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千载路,悠悠快阁情
——《登快阁》品读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黄庭坚;
2.反复诵读,品味韵味通大意;
3.品读诗句,把握诗人的情感;
4.拓展练习,更深入了解诗人。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并品读诗歌,赏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2.感悟诗人渴望归隐却又羁留官场、不与人争但求济世安民的士大夫情怀。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读下面关于登临的诗句,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崔颢《离潼关楼》)
古人登高登阁,或览胜,或寄远……杜少陵登高,他看见了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他想到了命途多舛、国运艰难;辛弃疾登亭,他看见了楚天秋水、遥岑断鸿,他感叹道流年易逝、报国无门;那么,黄庭坚登阁,他又看见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让我们一起走进《登快阁》,感受茫茫千载路,悠悠快阁情。
走近作者
人物介绍:
黄庭坚(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字鲁直,乳名绳权。号清风阁、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摩围老人、黔安居士、八桂老人,谥号文节,世称黄山谷、黄太史、黄文节、豫章先生。
人物角色:
宋江南西路洪州府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祖籍浙江省金华市。
北宋诗人黄庶之子,南宋中奉大夫黄相之父。北宋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故事的主角。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黄庭坚的书法独树一格,自成一家,他和北宋书法家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为“宋四家”。
在文学界,黄庭坚生前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作品有《山谷词》《豫章黄先生文集》等。
人物经历:
治平四年(1067 年),黄庭坚进士及第,历任叶县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泰和县知县、德平镇监、秘书省校书郎、《神宗实录》编修官、集贤校理、国史局编修官、起居舍人、宣州知州、鄂州知州、涪州别驾、宣议郎监鄂州、奉议郎兼宁国军判官、朝奉郎兼舒州知州、吏部员外郎、太平州知州等职。
1105 年,黄庭坚病逝于宜州南楼,享年61岁。而后,宋高宗追赠黄庭坚为“龙图阁大学士”。
1265 年,宋度宗追赠黄庭坚谥号:文节。黄庭坚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千古。
拓展补充:江西诗派
本诗用典密集,化用无形,这与黄庭坚的艺术追求相关。黄庭坚是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开山之祖,诗论标榜杜甫,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学理论。
“点铁成金”——师前人之辞
“夺胎换骨”——师前人之意
无一字无来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无斧凿痕,自成一家。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当时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任知县,这是他入仕以来首次担任地方官,所以处理公事十分认真负责。他亲见人民的种种疾苦,而王安石新法在实行过程中受到扭曲,并不能给人民带来实际好处,甚至有时还加重他们的负担。黄庭坚对这一切深感忧虑而又无能为力,所以时时生出归隐之念。元丰五年(1082)秋天的一个傍晚,他在处理公事之余,登上江边上的快阁,目有所见,心有所感,即将其所见所感写入了《登快阁》这首诗。
诵读感悟
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睛。我并非大器,只会认真做官事,忙碌了一天,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举目远望,万木萧条,千山叠嶂,天地光阔。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友人远离,早已没了弄弦吹箫的兴致,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还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和那里的白鸥结盟,过上逍遥自得的生活。
整体感知
有人说这首诗的意旨落脚在“归”字上,请结合全诗谈谈哪些地方体现了一个“归”字。
①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
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
③“已”、“聊”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
④“弄长笛”“与白鸥盟”指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
何为登临诗
登:升也,由低处到高处;临: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登临诗:写登高望远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诗。
学过哪些登临诗
《登高》《望岳》杜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登飞来峰》《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鹳雀楼》王之涣
登临诗常写景物:偏重春秋
春景:凋残、伤感
秋景:壮阔、苍茫
伤春:红颜衰老、英雄迟暮
悲秋:怀古伤今、思乡怀人
伤春悲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与人生奋斗并遭遇挫折相关联,而且也总是与人生短暂,韶华易逝,人生目标遥遥无期等感受连在一起,表现的春光流逝、秋风来急等伤感人生的情感内容。其意蕴则不仅仅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普通的伤感情绪,更不是消极浪漫主义的无病呻吟,而是体现着中国文人积极的人生追求和自我意识。
登临诗常见情感:
不得见用之愁;思乡怀人之情;贬谪异乡之苦;忧国忧民之心;吊古伤今之叹;功成身退之志;知音难觅之憾;壮志难酬之忧。
悟诗歌情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睛。
前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
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意思是只会“了官事”的是痴子,非大器。颇有自我嘲笑的意味。
“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什么心情
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
后句诗人在快阁的东西眺望,他为暮色晴空下的自然美景陶醉了,“倚晚睛”三字,写出了诗人游兴之浓和流连之久,为下文做铺垫。“倚”字含有倚阁赏晚晴两重意思,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
由于官位低下,公务冗杂,诗人急欲排遣心中的失意无聊之情,于是登上快阁,在“倚晚睛”之际,追求精神上的放松与舒展。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感受这句诗所描绘的景色之美:
(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
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深秋时节,远远近近无数的山脉,落叶飘零,万木萧疏,天空显得特别高远广阔;朗朗明月笼罩着清澈的江水,江水映着月光,如同一道白练,洁明净。)
借景抒情
此联是脍炙人口的写景名句。“落木”句写山,因为秋叶落尽,更显出天空的高旷;“澄江”句写水,因水波澄澈,益见得月色分明。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苍茫明净的山水秋色图。这样一种宁静澄澈的山水境界,又恰好与诗人此时的特定心境相契合,其中实蕴含着诗人急欲据绝尘俗、追慕快意的情思,因而是景中含情的佳句。在具体表现手法上,这两句又有动静映照、开合变化的特点。“落木”句写山上落叶萧萧而下,富于动感;“澄江”句写江水澄澈,月色分明,又颇显静态。“落木”句是放眼眺望所见,境界显得开阔辽远,这是开;“澄江”句是居高临下所见,是视线收回的结果,这又是“合”。如此写景,颇有变化之妙。
这两句诗的景色描写有何作用
三、四两句描写从快阁看出去的景色。气象阔大,境界高远,秋高气爽,月映澄江。这样的意境映照出诗人清超旷远的胸襟气度。
化用诗句: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
前人曾评此二句道:"其意境天开,则实能劈古今未泄之奥妙。"(张宗泰《鲁斋所学集》)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VS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比较阅读:这两句写景名句广为后世称道,清代诗人查慎行评价此诗三四“极似杜家气象”。“落木千山天远大”,极易使人联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请从景和情的角度作简要赏析,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景——
①都选取了秋天的典型意象“落木”,写出落叶飘零之感。
②都选取宏大意象,如“千山”“远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视野宏阔以天地视角营造了开阔的意境。
不同点:情--
①《登高》中,无数的树叶萧萧地飘下,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去,意境沉郁顿挫、慷慨悲壮,有一种秋天的萧瑟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表达出诗人萧索凄凉的心情,以及时光易逝的感伤之情。
②《登快阁》中,无数秋山落叶飘零,天地更辽远,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意境辽远阔大、空明澄澈,使人感到身心自由舒服,体现了诗人办完公事后的一种如释重负,飘飘然有飞翔天外之想。
(“落木千山天远大”,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而意境又不尽相同。杜诗有一种秋天的萧瑟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而黄诗则着重表现秋天的高旷,有无限广阔的天地,可以任鸟儿自由飞翔,让人们自由呼吸。放眼天际,使人感到身心舒服,飘飘然有飞翔天外之想。“澄江一道月分明”句化用了谢“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名句,而意境也不尽相同。谢诗表现晚霞夕照的江景,而黄诗则着重表现月影澄江的夜色,表现一种高远的思致,烘托出一种宁静、澄清、温馨的境界。)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颈联上、下两句各用了什么典故 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典故 情怀
上句 伯牙绝弦 慨叹世无知己
下句 阮籍善为青白眼 不与世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
五、六两句写诗人独自登临的孤寂之感,叹世无知音,只能寄杯于酒。同时诗人在深感落寞孤独的处境中,又保持着自我人格的兀傲不群。
(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诗人此处不一定有所专指,只是慨叹自己的心怀志事,世无知者,所以如伯牙之绝弦不复鼓琴,借美酒以遣怀自娱而已。
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xì,喜悦)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iI]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显示了作者与现实的格格不入,以及其人格的兀傲不群。)
"横"字有何妙处
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托出来。
一个“横”字,用出新意,目光顾盼流动,只是为了一杯美酒。本是一个极平常的字,经过诗人的运化,即能点石成金,可见黄诗炼字之法。“聊因”二字,写出了诗人高逸兀傲而又无可奈何的孤愤之情。“朱弦”“青眼”极富色彩,“佳人”“美酒”意境很美。“已为”“聊因”虚词烘托,把诗人心底波澜极有层次地表现出来。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典面:此心吾与白鸥盟典源:《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典义:鸥鸟只与没有心机的人做伴,而绝不与心怀叵测的人交游。诗人欲与白鸥盟交,暗示了诗人想要告别尔虞我诈的现实社会,表达了作者对归隐自然的向往之情。
人生理想:弃官归隐。
(“白鸥盟”出自《列子·黄帝篇》,鸥鸟只与没有心机的人做伴,而绝不与心怀叵测的人交游。这两句似乎隐隐暗示诗人的人生追求,他将永远告别尔我诈的现实社会,向往一种纯朴的没有猜忌的归隐生活。同时,这也正透露出他对尔虞我诈的现实社会的不满。这生活在人间社会得不到,只有驾小舟访白鸥,到江海去度余生了。)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借酒消愁愁更愁,诗人最后是怎样宽慰自己的
诗人以“归”劝慰自己。诗人因在现实生活中抱负得不到施展,无人理解而感到痛苦,向往一种纯朴的、与世无争的归隐生活。这生活在人间社会得不到,只有驾小舟访白鸥,到江海去度余生了。
诗人以“归”劝慰自己。诗人因在现实生活中抱负得不到施展,无人理解而感到痛苦,向往一种纯朴的、与世无争的归隐生活。这生活在人间社会得不到只有驾小舟访白鸥,到江海去度余生了。
后人以与鸥鸟盟誓代指退隐之志,即摒弃功名利禄,了却营营之心,泛游于自然之中,从而获得逍遥无为的人生。
语出《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汉(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讴鸟游,讴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讴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讴鸟舞而不下也。”
归隐,似乎是中国古代士人与出世、入世之间的一种矛盾选择。初唐诗人王绩,三仕三隐,最终还是隐居以终老;陶渊明久居樊笼,认清了官场污浊与昏暗,他选择“穷则独善其身”般的内心坚守,归隐山林,终“复得返自然”。
但黄庭坚不一样。通过知人论世可知,尽管他“痴留”于繁冗的仕事而登阁抒怀,倚晚睛而得以暂时地忘却烦恼。他渴望归隐山间,却终未归隐,一生都在浮沉之中走过。他的坚持不是强撑硬扛,而是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最初的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或者说是《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有志之士能坚守初心,便能守住那个时代的风骨。这才是黄庭坚的处境中“自得其乐”的真正原因。)
绘诗人情脉
全诗感情抑扬,起伏不定:初登渐喜,忽而转忧,终而平静,在顿挫、跌宕中作者对于宦途的厌倦对于乡园的向往,便愈见其深,愈感其切,表达了感情的深沉。
全诗结构
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睛。 首联:记叙。照应题目,写登楼一事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颔联:写景。描写登楼所见美景。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 颈联:抒情。抒发登楼所生之感。
万里归船弄长笛 , 尾联:言志。弃官归隐,向往自由。
此心吾与白鸥盟。
整首诗意蕴隽永,语势流贯,近代文人潘伯鹰评价此诗“一气盘旋而下”。
(这一首著名的七律是诗人任太和县知县时登快阁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倚阁观望江、天的描述,勾勒了一幅深秋傍晚的图画,抒发了作者为官在外的一种失意无聊和归隐的情怀。)
(首联入题。写登阁的时间和心境。因为厌倦官务,故欲求快意,于是以登上快阁为快事。“倚晚睛”点明登阁时间在傍晚,由“晚睛”二字转出下面两句的景物描绘。
颔联绘景。写登阁远眺所见山水胜迹,画出一幅高远明净的秋景图,从中求得快意。
颈联抒情。从远眺景物回到自身处境,抒写世无知音、唯有借酒浇愁的心情透射出兀傲不群的性格。
尾联述志。由眼前江水展开联想,拓展诗境,表述了摆脱拘束、追求精神自由的意愿。)
课外延伸
广东六校联盟联考: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宋]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 戏马台③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创作的一首词。②华颠:白头。③戏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刘裕北征,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
有人评价黄庭坚词“入于苏而又出于苏”。本词下阕在写法上“入于苏”情感上“出于苏”,请结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阕对此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写法上“入于苏”:都把自己和古人作对比,都写到“白发”。
情感上“出于苏”:
①苏词中头白苍老却功业无成的苏轼,与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形成对照,带有自嘲自伤的意味,表达了苏轼有志报国却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或“表达了对周瑜的仰慕之情,渴望现实中也有如此豪杰”。)
②黄庭坚表达了自己“风流”不逊于二谢的豪迈情怀,并以“白发簪花”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强调了自己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抒发了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
结束语
归隐,似乎是中国古代士人与出世、入世之间的一种矛盾选择。初唐诗人王绩,三仕三隐,最终还是隐居以终老;陶渊明久居樊笼,认清了官场污浊与昏暗,他选择“穷则独善其身”般的内心坚守,归隐山林,终“复得返自然”。
但黄庭坚不一样。通过知人论世可知,他一生尽管他因“痴留”于繁冗的仕事而登阁抒怀,倚晚睛而得以暂时地忘却烦恼。他渴望归隐山间,却终未归隐,一生都在浮沉之中走过,他的坚持不是强撑硬扛,而是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最初的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或者说是《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有志之士能坚守初心,便能守住那个时代的风骨。这才是黄庭坚的处境中“自得其快”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