达真挚情感”错。根据原诗“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使得月宫里的嫦娥也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不使人们永远团圆,可知是直接表达,并非含蓄表达。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开头“料应难”借云雾难以掩盖月光,写自己的才华气质终会显现,结尾“应借问”借嫦娥之问,表达和亲人团圆的愿望,创意新奇巧妙,独具匠心。
首联直接写月,其他句句不着月字,其他句句与月相关,例如 “千里白”“半轮”“江上”“夜倚栏”“嫦娥”“团圆”等都和月相关。
颔联化用了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颈联化用张若虚“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新奇巧妙,不露痕迹。
香菱原名英莲,是甄士隐的女儿,三岁被拐,先卖给冯渊,后卖给薛蟠。全诗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怀念自己的亲人。
(四)(19分)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高宗谓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即不受。介①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高宗称善。
(《岳飞论良马》)
[注]①介:披甲。②褫:解脱。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
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
([汉]疏广《请以赐金买田宅对》)
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义,设为①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②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③养千钟④,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矣。”田子辞。
(《战国策·齐人讥田骈不仕》)
[注]①设为:宣称。②毕:完毕,终了;这里指已经做过某事的情况。③訾(zī):资。④钟:古代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力裕而不求逞( ) (2)高宗称善( )
16.结合上下文,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足以共衣食( )
A.共同 B.通“供”,供给 C.通“恭”,恭敬 D.合计
(2)吾既亡以教化子孙( )
A.死亡 B.流亡 C.通“无” D.通“忘”
17.将《请以赐金买田宅对》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
18.对《岳飞论良马》篇中画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B.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C.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D.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19.比较三篇文字,填写下面表格。(3分)
原文材料 说理方式
《岳飞论良马》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①
《请以赐金买田宅对》 ② 直接论证
《战国策·齐人讥田骈不仕》 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 ③
20.第一、第三两篇文章皆含讽喻之义,试分析之。(4分)
【答案】15. 施展,显示 好 16. B C 17.再说这些金钱,乃是皇上用来恩养老臣的,所以我愿与同乡、同族的人共享皇上的恩赐,以度过我的余生。 18.C 19.①比喻论证 ②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 ;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③类比论证
20.《岳飞论良马》,岳飞表面上在论马,实际上是以良马、驽马为喻,来论说人材,讽劝宋高宗要识别人才、善待人才。
《战国策·齐人讥田骈不仕》,以邻人之女不嫁,类比田骈不仕,讽刺了自命清高、言行不一的伪君子。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逞:施展,显示。句意:精力充沛却不施展一时之勇。
(2)善:好。句意:高宗说“好”。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共:通“供”,供给。句意:就足够供给他们饮食穿戴。
故选B。
(2)亡:通“无”,没有。句意:我既然无法教化子孙。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所以”,用来……的;“乐”,愿意;“飨”,共享;“尽”,度过。
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马鞍尚未套好,就要举蹄奔跑。刚跑完百里路,力气就用完了,汗水也湿透了,好像就要死去那样。
“未”为否定词,修饰“安”,二者一起做“揽辔”的谓语,“未安”内部不能断开,排除AC;
“殆”是副词,“大概、好像”的意思,修饰“欲毙”,“殆”后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处,《岳飞论良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以良马、驽马为喻,来论说人材,运用了比喻论证。
②处,《请以赐金买田宅对》,“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采用直接论证,直接亮明观点,强调赐金买田宅的坏处。
③处,《战国策·齐人讥田骈不仕》,“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意思是,邻家之女立志不嫁,年龄还没到三十岁却有子女七个人,说是不嫁吧,却比出嫁更厉害。这是以邻人之女不嫁,类比田骈不仕,运用了类比论证。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岳飞论良马》,那“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逞强”的骏马,实际上就是本领高强,抱负远大,能担当重任的贤才。而“寡取易盈,好逞易穷”的劣马,实际上就是急躁冒进,轻举妄动,目光短浅的庸才。岳飞表面上在论马,实际上是以良马、驽马为喻,来论说人材,讽劝宋高宗要识别人才、善待人才。
《战国策·齐人讥田骈不仕》 田骈声称“设为不宦,而愿为役”,可实际上他却“訾养千锺,徒百人”,“而宦过毕矣”。邻女的形象戳穿了田骈,田骈的形象戳穿了更多的伪君子。以邻人之女不嫁,类比田骈不仕,讽刺了阳奉阴违、自命清高、虚伪透顶的人。
参考译文:
宋高宗从容地问岳飞:“你是否得到良马?”岳飞答复说:“我本来有两匹良马。它们每天要吃数斗洁净的小豆,要喝一斛清澈的泉水。若不是干净良好的食料或饮料,它们宁可挨饿而不承受。装上鞍甲,骑着它起跑,初时并不是很快,等到跑上百里,才奔驰奋进。从中午跑到黄昏,还可以多跑两百里。此时卸下鞍甲,它既不喘气,也不出汗,展现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是因为它们度量大却不贪随便之食,精力充沛却不施展一时之勇,它们是跑远路的良驹啊!可是,不幸的是,它们在历次战役中已相继死了。目前我所骑的马就差多了。它每天吃的粮食只有数升,对食料从不挑剔,对饮用的水也不作选择。马鞍尚未套好,就要举蹄奔跑。刚跑完百里路,力气就用完了,汗水也湿透了,好像就要死去那样。这是因为它度量小,所以摄取的实物虽少却容易饱和,喜爱逞强但却外强而中干。它只是平庸低劣的马而已!”宋高宗说“好”。
(《岳飞论良马》)
我难道年迈昏庸,不顾子孙吗!我想到,我家原本就有土地房屋,让子孙们在上面勤劳耕作,就足够供给他们饮食穿戴,过与普通人同样的生活。
如今再要增加产业,使有盈余,只会使子孙们懒惰懈怠。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况且富有的人是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然无法教化子孙,就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产生怨恨。再说这些金钱,乃是皇上用来恩养老臣的,所以我愿与同乡、同族的人共享皇上的恩赐,以度过我的余生。不也很好吗!
([汉]疏广《请以赐金买田宅对》)
有个齐国人去见田骈,说:“听说先生道德高尚,主张不能入仕途为官,一心只求为百姓出力。”田骈问:“你从哪里听来的?”那人答道:“从邻家女处听来。”田骈问:“你说这些是什么意思?”那人说:“邻家之女立志不嫁,年龄还没到三十岁却有子女七个人,说是不嫁吧,却比出嫁更厉害。如今先生不仕,却有俸禄千钟,仆役百人,说是不做官,可比做了官还富有呀!”田骈表示惭愧。
(《战国策·齐人讥田骈不仕》)
(五)(11分)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游云门记
明·刘基
①语东南山水之美者,莫不曰会稽。岂其他无山水哉?多于山则深沈杳绝,使人惜凄而寂寥;多于水则旷漾浩汗,使人望洋而靡漫。独会稽为得其中,虽有层峦复冈,而无梯磴攀陟之劳;大湖长溪,而无激冲漂覆之虞。于是适意游赏者,莫不乐往而忘疲□。
②曩余行江浙间,闻会稽有云门、若耶之胜,思一游不可得。甲午之岁始至越,以事弗克游。明年春,天台朱伯言自浙西来,乃与友偕往游,则知所谓云门、若耶,采不谬于所闻,于是慨然有留连徘徊之意。而人事不偶,不能如其愿,遂自广孝寺度岭,至法华山而归。至于普济、明觉诸寺,名山古迹,多不得一寓目,而余之兴终未已也。其年六月,乃复与灵峰奎上人往,颇得观所未历,而向时同游之人,俱不在焉。予每怪古人于欢会之际,辄兴悲感,于此观之,良非过矣。
③昔唐柳先生谪居岭外,日与宾客为山水之游,凡其所至,一丘一壑,莫不有记。夫岭外,黄茆苦竹之地,有一可取,犹必表而出之,而况于云门、若耶以山水名于天下者哉?惜余之荒陋,不足以发扬之也。虽然,岭外之地,各控一奇,而不能皆譬之于人,取其长,不求其全。故陈文子取其清,令尹子文取其忠,臧武仲取其智,尾生取其信,务光、卞随取其廉,孟贲、夏育取其力,庆忌、专诸、北宫黝之徒取其勇,如斯而已矣。若夫云门、若耶,则又不可以与此同条而共贯也。故但记其足之所至,目之所及,聊以志岁
月云。若其昔游之地,则伯言已记之,不重述也。
(选自《刘伯温文集》,有删改)
21.可填入文章第①段方框处的是( )(1分)
A.焉 B.乎 C.者 D.耳
22.根据文章第①段,作者将“会稽”相比于其他东南山水更美的原因概括为 。(用原文回答)(2分)
23.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记述多次经会稽云门而不得游玩的经历,侧面描写出云门鼎鼎有名、令人神往。
B.作者与奎上人同往云门才得以终游,抒发了对古人在欢聚之时总是产生悲感的不解。
C.作者写自愧于柳宗元“一丘一壑,莫不有记”,体现出自己的荒陋无知、无以抒怀。
D.作者认为柳宗元对岭外之地尚可记书,那作为天下胜景的云门就更有可记可书之处。
24.请分析文章第③段划线句将景“譬之于人”的合理性。(5分)
【答案】21.A 22.虽有层峦复冈,而无梯磴攀陟之劳;大湖长溪,而无激冲漂覆之虞。 23.B 24.将景色譬之于人,是因为二者有相似点。①美好的景色各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能全部游玩到,也不能一一全部描述出来,只“取其长,不求其全”。②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只选取最能代表其特点的一点即可。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原句“于是适意游赏者,莫不乐往而忘疲□”,意思是于是享受游览的人,莫有不乐意前往而忘记疲劳的了。这里需要一个表示陈述语气的词语。
A.可以放在末尾表陈述语气;
B.表示疑问语气;
C.放在上句末尾,表示提顿会判断等;
D.表示感叹语气。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写出“会稽”相比于其他东南山水更美的原因,并且用原句回答。
第①段第一句点明会稽的山水在东南地区最美,第二句说的是其它山水不是最美的原因,第三句是会稽山
水最美的原因,第四句是说游赏者都原意到会稽来观赏。
由此可知答案为第三句:虽有层峦复冈,而无梯磴攀陟之劳;大湖长溪,而无激冲漂覆之虞。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抒发了对古人在欢聚之时总是产生悲感的不解”错,原文“予每怪古人于欢会之际,辄兴悲感,于此观之,良非过矣”,可见作者通过自己游览的感受,理解了古人为何在欢聚时总是产生悲感。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将景色譬之于人,是因为二者有相似点。
文中写“岭外之地,各控一奇,而不能皆譬之于人,取其长,不求其全”,美好的景色各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能全部游玩到,也不能一一全部描述出来,只“取其长,不求其全”。
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只选取最能代表其特点的一点即可。如“陈文子取其清,令尹子文取其忠,臧武仲取其智,尾生取其信,务光、卞随取其廉,孟贲、夏育取其力,庆忌、专诸、北宫黝之徒取其勇”。
参考译文:
①说到东南地区美丽的山水,没有不说到会稽的。难度是其它地方没有山水吗?山太多的话就会深沉幽邃,让人感到凄怆而寂寥;水太多的话就会旷远浩渺,让人感到空荡而无边无际。只有会稽在其中,即使有层峦叠嶂,而没有攀登的辛苦;有大湖长溪,而没有激流冲击颠覆的担忧。于是享受游览的人,莫有不乐意前往而忘记疲劳的了。
②从前我到江浙之间去,听说会稽有云门、若耶这类美景,想要去游览却不能够。甲午这一年才到了越地,因为有事没有能够游览。第二年春天,天台的朱伯言从浙西来,于是和友人一同前往游览,才知道所谓的云门、若耶,风采与传闻没有差别,于是情绪激动有留连徘徊的意趣。可是世间事往往不和谐,不能如我所愿,于是从广孝寺度过山岭,到法华山才回来。到了普济、明觉各寺,名山古迹,多得看不过来,而我的兴致还没有停止。这年六月,就又和灵峰奎上人前往,终于能够观赏我没有看过的风景,而先前一同游览的人,全都不在了。我常常奇怪古人在欢乐聚会的时候,总是会兴起悲伤之感,在这时再看他们,的确并不过分。
③从前唐柳先生被贬谪居住在岭外,每天和宾客游览山水,凡是他所到的地方,一个山丘一道沟壑,没有不记录。那岭外,长着黄茅草和苦竹的地方,有一处可取之处,尚且会作表让为它扬名,何况对于云门、若耶这些凭借山水在天下闻名的地方呢?可惜我才学荒疏鄙陋,没有能力来为它扬名。即使这样,岭外的地方,各自拥有一个奇特之处,而不能全都让人们知道,只取其中的一个长处,不求其全部。所以陈
文子取他的清廉,令尹子文取他的忠诚,臧武仲取他的智慧,尾生取他的诚信,务光、卞随取他的廉洁,孟贲、夏育取他的力量,庆忌、专诸、北宫黝这些人取他的勇敢,如此罢了。像那云门、若耶,则又不能够与这些人采取一样的原则。所以只记下我脚步到达的地方,眼睛看到的地方,姑且来记下岁月罢了。像那些从前游览过的地方,伯言已经记下来了,不再追述。
三、写作70分
25.按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只有将过往抛在身后,人才能前行。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涉及到“过往”与“前行”的问题。“将过往抛在身后”意思是不被过去所羁绊。这句话将“过往”看作负累,是从负面角度看待“过往”;而关联词“只有……才”强调了“将过往抛在身后”是“前行”的必要条件,突出了“过往”对“前行”的阻碍作用。“过往”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会对人有影响,如果是失败的过往,可能会给人造成心理阴影,从而影响当下的判断,阻碍前行;如果是成功的过往,可能会让人有盲目骄傲和自信,将经验移用于当下和未来,但现实并非一成不变,简单的挪用反而可能造成前行的困境。从这个角度说,这种看法有道理。
“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提出另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过往”并非毫无意义,是从正面看待“过往”,认为“过往”对“前行”是有价值的。这个观点也很好理解,比如过往的经验或者教训会对人产生影响,促使人或者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或者吸取失败的教训,调整思路、做法,总之无论哪种,对前行都有积极意义。
“不尽如此”还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过往”对“前行”是否有良性影响,取决于“人”,人如何对待过往,如何利用过往,是决定“前行”的重要因素。
写作时最好能够辩证看待两种观点,分析各自的理由,或者采取驳论方法对某种观点进行批驳,阐述自己的看法。本题具有思辨性,不适合只取一点,不及其余。论证时不仅要有充分的道理论证,还应该适当采用例证、引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手法,使说服力更强。
立意:
1.过往为前行搭建桥梁。
2.过往利用取决于人,前行顺畅取决于人。
3.辩证看过往,前行才顺畅。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册第三次月考(上海专用)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 ,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3)李密在《陈情表》中表示自己将会报答皇恩的句子是“ , ”。
2.选择(5分)
(1)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 但它缺乏根基,缺少了和乡土本色的有机融合。
①要提防把城市模式复制到乡村的冲动,
②这种简单的复制也许可能在短期内看到效果,
③不能有城市模式优于乡村模式的想法,
④不能将“传统乡村”和“现代城市”对立起来,
A.①④③② B.③④②① C.④③①② D.③④①②
(2)《庖丁解牛》一篇中有很多成语,以下句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王下棋总是输多赢少,因为他目无全牛,做不到“走一步看三招”。
B.他曾经专修英国文学,对他来说,用英文写作自然是游刃有余的。
C.他在商场里精心挑选了一件新衣服,然后善刀而藏,回家试穿。
D.一个人做事如果总是怕这怕那的,犹豫不决,那就太踌躇满志了。
二、阅读理解70分
(一)(16分)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①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现实主义,首先是指一种文学精神。它要求作家对于社会的恒常状态,以及长久酝酿而成的重大事件,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作为哲学范畴,它重视的是世间事物的有限性、当下性和真实性。
②作为一种写作范式,鲁迅所取是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真实。他的关于“看客”的描写是有名的。无论是《明天》式的麻木,《孔乙己》式的嘲谑,《药》式的附和,《阿Q正传》式的热闹,以及《示众》式的简直无端的扰攘,都使人感觉着无法摆脱的近身的恐怖。看客的场面,是人类生存境遇的形象的描述,
表明了如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海德格尔的“人在世界之中”的本质意义。在鲁迅的小说中,许多细节描写也是极其出色的。人们会清楚地记得:孔乙己是站着喝酒出现,而坐着蒲包消失的;这个多余的人为“窃书”辩护,总结回字的四种写法,喝酒时排出几文大钱,都刻划得十分生动逼真。阿Q无疑是一个“可笑的死囚”。且看他临刑前抓住了笔画花押,是如何地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当此“大团圆”的结局,竟因自己画得不圆而羞愧,是何等酸楚的笑话!祥林嫂……
③反抗者鲁迅,把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引向了最无情的彻底的暴露。但是,就全部文本看,他的暴露方式并不符合经典现实主义的规范。现实主义是从古典主义脱胎出来的,先天地留有古典主义的遗痕。致命的一点是,它要求作家把思想倾向和感彩隐藏起来,惟有通过从生活中获取的材料,和借此材料构筑的情节加以不露声色的表现。一旦将这一原则固定化,模式化,就必然造成对人类精神的背弃,把作家降低成为外部世界的留声机。然而,一个富于生命激情和创造活力的作家,是不堪忍受这类形式的桎梏的。
④表现主义通过艺术与艺术家,表明了现代人面临绝境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它标志着:梦想,自由,反抗,一切表现和创造,是人类拥有的神圣不容侵犯的特权。鲁迅的小说和诗,确乎弥漫着表现主义的气息:安特莱夫式的恐怖,阿尔志跋绥夫式的绝望与荒诞,波德莱尔式的阴郁,尼采式的冷峻,侮蔑,闪电般的劈刺,等等。
⑤鲁迅既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个表现主义者。反过来说,其实什么也不是。他从来不为一种固定的主义所拘限,只是通过选择与拿来,使自身带上各各的成分,从而变得丰富起来,不但具有生活的广,而且具有生命的深。在他的最富于独创性的艺术手段中,隐喻的运用是突出的。在这里,隐喻不是局部的点缀,而是成为一个强有力的自主的修辞格而存在,有人称之为象征。它是主观的,“表现”的,既是内部经验的客观化,又在通过意象给予世界以重新阐释的同时,阐释了诗意的生命。《狂人日记》《药》《故乡》等等都有着内涵十分丰富的隐喻。其次是荒诞的手法。这种手法,以违背正常的思维逻辑的佯谬形式,揭示生活的本质的真实。即如一贯被誉为现实主义杰作的《阿Q正传》,同样使用了这种手法;在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把它算作一个关于民族的历史性命运的寓言。
⑥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善于运用隐喻与荒诞手法的表现主义文学大师。他以病态的幻想,非凡的讽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异化现象。同时代人鲁迅,却以相同的手段,掊击异质的东方文明,一个“从来如此”的充满奴役与创伤的非人世界。他们一样怀着对人类的热爱与同情,一样的真诚而孤独;然而,卡夫卡是惊恐的,怯弱的,鲁迅则是镇定的,勇猛的。同是描绘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二律背反,在卡夫卡,常常表现出世界和人的不可知性。他的寓言创作,基本上带有自发的、直觉的性质,而无须借助传统神化的材料求得周围世界的概念化;笔下的主人公,则一向带有普遍化的“个体”的表征,作为整个人类的模
拟,意志消沉是难免的。鲁迅则不然。由于他的灵魂的深刻,作品不无某种形而上的意味,绝望与虚无便如此。然而,即便是绝望与虚无,作为反抗的目标,在他同样是可确定的实体。他的情节性文本,材料不是直接来自现实,就是来自野史、笔记,但却无一不经过理性的煅冶。就拿《故事新编》来说,《补天》的女娲胯下的小丈夫,《理水》的栖居文化山上的学者,种种荒诞的描写都加强了其中的现实感。对于摧毁罪恶的世界,卡夫卡深感无能为力,反抗在他看来是没有意义的。鲁迅认为,即使旧世界的毁灭仍在不可知之数,也仍要作殊死的对抗。《铸剑》中的黑色人和眉间尺的头与王头相搏噬的情节是荒诞不经的,但却惊心动魄。这样的复仇主题,不但卡夫卡的作品不可得见,战后西方的许许多多现代主义作家也都同样没有的。这是东方奴隶积郁了千年的愤火,经由一个深思、孤傲,而又蛮野好斗的作家而获得壮丽的焚烧!卡夫卡说他身上所有的,仅仅是人类的普遍弱点,不但于人类前途没有信心,于自己也没有一种确信。而鲁迅,虽然绝望于人类的境遇,却仍然相信人类自身;对于自己虽然也怀疑,也批判,也否定,但在复仇的时候,却宁可由自己判断,自己执行。生存状态决定了“表现”的内容,连同所有一切。
⑦把鲁迅的文本从文学上作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归纳,应当说是一种极其草率,甚至可以说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天才是无法归类的。事实上,这些文本也确乎包含了许许多多其他的成分。在这里,把两种主义看成为同一个符号,仅仅为了表明鲁迅对艺术的支配的精神态度——即通过主客观的双向循环,以保存和发展生命为前提。
(节选自《一个人的爱与死》)
3.第③段中的“留声机”在文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以下各项对文中例证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列举《明天》等例证是为了有力佐证鲁迅有很多关于“看客”的描写是有名的。
B.第④段列举安特莱夫式的恐怖等是为了力证鲁迅的作品都确乎弥漫着表现主义的气息。
C.第⑤段列举有着内涵十分丰富的隐喻的《狂人日记》等证明鲁迅对隐喻的运用是突出的。
D.第⑥段列举《铸剑》中黑色人与头颅的惊心动魄地相搏噬来证明故事情节的荒诞不经。
5.根据《祝福》文本,以下各项中,补充在第②段省略号后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B.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还是一个活物。
C.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D.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6.根据文意填写下列表格:(5分)
卡夫卡 鲁迅
① 惊恐,怯弱 镇定,勇猛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② 即便是绝望与虚无,同样是可确定的实体。选材直接来自现实,野史,笔记,都经过理性的煅冶
对摧毁罪恶的世界 深感无能为力,反抗是没有意义的 旧世界的毁灭仍在不可知之数,也仍要作殊死的对抗
对自我的认识 人类的普遍弱点,于人类前途没有信心,于自己也没有一种确信 ③
7.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4分)
(二)(16分)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马克瓦尔多逛超市
卡尔维诺
①一到晚上六点,城市就陷入消费者手中。一整天人们都忙着生产:生产消费品。一到点:像开关切换般,停下生产,走!所有人都扑去消费。每天,在橱窗里,都绽放出花团锦簇般的商品,一串串红色熏肉,像塔一样堆到天花板的陶瓷盘子,像孔雀开屏般的布料。消费者们闯进商场,他们要拆毁、吞噬、肆意掠夺那里的一切。一支不间断的队伍沿着人行道、柱廊游动着。他们摩挲着商品,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尽情消费吧!一团团彩绳像陀螺旋转着,印着花的纸张像鸟儿抬起翅膀,把人们购买到的东西包进一个个大中小不等的盒子里。接着,一个个大中小型的盒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袋子旋堵在收银台,一只只手在包里掏着小钱包,一根根手指在小钱包里翻找着零钱,在那下面,夹在森林般密集的陌生小腿肚子和大衣下摆之间的,是不再被人牵着手的孩子,他们迷了路,一个劲儿哭。
②就在这样一个晚上,马可瓦尔多带着全家去散步。马可瓦尔多本就没多少工资,他们的散步就仅限于观看别人购物。光是看看也不错,尤其是在超市里逛一圈。
③超市是自助的。每个顾客都推着自己的推车,马可瓦尔多也推了一辆,他妻子也推一辆四个孩子人手一辆。就这样,他们推着各自的推车挤在堆成山的食品摊前,指着熏肉和奶酪念着它们的名字,好像在人群中认出朋友或熟人的脸。
④“爸爸,我们可以拿这个吗?”孩子们每分钟都要问一下。
⑤“不可以,这是禁止的。”马可瓦尔多这样说。他时刻提醒自己,一圈转下来,最后等待他们的是
收银员。
⑥“为什么那边那个阿姨能拿呢?”孩子们执意问道。他们看见这些人,到这里本来只要买两根胡萝卜和一根芹菜,但面对搭成金字塔形的罐子,完全无法抗拒诱惑,于是“通!通!通!”,用不知是无意还是投降的举动,把西红柿酱、蜜桃糖浆、油浸鲲鱼的各种罐子咣咣当当扔进推车里。
⑦总之,如果你的推车是空的,而其他人的推车都是满的,你也撑不了很长时间:很快你就会嫉妒,会伤心,然后你就抗拒不了了。于是,马可瓦尔多嘱咐老婆和孩子们什么都别碰以后,很快在货架间的第一条过道拐了弯,避开全家人的眼光,从架子上拿下一盒海枣,放进推车里。他想体会一下带着海枣逛十分钟超市的愉悦,然后像别人一样展示自己买到的东西,最后把它们放回原位。除海枣外,还有一个辣椒酱、一袋咖啡粉,还有一袋蓝包装的面条。马可瓦尔多很确定,自己只要小心行事,就可以享受至少一刻钟挑东西的乐趣,而且一分钱也不用付。但如果被老婆和孩子们发现可就麻烦了!他们很快就会模仿他,到时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
⑧马可瓦尔多在货架间穿来穿去,一会儿跟着忙前忙后的女佣,一会儿跟着穿皮大衣的妇人,尽量不让家人发现自己。然而,不管是女佣还是妇人,她们都会时不时伸出手拿上个黄灿灿、香喷喷的南瓜,或一盒三角形奶酪,而他呢,也就跟着她们学。广播里放着愉快的音乐:消费者们跟着音乐的节奏走走停停,时候到了,就伸出胳膊,拿起一个东西,再把它放在推车里,一切都跟着音乐来。
⑨马可瓦尔多的推车里现在堆满货物;他的脚步把他带到了没什么人的货架前;商品的名字越来越难念,盒子上的图案让人搞不清,里面装的究竟是莴苣的化肥还是莴苣种子,或是莴苣本身,或是毒死莴苣上虫子的药。马可瓦尔多反正拿了那么两三盒。
⑩就这样,他在两排很高的货架间走着。突然那路就走到头了,路尽头是一大片空地,空无一人,那里的霓虹灯把地砖照得通亮。马可瓦尔多一个人站在那里,他的推车里放满了东西,而在那片空地的尽头,就是收银台出口。
马可瓦尔多第一反应是,低头推着坦克一样的推车溜走,在收银员按警铃前带战利品逃出超市。但就在此时,旁边过道也冒出了一辆推车,车里东西比他还要多,推车的正是妻子多米蒂拉。接着另一边也冒出一辆车,菲利佩托正用尽全力推。那是很多过道的汇聚点,每条过道的出口都冒出马可瓦尔多的一个孩子,每个人都推着一车像货船一般满满的东西。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一样的,现在在这里碰到了,才发现他们把超市里的每一类商品都各拿了一件,就像给这里所有的货取了样一般。“爸爸,所以我们很有钱,是不是?”米凯利诺问道,“够我们吃一年了,是不是?”
“回去!快点儿!都离收银台远一点儿!”马可瓦尔多一边嚷嚷一边推着他的食物向后转,藏到货架后面;甚至跑起来,身子弓成了两半儿,像躲避敌人射击一样,又消失在货架间。然而他身后突然轰隆
隆响了起来:他转过身去,只见一大家子人,都推着各自火车车厢似的推车,紧跟着自己狂奔而来。
“真是结账了,他们能问我们要上百万里拉!”
这时广播里的通知中断了音乐:“大家请注意!再过一刻钟,本超市即将关门!请大家尽快去收银台结账!”
把车里东西处理掉的时刻到了:现在再不处理以后就再没机会了。被广播召去付账的顾客突然像发了狂,好像全世界就这一家超市,且这家超市明天起不开门了似的,超市里乱作一团,大家不知道要把剩下的东西都拿走呢,还是把东西留在那里,总之货架周围很挤,马可瓦尔多和妻儿则趁机把商品再放回货架上去,或干脆丢到别人的推车里。他们把商品放回去时也很随便:粘蝇纸放到火腿架上,卷心菜放到蛋糕架上。一位女士推着一辆睡着婴儿的小推车,他们把婴儿车当成了购物车,往里面塞了一瓶红葡萄酒。
他们还没品尝一下自己选的商品,就要放回去了,这可真让人想哭。于是,在他们放回一管蛋黄酱的时候,如果正好有一把香蕉,他们也会拿回来;或把尼龙长柄刷子放回去时摸上来一只烤鸡;这样,他们推车里拿出去的越多,放回来的也越多。
一家人推着他们的储备在旋转梯上上下下地跑着,在每一层每一个角落总能碰到站岗似的女收银员,守在必经通道对面,举着机关枪似的举着噼啪作响的计算器,对准了所有准备出去的顾客。马可瓦尔多和家人这么逛着逛着,却越来越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野兽,或是被囚在灯火通明、墙上镶着彩色嵌板监狱里的犯人。
有一面墙上的嵌板给揭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架木梯、几把锤子,以及其他一些木匠或泥瓦匠的工具。一家建筑公司正在给超市搞扩建。一到下班时间,工人们手上的活儿一丢,就都回家了。马可瓦尔多推着身前的一车储备,穿过了墙上的那个洞口。洞外面黑黢黢的一片,他继续往前走着。一家人于是也都推着车跟在他后面。
推车的橡胶轮子先是在一条被掀掉路面的路上颠颠簸簸滚着,有的地方还有些沙子,然后那路就成了一块块已经断裂的木板。马可瓦尔多在一块木板上平稳地走着,其他人都跟着他。突然间,他们发现自己的前方、后方、上方、下方都洒满来自远方的光,他们的周围是空的。
原来他们在一座七层楼高的脚手架木板上。城市在他们下方呈现,光芒四射,光来自一扇扇窗户、一块块霓虹灯招牌、一道道电车上天线的电光;往上看,夜空繁星密布,还有广播电台天线上的红色小灯。脚手架在胡乱堆的货品重压下晃来晃去。米凯利诺说:“我怕!”
这时从黑暗中升起一团黑影。那是一张很大的、没有牙的嘴,正沿着自己长长的金属脖子向前伸着,并在缓缓地打开:原来是一辆吊车。这张嘴在他们上方徐徐落下,停到他们的高度,这张嘴的下颌顶住脚手架的边缘。马可瓦尔多把推车斜了一下,把里面的货品倒在铁嘴巴里,往前跨了一步。多米蒂拉也照着
他这样做了。孩子们呢,也模仿了父母的做法。吊车把嘴合上,那嘴里全是从超市里缴获的战利品,滑轮吱吱嘎嘎地转着,吊车收回了脖子,慢慢地远去了。底下,一组彩色的字母打着转地亮着,邀请人们来这家大型超市买东西。
(有删改)
8.请分析小说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9.全文以第三人称叙述,第⑦段首句却切换为第二人称,请分析其作用。(4分)
10.小说第⑧段和第 段两次提到广播,请分析其作用。(3分)
11.将本文 — 段与《祝福》或课本中《套中人》的结尾比较,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本文作为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6分)
(三)(8分)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
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甲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乙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12.甲诗中押韵的字一共有几个?( )(1分)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13.依据黛玉香菱的对话,对乙诗的形式特点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起笔运用了比喻手法赞美月华。
B.颔联对仗工整,从时空角度来刻画。
C.颈联分别从视听角度进行细腻描写。
D.尾联借用典故,含蓄表达真挚情感。
14.黛玉对甲诗的评价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众人评价乙诗说“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相比较于甲诗,说说乙诗的“新巧有意趣”具体体现在哪里?(4分)
(四)(19分)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高宗谓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即不受。介①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高宗称善。
(《岳飞论良马》)
[注]①介:披甲。②褫:解脱。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
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
([汉]疏广《请以赐金买田宅对》)
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义,设为①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②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③养千钟④,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矣。”田子辞。
(《战国策·齐人讥田骈不仕》)
[注]①设为:宣称。②毕:完毕,终了;这里指已经做过某事的情况。③訾(zī):资。④钟:古代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力裕而不求逞( ) (2)高宗称善( )
16.结合上下文,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足以共衣食( )
A.共同 B.通“供”,供给 C.通“恭”,恭敬 D.合计
(2)吾既亡以教化子孙( )
A.死亡 B.流亡 C.通“无” D.通“忘”
17.将《请以赐金买田宅对》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
18.对《岳飞论良马》篇中画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B.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C.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D.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19.比较三篇文字,填写下面表格。(3分)
原文材料 说理方式
《岳飞论良马》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①
《请以赐金买田宅对》 ② 直接论证
《战国策·齐人讥田骈不仕》 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 ③
20.第一、第三两篇文章皆含讽喻之义,试分析之。(4分)
(五)(11分)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游云门记
明·刘基
①语东南山水之美者,莫不曰会稽。岂其他无山水哉?多于山则深沈杳绝,使人惜凄而寂寥;多于水
则旷漾浩汗,使人望洋而靡漫。独会稽为得其中,虽有层峦复冈,而无梯磴攀陟之劳;大湖长溪,而无激冲漂覆之虞。于是适意游赏者,莫不乐往而忘疲□。
②曩余行江浙间,闻会稽有云门、若耶之胜,思一游不可得。甲午之岁始至越,以事弗克游。明年春,天台朱伯言自浙西来,乃与友偕往游,则知所谓云门、若耶,采不谬于所闻,于是慨然有留连徘徊之意。而人事不偶,不能如其愿,遂自广孝寺度岭,至法华山而归。至于普济、明觉诸寺,名山古迹,多不得一寓目,而余之兴终未已也。其年六月,乃复与灵峰奎上人往,颇得观所未历,而向时同游之人,俱不在焉。予每怪古人于欢会之际,辄兴悲感,于此观之,良非过矣。
③昔唐柳先生谪居岭外,日与宾客为山水之游,凡其所至,一丘一壑,莫不有记。夫岭外,黄茆苦竹之地,有一可取,犹必表而出之,而况于云门、若耶以山水名于天下者哉?惜余之荒陋,不足以发扬之也。虽然,岭外之地,各控一奇,而不能皆譬之于人,取其长,不求其全。故陈文子取其清,令尹子文取其忠,臧武仲取其智,尾生取其信,务光、卞随取其廉,孟贲、夏育取其力,庆忌、专诸、北宫黝之徒取其勇,如斯而已矣。若夫云门、若耶,则又不可以与此同条而共贯也。故但记其足之所至,目之所及,聊以志岁月云。若其昔游之地,则伯言已记之,不重述也。
(选自《刘伯温文集》,有删改)
21.可填入文章第①段方框处的是( )(1分)
A.焉 B.乎 C.者 D.耳
22.根据文章第①段,作者将“会稽”相比于其他东南山水更美的原因概括为 。(用原文回答)(2分)
23.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记述多次经会稽云门而不得游玩的经历,侧面描写出云门鼎鼎有名、令人神往。
B.作者与奎上人同往云门才得以终游,抒发了对古人在欢聚之时总是产生悲感的不解。
C.作者写自愧于柳宗元“一丘一壑,莫不有记”,体现出自己的荒陋无知、无以抒怀。
D.作者认为柳宗元对岭外之地尚可记书,那作为天下胜景的云门就更有可记可书之处。
24.请分析文章第③段划线句将景“譬之于人”的合理性。(5分)
三、写作70分
25.按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只有将过往抛在身后,人才能前行。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