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一 第二课《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学习指导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日本学习唐制的目的,内容,以及对日本历史的影响。
2.基本技能:学会比较相似历史事件,学会认知历史事物。
3.情感培养:通过学习本课知识,认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认识改革创新的艰辛性;增强对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的认识性和前景的光明性。
二.【学习方法】:自学辅导(课程标准中对此课没有做具体要求)。
三.【学习重点】: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方法、内容和影响。
四.【学习难点】:大化改新内容的分析;分析改革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1.横向比较唐的三省六部制和日本的二官八省制
2.结合日本历史的发展过程和中国明清历史,认识开放则盛,闭关则衰的道理,体会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五.【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提问学生
1.古代雅典贵族政治的统治方式和原则是什么?
2.雅典贵族政治对雅典历史有何影响?(探究题)
3.梭伦改革的背景、目的、内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次改革?(探究题)
4.基础训练P6页材料分析题目(结合上题中对梭伦改革内容的分析)
(二)知识导入:
我们学习了必修一中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道地形环境对雅典民主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而在东方的日本,基本国情和雅典相似,他的政治经济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发展中的变革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是什么?这节我们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三).课堂知识探究一、遣隋使和遣唐使
1、是什么使得日本派遣使者来中国成为可能?
条件:
(1)地理:两国同处于东亚,一衣带水。
(2)中国: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高度发达的文明向周边地区传播,形成了中华文明圈。
(3)日本自身:的努力(为了达到目的不畏艰险的精神)。
2、日本派遣隋使和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和简单过程如何?
·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促进自身发展。
·过程:中日友好往来源远流长
607年第一次派遣隋使;
共派遣隋使4次,派遣唐使19次。
方式:既是外交使团,也是贸易代表团。他们将大批礼品赠与唐朝,唐朝相应予以回赠,实际上构成一种贸易形式。
3、日本派遣使者来中国有何重要作用?
(1)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2)促进日本社会文化发展。
代表人物:阿倍仲麻吕、鉴真
二、大化改新
1、背景
(1)豪族(中央、地方)与中央政权矛盾尖锐
(2)日本归国留学生的积极推动
(3)改革派建立新政权(最重要)
2、措施:
(1)推行公地公民制
经济 (2)实行班田收授法
(3)实行租庸调制
措 中央 二官八省制
(1)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施 (官制) 地方 国郡县制
政治 (2)制定律令
(3)神化天皇
3、作用:(改革影响)
①氏族豪族的世袭特权被打破;
②国家形态基本完备,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确立了天皇的地位;
③实现了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B级:1.自我测评2:简析大化改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改革适应了社会需要;积极引进中国先进文化;形成以中臣镰足为代表的改革派;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2.解析与探究:
1.化改新在政治改革方面效法隋唐,同时也积极从中国文明中吸收营养,在教育/宗教/建筑/美术/文学等方面都受到中国影响,故有此称。
2.日本对先进的中国文化是有选择的继承,同时还有所创新,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的独特文化。
3. 结合课后《阅读与思考》分析日本在对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习中的特点是什么?这些特点给现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会带来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思考题)
提示:善于模仿,积极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把中国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带回日本,促进了日本的变革和经济文化发展。
六、【达标测试】
1.日本向中国派出谴唐使和谴隋使的主要目的是D
A.建立与隋唐政府的外交关系 B.开展对华贸易
C.炫耀本国雄厚的政治经济实力 D.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2.日本谴唐使团组成人员不包括 D
A.留学生 B.僧侣 C.外交官员 D.日本天皇
3.大化改新前的背景不包括A
A.国家体制日趋完备 B.皇权专制受到威胁
C.政局动荡不安 D.改革派势力组建了新政权
4.大化改新以后,掌握中央行政大权的是B
A.神祗官 B.太政官 C.国司 D.中务省
5.日本的班田收授法主要学习了唐朝的C
A.三省六部制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租调制
6.大化改新期间颁布了律令,其内容不包括 D
A.土地赋税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 C.司法制度 D. 神话皇权
7.大化改新期间神话皇权的主要目的是B
提高皇室的政治地位 B.确立天皇的最高地位
C.便于推行改革的各项措施 D.为对外扩张寻找历史依据
8. 大化改新时期的平城京是今天的B
A.东京 B.奈良 C.北海稻 D.京都
9.日本大规模向中国学习开始于C
A.前六世纪初 B.六世纪初 C.前七世纪初 D.七世纪初
10.大化改新时期,日本改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不包括D
A.中臣镰足 B.南渊请安 C.高向玄理 D.阿倍仲麻吕
11.大化改新时期,日本把全国土地收收归国有的举措是A
A.公民公地制度 B.班田收授法 C.租庸调制 D.神祗官制度
12.日本大化改新时期在地方设立的机构是①国司 ②大藏省 ③郡司 ④里长C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大化改新时期日本政府学习中国文化的领域有 ①政治制度 ②经济制度 ③律令 ④“易性革命”思想D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14.下列关于遣隋使和遣唐使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① 中日友好交往源于隋朝 ② 遣唐使次数最多,最具代表性
③ 遣唐使团既是外交使团,又是贸易代表团④ 日本不畏艰难的精神是其派遣使节的重要原因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15.大化改新得以顺利进行的最重要原因是{ C }
A、改革措施全面而完备B、建立了以改革派为首的新政权
C、新政权颁布了完备的法令D、归国留学生的支持
16. 与唐朝的尚书省职能相似的机构是{ A }
A、太政官 B、神袛官 C、太宰府 D、中务省
17.下列对大化改新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氏族豪族的世袭特权得以保留B、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C、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D、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18、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留学生起了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D }
A、促进了双方科学技术的发展B、推动了大化改新的进行
C、促进了日本文化的进步D、搭起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19、日本第一次向隋朝派遣使节是在{B }
A、581年 B、607年 C、618年 D、645年20、下列属于大化改新内容的有{ A }
① 土地属于国家,实行“班田收授法”② 承认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
③ 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④ 强制普及初等教育
A、① ③ B、② ④ C、② ③ D、① ④
21、大化改新后,日本地方行政机构的组成顺序是{ A }
① 大宰府② 国 ③ 郡 ④ 里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22、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性事件是{ B }
A、大和统一 B、大化改新 C、幕府统治的建立 D、大和兴起
23.阅读下列材料
日本大化改新诏
大化二年春正月甲子朔,贺正礼毕,即宣革新之诏曰:
其一曰,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屯仓,仍赐食封,大夫以上各有差。降以布帛,赐官人百姓有差。又曰,大夫,所使治民也。能尽其治,则民赖之。故重其禄,所以为民也。……
其三曰,初造户籍,计帐,班 ( http: / / www.21cnjy.com )田授受之法。凡五十户为里,每里置长一人,掌按检户口,课殖农桑,禁察非违,催驱赋役。若山谷阻险,地远人稀之处,随便量置。凡田长三十步、广而二十步为段,十段为町。段租稻两束两把,町租稻二十二束。……
请回答:(1)归纳材料中日本大化改新的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之间的关系。
(2)分析这些措施对日本历史产生的影响。
答案:(1)公民公地制度,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公民公地制度是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的前提和基础,租庸调制以班田收授法为基础。
(2)这些措施使氏族豪族的世袭特权被打破,日本国家形态基本完备,确立了天皇国家最高统治着的地位,跳跃式地实现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24.假如你是7世纪40年代大和国的归唐使,你是怎样对比当时大和与中国唐初的社会状况比较,上书天皇,力劝他进行改革的。
答案:提示:教师指导学生先回忆已学过的中国古代史的有关内容,再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回来后进行资料的整理,最后完成这一作业。
25.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大化改新发生的历史背景。(6分)
(2)大化改新主要是为了解决哪一矛盾?是怎样解决的?(8分)
(3)为什么说大化改新跳跃式地实现了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6分)
答案:(1)原因:当时日本国家体制极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完备,中央和地方的豪族势力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政局动荡不安,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改革派发动政变,消灭了专横的中央豪族组成新政权。(6分)(2)中央政权与豪族势力的矛盾。解决:推行公民公地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确立了完备的国家政治体制;用法律的形式将大化改新的成果确定下来;编纂历史,神化皇权。(8分)(3)经过大化改新,氏族豪族的世袭特权被打破,日本国家形态基本完备,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确立起天皇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在较短的时间内,跳跃式地实现了历史上的一次飞跃。(6分)
七、课堂小结
原因 地理位置:同处________,一衣带水。
社会发展:中国________,具有吸引力。
遣隋使和 日本自身: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遣唐使 内容 互赠礼品,构成_________形式。
学习__________和中国的___________。
影响 促进中日_______________。
促进日本_______________。
背景 豪族与中央政权矛盾尖锐。
归族留学生的推动
经济 公地公民制
班田收授法
大化改新 措施 租庸调制
政治 中央设立______和______,地方设置各级机构,地方处于中央控制之下。
制定______,用法律形式巩固改革成果。
神化天皇。
意义 _______的世袭特权被打破,建立起______的国家体制,确立了
________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实现了一次历史上的重大飞跃。
▲课外小知识▲
日本在派遣遣唐使牺牲巨大:天宝年间使者在回国中,船只遇险,第三艘船中的150人只有4人生还,第四艘船则失踪
天皇的由:天皇是日本皇帝的称号,意为“统治上天的皇帝”607年,小野妹子在出使隋朝时,所交国书中有“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一词,隋炀帝大怒,608年,隋炀帝派遣裴世清出使日本,国书称“皇帝问倭王”称日本皇帝为“王”,表示上下之别但日本没有接受,却不敢与隋朝正面冲突,所以改用皇号的译音称呼天皇,使隋人误以为是其王的名字。由“王”到“天皇”是抬君权的意图的充分体现。
日本在习唐文化的中的态度――举例思考(日本皇室没有宦官制度)
古代日本,内宫的日常事务由女官处理,中国设立宦官的最初动机是保证皇室血脉的纯洁性,日本没有采取宦官制度一方面是对血统的强调没有中国那样严厉(在日本当时养子制度较为盛行)。另一方面,天皇后宫的后妃不多,比较好监视。(有皇后。妃2人、夫人3人、嫔妃四人,后“更衣”、“女御”取代妃、夫人、嫔妃,接着“女御”被女官取代。到昭和天皇时,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宫中日常事物仍然由女官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