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与《牡丹亭》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汤显祖与《牡丹亭》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07 19:2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7张PPT。第二节 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
玉茗堂前朝复暮
人间惟有情难诉一、生平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茧翁,江西临川人。
因拒绝张居正、申时行、张四维等人结纳,到南京任太常寺博士。写《论辅臣科臣疏》弹劾申时行,“直声满天下”,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两年后任浙江遂昌知县。
汤 显 祖此间,兴教劝学、扶持农桑、抑制豪强、驱除虎害、宽置囚犯(除夕遣囚度岁,元宵放囚观灯),声名遍两浙,百姓为立“遗爱祠”。万历二十六年弃官隐居。 “茫茫海宇,遂不能容一若士!”(邹元标)反对复古主义主张,为王世贞的文赋标出用事出处及增减汉史、唐诗字面处。
二、思想包括儒、释、道几方面。罗汝芳的影响。晚明思想界的“两大教主”达观和尚(紫柏)、李贽的影响。其思想中既有明末舒张个性的特点,又不乏依违于入世、出世之间的矛盾情结。独特的至情论
从宏观上看,“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
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
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三、著述(《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代表了汤显祖戏剧创作的全貌,又均与梦有关,故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玉茗,白色山茶花之名,借以表高洁之志)。
诗文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文集》、《玉茗堂集》。
四、沈汤之争(一)沈璟与吴江派
沈璟(1553-1610),字伯英,号宁庵,江苏吴江人。自署“词隐生”。
以沈璟为领头人的吴江派曲学家群体。(二)沈汤之争
临川派重视内容词采,吴江派强调格律。
沈汤之争的导火索是:沈璟、吕玉绳将《牡丹亭》改编成《同梦记》。
沈汤之争的焦点是:沈从曲乐的角度要求文词服从声律,甚至提出“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汤从曲文的角度要求声律服从文词,强调文以“意趣神色”为主,但矫枉过正,“弟在此自谓知曲意者,笔懒韵落时时有之,正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沈汤之争的解决途径:吕天成“倘能守词隐先生之矩矱,而运以清远道人之才情,岂非合之双美者乎?”
第三节《牡丹亭》的地位与影响一、“临川四梦”
《紫钗记》本事来自唐代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
人物:霍小玉、李益、卢太尉、黄衫客
题词:霍小玉能作有情痴,黄衫客能作无名豪。馀人微各有致。第如李生者,何足道哉!《南柯记》本事来自唐代李公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
淳于棼、瑶芳公主、右相段功、大槐安国、檀萝国
“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君心是坦途;黄河之水能覆舟,若比君心是安流。”
《邯郸记》本事来自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计》。
卢生、吕洞宾、玉枕、崔氏、宇文融丞相
卢生在梦中春风得意,享受荣华富贵,也历经艰险,终纵欲而死。醒来只是黄粱一梦。《紫钗记》是希望的春天之梦;《牡丹亭》是炽热的仲夏夜之梦;《南柯记》是秋天的失落之梦;《邯郸记》是冬天的冰之梦。
二、《牡丹亭》青春版《牡丹亭》“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1.题材来源:“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牡丹亭题词》)
“晋武都守李仲文”事见《太平广记》所引《法苑珠林》,叙李太守之女与某男结合。
“广州太守冯孝将事”见《幽明录》,写冯太守之子帮助女鬼复生,与之结合,生有二男。汤剧的直接蓝本应是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剧中的主要人物与情节都与该话本相近,杜丽娘的自题小像诗:“近睹分明却俨然,远观自在似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沿用话本内容。2.主要内容:共55出
杜丽娘 花神 杜宝夫妇
柳梦梅 胡判官 陈最良
春香 皇帝 石道姑

明代,官方正统哲学是程朱理学,“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清.陈鼎《东林列传》)程朱理学的根本宗旨“存天理,灭人欲”,鼓吹以“道心”灭“人心”,以理灭欲。
“《昔氏贤文》,把人禁杀!”(《牡丹亭》第七出)社会人格的典范是甘心将个性化为礼教殉葬品的忠臣、义士、节妇、烈女。
有个性色彩的人物成了遭唾弃的丑类。
对妇女说教的书籍越来越多,目的是“维护风化”,“力挽狂澜”。明朝廷对节妇、烈女进行物质刺激、精神表彰。明宗室朱隆姬作《女教经》19未婚夫死后,守贞达50年。 世宗、神宗都迷于房中术,荒淫糜烂。太监也产生变态心理,与宫女对食,娶妻纳妾,玩弄歌童。汤显祖则认为:“男子断欲尚多难,妇女失节何足耻?”
《牡丹亭》的意义:以情反理;崇尚个性,突破禁欲主义;对个性解放思潮起推波助澜作用(见教材第115页)3.杜丽娘的形象:活死人—死活人—真活人
出生名门,年已及笄,貌美、善良、温柔、静娴,诗词、绘画、女工无一不精。
生活孤独、单调,精神苦闷、空虚、抑郁。
游园表现她青春意识的觉醒,惊梦是以梦中行动展示她的大胆追求,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发展。
寻梦是惊梦的发展,是丽娘感情日益深化的表现,这样才能显示出丽娘感情之深和追求之切。
写真把自己美好留在人间。
进入鬼蜮后更大胆、痴情。与胡判官力争为爱情而重生。魂游是寻梦的延续,
鬼寻更大胆、热情,无所拘碍,上穷碧落下黄泉。一灵咬住,绝不放松。 “生生死死为情多”(魂游)。
“冥判”后主动向情人表白心愿,发下海誓山盟。不满足于人鬼恋,要求复活,为“钟情一点,幽契重生”,私自结合,并让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承认。
爱情力量之大使丽娘由生到死,又由死到生,它自然能战胜爱情的死敌——礼教,使礼教的维护者不得不承认这叛逆的婚姻。
这种生活中是难以想象的,但表现了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却“情之所必有”的主题思想。4.戏剧冲突情与理的冲突及其表现:
师讲性,某讲情(张位)。
为情作使,劬于伎剧
用充满个性色彩的“情”去抵制和战胜为统治阶级意志服务的所谓“天理”。
《牡丹亭题词》:“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表现了杜丽娘身上那种抗争“理”、压倒“理”、战胜“理”的“情”的力量,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冲突的实质:酣畅淋漓地宣泄出作者对自由爱情的无比热爱和热情礼赞,是典型的以情反理之作。
杜丽娘由性及情,崔莺莺是由情及性,两者呈现出一种反向运动态势。
5、艺术成就(1)奇妙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与表现“理之必无”而“情之必有”的世界相应,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的幻想,如“惊梦”、“冥判”、“魂游”、“回生”等。
(2) 典雅秾丽的曲词
用典雅秾丽的语言适合表现浪漫情思
第十出“惊梦”[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第二十四出“拾画”[锦缠道]:门儿锁,放著这武陵源一座。恁好处教颓堕!断烟中见水阁摧残,画船抛躲,冷秋千尚挂下裙拖。又不是曾经兵火,似这般狼藉呵,敢断肠人远、伤心事多?待不关情么,恰湖山石畔留著你打磨陀……(3活泼自然的宾白
春香、第八出《劝农》中公人、田夫、牧童、采桑女,第二十三出《冥判》中胡判官等宾白。
第七出“闺塾”(末)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并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贴)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末)此鸟性喜幽静,在河之洲。(贴)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末)胡说,这是兴。(贴)兴个甚的那?(末)兴者起也。起那下头窈窕淑女,是个幽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他。(贴)为甚好好的求他?(末)多嘴哩!曲词的脓丽典雅与宾白的活泼生动正说明汤显祖的“ 才情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为独得三昧”(王骥德《曲律》)。
相关链接:名家点评 沈际飞:《牡丹亭题词》
柳生騃绝,杜女妖绝,杜翁方绝,陈老迂绝,甄母愁绝,春香韵绝,石姑之妥,老驼之勩,小癞之密,使君之识,牝贼之机,非临川飞神吹气为之,而其人遁矣。
洪升:肯綮在死生之际。记中惊梦、寻梦、诊祟、写真、悼殇五折,自生而之死;魂游、幽媾、欢挠、冥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其中搜抉灵根,掀翻情窟,能使赫蹄为大块,踰糜为造化,不律为真宰,撰精魂而通变之。
石林居士《书牡丹亭还魂记》: 尝读临川乐府,半出之梦。还魂则尤梦之幻者矣。非缘情结梦,翻缘梦生情。率至生而死,死而生,以极其梦之变。……聊借笔花以写若士胸中情语耳。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即若士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情深一叙,读未三行,人已魂销肌栗……其款置数人,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即有泪;叹者真叹,叹即有气。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春香之贼牢也无不从筋节窍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也。杜丽娘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暝,獠牙判发可狎而处,而“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杜安抚摇头山屹,强笑河清,一味做官,半言难入。……而其立言神指: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也。若士以为情不可以论理,死不足以尽情。百千情事,一死而止,则情莫有深于阿丽者矣。……“醉汉琼筵风味殊,通仙铁笛海云孤。总饶割就时人景,却愧王维旧雪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