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一课时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一课时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7 18:5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名人导入
爱迪生 美国 著名科学家、发明家,为们发明了 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电灯。
科学家我知道
牛 顿 英国 物理学家,为我们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科学家我知道
爱因斯坦 德国物理学家、科学家,发现了光电效应,太阳能、报警器以及照相机等都以光电效应为基础。
科学家我知道
你知道科学家们主要靠什么取得了伟大成就吗?
善于思考
刻苦研究
锲而不舍

不断质疑
埋头苦干
不屈不挠
废寝忘食
善于观察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找出课文的主要观点,知道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课文具体写了几件事。
叶永烈(1940—2020),笔名萧通、久远等。小说家、历史学家、科普学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代表作《床头上的标签》《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等。
作者简介
大学期间,叶永烈作为北京大学化学系学生,在正课之余,读了许许多多化学史著作,诸如丁绪贤教授的《化学史通考》袁翰青教授的《中国化学史论文集》等等。之后从化学史进而扩大到科学史,亦是大量阅读。在二十岁的时候,叶永烈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
背景介绍
其写《十万个为什么》的“技巧”之一,就是从科学史上有趣的故事说起,从中引出相关的科学原理,回答“为什么”。比如,《水是什么》从英国化学家普列斯特利的故事说起,从而引申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变成水,得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结论。后来,他写科学杂文,也就以生动的学事例论证科学主题,论证哲理。此文是科学杂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就的。
学习任务一: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花圃 食盐 飞溅 花蕊
搜索 蚯蚓 阶段
地域 华罗庚 魏格纳
锲而不舍 见微知著 司空见惯
huà gēng
qiè

yán
jiàn
ruǐ
sōu
qiū yǐn
jiē

wèi
guàn
我会读
guàn

yán
jiàn





ruǐ






wèi
sōu
yǐn
jiē


bǎn
我会写
右上部分是“毌”,不要写成“田”。
右边上部的一短竖要上下出头。
全包围结构,外框方正,里面部分略窄长。
上下结构,下面三个“心”组合要紧凑。
左右结构,“弓”窄长,末笔竖长而直,为垂露竖。
指导书写

jiě
解除 解决
辨析
①表示“押送财务或犯人”时,读jiè,如,解款、押解。
②表示“明白,懂得”“姓”“解县” 时,读xiè。
③一般读jiě,如,解读、解决、解释。
xiè
解县 姓解
jiè
押解 解差
多音字

zhuǎn
转移 转学
例句
zhuàn
自传 转盘
你转(zhuǎn)过身子,就能看到远处那个转(zhuàn)动的风车了。
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查词典或工具书理解。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③运用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须关系。
学说: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我理解
诞生 出生,降生。
洗澡 清洗身子,洗去污物。
漩涡 流气体、烟雾所激成的螺旋形水涡。
旋转 绕一个点在旋转
机械 利用力学等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玫瑰 又被称为刺玫花、徘徊花、刺客、穿心玫瑰。
区域 地区;界限;范围
司空见惯: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百思不得其解:
打破沙锅问到底:
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
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百:多次;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无独有偶:
追根求源:
逆时针:
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
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指的是和顺时针相反之,代表的是逆时的转动
石蕊试纸:石蕊是一种枝状地衣,可提炼出红紫色的结晶粉末,粉末的主要成分是碱性碳酸盐;这种粉末微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将粉末溶于酒精溶液等,形成一种混合物,就是石蕊色素染料;把滤纸浸在染料中,干燥后便成了石蕊试纸。
石蕊试纸常用来检定物质的酸碱性。如果将石蕊试纸放入酸性溶液中,试纸就会转为红色;若放入碱性溶液中,试纸则变成蓝色。
相关链接
地球自转:
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地球自转一周是23小时56分4秒,但是由于同时也要绕太阳公转,所以一昼夜是24小时,即还需要多转3分56秒的时间才是一昼夜。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2、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课文具体写了几件事?
学习任务二:自由读课文 了解主要内容
1、课文是围绕哪个观点来写的?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课文具体写了几件事?
三件事
作者用哪三个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波义耳从“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的现象中,发明了石蕊试纸。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互相吻合,从而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从而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第 1 自然段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第2-5自然段
运用事例,证明观点。
第6、7自然段
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来写的呢
按“ ___________ ”的结构写的,先提出中心论点,用三个事例证明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论点。
总—分—总
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观点(得出结论)
李大钊的墓碑上的评价
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拓展资料
本文先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然后围绕观点列举了____个具体事例,最后___________,再次强调观点。
选自“课前预学单”第4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总结全文
提出观点
印证观点
总结观点
课堂小结
1.抄写生词,并积累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2.搜集类似课文中的科学事例,准备下节课和同学们共同交流。
作业布置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