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5.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第2课时)
教材分析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儿童诗。全诗立足儿童视角,跟随儿童的步伐去寻找雷锋的足迹。作者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小溪、小路的对话将雷锋故事娓娓道来,故事中蕴藏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全诗以问答的形式展开,第一、三小节提问,第二、四小节回答,且句式相同,句末押韵,第五小节直接回答诗题,点明主题。全诗语言极具现代诗的特点一优美而富有韵律,且内容简洁明了又暗藏画面,给读者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去想象画面中的故事一雷锋“冒细雨抱小孩”“踏荆棘背大娘”。
学情分析
学生在教师指导学习的基础上采用“朗读法” “练习法” “小组合作法”等来学,充分领会雷锋精神,学做生活中的“活雷锋”。
素养分析
文化自信:熟读生字,会写生字 语言运用:感受到了雷锋叔叔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的精神 思维能力:放飞思想,去小路上寻找雷锋的足迹 审美创造:找到身边的雷锋,向雷锋学习
教学重点
朗读并理解诗歌内容,感受雷锋叔叔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和影响力。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中的呼唤、寻找雷锋叔叔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会认:教师指名学生读出红色字的拼音,完成后全班齐声朗读词语。 2.我会读:复习上节课所学会写字和词语表。 3.回顾大意:本文通过问答的形式,带领我们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乘着温暖的春风”,去寻找雷锋的足迹,了解雷锋的先进事迹,号召我们学习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雷锋精神。 目的: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大意,便于接下来的学习。 二、再读课文 1.我知道: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到哪里去寻找雷锋叔叔。 板书:长长的小溪 弯弯的小路 出示:课文相关片段 (1)思考:雷锋还可能去哪里?为什么?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学生举手回答。 (2)学生分组讨论:雷锋叔叔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这样评价他? 三、品读诗句 1.指导朗读:指导学生朗读诗句,注意停顿和疑问的语气以及出现在文中的关键词语。 师:注意朗读节奏的划分。 (1)沿着/长长的/小溪, 寻找/雷锋的/足迹。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你在哪里? (2)小溪说: 昨天,他/曾路过这里, 抱着/迷路的/孩子, 冒着/蒙蒙的/细雨。 瞧,那泥泞/路上的/脚窝, 就是/他留下的/足迹。 (3)顺着/弯弯的/小路, 寻找/雷锋的/足迹。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你/在哪里?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什么词代替“顺着”? 重点:学会词语搭配——沿着长长的小溪;顺着弯弯的小路。 师:请一位同学根据课文中的这两个例子进行造句。 (4)小路说: 昨天,他/曾路过/这里, 背着/年迈的/大娘, 踏着/路上的/荆棘。 瞧,那花瓣上/晶莹的/露珠, 就是/他洒下的/汗滴。 教师指出本节关键词语“年迈”“荆棘”“晶莹”,指名学生回答词语含义,后展示课件中相应图片。 教师指出本节关键词语“年迈”“荆棘”“晶莹”,指名学生回答词语含义,后展示课件中相应图片。 年迈:年级老。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小灌木。文中指雷锋做好事时付出的艰辛。 晶莹:光亮而透明。 2.我知道:全班齐读课文内容,分析段落。 重点:四个小节中第1节和3节为问句,第2节和第4节是对其的回答。 3.思考交流:指名学生有感情地阅读最后一节,请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感悟。 师:孩子们找到雷锋叔叔了吗?从哪可以看出没有找到?作者表达了什么? 重点:四处寻觅——说明做好事不留名;哪里有乐于助人的人,哪里就有活着的“雷锋”表达了作者希望献爱心成为一种处处存在的行为。 四、拓展延伸 1.读名人名言。 (1)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2)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2.观看视频:教师播放视频,鼓励学生谈谈不同的体会:生活处处有真情,多做公益学雷锋等。 3.我会填:观察图片,指名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填空:乘着温暖的春风,我们四处寻觅。啊,终于找到了雷锋。他(们)正在(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如何把一个画面用自己的话说完整、说详细,是一个难点,教师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把动作想具体”的方法,让学生活用方法,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不足之处: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雷锋精神”,仅凭一篇课文远远不够,我没有做到让“雷锋精神”走近生活,走近我们身边。用身边点滴小事的例子启发学生,效果可能比预期要好。 教学建议:本课是一首儿童诗,语言优美、富有韵律,读来朗朗上口,且本诗采用问答的形式呈现,特点突出。教学时应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律感、节奏感,读好课文有问有答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