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7 13:1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时间的脚印》
一、教学目标
1. 明确说明对象,掌握说明方法,体会生动、准确的语言。
2. 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相关知识,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3. 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2. 难点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掌握说明顺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时间”,一个无处不在的词语。时间看得见摸得着吗?
春去秋来,四季更替,月圆月缺,日出日落,时间从来不语,不可捉摸,仿佛又无处不在。时间走过,会留下脚印吗?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跟随作者去探寻时间的踪迹!
2. 初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及重点词语意思。
掸(dǎn ) 腐蚀( shí ) 山麓(lù)
沟壑(hè) 帷幕(wéi) 孔隙(xì )
渗入(shèn) 刨刮(bào) 深浊(zhuó)
砂砾(lì) 龟裂(jūn) 楔形(xiē)
扫帚(sào zhou) 琥珀(hǔ pò)
( bào ) 刨刮 楔(xiē)楔形
刨 (páo )刨土 锲(qiè )锲而不舍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海枯石烂:大海千涸,石头风化成士。
悬崖绝壁:陡峭险峻的山崖。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3. 精读课文
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4)
首先提出“时间”的话题,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本文的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
第二部分(5-29)
文章主体,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 总结全文,表明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2)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事理说明文)岩石记录时间的现象、方法和意义。
(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工具,岩石记录时问的方法,岩石记录的内容,研究岩石记录的大自然的文字的意义。)
(3)题目是“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为什么说它有“脚印”?
比喻。“时间的脚印”是喻体,本体是“地球的变迁留下的印迹”。
这比喻的意思是:大自然中的岩石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记录了古往今来许多地理环境的变迁,就像时间留下的脚印一样。
思路
(4)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学生讨论后归纳:5、7、18、22、24、27
①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呢?(5)
承上启下,由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记录时间的方法,引出下文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②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
引出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③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18)
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
④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
承上文,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题;启下文,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⑤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4)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4)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4)岩石是如何被破坏的?岩石被搬运、堆积的过程是怎样的? 最終岩石叉是如何重新形成的?(总结段落)
①岩石是如何被破坏的?
(9-14段,学生说关键词)
阳光、霜雪、水、空气、风沙、生物、人
②岩石被搬运、堆积的过程是怎样的?
(15-16段,学生朗读)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砥、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研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 高空,被水带入大海。
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
(3)最终岩石又是如何重新形成的?
(17-18 段,学生朗读)
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5)再次阅读文章,找到关键词,概述“石烂”到“新生”是怎样的过程?
岩石一小石子—沙研、 泥士—沉淀—重压—胶结—新岩石
4. 讨论探究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①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19 段)岩层厚度—大约3000到10000 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19段)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21 段)地壳运动—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
②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
它先由生活中的时间痕迹引出话题,然后具体说明了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最后再总结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5. 拓展延伸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高士其的诗?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①引用诗句作题记,把时间拟人化,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下文,引出说明对象。
②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能够吸引读者。
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23段)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做“研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研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 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 25 段) 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 26段)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裏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6.巩固练习
单选题
①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腐蚀(shí) 山麓(lù) 龟裂(guī)
B. 掸去(dǎn) 沟壑(hè) 楔形文字(xiē)
C. 琥珀(pò) 粗糙(cāo) 海枯石烂(kū)
D. 钟鼎文(dǐng) 踪迹(jì) 一哄而散(hòng)
②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B. 通过对岩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
C. 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因为地壳运动造成的。
D. 时间的脚印,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发现。
填空题
1.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 说明文,作者是 。
2.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说明对象是 。
简答题
1. 请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
2. 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3. 作者是怎样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的?请举例说明。
7. 总结归纳
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强调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自然现象,仿照《时间的脚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