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扬州慢》课件(共6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2*《扬州慢》课件(共6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8 10:5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9张PPT)
姜夔
扬 州 慢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姜夔的生平、词牌的创作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理解词人在词中抒发的怀古伤今的感情。
3、学会分析词中的意象,揣摩词的意境,学会描绘意境。
4、学习虚实结合、用典、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及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能抓住词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美,描绘空城的景象
2、体会词人怀古伤今的情感
导入
在《资治通鉴》中曾提到“扬州富庶甲天下。”历代文人墨客是这么描绘它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意思是倘若天下的明月有三分可爱,那么扬州就占去了两分。表现出了扬州月色的动人。
而“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则表现出扬州城街市的繁华与人们的悠闲自在。宋代词人姜夔也曾写过一首描写扬州的著名词作,它就是《扬州慢》。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来走进扬州,并思考姜夔笔下的扬州与前人眼中的扬州有何不同吧!
了解姜夔
姜夔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一说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人,另一说江西德兴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姜夔晚居杭州西湖,卒葬西马塍[chéng]。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背景介绍
扬州自隋开运河后即成为南北运输要道,富商大贾,云集其内,歌楼舞榭,林立其间。及宋南渡,与金隔淮相守,于是昔日繁华都会一变而为边城。
靖康之变(1126年)后,北宋灭亡,宋王朝南渡,此后金人屡次南侵。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淳熙三年(1176)的冬至日,姜夔经过扬州,目睹城里萧条荒凉的景况,缅想它原有的繁荣华美气象,黍离之悲油然而生,就写了这首《扬州慢》词来抒怀寄意。
最 爱 是 扬 州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
写扬州的诗句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3.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李绅《宿扬州》
4.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其一》
5.待羔儿、酒罢又烹茶,扬州鹤。——辛弃疾《满江红·和廓之雪》
6.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7.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李白《江夏行》
8.烟月扬州如梦寐,江山建业又清明。——钱谦益《吴门春仲送李生还长安》
9.扬州寒食春风寺,看遍花枝尽不如。—— 赵嘏《赠歙[shè]州妓》
10.唯有河边衰柳树,蝉声相送到扬州。——朱放《乱后经淮阴岸》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姜夔《琵琶仙·双桨来时》
萧后去扬州,突厥为阏氏。——杜牧《秋娘诗并序》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杜甫《解闷十二首》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苏轼《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
扬州梦觉,彩云飞过何许。——姜夔《月下笛·与客携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唐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别二首·其一
杜牧 〔唐代〕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纵游淮南
张祜 〔唐代〕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杜牧和张祜[hù]关于扬州美景的描写,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影像,扬州是“春风十里扬州路”的扬州,扬州是“十里长街市井连”的扬州。扬州的繁华,成为无数诗人臆想中的梦里水乡,成为无数诗人的诗意栖居地。“人生只合扬州死”。
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里的扬州和现实的扬州相互成就,相得益彰。姜夔在小序中却说:“感慨今昔”。今,指眼前的扬州;昔,指杜牧笔下的扬州。我们看过杜牧的扬州梦,今又逢姜夔空城悲了。
赏析词牌
了解词牌:扬州慢
词牌名,是作者的自度曲注宫调并填旁谱。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
既是词牌,又是词调,也是题目
解题
扬州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扬州别称:
广陵、维扬、江都、芜城、吴州、
邗(hán) 、南兖(yǎn)州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初读正音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姜夔
01
初读文本
探讨:小序主要交待了哪些信息?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jì),荠(jì)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
冬至
即扬州
雪止天晴
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谱写,作曲
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丙申年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写作时间
所见所闻
写作缘由
淳熙丙申至日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感慨今昔
他人评价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感情基调
低沉悲哀
黍离之悲
《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诗经·王风·黍离》
周幽王残暴无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镐京去,看到宗庙宫殿均已毁坏,长了庄稼,不胜感慨,因作此诗。
“黍离之悲”:指故国残破昔盛今衰的悲思。
表示国家残破、山河破碎之痛。
国家沦亡的悲痛,后代指故国之思。
眼前的扬州又是一座怎样的一座城呢?
朗读品味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赏析上阙
译文: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这里有著名的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下马鞍稍作停留。当年扬州那春风十里的繁华街道,现在都是野麦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在寒风中响起,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听朗诵,再次回味,你脑海中的扬州。
深入分析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两句总括扬州的地位。地位是“名都”,地处“佳处”,因此才会吸引作者“解鞍少驻初程”,引出后文对如今扬州所见之景的描写刻画。
同时,“名都”“佳处”的旧日美誉也与后文扬州如今景象(萧条冷落)形成鲜明对比。
“竹西佳处”一句用典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中“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稍作停留初段行程
竹西亭,扬州名胜之一
著名的都会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淮左〕指扬州。
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
〔竹西〕
竹西亭,扬州名胜之一,在扬州北门外。
重要词句解释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这两句有何表达效果?
此处写作者“解鞍少驻初程”所见之景。
作者眼见的扬州如今空有“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美丽旧名,却只剩荒草凄凄的凋败景象。
作者用典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再一次强调扬州旧日繁华;又着眼当下,描摹如今战后扬州荒凉凋敝的景象,昔日盛名与今朝败景形成鲜明对比。
虚实结合。“春风十里”是作者想象中的虚景,“荠麦青青”是作者眼前的实景。实写今日的萧条冷落。上下两句,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 进一步表现诗人的黍离之悲。
一盛一衰中引发作者无限唏嘘,为后文议论抒情蓄势。
描图景
明手法
析效果、点情感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胡马窥江〕指金兵进犯长江北岸。宋高宗在位时,金兵两次南下攻宋,扬州均遭劫难。
〔废池乔木〕废池: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赏析诗句妙处。
1127年,靖康之变,南宋建立
1129年,金兵南侵,攻破扬州
1161年,金人铁骑,再破扬州
1176年,诗人姜夔,途经扬州
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词人将废池、乔木人格化,意即它们是十五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揭露了侵略者给扬州造成的惨象,给扬州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②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表达了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情怀。也从侧面表现词人对当权者的软弱无能的控诉。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渐”字表明诗人伫立时间之久。
“清”渲染了凄清的气氛。
暮气苍茫,凄清的戍角在寒气中吹着,凄惨、冷落的气氛笼罩着劫后的空城。
“清角吹寒”已为名都沦落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再用“空城”极写扬州惨遭破坏的现状,作者巧妙地寓情于景,在交融的情与景中饱含着对外敌入侵的控诉,对南宋偏安的不满,也展示出对国运多艰的哀婉。
哪两字运用极妙,请简要赏析。
解释含义
勾勒意境
明确手法、分析情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思考探究:
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评价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请找出一个与其相对应的词。
细读词作,梳理文脉——上片
淮左名都
过春风十里
昔日的扬州城特点
“名都”——繁华富丽
所见
所闻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今日的扬州城特点
清角吹寒
“空城”——破败荒凉
小结:“名都”——“空城”
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总结上阙
1.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扬州“空城” 的?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淮左名都”
繁华
热闹
破败
荒凉
昔盛 今衰 的感伤
对比鲜明,虚实相生,用典诗句,情景交融。
(虚写)
(实写)
“空城”
胡马窥江去后
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
思考探究2:造成昔盛今衰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上阕主要描绘扬州受战争洗劫后的凄凉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
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
小 结: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赏析上阙
当年杜牧给予了扬州很高的赞赏,料想今天他若重来此地一定感到吃惊。纵使有写出“豆蔻”和“青楼”美好诗句的才华,也难以表达出面对这扬州残破景象的悲痛之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桥下江中水波荡漾,凄冷的月色,寂静无声。想到桥边的红芍药鲜花盛开,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呢?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作者通过想象,设想百年前穷极一生眷恋扬州的才子杜牧如果亲临当下,眼见如今扬州的景象,会是什么反应。
“重到须惊”是杜牧的真实心理活动;“难赋深情”是杜牧最无力的举止反应。作者借此来衬托扬州的荒凉,深化了扬州衰败所带来的哀伤之感。形成古今同悲的意境。
作者通过想象虚写,看似只写杜郎,实则亦有以此自况之意,相比于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杜郎俊赏:指杜牧曾快意游赏扬州。(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俊赏:俊逸清赏,很高的赞赏。
算:料想。
内容上:由“空”引出“惊”,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富有才情的杜牧也“难赋深情”,反衬现实的扬州是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结构上: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思考: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 (成语:豆蔻年华)
豆蔻词工:借代杜牧高超的诗才和丰富的情感。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青楼梦好: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 。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名。——杜牧《遣怀》
纵使杜牧能极为工巧地描绘扬州的妙龄少女和青楼之梦,也难以表达对扬州遭劫的悲痛之情。以杜牧之难赋深情,侧面写扬州城如今的荒凉破败。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这里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用典/化用 化用了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对比 今夕对比,来反衬今日扬州的清冷空寂、凋败残荒
动静结合 波心荡,冷月无声。
移情于景(物) 作者不直接写内心凄苦悲凉之感,而是细致描摹夜色下旧物仍在却面目全非的扬州空城景象。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尾句写桥边的红药还是一年一度的盛开着鲜艳的花朵,这样美丽的景象却无人欣赏。
此处以乐景写哀情,运用反问的语调蕴含着词人内心无比的悲怆与无奈。
文化视野
"红药"意象
红药,也称芍药。芍药作为一种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古代男女交往,①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
魏晋南北朝时,文人②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美人,以至后人用"芍药笼烟"来形容美人的娇媚。
又因为芍药开于暮春时节,当它开始绽放时,百花已开始凋谢,有寂寞之情。因此③芍药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代表,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不再。
下阕怀古伤今,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比,抒发了”黍离之悲”。
化用杜牧故事,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波”是眼前景物,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
小 结:
总结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情:对比:昔盛今衰\感时伤世(黍离之悲)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杜郎俊赏,难赋深情
拟想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艺术手法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繁华
热闹
破败
荒凉
对比
昔盛今衰的
感伤
对比鲜明,虚实相生。
(虚写)
(实写)
“空城”
“淮左名都”
1、对比鲜明,虚实相生
《扬州慢》 原句、出处(杜牧) 作用
竹西佳处
过春风十里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仍在
①形象更鲜明,增有文采 。
②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使内容更加丰厚。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无限感伤。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2、用 典
①、拟人: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②、借代: 胡马窥江
④、反问 :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③、通感 : 清角吹寒
3、多种修辞
4、其他艺术特征
①、联想: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②、情景交融,乐景写哀。
④、词风清雅空灵
③、以景结情: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写作者自己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寄托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主 旨
诗歌的艺术手法复习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又称表达技巧,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它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结构技巧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比喻、拟人、比拟、夸张、对偶、双关、借代、设问、反问、用典、互文、排比、……
起兴、象征、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写法……
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开门见山、抑扬、以小见大、以景结情、卒章显志、起承转合……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本诗前两联写景,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
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③视听结合。首联下句是听觉,颔联下句是视觉描写。
(2)反衬。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本诗前两联写景,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秋夜雨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这首诗大约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这时诗人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分析诗末”霜叶满阶红”这一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答:①照应首句,使诗歌浑然一体。
②运用反衬手法,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甫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自然环境的冷酷无情正是为了反衬老翁的“安闲”,突出老翁的清净淡泊。
(或运用双关手法,“霜叶”既指自然环境,又指政治风雨,“反映出诗人对政治的风雨已毫不在意,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理解性默写
1. 《扬州慢》中,点明历史上的扬州是人们向往的佳地的诗句是:

2.《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 。
3.《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
“ ”。
4.姜夔《扬州慢》中,诗人借景抒情,用
“ ”来渲染扬州城经过战争的破坏后,变得凄凉、衰败、空寂。
5.《扬州慢》的“ ”三句,作者从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把角声的凄凉和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彩。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6.《扬州慢》中,“ ”诗句指出杜牧是个俊才情种,但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
7.在姜夔的《扬州慢》中“ ”两句用假设的手法写到,曾经在扬州留下很多不朽诗篇的杜牧若再重游故地,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
8.在姜夔的《扬州慢》中“ ”三句写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
9.在《扬州慢》中,“ ”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10.在《扬州慢》中, ,以乐景写哀情,花开依旧,人事已非,曲折表现伤今怀古之情。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波心荡,冷月无声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