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7《静夜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静夜思》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首古诗。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四篇课文。语文要素有两个:读好长句子,积累词语和古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传统文化。
这首诗,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会背诵,但未必能做到字字读正确,每句读准确。本环节的重点是在读正确的过程中,凸显低年级的识字重点,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字形,了解词语的意思,做到朗读与识字的有机结合。
学情分析
这首诗流传广泛,不少学生虽然能够朗读,背诵,但往往是无心成诵,对古诗内容、朗读节奏不了解。因此,课堂上指导学生读准古诗、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韵味,就成了课堂重点。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孩子们通过想象画面、了解背景等方式初步理解诗人“望月思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静、夜”等会认字,理解会写字“思”。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节奏。
3、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活动一:儿时望月,明课题,积累字词
1.认读“夜”。
师:夜晚来了,什么出来了?
预设:“月”。
师:认认这个字“月”,“月”字不拖音,“月、月”。“月”字,悄悄变了个样子,认识吗?
预设:“夕”。
师:“夕”藏在了“夜”这个字中,读读这个字。谁知道“夜”是什么意思?
预设:月亮只有在夜晚才会出现。
师:读读这个词“月夜”。
预设:“月夜”。
2.复习《古朗月行》,学习“望”字。
过渡语:晚上,月亮出来了,小时候的李白,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以为是一个大大的玉盘呢。他开心的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我们也学着李白的样子,抬头望一望这天上的月亮。
师:你们看这个字就是“望”。读一读“望”,“望”这个字当中啊也有一个月。哪个小朋友能大胆的猜一猜,“望”这个字的意思是谁在哪里干什么?
预设:人们呀,站在高高的山坡上,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
师总结:这个字就读“望”,我们把前面两个字连起来读好吗?
预设:“望月”。
3.引出课题,理解课题。
师:李白长大以后,又一次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写下了一首对家乡思念的诗。这里的“思”指的是什么意思?
预设:“思念”。
师:我们知道“夜”是夜晚的意思,那么“静”是什么意思?“静夜思”是指谁在干什么?
预设:“静”是安静的意思,“静夜思”就是在这安静的夜晚,李白思念自己的家乡。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教师指导书写“思”。
过渡:在这宁静的夜晚,李白思念自己的家乡。孩子们,举起你的小手,我们来写写这个思。
书写有三看:一看结构,“思”是上下结构;二看占格,上面的“田”字最后一笔在横中线上;三看重要笔画下面的“心”字卧勾最重要。李白把这份对家乡的思念藏在了心里。
5.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6.学生描红仿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活动二:李白望月,读诗歌,感受思念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配乐,师范读。
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师引导:古诗是讲究平仄的,平声悠扬,仄声短促,平声、仄声错落有致,富有音乐美。
学生根据停顿符号朗诵古诗。
教师个别指导。
师总结:在诵读中应考虑平仄关系在诗中的呈现,更好地读出诗的自然节奏,把握诗人的情感韵律。
3.精读古诗,读出韵。
(1)找出“ang”韵。
(2)教师范读。引导韵脚要读慢,读准后鼻音。
(3)学生自由朗读。
(4)指名读。
师总结:韵是古诗的基本要素之一,古诗用韵十分讲究,了解古诗押韵、偶韵、排韵等知识,发现诗中的用韵特点,吟之,诵之,读出韵律之美。
4.体会重点词语“思故乡”。
教师板书“思故乡”。
师:故乡就是我们从小生活着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你有思念过故乡吗?
预设:我在外地时思念自己的家乡。
5.理解“乡”的意思。
师:故乡里有最亲的家人呢,“乡”最初的样子,就像两个跪着坐的人,一桌子热腾腾的饭菜,是家人围在一起吃饭的样子。后来,家人不见了,热腾腾的饭菜也没有了,只剩下孤孤单单的一个人,这就是现在“乡”的样子。
活动三:学生望月,圈重点,理解诗意
(一)学习第一句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过渡语: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李白总会思念起故乡来。齐读第一行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撒在李白的床前。
1.学习“光”。
师引导:月亮亮堂堂的,月光静静地洒下来。那“光”字哪个部位像一束束光呢?
预设:光的上半部分。
师总结:“光”上面的部分好像一束束光亮照下来的样子,一束光、一束光、有一束光,这一束束光照在人们的头顶上。
2.学习“床”。
过渡语:这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也照在李白的床前。
师:“床”字里面为什么有一个“木”字呢?
预设:李白的房间里有一张木床,以前的床是用木头拼接成的。
3.理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一轮明月、一张木床,还有月光下思念家乡的李白。把两句诗连在一起读,边读边想,李白看见床前的月光,想到什么?
预设:“疑是地上霜”。
师:“疑”在这首诗中,是什么意思?
预设:“疑”是“好像”的意思。
过渡语:月光落在地上,好像结了一层白白的秋霜。
4.复习识字一,理解诗人为什么说月光像秋霜。
师:我们在识字一中学过“霜”,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我们知道秋霜是什么颜色?
预设:白色的。
师:为什么李白说月光像秋霜呢?
预设:因为秋霜是白色的,月光也是白色的所以李白说冷冷的月光像冷冷的秋霜。
5.指导朗读。
师总结:天上冷冷的月光,好像地上冷冷的秋霜。李白来到扬州后不久又生了一场大病,在这凉凉的深夜,他更加渴望故乡的温暖。
学生齐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二)学习第二句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过渡语:在这样一个夜晚,李白想家了,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板书“望明月”李白望明月,思故乡。
1.学习"举"。
引导个别学生做一做举的动作。
师:是啊,他把手举得高高的。在诗中,“举头”指的是什么?
预设:“抬头”的意思。
2.学习"低"。
引导个别学生再做一做低头的动作。
师:“低”,好像一个人拎着很重的东西,直不起腰来了。
再读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我来当“小李白”。
过渡语:读读诗句,看看图,想一想,谁能演一演诗中的李白?教师指导,学生表演。
预设:学生以李白的身份。徐徐走来,抬头望月,踱步、低头,静静地伫立在原地。
师采访学生:你低下头来,静静地站在哪里,是在想什么吗?
预设:思念自己的家乡。
师总结:远离家乡的李白,这份思念无人可说,写出了月下思乡的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配乐读诗,读出感情。
师总结:月亮,能勾起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也能安慰远离故乡的人们。
学生配乐朗读《静夜思》。
活动四:众人望月,感温情,积累诗句
师:大诗人杜甫因思念因为战乱而失散的弟弟写下了《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大诗人张九龄望月思乡写下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看到海上升起的明月,想起来远在天涯海角的朋友。
师:大诗人王安石望月思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他说:“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到自己的故乡呢?”
总结提升
师:原来啊!圆月的寓意是“团圆”,出游在外的游子,看见圆月就会思念自己的家乡!
布置作业
师:在月下,还有哪些诗人思念着自己的故乡呢?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找一找,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