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专项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23-24四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延伸阅读。
日出
①天刚破晓,淡青色的天空上还镶着几颗稀落的残星。大地朦朦胧胧的,如同笼罩着一层银灰色的轻纱。这时,万籁俱寂,只听见远处传来几声鸡鸣。 一会儿,东方出现了一丝白色,慢慢地扩展开来,泛起一片鱼肚白;大地也渐渐光亮起来,远山、树影、村舍依稀可见。霎时,白色变成微红,深红,天际就像铺上了一层红色的锦缎,似乎在向人们宣告:太阳就要出来了。
②蓦地,太阳冒出了地平线, 一弯,半圆,最后终于露出了整个笑脸。此刻,霞光万道,将 半个天空都染得通红;广阔的大地也涂了一层鲜红的油彩,片片翠绿的树叶泛着耀眼的红 光,在晨风中不停地摆动,宛如孔雀开屏时的绚烂。出林的鸟儿欢叫着,披着一身红霞,在天空中展翅翱翔。寂静的村舍也醒来了,人们开始晨炊。红光、村舍、袅袅炊烟,组成一幅诗意盎然的图画。
③太阳离开了地平线,红彤彤的,仿佛一盏光彩夺目的玛瑙盘,缓缓地向上移动着,移动 着;万里长空,红光弥漫,尽染无余;那轻舒漫卷的云朵儿,好似身着红装的少女在那儿起舞哩!
④啊,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
(1)出乎意料;突然。( )
(2)一切声音都停息了,形容四周非常寂静。( )
2.短文按 顺序,记录了 的全过程。
3.日出时先是东方的天空泛起一片 ,接着变成 ,然后霞光万道,半个天空都染得 ,最后万里长空 。
4.日出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3-24四年级下·全国·单元测试)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九曲溪漂流(节选)
①但凡去过武夷山的朋友,回来后都会滔滔不绝地介绍九曲溪漂流之趣。当我也如愿踏上九曲溪的竹筏时,也立即沉醉其中,并被九曲溪特有的风光所震撼。
②九曲溪,顾名思义,九曲十八弯,因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游览而写出脍炙人口的《九曲棹歌》闻名于世。
③端坐竹筏,只觉两岸青山耸峙,其间一溪碧水穿谷绕峰而过,那些刚刚登临过的天游峰、虎啸岩、一线天等景区,全都倒映在九曲十八弯的溪水里,随风荡漾,扑朔迷离,如梦似幻,成就了一番特有的动静结合、山随水动的景致。再看两岸群山,有的虎跃龙腾,风骨刚健;有的雄踞一方,威武凛然;有的玉女插云,亭亭玉立;有的则直耸云霄,俯瞰群山。乘上小竹筏,船工们或轻点石岸,或用力撑篙,或干脆就收篙“偷懒”,但小小的竹筏依然随清波而流淌,飘飘然而前行。众多游客众多竹筏们自觉形成一线,时而迎着耸立的峭壁,冲过湍急的险滩;时而又折入深邃的峡谷,滑向澄碧的深潭。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抬头可观景色,低首可视清流,侧耳能闻水声,伸手可嬉浪花。那种悠然,那种闲情,那种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放逐心灵的感受油然生出。
④心随景动,景随舟移,我也由新奇兴奋转而沉静深思。
5.九曲溪因“ ”而得名。作者端坐竹筏,观赏一溪碧水和 ;顺水漂流,一路经过了 → → → 。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请你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短文通过写九曲溪的奇景和作者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3-24四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老师分享了一篇描写日落的文章,请你阅读并学习文章的表达。
海上日落
李运鼎
①夏天果然黑得很晚,登上游轮已经八点多了,太阳仍挂在西天迟迟不肯落下。这时的阳光虽然没有淡去的意思,却非常柔和。
②此时的峡湾如一幅幅动人的画卷,石岸和森林,木屋和航标,明暗对比下光感强烈。就在人们欣赏峡湾景色的时候,天光不知何时染上了一层酡色【注】,太阳被几缕云霞掩了半边,若隐若现,散发出一圈圈的光晕,直到与远处的蓝天晕化在一起,色彩过渡得十分自然完美。
③不一会儿,云霞与海水相接处的天际由橙黄渐变为朱红——那种十分动人的朱红噢!云霞下面有几道耀眼的光束射到海里,海水也被染红了,游轮劈开红色的海水,溅起激越的浪花,在逆光里折射出一串串儿七彩光环,像海面上燃放的一簇簇焰火。游轮绕过一个峡湾,天上云霞忽然散去,化成了一片片锦鳞,夕阳已经落在海面上,一晃一晃的,像腌制得很好的一枚鹅蛋黄,使人顿时有了亲切的味感。
④一道道霞光朱黄相间,横拽南北,洒脱而奔放,引起游客们一阵阵兴叹。一群群海鸥又一阵阵绕着游轮飞腾,似乎是怕游轮行进得太快,撞碎了那枚鹅蛋黄。“蛋黄”也感觉到游轮的速度,一眨眼跳到了海水里,只留下无数橙黄色的光芒。整个天宇下的景物都像被泼了一层朱色的油彩,亮晶晶的。
⑤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了下去,颜色由朱红变成了紫红,继而变成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远的天空,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这时海风大作,凉意袭人,观光平台上的游客早已散尽,只有天上的星斗和海里的航标灯交相辉映。
⑥目送最后一缕残红消失在一片暗蓝色的海水里,我这才依依不舍地走进电梯。
(选文有删改)
【注】酡(tuó)色:是一种浅红色,也叫妃色。
8.(词语理解)奇奇请你根据下面的解释从文中找出对应的四字词语写在括号里。
(1)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形容隐隐约约。( )
(2)形容(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 )
(3)形容非常留恋而舍不得分离。( )
9.(文章脉络)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描写了日落的景象,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帮妙妙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10.(信息提取)作者在描写日落时用到了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聪聪请你帮他找出来并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酡色→ →朱红→ → →紫红→ → 你发现文章中这些词语被用来表现 的变化。
11.(主旨情感)阅读文章第⑥段,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光包含了七种颜色,但文章中只描述了多种红色,如“酡色”“朱红”“紫红”等,这是因为其他颜色的光几乎被 (折射散射)掉了。(选词填空)
光线折射:指光线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阻碍而改变方向的现象。 光线散射:指光线遇到有尘埃的空气,由一点向四周散去,颜色变淡的现象。
实践任务 观察一次日落,并记录下时间,简单描述日落时的景象。 日落开始:18点10分 景象:天空像着了火一样, (ABB式的词语)的一片。 日落中:18点25分 景象:太阳躲进山谷里,像 只露出 (形状)的脸。 日落结尾:18点 分 景象:太阳像月牙形的 ,逐渐钻进了地平线。
四、(23-24四年级下·全国·单元测试)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登泰山观日出(节选)
①我没有在南天门停留。7点10分,我终于到达了日观峰。
②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东眺望着无际的群山,只见山峰之间白雾茫茫。大约过了七八分钟,东方天际出现了鱼肚白,是那么柔和,又是那么光洁。它不断地扩大,仿佛要淹没群山似的。它的底部则微露着淡红色,四周的云也发白了……
③我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一切。一会儿,那淡红色加深了,范围越来越大,把邻近的云也照得发亮。这时,东方的天空发红了,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红得最浓、最艳,好像燃烧着的大火正在蔓延扩大。就在这一刹那间,那红绸帷幕似的天边拉开了一角,出现了太阳的一条弧形的边,并且努力地上升着,变成一个半圆形,放着强烈的光,把周围的红绸帷幕撕得粉碎。我的眼睛被这强光刺激着,微微感到疼痛,可我仍然盯住它,就像怕它跑掉似的。那半圆形不断上升,越来越圆,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最后终于挣脱了地面。
④“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
13.下面的选项中描述日出前后天空颜色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
A.鱼肚白→淡红色→火红色 B.鱼肚白→火红色→淡红色
14.读一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填空。
①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把 比作 ,写出了太阳的形态特点。
②“不断”“越来越圆”“终于”这些词语体现了太阳上升过程中的 和太阳 。
15.判断对错。
①日出时太阳的形状变化顺序是:一条弧形的边→半圆形→火球。( )
②本文抓住日出前后天空颜色的变化和观看时的感受这两方面写了泰山的日出。( )
五、(23-24四年级下·全国·单元测试)做下面这篇阅读时,你觉得青海湖也很适合旅游,将它推荐给了甜甜。
迷人的青海湖
汤宏
①蒙蒙雨幕中,客车载着我们沿着湟水谷地西行,我们来到了久负盛名的青海湖。
②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日月山。山的东面村落密集,树木苍翠,阡陌纵横,庄稼繁茂;山的西面则是山峦起伏,绿原无际。雨过天晴,每一扇车窗都成了油画的画框。绵延几十公里的高山牧场,牛羊悠闲自得地吃草,连汽车的喇叭声也惊动不了它们。星罗棋布的毡房,似一朵朵硕大无比的蘑菇。天高云淡,远处,天和地连成一片……
③车再往前行驶,我怀疑自己走进了大型风光片里。青海湖烟波浩渺,上接蓝天,下连碧野,宛如一面晶莹的大明镜镶嵌在天地之间。沿湖有广阔的平原,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与碧绿的麦类、豆科作物交织在一起,满眼金碧辉煌,美不胜收。公路旁,我看到不少放蜂人的帐篷和蜂箱,白色帐篷在这金色的花海中,犹如点点白帆。
④我们来到一大片菜花地前稍作停留。全车的人欢呼着向路旁的羊群、牦牛群、花海奔去。浪漫的姑娘们坐卧在油菜花丛中,留下了张张倩影,全然不顾这地上刚下过雨。看旁人还在与牦牛、羊群“对话”,我和一位朋友赶紧跑到公路上留影。望不到头的大路告诉我,美景还在前方。
⑤车子沿着青海湖一直往前行驶。大家不由得慨叹,这湖泊真是浩瀚无边。原来,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古称西海或仙海,当地居民叫它“库库诺尔”或“错温布”,意思都是“青色的湖”。
⑥关于青海湖名字的由来,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听当地居民说,古来环湖居住着好几个少数民族,一些部落领头人因争权夺利,常挑起战事。一个蒙古族部落里出了一位名叫库库诺尔的英雄,他教育族人和邻族和睦相处。当邻族人遇到天灾或狼、豹的袭击,他就带领族人前去帮助。渐渐地,这里的蒙古族人和邻族人解除了仇隙,亲如一家。库库诺尔为民族团结四处奔波,最终积劳成疾死去了。上天知道他是个真正的英雄,封他为“团结之神”,由他掌管环湖人民的祸福。人们深受感动,于是把青海湖叫作“库库诺尔”,它成了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象征。
⑦啊,迷人的青海湖,美丽的祖国,祝福你!
(选文有删改)
16.请你按照游览顺序完成填空,梳理出文章中描写的景色。
17.请你仔细比较下面的原句和修改句,说说这样修改的好处。
原句 修改句
青海湖烟波浩渺,上接蓝天,下连碧野。 青海湖烟波浩渺,上接蓝天,下连碧野,宛如一面晶莹的大明镜镶嵌在天地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文章,你能体会出作者的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23-24四年级下·全国·单元测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非正式的公园
老舍
①齐鲁大学在济南的南关外,空气自然比城里的新鲜,这已得到成个公园的最要条件。花木多,又有了成个公园的资格。确是有许多人到那里玩,意思是拿它当作——非正式的公园。
②夏天,进了校门便看见一座绿楼,楼前一大片绿草地,楼的四围全是绿树,绿树的尖上浮着一两个山峰,因为绿树太密了,所以看不见树后的房子与山腰,使你猜不到绿荫后边还有什么。“爬山虎”的深绿肥大的叶一层一层的把楼盖满,只露着几个白边的窗户;每阵小风,使那层层的绿叶掀动,横着竖着都动得有规律,一片竖立的绿浪。
③往里走吧,沿着草地到了那绿荫深处。这里都是枫树,树下四条洁白的石凳,围着一片花池。花池里虽没有珍花异草,可是也有可观;况且往北有一条花径,全是小红玫瑰。花径的北端有两大片洋葵,深绿叶,浅红花;这两片花的后面又有一座楼,楼的高处,从绿槐的密叶的间隙里看到,有一个大时辰钟。
④往东西看,西边是一进校门便看见的那座楼的侧面与后面,与这座楼平行,花池东边还有一座;这两座楼的侧面山墙,也都是绿的。花径的南端是白石的礼堂,堂前开满了百日红,壁上也被绿蔓爬匀。那两座楼后,两大片草地,平坦,深绿,像张绿毯。这两块草地的南端,又有两座楼,四周围蔷薇作成短墙。设若你坐在石凳上,无论往哪边看,视线所及不是红花,便是绿叶。
⑤拐过礼堂,你看见南面的群山,绿的。山前的田,绿的。一个绿海,山是那些高的绿浪。礼堂的左右,东西两条绿径,树荫很密,几乎见不着阳光。顺着这绿径走,不论是往西往东,你看见些小的楼房,每处有个小花园。
⑥春天的花多,特别是丁香和玫瑰,但是绿得不到家。秋天的红叶美,可是草变黄了。冬天树叶落净,在园中便看见了山的大部分,又欠深远的意味。只有夏天,一切颜色消沉在绿的中间,由地上一直绿到树上浮着的绿山峰,成为以绿为主色的一景。
(选文有删改)
19.(标题理解)阅读文章第①段,具体说说“非正式的公园”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信息提取)阅读文章,梳理作者的游览路线以及对应的地点。
答题小技巧:关注方位词
21.(写作顺序)文章主要突出了齐鲁大学夏天“ ”的特点。描写的景物是随着作者的脚步不断变化的,这是运用了 (A.移步换景 B.景物变化)(填选项)的描写顺序。(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2.(段落作用)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23-24四年级下·浙江金华·课后作业)为了让大家深入了解这种写作方法,聪聪推荐了下面的文章,请你阅读学习。
茅兰沟小记
顾曾
①到过茅兰沟的人,无不对那里的风光_____________。它兼有泰山之雄、匡庐之奇、华山之险、黄山之特,天下山川之精华无不囊括其中。
②从嘉荫沿嘉逊公路北行百四十余里,弃车西行数百步,便来到了水击砾岩、幽谷回声的茅兰沟深谷。只见两岸山峰雄峙,森林蔽日,几乎峰峰都笔直上下,如斧削刀劈般突兀矗立。崖顶绿树丛生,阴森郁闭。山涧激流穿岩而泻,飞瀑深潭比肩继踵。仅从峭岩兀立的老虎口至双峰对峙的一线天间,不足千余公尺的距离内,便有老虎口、吊水崖、水帘洞、青石滩等瀑布八处;吊水湖、碧玉渊、仙女池、一线天、三阶潭等深峡奇谷、涧水潭渊十余处;石老妪(yù)、猴石山、鸽子崖等石景五处。景观景点之多,让人_____________。
③从吊水崖倾泻而下的茅兰瀑布,声震林野,一片水雾云霓(ní)。岩下的吊水湖水深盈丈,四周奇峰断崖矗立,湖面水波不兴,飞瀑平湖相映成趣。三阶潭四潭三瀑相连,飞流碧水相间,别有一番情致。阳光透过崖顶峰峦叠翠的林隙,倾洒在潭瀑之上,碧影斑驳,水雾迷蒙。
④从吊水崖沿湖南行,绕过湖湾后再跨过一处深谷,便来到了险峰深谷连迭(dié)的茅兰河断层。崖壁上的石上松,可算得树中英杰了。它们一株株从绝壁中破石而生,雄踞危岩石柱之上,根扎绝壁,生机不减。当我们汗淋淋地坐在仙女池旁的石滩上小憩时,忽见一群山鸽翩翩而至,隐匿崖壁之上。细心一瞧,只见崖壁上斑斑点点地布满了鸽子窝。原来,鸽子崖之名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群流连于山水岩壁上的鸽子而得。鸽子崖与仙女池之间的峭壁上,还有些大小不等的岩洞,洞穴中的石壁上,有数不清的蝙蝠聚集着,带给人一种奇险中的神秘。
⑤黄昏的茅兰沟,如火的夕阳,透彻、清亮,洒满在水波上,瀑布就变成火焰的峭壁,一场冲天大火在眼前翻卷、升腾、盘绕、幻化、闪耀……在灿烂的火焰里燃烧、欢呼,涛声仿佛是从火焰里传出的狂歌与浩叹。
⑥夕阳隐去,岚气骤起。在岚雾朦胧的归途中,一路泉瀑幽谷之声回响于山峦之间,潺潺萦绕,_____________。
(选文有删改)
23.(内容概括)阅读文章第②段,说说茅兰沟深谷有什么特点?
24.(写作顺序)文章是按 顺序来记叙游玩茅兰沟的过程的。作者依次游玩了茅兰沟深谷—— —— 。(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5.(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将下面的词语填入文章相应的横线上。(填选项)
A.不绝于耳 B.流连忘返 C. 叹为观止
26.新考法·情境化甜甜打算去茅兰瀑布和茅兰河断层旅游,请你结合文章内容,选择其中一个进行推荐。
旅游推荐卡
目的地 嘉荫县茅兰沟
旅游方式 自驾旅游
推荐景点: 推荐理由:
关注信息 游览路线、自然风光
八、(23-24四年级上·河南郑州·期末)阅读理解。
颐和园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墙和城里的白塔。
27.短文第①自然段写了长廊的 和 两个特点。
28.阅读第③自然段,这段话中,作者写了 、 、 、 、 、 、 、 这些景物,最详细写的是 ,它的特点是“ ”和“ ”。
29.读文章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有感受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都可以作批注。你如何理解短文第①、②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呢?请在文中作批注。
30.当读到“游船、画舫在湖面渐渐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一句时,许多同学认为“滑”字用得特别好,你赞同吗?为什么?写下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读完了《颐和园》片段,有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写出理由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蓦地 万籁俱寂 2.时间 日出 3.鱼肚白 微红 深红 红光弥漫 4.我的感受是日出景象可真壮观!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第②段,读句子“蓦地,太阳冒出了地平线, 一弯,半圆,最后终于露出了整个笑脸。”可知,句意为:突然,太阳冒出了地平线, 一弯,半圆,最后终于露出了整个笑脸。故句中的“蓦地”是突然,出乎意料的意思。
(2)第①段,读句子“这时,万籁俱寂,只听见远处传来几声鸡鸣。”可知,句意为:这时候,四周一片寂静,只听见远处传来几声鸡鸣。结合所学可知,“万籁俱寂”中的“俱”指全部的意思;“寂”指寂静。故“万籁俱寂”的意思是一切声音都停息了,形容四周非常寂静。
2.本题考查写作顺序和内容的概括。
由第①段“天刚破晓”“一会儿”,第②段“蓦地,太阳冒出了地平线, 一弯,半圆,最后终于露出了整个笑脸。此刻,霞光万道,将 半个天空都染得通红”,第③段“太阳离开了地平线,红彤彤的,仿佛一盏光彩夺目的玛瑙盘,缓缓地向上移动着,移动着”,第④段“啊,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可知,短文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①段“一会儿,东方出现了一丝白色,慢慢地扩展开来,泛起一片鱼肚白”“霎时,白色变成微红,深红,天际就像铺上了一层红色的锦缎”,第②段“此刻,霞光万道,将半个天空都染得通红”,第③段“万里长空,红光弥漫,尽染无余”可知,日出时先是东方的天空泛起一片鱼肚白,接着变成微红,深红,然后霞光万道,半个天空都染得通红,最后万里长空红光弥漫,尽染无余。
4.本题考查表达能力。
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如:
短文主要描写了从天刚破晓到太阳离开地平线的整个过程,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日出的过程很美,很震撼!
二、5.九曲十八弯 两岸青山 峭壁 险滩 峡谷 深潭 6.比喻 排比 雨滴有点落在屋檐上,有的洒在田野里,有的挂在树枝上,有的跟着溪流奔进大海。 7.表达了作者对可供自己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放逐心灵的九曲溪的喜爱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第②段,读句子“九曲溪,顾名思义,九曲十八弯”,第③段,读句子“端坐竹筏,只觉两岸青山耸峙”,“时而迎着耸立的峭壁,冲过湍急的险滩;时而又折入深邃的峡谷,滑向澄碧的深潭。”可知,九曲溪因“九曲十八弯”而得名。作者端坐竹筏,观赏一溪碧水和“两岸青山”;顺水漂流,一路经过了“峭壁、险滩、峡谷、深潭”。
6.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第③段,读画线句子可知,句子连用了四个“有的……”这种结构相同,内容相近的句式,可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同时将群山比作“虎、龙”可知运用了比喻;从“雄踞一方、亭亭玉立、俯瞰”这些词语中,可见作者将群山当作了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任选其二即可。
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个排比的句子即可。如:天上的云彩,有的像棉花糖,有的像骆驼,有的像羊群,有的像雪山。
7.本题考查思想感情的理解。
第①段,读句子“当我也如愿踏上九曲溪的竹筏时,也立即沉醉其中,并被九曲溪特有的风光所震撼。”到第③段乘竹筏随着碧水穿谷绕峰,欣赏两岸风光,再结合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句“那种悠然,那种闲情,那种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放逐心灵的感受油然而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九曲溪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8.若隐若现 交相辉映 依依不舍 9.(1)太阳的位置变化 (2)挂在西天迟迟不肯落下 (3)跳到了海水里 10.橙黄 朱黄相间 朱红 绯红 浅红 霞光颜色 11.体会到了作者在看完日落之后的满足与不舍,以及作者对日落的喜爱之情。 12.散射 红彤彤 娇羞的小姑娘 半圆状 40 小船
【解析】8.本题考查根据意思写词语。
此题考查根据所给内容匹配信息。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文章,找出对应的词语。
(1)从文中第②段的第二句话当中可以得知“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形容隐隐约约”对应的词语是“若隐若现。”
(2)从文中第⑤段的第二句话中可以得知“形容(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对应的词语是“交相辉映”。
(3)从文中第⑥段的第一句话中可以得知“形容非常留恋而舍不得分离”对应的词语是“依依不舍”。
9.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掌握。
阅读文章可知,作者描写了日落的过程,按照日落时太阳的位置变化顺序进行写作,由此可知第一空的答案;“被几缕云霞掩了半边”在文章第②段,因此第二空答案可定位至第②段之前,由第①段“太阳仍挂在西天迟迟不肯落下”可得第二空答案;“落在海面上”在文章第③段,因此第三空答案可定位至第③段之后,由第④段“一眨眼跳到了海水里”可得第三空答案。
10.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从第③段的句子“不一会儿,云霞与海水相接处的天际由橙黄渐变为朱红”可知第一空答案;
从第④段的句子“一道道霞光朱黄相间,横拽南北,洒脱而奔放,引起游客们一阵阵兴叹”可知第二空的内容;
从第⑤段的句子“颜色由朱红变成了紫红,继而变成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远的天空,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可知后面几空的答案,这些词语被用来表现霞光颜色的变化。
11.本题考查体会短文表达的感情。
阅读文章第⑥段,从“目送”“最 后一缕”“依依不舍”能够看出作者是等 到日落完全结束后才离开的,表现了作者对落日的留恋与不舍。结合文章,可以体会出作者十分喜爱日落景象。词语表现霞光颜色的变化。
1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结合词语意思。文章中只描述了多种红色,如“酡色”“朱红”“紫红”等,这是因为其他颜色的光几乎被向四周散去,颜色变淡了。故选“散射”。描述你看过的一次日落时的景象。
示例:形容“晚霞”的ABB式的词语有红艳艳、红彤彤、红通通 、光闪闪 、红彤彤 、金灿灿等。
18点25分,景象:太阳躲进山谷里,像贪玩的孩子只露出半圆状的脸。
18点42分,太阳像月牙形的镰刀,逐渐钻进了地平线。
四、13.A 14. 比喻 太阳 火球 艰辛 顽强的生命力 15.√ ×
【解析】13.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从第②自然段“东方天际出现了鱼肚白”“它的底部则微露着淡红色”和第③自然段“东方的天空发红了,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红得最浓、最艳,好像燃烧着的大火正在蔓延扩大。”可知,日出前后天空颜色变化是鱼肚白→淡红色→火红色。
故选A。
1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与句子的赏析。
①从第③自然段“那半圆形不断上升,越来越圆,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最后终于挣脱了地面。”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太阳”比作“火球”。
②从“不断”“越来越圆”“终于”这些词语可知,写了太阳上升的过程,让我们体会到这个过程并不是很快就能完成的,可见过程的艰辛,但是太阳没有放弃,生命力顽强。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①从“太阳的一条弧形的边,并且努力地上升着,变成一个半圆形、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可知,日出时太阳的形状变化顺序是:一条弧形的边→半圆形→火球。故此题判断为正确。
②结合短文内容可知,本文写了日出前后天空颜色变化“鱼肚白→淡红色→火红色”和日出时太阳的形状变化顺序“一条弧形的边→半圆形→火球”,故此题判断为错误。
五、16.(1)日月山 (2)沿湖平原 (3)菜花地 17.修改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青海湖比作一面晶莹的大明镜,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青海湖湖面平静明亮的特点。 18.体会到作者对青海湖景色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解析】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日月山。”可知作者先游览了日月山;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沿湖有广阔的平原,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与碧绿的麦类、豆科作物交织在一起,满眼金碧辉煌,美不胜收。”可知作者描写了沿湖平原;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句子“我们来到一大片菜花地前稍作停留。”可知作者描写了菜花地。
17.本题考查分析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结合所给原句和修改后的句子,修改后的句子增加了“宛如一面晶莹的大明镜镶嵌在天地之间。”,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青海湖比作一面晶莹的大明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青海湖湖面明亮、水平如镜的特点。
18.本题考查文章情感。
结合文章第⑦自然段句子“啊,迷人的青海湖,美丽的祖国,祝福你!”可知表达了作者对青海湖、对祖国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六、19.“非正式的公园”指的是齐鲁大学,因为它地处济南的南关外,空气新鲜,花木多,基本符合成为公园的条件,所以称它为“非正式的公园”。 20.
(1)进了校门 (2)一座绿楼 (3)绿荫深处 (4)往东西看 (5)拐过礼堂 (6)南面的群山 21.绿 A 22.①总结全文,点明热爱自然的主题;②将齐鲁大学的夏天与其他季节作对比,突出了夏天时齐鲁大学风景的独特,表现了作者对齐鲁大学夏季风光的喜爱之情。
【解析】19.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齐鲁大学在济南的南关外,空气自然比城里的新鲜,这已得到成个公园的最要条件。花木多,又有了成个公园的资格。确是有许多人到那里玩,意思是拿它当作——非正式的公园。”可知,题目中所谓的“非正式的公园”是指“齐鲁大学”。由于齐鲁大学位于济南的南关外,空气新鲜,得到成个花园的重要条件。同时,花木众多,又有了成个公园的资格,但齐鲁大学毕竟不是真正的公园,所以被称为“非正式的公园”。
20.
本题考查对关键信息的提取。
本题中,梳理路线和地点时重点关注表示方位和地点的词语。阅读文章可知,游览的过程体现在文章第②-⑤自然段,故按顺序从相关段落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即可。
从第②自然段中“进入校门便看见一座绿楼”可知第一空应填“进入校门”,第二空应填“一座绿楼”;
从第③自然段中“往里走吧,沿着草地到了那绿荫深处。”可知,第三空答案为“绿荫深处”;
从第④自然段中“往东西看,西边是一进校门便看见的那座楼的侧面与后面,与这座楼平行,花池东边还有一座”可知,第四空应填“往东西看”;
从第⑤自然段中“拐过礼堂,你看见南面的群山”可知,第五空应填“拐过礼堂”,第六空应填“南面的群山”。
21.
本题考查文章的描写顺序和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章可知,文章描写了“绿楼”“绿树”“绿荫”“群山”等事物,都凸显了齐鲁大学“绿”的特点;
由“进入校门”“往里走”“往东西看”“拐过礼堂”可知,作者的脚步是不断变化的,描绘的景物跟着作者的脚步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是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描写顺序,故选A。
22.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可知,该段在内容上收束全文,同时,作者分别分析了齐鲁大学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景色,反映出作者留心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另外,作者将三个季节与夏季进行对比,文中“只有”一词突出了齐鲁大学夏季绿色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齐鲁大学夏季风光的喜爱之情。
七、23.茅兰沟深谷山峰陡峭,景观景点多。 24.游览 茅兰瀑布 茅兰河断层 25.CBA 26.茅兰瀑布 茅兰瀑布声震林野,飞流碧水相间,别有一番情致,阳光倾洒在潭瀑之上,碧影斑驳,水雾迷蒙。
【解析】23.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第②段“只见两岸山峰雄峙,森林蔽日,几乎峰峰都笔直上下,如斧削刀劈般突兀矗立”可知茅兰沟深谷山峰陡峭;
从“瀑布八处”“深峡奇谷、涧水潭渊十余处”“石景五处”可知,茅兰沟深谷景观景点多。
24.本题考查短文的写作顺序。
结合短文第②段“从嘉荫沿嘉逊公路北行百四十余里,弃车西行数百步,便来到了水击砾岩、幽谷回声的茅兰沟深谷。”短文第③段“从吊水崖倾泻而下的茅兰瀑布,声震林野,一片水雾云霓。”短文第④段“从吊水崖沿湖南行,绕过湖湾后再跨过一处深谷,便来到了险峰深谷连迭的茅兰河断层。”可知,文章是按游览的顺序来记叙游玩茅兰沟的过程的。结合短文第③段“从吊水崖倾泻而下的茅兰瀑布,声震林野,一片水雾云霓。”和第④段“从吊水崖沿湖南行,绕过湖湾后再跨过一处深谷,便来到了险峰深谷连迭的茅兰河断层”可知,作者依次游玩了茅兰沟深谷——茅兰瀑布——茂兰河断层。
2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不绝于耳:指声音在耳边不断地响着。
B.流连忘返:指因留恋美好的景物或事物而舍不得离去。
C.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短文第①段是作者对茅兰沟风光的赞美,第一空应填写“叹为观止”故选C。短文第②段是写茅兰沟深谷景观景点众多,人们留恋美好景物而不舍得离去,第二空应填写“流连忘返”故选B。从短文第⑥段“泉瀑幽谷之声回”可知,第三空表现瀑布的声音在耳边不断回响,故选A。
26.本题考查介绍推荐。
在“茅兰瀑布和茅兰河断层”中,结合短文内容,选其中一个进行推荐即可。
示例:
推荐景点:茂兰河断层。
推荐理由:一株株松树根扎绝壁,破石而生,生机勃勃;一群群山鸽翩翩而至,隐匿崖壁之上;大小不等的岩洞中有数不清的蝙蝠聚集着,给人以奇险中的神秘之感。
八、27.长 美 28.树丛 屋顶 宫墙 昆明湖 游船 画舫 城墙 白塔 昆明湖 静 绿 29.批注1:表现出了长廊长的特点。
批注2:我好像已经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这样的佛香阁。 30.示例:我赞同。因为一个“滑”字仿佛让我看到游船、画舫在湖面轻轻行驶的样子,更显得昆明湖是那么的静。 31.示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第③自然段作者登上万寿山时看到的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作者用“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等词语,详细而有顺序的描述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2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理解能力。
结合选文第①自然段中“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从“一眼望不到头”和“有七百多米长”可知,此部分主要描写了长廊“长”的特点;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可知,此句主要描写了长廊很“美”。
28.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信息的提取。
结合选文第③自然段“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墙和城里的白塔。”可知,本段主要描写了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墙、白塔这些景物;
其中,描写最详细的部分,应当是“昆明湖”。从“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可知,本句将昆明湖的湖面比作一面镜子,形象写出了它“静”的特点;从“绿得像一块碧玉”可知,本句将湖水比作碧玉,生动描绘了湖水“绿”的特点。
29.本题考查作批注。
阅读文章时,一边阅读一边作批注是很好的阅读方法。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体会深刻的地方……随时可以作批注。注意,“批注”时应注意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本题作批注的角度不限,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
批注1:本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充分说明了长廊长的特点。
批注2:这座建筑为什么要建在半山腰上呢?
30.本题考查对关键字的理解分析。
本题中,对有的同学认为“滑”字的用得好这一说法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赞同”或“不赞同”),然后结合词语含义、对句子的理解等进行阐述理由。
示例:我赞同。“滑”本义是“光溜,不粗涩”,也有“在光溜的物体表面上溜动”之意。结合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渐渐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可知,这句话是指游船、画舫在湖面行驶得非常缓慢,同时也衬托了湖面非常平静。
31.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作答本题,需要结合选文内容,从中选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并简单阐述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第①自然段作者描写长廊的部分。作者首先抓住长廊“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由内而外地详细介绍了长廊的美景,这样描写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