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归来》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训练
1.给加点字注音。
缄默( ) 雾霭( ) 窥探( ) 狩猎( )
2.根据解释写出课本中的词语。
(1)有所顾虑,不敢大胆说话或行动。( )
(2)不把一切放在眼里,形容自高自大。( )
(3)闭口不开。( )
(4)从小孔或隐蔽处偷看。( )
3.圈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在“( )”中改正。
(1)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辨论。( )
(2)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优郁。( )
(3)单调枯躁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
4.下列修辞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B.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C.当说必说,不要怕丢了“乌纱帽”。
D.无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5.下列句子中的词语使用不当的是( )
A.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它保持缄默。
B.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
C.返回的雁群,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
D.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
6.读课文,按内容填空。
作者描写大雁,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修辞,描写了大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具有_____________观念。它们的迁徙是一首_____________,它们和人类一样有感情,有灵性。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大雁的_____________之情。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③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④三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1.第①段中写道:“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第③段中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切断了其后路的先知的坚定信念”是文中的一句话,你认为应该放在何处?
5.纵观全文,作者对大雁有一种什么感情?
(二)
回雁峰,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北雁南飞,到此为止,故而得名。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中有:“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归。”柳宗元过衡山时也写下“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
峰前回雁时。”至于王勃的“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流传就更广了。为什么衡阳以南雁声甚少?这里是有科学道理的。
竺可桢先生在他的《物候学》中说,冬初日照缩短,气温降至10度以下,可激发北雁南飞。若日照增长,气温稳定在3度以上,可适于雁的居留。湖南地处亚热带,有趣的是正好处于我国冬季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零度等温线以南,8度等温线以北,一月份平均气温4——6度,冬季日平均气温零度的天数10天左右,雪日5——10天,日照又比北方长。回雁峰以
北处于冬季10度等温线以北,宜于大雁留居。洞庭渔米乡物产丰富,衡阳以北地势低平, 不仅有广阔的洞庭湖面,且沼泽港汊纵横,水库、池塘、水田密布,像明镜, ,_____________,还有它们又极少封冻。雁是水上游禽,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白天在水中有鱼虾可觅,田中有遗谷可寻,夜有湖州芦苇可栖,或饮或啄,或嬉或栖,实在相宜。况且几经长途跋涉,体力大耗,再度南岭,山峦起伏,水面极少,食宿之地难寻,要远翔南海之滨,体力难持。于是大雁不再南飞,便选择洞庭湖畔安营扎寨,乐度严冬,所以衡阳以南雁声甚少。
但雁也并非绝对不越南岭,少数雁群体力较好,有时也直飞南海之滨,也有的先在洞庭湖畔休整,补充营养,待体力恢复后再南飞。如有大量雁群超过南岭,则可能是当年冬季洞庭湖畔气候异常,河湖封冻,气温太低,食宿之处难寻。为了求得生存,只得继续南飞,寻找适宜越冬场所。史料中记载我国南海之滨,也有大雁的足迹,它们 应是雁群中的佼佼者了。(选自《长沙晚报》作者张键鑫,有改动)
1、仿照文中画直线句子的修辞方法,再写出两个比喻句,填在文中空白处。
2、作为一篇阐明事理的说明文,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3、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5、选文第一段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6、选文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说明“衡阳以南雁声甚少”的?请分别概括出来。
7、选文引用了古诗文中对“衡阳雁”描写的句子。在我们学过的古代诗词中,也有类似的句子,想一想,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一、1.jiān ǎi kuī shòu 2.(1)顾忌(2)目空一切(3)缄默(4)
窥探 3.(1)辩(2)忧(3)燥 4. .D 5.D
6.拟人 南飞 春归 觅食前后的叫声 孤伤 夜间群居沼泽地联合 带有野性的歌喜爱
二、(一)1.作者认为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充满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大雁知道11月份每个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狩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由此可见,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说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3.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是说,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4.放在第②段的开始。
5.一个“爱”字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二)1.为开放题,无唯一答案,能写出符合题意要求的比喻即可,如“像碧玉、像宝石等。”
2.雁到衡阳不再南飞的原因。 3.列数据。 4.逻辑顺序。
5.提出了“北雁南飞到衡阳为止”的现象;使语言更富于表现力。
6.从气温条件、地理环境、大雁体力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7.“衡阳雁去无留意”。
《大雁归来》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缄默、窥探、狩猎、顾忌、凋零、滑翔”等词的读音,字形并学会运用。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深层挖掘作者的情感。
3、感受文章浓郁的抒彩,理解作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珍爱野生动物。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当萧飒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以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相交,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带下画线的字注音。
迁徙(xī ) 雾霭(ái) 窥探(kuī) 缄默(jiān) 狩猎(shòu) 凋零(diāo)
滑翔(xiánɡ ) 顾忌(jì)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三、利奥波德和他的《沙乡年鉴》
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自然资源保护者、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奠基者。著作有《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随笔中,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栩栩如生地记叙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搏斗,如歌如泣地叙述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他是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1、作者对大雁做了哪些描写?表达他怎样的感情?
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文章字里行间注满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3.想想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四、研讨探究
(一)找出作者对大雁活动进行描绘的语句,体会写法及作用。
1.①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②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请。
③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者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例如
2.①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②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二)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大雁进行观察,饱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从作者观察大雁的行动和对大雁活动描写的语言入手,找出作者对大雁的感情的主线。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①对大雁的报春感到欣喜,把春雁的数目看作农场春天富足的标准。
②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的钦敬。
③喜欢倾听大雁集会时的各种鸣叫,认为那是她它们乐此不疲的辩论。
④对孤单的大雁感到哀怜,表示对枪杀者的反感和痛恨。
⑤赞叹大雁具有人类所不及的联合观念。
以上各个方面都表现了作者的爱鸟之心,“爱”字贯穿全文。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体会作者感情,感受作品浓郁的抒彩。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它们是春天的使者。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了春天,欣欣向荣。
③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四)阅读《辞海》中对大雁介绍的文字,分析在语言上与课文的区别,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大雁,属鸟纲,鸭科, 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
小结:本文的写作特色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五、结束语:
《大雁归来》为我们唱响了一曲田园牧歌,引人向往,发人深省。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曾几何时,我们远离了自然,躲在了水泥钢筋做成的“阁楼”里,生活简化得只剩下自己,环境浓缩得只剩下公园,一切纯朴的本真的自然的东西,从我们的视野中悄然离去。感谢利奥波德,他让我们明白了:热爱自然,是人类的共同情感;回归自然,是人类的终极追求。
六、板书设计
七、拓展延伸
资料一:
非法出售熊掌的餐厅厨师在砍掉熊的一个脚掌后,不是立即把熊杀掉,而是包扎了伤口,等下一次有客点菜时,再砍其它爪子,直至把四肢砍尽。
可可西里的偷猎者为了获取野生藏羚羊的羊毛,不惜追杀跑不快的正哺乳和怀有身孕的母羊,母爱的伟大于他们早已消失殆尽!
中国裘皮之都年动物收35亿,动物全被活剥取皮 。
受过高等教育的个别大学生竟将硫酸泼向动物园内憨态可掬的狗熊。
由于多年狂杀滥捕,到了20世纪40年代西亚虎只剩不足100只了。这时,西亚虎仍没有逃脱不法分子的猎枪。到了70年代,西亚虎仅剩了不足10只了。1980年,最后一只西亚虎在加斯比奥的丛林中孤独的死去。据官方调查:最后10只西亚虎除2只是正常死亡外,其余8只全部是由贪婪的猎人所杀。从此西亚虎永远的从地球上消失。人们再也看不到他们往日驰骋叱咤王者风范了.
资料二、
武汉大学的动物实验中心矗立着一块“慰灵碑”,这块高3米、宽2.6米、重16吨、花费了10万元特意到神农架寻找的天然花岗岩,是纪念为医学事业献身的实验动物们而设立。
碑的正面镌刻着“慰灵碑”3个金色大字和“献给为人类健康而献身的 实验动物”字句;碑的背面雕琢着“今来作碑慰藉首批为抗SARS病毒疫苗、药物献身的38只恒河猴和一切为人类健康而牺牲的实验动物,以示人类永恒的爱心和对生命的无限珍惜。它们为人类失去了生命,请让它们有尊严地离去。”碑文表达了对动物的崇敬,对生灵的一种关爱。
武汉大学动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在与38只聪明活泼的恒河猴相处的1个多月里,建立了深深的感情。生前,它们被得到了很好地照顾。实验结束,为保证病毒不外泄,38只恒河猴全部被“安乐死”:没有痛苦地乖乖睡着了,闭着大眼睛,就像熟睡的婴儿一样。它们被解剖,伴随着遗体一同被火化的还有它们生前最爱吃的红苹果,那一天,是沉重的一天,是所有工作人员再不愿意回忆的一天。
资料三:
为拯救一条掉进北冰洋中的猎犬,外国政府不惜动用直升飞机和划艇 。
小动物保护协会的志愿者们放弃休息,默默地救护着无数被遗弃而无家可归的流浪猫、狗,并寻找愿领养它们的新主人。
医院有一位眼科医生,她发现动物实验室的屋顶上有一只花猫,那是被其他研究生做实验后放走的猫,然而那只猫从此对人怀有恨意和戒心,它躲在屋顶上,宁饿死,再不下来觅食。她看到后,天天爬上屋顶投食、喂水,实在没空,她会请老父亲赶来帮忙。下雨天,她看到花猫被淋得浑身湿透,却拒不下楼避雨时,她便在屋顶上用石棉瓦为花猫盖了个挡风遮雨的“小屋”。一年后,花猫在她的关爱下,终于消除了对人类的恨意和戒心,走下屋顶,回到了正常的生活环境。
资料四:
在海边的沙滩上,每一次涨潮都会把很多鱼冲上来,无数翻白肚皮的鱼在跳动。一个小男孩就沿着沙滩把冲上来的一条一条鱼捡起来扔回海里。有人对他说:别费力了,你看,这么多,捡不完的。小男孩头也不回,弯腰捡起一条鱼,扔回海里,“至少我可以救这一条”;又弯腰捡起一条鱼,扔回海里,“至少我可以救这一条”;又弯腰捡起一条鱼,扔回海里,“至少我可以救这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