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22. 小毛虫(第1课时)
教材分析
《小毛虫》是一篇内容简单、充满正能量的童话。本文讲述了一只“可怜而笨拙”的小毛虫经过自己的努力从结茧到破茧羽化成蝶的经历,充满了人文气息和童趣。课文借助前后鲜甲的对比以及小毛虫内心的独白,刻画了一只心怀美好、乐观、坚毅的小书虫。教学中要利用文本,请学生想象画面,在读、说、演中借助相关词句的提示将故事讲完整。
学情分析
首先经过了一年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童话故事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关于“改变”的话题,对二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较难,但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故事中体会蕴含的道理,这就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词语的理解方面,通过近两年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初步认识到理解词语有很多方法,联系上下文是最常见的方法。本课继续贯彻课标要求,多方面训练孩子理解词语,掌握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并在反复运用中,真正达到理解运用并重。最后部编教材—直在渗透有关“借助提示讲故事”的训练,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进行了有意识的安排,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讲故事容易出现偏题、遗漏的现象,因此低年级学生需要在提示的作用下完整的讲故事。
素养分析
文化自信:具有“唯有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才能感受生活的快乐和美好”的信念。 语言运用:能正确流利地讲述自己的想象。 思维能力:能借助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讲故事。 审美创造:感受小毛虫的努力,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美好的故事。
教学重点
随文识字,掌握生字的正确书写。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朗读指导,初步了解语言表达的特点,积累词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观赏交流:展示蝴蝶图片,学生交流在大自然中见过的蝴蝶。 2.我知道:展示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图,介绍蝴蝶小时候的样子就是毛毛虫。 3.板书课题:小毛虫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要求 (1)听范读录音,感受语气和情感。 (2)自由朗读,遇到不会读的生字多读几遍,借助拼音熟练掌握。 (3)标出本课要学习的生字词。 (4)标出自然段。 2.思考交流: 阅读后,你想知道什么?提出来与同桌交流。 3.教师出示本课生字词,要求学生读准确。 去掉拼音后指名学生进行朗读,纠正错误。 (三)书写指导 1.展示生字,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分辨生字都是什么结构的。 上下结构:整 怎 左右结构:抽 纺 织 编 消 半包围结构:布 3.生字具体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组词训练。 (1)整:部首为“攵”。“束”和“攵”居竖中线两侧,“正”居下居中。注意捺变成点。 (2)抽:部首为“扌”。“扌”顶部比右边高,底部比右边低。与“油”“细”“迪”进行辨别。 (3)带“纟”的字跟丝线、纺织、布匹有关:“纺”“织”“编”。 纺:左右两边顶部齐平,“方”底部略低。与“仿”“防”“房”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字是部首加“方”。 织:左边顶部比右边高。引导学生用“织”字造句,增强理解运用。 编:左右两边顶部齐平,“扁”底部低。 (4)怎:部首为“心”。“心”居下居中。与“作”进行比较。 (5)布:部首为“巾”。最后一竖压在竖中线上。注意撇在左半边部分起笔 (6)消:部首为“氵”。“氵”顶部低于右边, 底部高于右边。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带“氵”的字吗? 学生举手进行回答。 4.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写一写带有生字的词语,巡堂检查,及时指出书写时的问题。 (四)再读课文,初知文意 1.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读准,并要带有感情。 2.交流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举手回答。 (1)文中向我们介绍了一条怎样的小毛虫?后来,它又变成了一只怎样的蝴蝶呢?用笔把相关的词语画出来。 (2)我喜欢毛毛虫的哪一点?找出句子读一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课内复述时,指导学生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忆与复述。由此,学生能进一步理清思路,加深认识,便于进行个性化的复述。 不足之处:复述时,学生没有展开丰富的想象,没有用提示语指导孩子们适时添加小毛虫的动作、语言、神态,以致人物形象不够鲜明、可爱。 教学建议:理解“生机勃勃”“色彩斑斓”“尽心竭力”“与世隔绝”时,除了用上图片展示理解,还可以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换词体会等方法来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