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5.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第1课时)
教材分析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儿童诗。全诗立足儿童视角,跟随儿童的步伐去寻找雷锋的足迹。作者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小溪、小路的对话将雷锋故事娓娓道来,故事中蕴藏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全诗以问答的形式展开,第一、三小节提问,第二、四小节回答,且句式相同,句末押韵,第五小节直接回答诗题,点明主题。全诗语言极具现代诗的特点一优美而富有韵律,且内容简洁明了又暗藏画面,给读者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去想象画面中的故事一雷锋“冒细雨抱小孩”“踏荆棘背大娘”。
学情分析
学生在教师指导学习的基础上采用“朗读法” “练习法” “小组合作法”等来学,充分领会雷锋精神,学做生活中的“活雷锋”。
素养分析
文化自信:让学生了解雷锋的奉献精神,学习雷锋的精神 语言运用: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认读生字,会写生字 思维能力:理清文章脉络,体会雷锋的足迹 审美创造:欣赏雷锋的魅力,学习雷锋好榜样
教学重点
随文识字词,初步了解诗意。
教学难点
读懂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人物激趣:展示雷锋的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老师:你知不知道这个人是谁,有没有听说过他的故事? 2.了解雷锋:展示雷锋的介绍和漫画图片(板书:雷锋叔叔)。 3.揭示课题: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思考:为什么要寻找雷锋叔叔呢?本文描述的雷锋叔叔是怎样的人呢? 二、朗读识字 1.朗读欣赏: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本文情感。 2.我会读:认识字词。 指名学生对课件中的字词进行初步阅读,纠正错误,再要求全班学生进行齐读。 3.形声识字。 教师以“泞”作为例子进行讲解,明确形旁是表义(有水),声旁是表音(读“宁”)。 4.我会填:练习形声字。学生自由回答“泞”“背”的形旁和声旁,注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想一想还知道哪些形声字。 5.组合识字。 教师以“辩”“瓣”“辨”三个字为例子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找一找三个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可进行组词如:辨别,豆瓣,辨认等,便于学生理解。 重点:认清字形的区别。 6.语境识字: 将生字代入不同的应用语境中,讲解词义: 迈:年迈、迈步、迈开 需:需要、需求、急需 献:奉献、贡献、献给 7.我会读:展示词语表的生词,要求全班齐声朗读,加深印象,对读错的词语进行纠正。 8.理解词义:出示“足迹”和“泥泞”的解释。 9.我知道:这首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带领我们寻找雷锋的足迹,了解雷锋的先进事迹,号召我们向雷锋学习。 目的: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三、指导书写 1.会观察:要求学生观察结构特点,找一找下列字有什么共同点: 锋、昨、洒、温、暖——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我会写:要求学生默读本课生词,找一找有哪些字偏旁相同,以此引入书写规范的学习。 (1)“暖”与“昨”:两字部首皆为日。 暖:左边是“日”字,有太阳才温暖。注意右边不是“爱” 字。 昨:“日”要写在左半部的中间。 (2)“锋”字部首为“钅”。书写时注意“丰”字是三横,金字旁最后一笔是“竖提”。 (3)“温”与“洒”:两字部首皆为“氵”。 温:下面是“皿”字要写得扁平宽大,托住上面。 洒:注意观察描红,书写时注意左右结构的大小。 3.要求学生观察结构特点,找一找下列字有什么共同点: 冒、留、弯、背——上下结构,上宽下窄 (1)冒:部首为“冂”。上面的两笔写在中间,两边不靠。下面的两横靠左。 (2)留:部首为“田”。上半部分略宽,要写得紧凑些。“田”字扁平。注意不要漏掉点。 (3)弯:部首为“弓”。上面的两点是“八字点”,分别向左和向右。可以与“变”的字形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印象。 (4)背:部首为“月”。上面要写得紧凑些,不能分得太远。“背”字的第一笔是“竖”。 四、拓展延伸 1.我会唱:跟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体会雷锋同志的感人事迹。 2.故事分享:分享雷锋叔叔的小故事,进一步了解课本人物,让学生自由回答三个小故事中哪些细节最能体现雷锋的精神。 (1)见缝插针,看书学习。 (2)生活节俭。 (3)主动积极做好事。
板书设计
5.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如何把一个画面用自己的话说完整、说详细,是一个难点,教师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把动作想具体”的方法,让学生活用方法,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不足之处: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雷锋精神”,仅凭一篇课文远远不够,我没有做到让“雷锋精神”走近生活,走近我们身边。用身边点滴小事的例子启发学生,效果可能比预期要好。 教学建议:本课是一首儿童诗,语言优美、富有韵律,读来朗朗上口,且本诗采用问答的形式呈现,特点突出。教学时应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律感、节奏感,读好课文有问有答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