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百日维新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⑴德国强占① 。
⑵俄国强占② 和③ 。
⑶法国强租④ 。
⑷英国租借“⑤ ”和“⑥ ”。
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⑦ 阶段。
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五书》,产生重大影响。
⑵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⑧ 进行全面改革。
⑶康有为进呈《⑨ 》和《⑩ 》等书籍。
⑷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 ,保浙会等成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⑸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二、百日维新
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① 》,宣布变法。
2.内容
⑴政治方面
A.力行新政。
B.鼓励② 上书言事。
C.各省督抚举荐③ 。
D.④ ,裁减冗员等。
⑵经济方面
A.设立⑤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B.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⑥ 。
C.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D.改革财政,创办⑦ ,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
E.兴办⑧ ,裁撤驿站。
⑶文化教育方面
A.改革⑨ ,废除八股。
B.各地成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⑩ 等。
C.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 。
D.准许民间创办 、学会。
E.设立 ,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⑷军事方面
A.建立 ,装备新式武器。
B.按 练兵。
C.添造兵船,增强 实力。
3.局限:未实行“ 、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措施。
4.意义
⑴经济上:有利于中国 的发展。
⑵政治上:有利于 参与政治,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⑶文化上:有利于传播先进 。
2、课堂识真
1.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后,反对之声甚 ( http: / / www.21cnjy.com )嚣尘上:有上书慈禧要求诛杀康梁的;有跪请太后“垂帘听政”的等等,如果分类,这些反对派应来自( )
①闲散重叠机构的官员 ②名列裁撤的绿营官兵 ③享有特权的旗人 ④谙习八股的文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百日维新措施中,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的是( )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废除八股取士
C.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D.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
3.据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记载:“泰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近欧论,皆言三权: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表明康有为( )
A.拥护清政府的统治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C.改革军机处 D.发动人民群众实行三权分立
4.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
A.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B.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5.谋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的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奉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是( )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6.光绪帝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咸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未及。”此语说明光绪帝( )
A.要挽救民族危亡 B.要为人民改革政治
C.要向西方学习 D.要利用民众的智慧
7.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
①裁撤冗员 ②取消旗人特权 ③废除八股 ④裁汰旧军 ⑤设立京师大学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8.戊戌新政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维新派的政治愿望,主要表现在( )
A.维新派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参政权 B.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得以实现
C.新政鼓励发展工商业 D.京师设立大学堂
3、课后见功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材料二 “治兵之法,一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汰冗兵而合营勇,二曰起民兵而立团练,三曰练旗兵而振满蒙,四曰募新制以精器械,五曰广学堂而联将才,六曰厚海军以威海外。”
——摘自康有为《上皇帝第三书》
⑴依据材料一,分析宋朝军事弊端导致的后果。对此王安石采取了哪些相应的军事措施
⑵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的军事改革措施。王安石与康有为在军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有何相似之处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下列材料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⑴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⑵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参考答案(第28课 百日维新)
2、课堂识真
1-8 D A B D C C A A
3、课后见功
⑴后果:军队战斗力削弱;国家财政负担沉重。措施:将兵法;保马法;保甲法。
⑵措施:裁汰绿营,采用西法练兵。相似:提高军队战斗力;减少国家财政负担。
5、拓展空间
⑴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⑵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