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导学案:第10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新人教版选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历史导学案:第10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新人教版选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1-06 16:1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课程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
1.原因
(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______态度。
(2)地主隐瞒田产,少交赋税.
(3)北宋中期,政府不断增加赋税.
(4)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原因:宋朝建国后,最高统治者吸取教训,采取措施加强皇帝的专制集权,首先集中______,其次集中______.
2.影响:虽然加强了封建统治,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1)积弱: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了________局面。
(2)积贫:官职混滥,形成了________局面,更加重了财政负担,形成了_______局面.同时,招流民进军队,军队数量急剧增加,形成了________局面,军费开支高涨,加剧了冗费局面.北宋逐渐形成_______局面.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背景
(1) 社会矛盾激化,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比较严重.
(2) 范仲淹认为根本原因是________.
2.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_________宫弼等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
3.内容
(1)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员,淘汰冗官.
(2)严格_______.
(3)改革_______.
(4)慎选地方官吏.
2、课堂识真
1.造成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主要因素包括( )
①官僚队伍庞大 ②募兵、养兵政策 ③“岁币”支出 ④“辽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 ( http: / / www.21cnjy.com )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造成这种统治的根源是( )
A.统治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3.《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4.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5.宋太祖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形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
A.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增加官职和官员数量
B.募兵和养兵的举措可以缓和农民反抗
C.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D.改革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胸襟的他为宋仁宗赏识而进行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 )
A.整顿吏治 B.理财 C.军事改革 D.教育改革
7.有学者认为,庆历新政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范仲淹等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有时还相推崇。“所以,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它抵触了宋朝的家法”。这里的“家法”最有可能是指( )
A.朝廷对文官的防范      B.朝廷对朋党的防范
C.朝廷对割据势力的防范    D.朝廷对宰相等重臣的防范
8.庆历新政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B.北宋王朝十分腐朽
C.变法内容不尽合理
D.变法没有顺应历史潮流
3、课后见功
9.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北宋时期中国形势示意图
请回答:
⑴你通过这一幅地图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⑵图片主要反映了什么矛盾?北宋为解决图中所反映出的矛盾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局面与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中的哪个问题有关?
⑶由于以上问题导致了北宋什么局面的出现?对于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有何影响?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 ( http: / / www.21cnjy.com )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甘二史札记》
材料二 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官雍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一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⑵结合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
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参考答案(第10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1、课前导学 略
2、课堂识真
1-8 A D C B D A B A
3、课后见功
9.答案:
⑴北宋始终没有实现过真正的统一。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的北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在它的西北边,有党项族(羌族的一支)建立的夏政权(西夏)。此外,还有云南的大理,西藏的吐蕃以及西北的高昌、龟兹、于阗等政权。
⑵反映了北宋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每年送给辽和西夏大量岁币。冗兵、冗费。
⑶积贫积弱局面出现。最终导致了王安石变法。
5、拓展空间
10.答案:
⑴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危机十分严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使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给辽和西夏大量银两和布帛。
⑵材料三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官僚机构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⑶北宋中期发生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中心的王安石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