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学案:第9课《欧洲宗教改革》(岳麓版历史选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历史学案:第9课《欧洲宗教改革》(岳麓版历史选修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1-06 16:5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欧洲宗教改革
【课标】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考纲】欧洲宗教改革
【知识结构】
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打击了天主教会→
天主教会的腐败 英国王权与教会的决裂
教会纯洁运动→恢复了天主教会部分势力
天主教会的应对措施
加紧打击“异端”→宗教冲突加剧→一些国家实行宗教宽容
【互动探究】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及其必要性
材料一:“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皆因自身的腐败”。
——摘自《西方宗教史》
材料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教皇出巡 兜售赎罪券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世纪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
⑴经济:天主教占有各国三分之一的土地,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其轻视商业商业的思想与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⑵政治:神权大于王权,罗马教廷经常干涉各国内政,阻碍了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不利于欧洲各国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
⑶思想文化:天主教垄断教育,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迫害异教徒,阻碍近代科技发展;
⑷社会生活:每个人的终生都受到天主教会的影响,不利于个性解放和物质追求。
二、宗教改革
(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1517年维滕堡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针锋相对,在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痛斥了“赎罪券”的欺诈,提出了“信仰即可得救”(因信称义)的原则。《九十五条论纲》现已被刻在当年粘贴处的教堂门上。
2、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有几条?
(1)反对赎罪券;
(2)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
(3)宗教最高权威是《圣经》不是教会;
(4)与上帝沟通不需要教会和神父作中介;
(5)世俗王权高于并支配教权(人教版)
3、联系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背景分析
(1)因信称义——理论基础 ——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要求
(2)宗教最高权威是《圣经》不是教会;
(3)与上帝沟通不需要教会和神父作中介; ——否定教士、教廷、教皇的权威
(4)反对赎罪券,简化宗教仪式,建廉价教会 ——资产阶级原始资本积累
(5)王权高于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资产阶级希望国家统一
4、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天主教的“因形称义”分歧点在哪?
分歧点:怎样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是听从教皇、教会,服从教规,还是相信自己。
这说明,宗教改革本质上并不反对宗教,只是把“为信仰而生活”改变为“为生活而信仰”,自由的生活才是他们追求的真谛!
(二)宗教改革的扩展——加尔文宗教改革与英国宗教改革
1、请大家分析路德和加尔文的观点有哪些异同?
相同点:①信仰得救;②《圣经》是最高权威、③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点: ①主张先定论,鼓舞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②神职人员要由信徒选举产生,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
③鼓励人们大胆地追求财富与成功,更加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2、英国宗教改革的内容有几点?
(1)英国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
①王权大于教权,英王是国教的最高首脑;
②保留了天主教教义与仪式;
③英国摆脱了罗马教廷控制;
(2)解散修道院,没收其财产,严重削弱教会势力。
3、英国宗教改革有何特点?
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加强了王权,但保留了较多天主教成分
欧洲宗教改革知识小结
人物 教派 核心教义 其它主张 影响地域
马丁·路德 路德教 ①因信称义;②宗教最高权威是《圣经》; ③宗教信仰不需要教会中介;④世俗王权高于并支配教权。 反对赎罪券神甫娶妻 德国北欧
加尔文 加尔文教 ①主张信仰得救; ②圣经》权威至高无上 ;③先定论 选举神职追求财富 法国英国等
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一世 英国国教 ①英王为教会首脑;②王权大于教权;③信仰得救,《圣经》是唯一标准 保留原教义和仪式解散修道院没收其财产 英国
(三)罗马教会的应对
罗马天主教会为抵制新教的攻势,重振天主教的声威,都采取了哪些对应
措施?应如何评价它?
应对:
①整顿组织内部:革除内部弊端,停止出售赎罪券,惩治贪污腐化,加强对神职人员监督。
②坚持教皇至上:对新教寸步不让,召开宗教会议,宣布所有新教都是“异端”,教皇是宗教
事务的最高权威,没有教会解释《圣经》普通教徒不可能得救。
③加强宗教裁判:扩大惩治范围,加紧打击“异端”。
一定程度上纯洁了天主教会,恢复了天主教
会的部分势力。
影响:耶稣会在海外传教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当了殖民侵略的急先锋,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三、宗教战争的出现与宗教宽容的呼吁
材料一:生逢这样的年代:内战频仍,无法无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令人不可置信的暴行随处可见。当前我们天天亲历的过激行为,在古代史上找不出可以与之相比的事例。仅因为这个人提出某种猜测就把他活活烧死,让人为此付出的代价太高了。       ——蒙田
材料二:让我们相互宽容罢,让我们不谴责他人的信仰罢。——赛巴斯蒂安·卡斯特里奥
宗教宽容的结果如何?
1、1555年,德国君主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规定“教随国定”。这是欧洲第一个宽容新
教的和约。
2、1598年,法国国王颁布了《南特赦令》,宣布天主教为法国国教,同时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
教的自由。在基督教国家中第一次赋予每一个人以信仰自由的权利。
四、宗教改革的评价
1、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在宗教外衣下、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教会神权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运动;
2、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含义是什么?
在宗教信仰的前提下,明确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信仰得救。
3、欧洲宗教改革的作用有哪些?
(1)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瓦解了罗马教廷在欧洲的封建大一统神权统治;
(2)确立起适应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督教新教派;
(3)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深刻的心灵角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5)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
【拓展延伸】
拓展与探讨一: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曾严重阻碍社会进步,我国现在为何还要尊重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宗教积累了一定的文化成果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国几大宗教都向善、爱国、拥护党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府的方针政策,与国家民族共命运,和中世纪的封建神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我国宪法规定,每个公民都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和宣传无神论的自由,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拓展与探讨二:15世纪前后,中国与西欧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现哪些不同的现象?分析两种思想文化现象不同的原因,及其对各自历史发展的影响。
(1)现象:中国处于明朝时期,封建专制强化,实行八股取士,进行思想文化专制。明朝宦官专权,打击东林党人,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事。
西欧发生文艺 ( http: / / www.21cnjy.com )复兴运动,提倡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作用,鼓励发挥人的创造力,反对宗教神学,重视科学实验。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反映。
(2)原因:明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步加强,把大部分知识分子吸引到读书做官的道路上来,明中后期虽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思想文化被专制强权控制。
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较发达,而且完成了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思想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桎梏。
(3)影响:中国的封建专制使中国开始落后。文艺复兴运动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拓展与探讨三: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的地位
总概:中世纪天主教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具体而言:中世纪的西欧,处于罗马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教的全面控制之下:(1)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2)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3)在思想文化方面,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它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4)在社会生活方面,西欧国家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从生到死都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和影响。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1527年7月,路德与曾经当过修女的atharina vn Bra喜结良缘图为其肖像 由Lucas ranach the Elder于1526年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