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导入新课
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
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
(四川博物院藏)
文翁,汉景帝后期,担任蜀郡守。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间,蜀郡太守文翁曾创建文翁石室,是中国的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文翁石室”创立不久,即以学风卓荦,人才辈出而名冠西南。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下令全国效仿文翁兴办学校。
学校
书籍
图书馆
博物馆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1.梳理学校教育、书刊出版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的发展历程,掌握其概况和影响。
2.明确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1
课程
标准
2
素养
解读
目标导航
时空坐标
目录
学校教育的发展
01
印刷书的诞生
02
图书馆的成长
03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04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任务: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教材第一目,完善下列知识图示。
国子监
地方
学在官府
蒙学
书院
京师大学堂
新文化运动
国立清华大学
教育主权
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国民教育
高考
科教兴国
公平
分科教育
大学区
教学与研究
商业化
北京大学
基础
落实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前身是柏林大学。创办于1810年。柏林洪堡大学是蜚声中外的世界顶尖学府、德国精英大学。
美国耶鲁大学办学目的:“使青年能够胜任无论是社会机构还是教会机构的公共职务。”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训: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书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孔子杏坛讲学
学塾、村学、蒙学、书院 大学 “大学区”制度
(1)学塾:又称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村学:古代的乡村学堂,多指乡村私塾。
(3)蒙学:又称“蒙馆”,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授的内容主要有识字、写字、伦理道德,使用的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
(4)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以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最早出现在唐朝,发展于宋代。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郑州的嵩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四大书院。
(5)大学:“大学”一词源自拉丁语,大致意思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
(6)大学区制度:法国拿破仑创立帝国大学,作为全国教育行政的最高领导机关,总监由拿破仑任命。在帝国大学之下,在全国平行设置29个大学区,每一学区设总长一人,由总监任命。全国的大、中学校均由帝国大学统一领导,各级各类学校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均由国家统一制定和监督实施。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
概念阐释
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并简析其影响。
观点: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
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学术研究,促进了近代大学的发展。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思考点
同:都起到文化传承作用;都强调道德教育;都培养了人才。
异:
(1)教育内容不同。中国古代学校以讲授儒家经典为主;西方古代学校以讲授哲学、数学、天文等为主。
(2)教育理念不同。中国古代学校重视道德教育,服务君主;西方强调人文精神(平等、自由),服务个人。
(3)教育方式不同。中国古代学校重视教学,讲求师生等级名分,氛围庄严;西方重视学生自发学习,氛围自由轻松。
图1 孔子讲学图 图2 意大利名画《雅典学院》
根据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西(雅典)学校教育的异同。
合作
探究
古代
日本向中国派遣唐使,如吉备真备等
出现赴日留学热潮,如鲁迅等
甲午战后
清政府派留学生赴美,如詹天佑等
洋务运动 时期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如周恩来、邓小平等
新文化运 动时期
“以俄为师”,出现留苏学习热潮
十月革命后
(1)留学教育发展历程
①有利于华夏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
②为近代化事业培养优秀人才与中坚力量;
③促进近代科技发展和思想解放;
④促进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2)作用
留学教育
深化拓展
二、印刷书的诞生
任务:印刷书的诞生,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阅读教材第二目,梳理印刷书的产生历程。
前30世纪埃及的纸草书卷,被认为是书籍雏形;
春秋战国乃至秦汉的简策、帛书,是中国最早的书籍;
②印刷术:中国唐朝出现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
①造纸术:前2世纪中国出现植物纤维纸;105年,蔡伦制出“蔡侯纸”
③印刷书: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整合多项技术,采用金属活字印刷,催生印刷书,推动报纸、杂志普及。
书籍的普及
基础
落实
“莎草纸”并不是现今概念的“纸”,它是对纸莎草这种植物做一定处理而形成的书写介质。中国所发明的造纸术,打破了植物纤维的原有排列,使之重新无规则交叉排列,这样制作出来的成品,才能叫作“纸”。西汉初期已经有了植物纤维纸,但很粗糙。105年,东汉蔡伦改进后,“蔡侯纸”被认为是现代造纸术的鼻祖。
“莎草纸”不是真正的纸
概念辨析
造纸术外传示意图
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1)技术层面: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堪称革命性的转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出版。
(2)文化普及层面:书籍成本大大降低,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大众化,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3)文化交流层面:各类书籍,特别是翻译书籍等,促进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交流。
思考点
三、图书馆的成长
任务:古今中外,图书馆在保存古遗、服务公众方面作用突出。阅读教材第三目,梳理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①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图书馆是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书籍(泥版书)最齐全图书馆;
②中世纪的修道院、大教堂和
大学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保存了古典时期的文化遗产;
④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公共图书馆
⑤1909年,清政府筹建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
③中国古代朝廷设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除了官藏外,私家藏书也随着私学出现而发展,如明朝的天一阁。
古代 近现代
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天一阁图书馆
美国国会图书馆
基础
落实
公共图书馆是指由政府建立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
公共图书馆
概念阐释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任务:国际博物馆协会把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确定活动主题。博物馆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各领域知识。阅读教材第四目,梳理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①前290年前后,亚历山大城的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②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是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建立的南通博物苑;
⑤1925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1959年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200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组建。
③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都建于这一时期。
博物馆 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 的知识。
全方位
各领域
阿什莫林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
卢浮宫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基础
落实
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区别
图书馆是以保存图书等文化典籍为主的文化设施。博物馆是以收藏、展示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为主的普及自然、文化知识的文化设施,分为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
概念辨析
材料一 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修订)律令,韩信申(申明)军法,张苍为(制立)章程,叔孙通定(确定)礼仪,则文学彬彬(德才兼备)稍进(进用),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胶西人)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申不害、商鞅),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通“缵”,继承)其职。 ——《史记·太史公自序》
作用:司马迁父子世代为史官,搜集和整理各种原始史料,搜集并记录秦朝毁坏的各种古籍及先秦诸子百家经典等,写成《史记》。可见,《史记》等图书对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作出重要贡献。
合作
探究
以《史记》为例,指出图书在文化传承方面所起的作用。
材料二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该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公益性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责。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又把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确定活动主题。
特征:国家兴办;突出公益性。
作用:①文物建设:实现了文物的收集、整理,积极开发文物价值,促进文化传承。②文物保护:较高的文物保护、修复及安保等,使文物得以世代传承。③文物交流:向公众开放,向全球开放,促进文化共享和交流;凸显文物教育功能,增强文化认同等。
合作
探究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博物馆的特征及作用。
文化传承的其他载体
(1)传说和史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最初以口头传说和史诗的形式出现。
(2)文字。自从秦朝书同文以后,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书写方式有所变化,但是字形基本没变,使我们看古代典籍毫无障碍,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3)语言。各朝代语言类型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新中国普通话的推广使语言交流更加方便,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4)服饰。服饰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5)建筑。建筑是区别不同文化的典型特征。我们从现存的历史古建筑中能够直观地品味那个年代的精神风貌,看到辉煌灿烂的文化。
(6)宗教。儒学、道教、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7)节日。重要节日是凝聚民心、提升国家荣誉感最有效的方式。春节、端午、重阳、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担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
(8)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方式、内容、规模、效果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官藏、私藏)—近代(京师图书馆)—现代(国家图书馆)
西方:亚述巴尼拔图书馆—修道院、大教堂、大学图书馆—近代公共图书馆
中国造纸术—中国雕版印刷、胶泥活字—德国谷登堡金属活字印刷
中国:古代(官学、私学)—近代(大学)—现代(新中国成立后)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留学教育
印刷书的诞生
翻译活动的开展
图书馆的成长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西方:古希腊—近代(法、德、美)
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印刷书极大地推进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传播先进文化
—促进异域文化交流
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
中国:南通、故宫等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
西方:亚历山大博学园—阿什莫林、大英、卢浮宫等博物馆
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各领域知识。
其他:文字、语言、服饰、建筑等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