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课件+教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课件+教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06 21:00:34

文档简介

2.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2.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能力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课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及其深远影响。
  2.延伸拓展。本文选自《胡适自传》。引导学生延伸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如其中的《先母行述》,全貌性地感知胡适及其作品所包蕴的人文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分析母亲的形象。品味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拓展延伸,理性思考母爱及其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同学们,母爱,是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的确,无论是年长年少,还是天涯海角,单飞后心的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思念。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就是儿女心泉的自然流淌,让我们在歌声中感念、祝福普天下所有的母亲。
  (多媒体显示)
烛光里的妈妈
  妈妈,我想对你说 话到嘴边又咽下
  妈妈,我想对你说 眼里却点点泪花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你的黑发泛起了霜花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你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你的腰身变得不再挺拔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
  妈妈呀,女儿已长大
  不愿牵着你的衣襟
  走过春秋冬夏
  噢,妈妈,相信我
  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胡适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后又发表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在当时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22年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6年游历欧美,在各国讲学。1928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投影)
  文绉绉(zhōu 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善。
  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朗读,批注文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1)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2)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1)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①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②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③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2)提示母亲品性的语句有:①“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②“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③“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④“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据此,学生精彩填充有:
  “母亲是一个对我管教深细而严格的人”
  “母亲是一个容忍善良、仁慈温和又很有刚气的人”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勾连课文的思路。教师点拨:
  (1)课文前三个语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课文开头交代了由于自己身体弱和母亲的管教养成了文绉绉的性格。第2段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突出表现了对儿童游戏的追念和缺少儿童游戏生活的惋惜。第3段叹惋自己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2)课文最后一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解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意。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精练概括的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回顾人生历程时,胡适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却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后交流结果,教师明确:
  (1)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2)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的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对此,大体可从两个方面来探讨:①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饱蘸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等。②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品味关键语词,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教师导学: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即其人”,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本文语言直白、坦诚,毫无夸饰之辞,而这正是胡适的品性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语境,品味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投影)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就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3)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  五、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掩卷遐思,我们不能不说:是母亲,撑托起我们成长的蓝天丽日;是母爱,伴我们坚实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孟郊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游子的念母之情。感念母亲的恩德,我们就该以积极奋发去回报母亲的辛劳操持。让我们道一声:妈妈,您辛苦了!我们爱你永远,以此来告白神圣无私的母爱。
  七、课堂练习
  八、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
  ●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胡 适
?
?
  一、课文补遗
名人谈母爱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日本)
  妈妈你在哪儿,那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课件40张PPT。我的母亲胡 适创设情景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研究美文美读课外作业探究学习图片欣赏合川区肖家中学 何秀田烛光里的妈妈   胡适(1891-1962),字适之,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在当时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一九二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一九二八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 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文绉绉(   ) 庶(   )
翳(  )    绰(   )号
佃(  )户   恭(   )
筹(  )备   摹(  )画zhōushùyìchuòdiàngōngchóumó佃(diàn)户:
轻薄:
仁慈:
管束:佃,租种土地。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慈爱慈善。加以约束,使不越轨。广漠:
宽恕:
质问:
文绉绉(zhōu):广大空旷。宽容饶恕。责问。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我的母亲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文章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敬爱之情。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她是我的慈母兼严父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 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体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格? 一是对“我”的管教;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学习上的督促
做人上的训导 催“我”去上早学 说错话受责罚 1.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2.如何对待妯娌之间的矛盾 ①“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②“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③“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事事格外容忍。”
④“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宽以待人
严以教子提示母亲品性的语句有: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2.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 1.自己身体弱和母亲的管教养成了文绉绉的性格 4.最后一 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 童年的性格特征和童年往事3.叹惋自己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所以开头写了童年的经历.这样写,也是为下文写母亲做铺垫。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写了童年的性格特征和印象深刻的童年往事,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3.文中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质朴、真切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分寸感。  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如果” 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 掩卷遐思,我们不能不说:是母亲,撑托起我们成长的蓝天丽日;是母爱,伴我们坚实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孟郊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游子的念母之情。感念母亲的恩德,我们就该以积极奋发的精神去回报母亲的辛劳操持。让我们道一声:妈妈,您辛苦了!我爱你。小结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作业:欣赏母子情的图片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日本)
 妈妈你在哪儿,那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合川区肖家中学何秀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