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学案:第7课《忽必烈改制》(岳麓版历史选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历史学案:第7课《忽必烈改制》(岳麓版历史选修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1-06 16:5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课 忽必烈改制
【复习回顾】
1.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2.要求学生谈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原因、大致内容、结果以及特点、影响等。
2.理解忽必烈改制的背景,初步分析改制的特点,认识改制的深远影响。试比较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分析“汉法”与“旧制”的实质区别。
3.情感培养:体会忽必烈改制为蒙古族的发展作出的努力以及改革的阻力下的灵活性。
【课堂背景】
1.蒙古族的发展情况
蒙古族是我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12世纪中期,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然后建立了蒙古汗国.蒙古汗国建立后对周围地区进行长期的征伐战争,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结束了我国了我国的五代辽宋夏金时代,建立了空前广大的大帝国。
【课前预习】参看课本P42第二段
1.忽必烈改制的宣言是_______________改制的主要观念_________________由此总结他改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 参看课本P43第一、二段思考:“汉法”是指______________ “旧制”是_____________
二者之争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忽必烈即汉位以后,政体更新的原因是什么?具体的方案是什么?更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注意自己分类掌握)
4.忽必烈转变立国之本的含义是什么?具体措施有哪些?(注意“本”的特征)这些措施与整体更新有何关系?
【课堂自主学习】
(1).思考:忽必烈改制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原因、内容、结果,影响上的异同点?
(2).课本P44页中“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志”一句,可以给你什么启示?
(3).根据P44页忽必烈将元朝人分四等以及“誓俭草”的史实,思考:如何评价忽必烈在改行汉制和维护蒙古贵族利益上的做法?
(4).由课本中蒙古贵族的墓葬你可以得到什么有效信息?
(5).阅读课后P47页的《解析与探究》相关材料,完成材料后的2个问题。
【重点知识思路点拨】
1.忽必烈时期的政治文化上的“二元性”
忽必烈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在利用汉法改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蒙古旧制的同时,又在政治文化的许多方面保留了蒙古旧俗。所以,忽必烈吸收汉法是有保留的,是以不危及蒙古贵族的根本利益为前提的。忽必烈时期的政治文化政策带有明显的蒙汉二元性。这种二元政策,在多数情况下是以“内蒙外汉”的形式表现出来。草原旧俗为代表的蒙古制度相当多的占据了忽必烈政治文化政策的核心部分,汉法制度则往往居外围或从属地位。
由此,你可以比较与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何异同?
1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的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取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反杜林论》
【重点知识训练】
1.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建年号“中统”。这一年号体现着忽必烈
A.称雄四方的野心 B.问鼎中原的决心
C.对汉文化的仰慕 D.游牧民族的胸怀
2.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令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 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
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D.落后民族最终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所征服
3.今天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管辖①通政院②宣政院③澎湖巡检司④台湾省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从根本上讲,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统治经验丰富
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社会经济意识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5.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
A.秦朝和唐朝 B.秦朝和隋朝 C.秦朝和元朝 D.唐朝和元朝
6.元朝时中书省的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吏部
7.下列哪一地区在元朝时成为省级行政区
A.西域 B.琉球 C.西藏 D.澎湖
8.元朝政府,能够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统治的主要原因是
A.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B.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行政事务
C.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D.建立行省制度,委派官吏进行管理
9.忽必烈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诏令的重要意义在于
A.确立了农桑立国的方针 B.实现了由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
C.促进了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快了不同文明的交流
10.元代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有 ①有效体制的建立 ②法规制度的形成
③科学技术的推广 ④农桑立国的实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朝初年,一位蒙古贵族奏曰:“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元史》
材料二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 ( http: / / www.21cnjy.com )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材料三 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 ( http: / / www.21cnjy.com )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
——《元史·食货志·农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观点?从材料二、三看元朝统治者采纳了这种观点吗?
(2)材料二中“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
材料三中元世祖“俾民崇本抑末”采取了哪些措施?
(4)材料二、三的措施对蒙古产生什么影响?
11.答案:(1)认为汉人对“本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益,要彻底排斥汉人,把农耕地区全部变成牧场。没有采纳。(2)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3)元世祖让有关部门搜集古今农书,采集民间的实践经验编辑成《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派劝农官到各地检查,把农业生产好坏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优劣的一个依据。(4)加速蒙古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