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6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6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6 15:2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
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古希腊: 雅典-民主政治
斯巴达-寡头政治
古罗马:共和国时期-贵族寡头制
帝国时期-君主独裁
公元前3000多年
上古时期(奴隶社会)
法国:等级君主制
英国:议会君主制
公元476年
中古时期(封建社会)
1500年
近代以来
资本主义社会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联邦共和制
法国:议会共和制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中古欧洲
的封建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课程标准】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目录
从专制走向民主 从人治走向法治
从直接民主走向间接民主
PART 01
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的演进
1453年
东罗马帝国
(拜占庭帝国)
罗马共和国
476年
西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
前323年
395年
前509年
前27年
爱琴文明
荷马时代
古风时代
古典时代
希腊化时代
前2000-前12世纪
前12世纪
前8世纪
前6世纪
前4世纪
前2世纪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黑暗时代
城邦形成
鼎盛时期
衰落与广泛传播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希腊......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在希腊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只有连绵不绝的山脉,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把农村隔成了互不相连的小块。......许多城邦就是这样形成的,相对隔绝且极其独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城邦国家的形成
条件:环海多山多岛
含义:城邦也叫“城市国家”,是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范围: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代表:雅典和斯巴达 
特点:①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②彼此独立,但文化上保持认同; ③民主制度比较发达; ④商品经济发达; ⑤思想文化繁荣
时间:公元前8—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国家发展起来。
特点:城邦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其制度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但各城邦之间实行的制度千差万别。
类型 权利分配 相同点
君主制 君主个人专制,公民权较少。
僭主制 非法取得个人独裁,公民有一定权力
贵族制 贵族掌握政权,公民权较少。
寡头制 少数贵族掌权,公民权较少。
民主制 公民掌权,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城邦公民
或多或少
享有政治
权利
以一人之统治为君主政体,少数人之统治为贵族政体,多数人之统治为民主政体。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雅典:是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手中,但其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
2、雅典
权力机构 产生方式 主要职责或说明
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
议事会
官员
陪审法庭 (主要司法机关)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由选举产生
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
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
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
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
从公民中抽签产生,陪审员全体达6000人之众
希腊城邦 居民分为
权力与义务 参与统治(成年男性公民),占有土地,参加文体活动,参军打仗 外邦人是自由人,但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隶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
公民与非公民关系 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
公民
(统治者)
奴隶
外邦人
非公民
(被统治者)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2、雅典
(1)公民
(2)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梭伦:古希腊民主政治之父
克里斯提尼推动民主
政治发展
陶片放逐法
伯里克利
“黄金时代”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妇女儿童
农业生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商业贸易
民主政治
海洋文明
大河文明
社会稳定安土重迁
自由流动
公平交易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2、雅典
(3)雅典民主产生的条件
①(地理)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
②(经济)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
③(政治)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贵族制取代君主制;
④(文化)人文主义思想的盛行;
⑤(其他)仁人志士的努力。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物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的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雅典法律规定,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
——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4)雅典民主
政治的特点
直接民主
公民意识
法律至上
人民主权
自由的要领是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我们的确实可以被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伯里克利
轮番而治
集体领导
在公民大会上,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他代写上阿利斯提德自己的姓名投上票柜,阿利斯提德哭笑不得问为什么要放逐他。那个人回答道: “不为什么,我甚至都不认识这个人;但到处都称呼他为正义之士,我实在听烦了。”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地米斯托克利告诉阿里斯提德说,他的目的是烧毁希腊联军的海军基地,因为这样一来雅典就是最强大的,并将成为各城邦的霸主。阿里斯提德……说这种做法得利无以复加,而失义亦莫之为甚!雅典人听到这番话就吩咐地米斯托克利放弃他的意见。人民是如此的热爱正义,而阿里斯提德是如此忠诚于人民。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雅典居民比例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2、雅典
(5)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评价)
公民拥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提高参政积极性
有利于正确决策,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
易形成多数人暴政,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民主范围小
进步性:开创民主政治先河,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斯巴达:是希腊城邦国家中寡头政治的代表。
权力机构 产生方式 主要职责或说明
公民大会
国王
长老会
监察官
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实际权力有限
垄断军事统帅权
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
(斯巴达的)君王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长老职位本身是对德性的一种奖励),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 ——亚里士多德
3、斯巴达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寡头政治(oligarchy)是一种政治形式,一小撮特权阶级掌握大部分甚至全部权力。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世袭继承
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
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
实际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最高权力机关 公民大会附属机构 司法机关
名义最高权力机关 实际最高权力机关 审判机关
思考:同样地理环境下,雅典和斯巴达的政治制度类型为何不同?
决策事务
法律
成年男性
公民
人民主权
服务大会,日常管理,监督任免
抽签选举
审理案件
抽签选举
轮番而治
人民主权
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民主
决策
成年男性公民
人民主权
拟定一切国家大事
最高司法机关
贵族
世袭
主持审判
全体公民中选举
任期制
维护少数奴隶主利益
政治制度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并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卡米卢斯
权力机构 产生方式 主要职责或说明
执政官 政府最高职务
元老院 权力中心
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
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
有两人,一年一任
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
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
终身任职
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但其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
贵族共和政体,带有
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1、罗马共和国
约公元前500年,罗马……开始成为独立城邦。最初国王拥有帝权,…后来,君主政体被废除,贵族成为社会统治者。从前由国王掌握的帝权这时转到两名执政官手中;执政官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总是由贵族担任;元老院是主要立法机关,也是贵族团体,甚至在接纳若干平民后其性质仍然不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
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寡头,一定的权力制约
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当选
贵族
保民官:古罗马时期维护平民利益的一种特殊官职。保民官从平民会议中选出,最初为2人,后来增加到10人。保民官人身不受侵犯,享有一种特殊权利——否决权。保民官其权力之大甚至可以否决罗马元老院的决议。除独裁官外,对其他任何高级长官的决定,只要违背平民利益,均有权予以否决。但其权力只限于罗马的城区和近郊。保民官在罗马共和国时代的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曾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到帝国时代,它已形同虚设。
罗马共和国
执政官
元老院
公民大会
建议、协调、监督
主持会议、卸任入院
否决大会决定的权力
主持会议
宣战权、审判权
君主制
民主制
贵族制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共和政体是三个因素的融合,即君主因素、贵族因素和民主因素,是一种典型的混合政体,而且是一种浓厚的贵族寡头政体。
“罗马共和国的混合政体所具有的政治优势,正是它能快速扩张的关键。”
——波里比阿
权力机构 产生方式 职责
雅典 公民大会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议事会 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官员由选举产生 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
陪审法庭 抽签产生 主要司法机关
斯巴达 公民大会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
国王 世袭继承 垄断军事统帅权
长老会 仅30人,且终身任职 实际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监察官 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 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
罗马 共和国 执政官 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 有两人,一年一任 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
元老院 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 终身任职 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但其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
公民大会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雅典、斯巴达、罗马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①参与国家政权管理的都是公民。
②公民都由成年男子组成。
③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④部分官员由选举产生,且有任期。
本质:都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
①国家政体不同:雅典为民主制;斯巴达是寡头制;罗马共和国是共和制。
②公民大会的权力有所不同。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2、罗马帝国:君主独裁统治
元首制实际上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皇帝(元首)掌握国家大权,即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其。
屋大维……首先用慷慨的赏赐笼络军队,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塔西佗《编年史》
连任执政官,并与BC19年成为终身执政官。
终身保民官。
凯旋后获“统帅”尊称,统摄军队,是其掌握一切大权的关键。
荣膺首席元老,元老院成为其御用机构。
元老院授予其“奥古斯都”称号(拉丁文意为“神圣”、“至尊”),此年为元首制正式开始之年。
BC32—BC23
BC30
BC29
BC28
BC27
屋大维
独裁之路
戴克里先(284—305)在位时期,彻底抛弃共和外衣,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
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在政治制度上有何不同?
建立: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崩溃,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形成君主统治。
特点:皇帝(元首)掌握国家权力,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法官;
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
①政体不同: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共和制,而罗马帝国是君主制,君主集元老院、执政官和公民大会职权于一身。
②公民权不同:共和国时期授予的公民权数量有限,而帝国时期则扩大了公民权的授予范围,从而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罗马共和国)执政官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为了防止专制独裁,执政官一年一任,两位执政官拥有同等权力,具有协议性质,彼此具有否决权。每逢危机发生时,两位执政官通过协商或由抽签决定其中一人作为独裁官,全权解决处理危机事件,称为狄克推多。独裁官拥有最高统制权,但在危机结束后即卸职,任职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
——施治生《古代民主与管理》
最高官员选举产生
任期制
权力制衡
协商制度
知识拓展
雅典民主政治的 表现 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
抽签任职,轮番执政
人民主权
五百人会议规定的任期
五百人会议按公民人数分配名额
公民大会中的辩论行为
法律至上
权力制约
古希腊、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借鉴意义?
现代选举制的起源
近代以来主权在民思想的开端
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下任期制的渊源
比例代表制的开始
近代西方议会制的雏形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权分立
知识拓展
罗马帝国的崩溃
奴隶制危机
3世纪危机
292年戴克里先“四帝共治”
395年
罗马帝国分裂
西罗马帝国(395—476)
东罗马帝国(395—1453)
奴隶制经济危机;政治混乱,行省离心倾向严重;各地人民起义;以蛮制蛮养虎为患;蛮族入侵。
罗马帝国
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
西欧进入中世纪封建社会
PART 02
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蛮族国家建立,法兰克王国最大
8世纪建立查理曼帝国
公元843年,查理曼帝国分裂
法兰西
德意志
意大利
◎查理大帝
1、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出现
中古时期
(欧洲中世纪史)
(1)基本特征:封君、封臣
查理曼帝国下得到采邑的大贵族和大地主成为公侯伯子男爵,都是皇帝或国王的臣下。这些人又把自己的采邑分封给小贵族,如骑士、乡间的绅士。这些采邑的面积大至一个郡,小至一个村,围绕着采邑,组成了各级贵族的领主附庸网络。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背景:①自然经济和社会动荡的产物;
②公元8世纪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内容:
◆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
◆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
◆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
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
材料:封君封臣仅限于互相宣誓的两个个体之间,双方以契约约束了彼此的关系:一方面,封臣不尽义务不得享受权利;另一方面,王侯超权索取,封臣也可以反抗。
——《世界历史读本》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严格
封建领主之间相对独立,王权有限
具有契约意识,承担双向权利与义务
以土地封赐为纽带,以兵役为义务
影响:
①国王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
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
统治阶级。具备了王权统一和强化的合理性和
可能性。
②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
权力(行政、司法特权),政治上出现了不同
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特征
2、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2)重要特征: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政教合作)。
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
丕平献土
查理大帝加冕
"丕平献土" :753年,伦巴第人再次威胁罗马,新教皇斯蒂芬二世冒着风雪,翻过阿尔卑斯山脉前往法国,亲往基尔西向丕平求援,亲自为丕平涂圣油、加冕,并当众宣布今后禁止任何人从非加洛林家族中选立国王,违者将受到剥夺神职、逐出教门的处罚。作为回报,在754和756年,丕平两次出兵意大利打败伦巴第人,将夺得的拉文那到罗马之间的"五城区"赠给教皇。此事件就是被基督教世界称颂了千余年的"丕平献土",从此在意大利的中部,一个政教合一的教皇国存在了1100多年。
矮子丕平与罗马教廷的结合,是当时最有实力者与最有名望者的结合,是新兴军事霸主与传统精神权威的结合,从而在当时纷繁错乱的欧洲政治秩序中脱颖而出。日耳曼蛮族文化与罗马基督教文化的结合,构成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底色。
卡诺莎之辱
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王权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政教冲突)--卡诺莎之辱
中古中后期,封建制度渐趋瓦解,城市复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力量增强,王权加强,王权与教权的矛盾冲突加剧,国王越来越需要更多力量的支持,在此情况下,召开等级代表会议(如法国三级会议、英国议会等)成为西欧各国国王争取支持的手段。
特征
(1)法国——等级君主制(强化王权)
时间:14世纪初
背景: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
标志:召开由教士、贵族、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
意义:①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
阶段。②进一步强化王权。③为近代议会民主提供借鉴。
腓力四世,绰号“美男子”
三级会议
3、中古西欧的典型国家
发展:16世纪以后,专制王权加强,君权达到顶峰,三级会议已经形同虚设,权力被削弱,沦为王权征税和扩张的工具。然而,三级会议所代表的原则后来证明比君主制更有生命力,更有前途。它在中世纪短暂的存在,为近代议会民主埋下了伏笔。1789年,路易十六召开了最后一次三级会议,这次会议导致了法国大革命。
大宪章从头至尾给人一种暗示:这个文件是个法律 ,它居于国王之上 ,连国王也不得违反。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宪章成为永久的见证,证明王权并不是至高无上的。 ——丘吉尔《英语民族史》
①开始形成:《大宪章》的签署(1215年)
3、中古西欧的典型国家
(2)英国——议会君主制(限制王权)
约翰签署《大宪章》
材料一:(39)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41)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
—周一良、吴于廣总主编,郭守田主编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中古部分》
材料二: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Nation)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 —— 恩格斯
背景:英王约翰内外政策失败(随意征税),遭到贵族、骑士、市民反对。
内容:肯定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保障封建主特权;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利益。(调整了封君、封臣的关系,有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
《大宪章》对王权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何影响?形成怎样的政治传统?
体现:限制国王的司法权(随意抓人、处置民众)和随意征税的权利。(目的:限制王权,维护封建贵族利益。)
积极:运用契约和法制的手段,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障了贵族的权利。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大宪章》被用作为争取权利的法律依据,并被确定为英国宪法性文件之一。
局限:大宪章是英国主张地方分权的贵族同中央王权斗争的产物,是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并未改变广大农民的地位,而且不久即被国王撕毁,失去效力。因为它有着限制王权的作用。
上院主要由贵族和高级教士组成,又称贵族院,具有司法权
下院主要由骑士、市民和新贵族组成,又称平民院,具有立法权和财政权
特点: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
以向国王请愿的方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开始形成:1265年,在贵族与国王的冲突中。英国召开了议会。除大贵族外,每郡另有两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市有两名市民参加会议。
权力加强:1295年,英王再次召开议会。此后,国王不断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
发展完善:1343年,议会分成上下两院。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组成,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国王通过议会寻求政策支持,议会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3、中古西欧的典型国家
(2)英国——议会君主制(限制王权)
②发展完善:议会制的形成和发展
(1)开端:962年,德意志国王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
(2)形成:1125年,部分德意志诸侯选举萨克森公爵罗退尔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罗退尔承认他们的选举权。
(3)确立: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为了能让自己儿子继承皇位,发布“黄金诏书”确认选帝侯的合法性。
(4)终结: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要求解散。
七大选帝侯
4、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制度
PART 03
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确立:16—18世纪,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近代西方政治制度。
(2)成熟: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与成熟。
(3)代表: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和
法国的共和制。
攻占巴士底狱(法国)
处死查理一世(英国)
独立战争(美国)
资本主义建立原因:
①根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受到旧政治制度的严重阻碍;
②政治: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
③思想: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影响。
④主要:社会矛盾尖锐激化。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长期斗争的结果;
代议制: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国家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1640年
1688年
1689年
1701年
18世纪中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国王
被处死
王朝复辟
光荣
革命
《权利法案》颁布
《王位继承法》颁布
责任内阁制确立
1649年
1660年
威廉和玛丽接受《权利法案》
2、英国:君主立宪制
英国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
第一条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
行为。
第四条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
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第六条 除经议会同意之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第十三条 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
——英国《权利法案》
①确立:17C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乔治一世
第一任首相罗伯特·沃波尔
名词解释:责任内阁制
责任内阁制,又称“议会内阁制”。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根据《王位继承法》,德国汉诺威选帝侯登上英国王位,即乔治一世。他不熟悉英语,对英国事务也不感兴趣,甚至不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们去料理国事。
18世纪20年代,当时的多数党领袖罗伯特 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工作,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2、英国:君主立宪制
任命
世袭
司法独立
(司法权)
(国家元首)
行政权
行政权
立法权
(权力中心)
②发展:18C,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国王的权力限于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通过议会改革重新分配名额,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
1884-1885第三次议会改革
英国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
大大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工人阶级大多数获得了选举权
(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经过三次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权利增加了,拥有选举权的人大量增加,英国的各个阶层在改革中达成了一种妥协,共同治理国家,实现了国家的渐进式的平稳过渡。
2、英国:君主立宪制
③完善:19世纪,英国经过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1918年,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
1928年,妇女的年龄降到21岁;
1969年,凡满18岁的男女都获普选权;
限制国王的权力
确立议会的权力
内阁掌握实权
国王统而不治
小结
特点: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继承与发展),
渐进性(逐步建立完善,因时而变)
2、英国:君主立宪制
政治权力由贵族—
工业资产阶级—公民
(民主范围不断扩大)
1775年
1783年
1787年
1861年
1865年
独立战争开始
《独立宣言》发表
大败英军
英承认美独立
通过美国联邦宪法
内战爆发
内战结束
1781年
1776年
①背景:1775年,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
②确立: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联邦制共和制:(①联邦制: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力,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②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分立。③人民主权: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分权与制衡
3、美国:联邦制共和制
③完善:通过宪法修正案不断完善美国的法律和制度。
序号 批准时间 条文节录
4 1791 人民之人身、住宅、文件与财产不受无理搜查扣押之权利不得侵犯。
10 1791 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
13 1865 在合众国境内或属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不准有奴隶制或强制劳役存在,惟用于业经定罪的罪犯作为惩罚者不在此限。
15 1870 合众国或任何州,不得因种族、肤色或此前曾为奴隶之关系而拒绝或剥夺合众国公民之投票权。
22 1951 无论任何人,当总统职务不得超两次。
26 1971 年满十八岁或十八岁以上之合众国公民之选举权,不得因年龄关系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否定或剥夺。
3、美国:联邦制共和制
法国大革命爆发
《人权宣言》颁布
“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漫画中的房间内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
4、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①曲折发展: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
②最终确立:通过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联邦会议
总 统
国 会
众议院
参议院
最高法院
由地方参议会代表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间接选出
由普选产生,受财产资格和在法国居住时期的限制
选 举
立法权
授权
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比较项 英国 美国 法国
政治体制
国家元首
元首产生
元首任期 4年,可连选两届 7年,可连选连任
元首实权
政府首脑
权力中心
行政权属
首脑与议会的关系
立法权属
相同点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联邦制共和制
议会制共和制
国王
世袭
终身
“统而不治”无实权
首相
议会
内阁
内阁由议会中多数席位政党组建,以首相为首,对议会负责
议会,实际由内阁操作
总统
选举
有实权
总统
总统
总统
总统与内阁不对议会负责,总统与议会相会制约
国会
总统
选举
有实权
内阁总理
参众两院
总统,但须内阁部长副署
总统与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参众两院
都是资本主义政体,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的政体
评价: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但仍有历史局限,如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黑人奴隶的合法地位。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国家制度具有差异性与延续性
课堂总结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产生与发展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
古希腊城邦国家的发展
雅典——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代表
斯巴达——古希腊寡头政治的代表
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
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
中古西欧政治制度的代表
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
王权和教权长期并立
法国:等级君主制
英国:议会君主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近代民主政治呈现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①继承古代政治的优良传统。
②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③代议制。以议会作为参政的一个窗口。
④完善法律,强调法治。
⑤民主范围逐渐扩大,民主制度逐步完善。
从人治走向法治
从少数人走向多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