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作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
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3.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诗在脱去逻辑的硬壳之后,需要的是新鲜的语言和它所呈现的极富内涵的心灵。每一首传世
的中国古典诗词都具有这样一个不会被穷竭的灵魂。“境界”就是心灵的状态。后工业时代的中、
西方普遍患有境界被污染病,或者作者干脆不知境界为何物。一次当我翻阅了一本20世纪80年
代美国中青年诗集后,合上书,我痛苦地感到这厚厚的一本选集里只有很少的几首除外,其余都没
有里尔克或华兹华斯所追求的高度。心灵的沙漠化使得很多年轻诗人的诗充满了灼热而干燥的热
风,没有意境可言。爱情与欲望成一体,肉体的探险成为刺激的源头,或是塞满平庸的细节,如同杂
货店的货架,诗不再给你飞越,而是沉重、平庸,读完这种诗后我开始怀疑诗存在的必要,因为后工
业社会日常的生活早已充满庸俗的刺激和平庸的琐碎。
也许是东方人的关系,我的文化使我理解:诗人的痛苦和欢乐能化成他诗歌中不可穷尽的艺术
的美和力。杜甫、李白从来不会让他们生活中的痛苦成为平庸的琐碎的流水账。然而打开今天的
一本美国当代诗选,有不少诗像不在意地输入计算机的记录,没有光彩,没有生命。是不是计算机
文化已经使得诗魂如此麻木?我暗暗为我们今天有些年轻诗人担忧。
“境界”是沙漠里的绿洲,它出现在沙漠的侵略与压抑中,但却代表沙漠的灵魂中暗存的力量
与追求。如果只在诗中报道沙漠的沙粒如何如何,那真是只见沙子不见绿洲,这样的诗,有的诗人
辩解说它更真实,是后现代的真实。我仍然认为诗的功能不在于统计沙子的数量,而在于点出绿洲
的力量。无尽的沙子这一存在是数也数不清的可见者,它正在遮蔽我们渴望看见的绿洲,而诗人的
职责正是穿过可见的痛苦的存在,触到那被隐蔽的无形的不可见的力量。追求表面的真实与准确
的诗人,在看到“枯藤”时只追问这是哪一个钟点的枯藤?什么时间的“昏鸦”?在追求琐碎平庸之
物的“精确”描写时,却看不见那存在于这些平常之物后面的不平常,得到了琐碎与平庸,却失去了
潜在的生命的、艺术的魅力。诗能不能揭示这种暗含于可见物之后的潜在力量,是一个价值标准,
高一语文试题 第 1页(共8页)
{#{QQABbZYKUwo4ggiwgwQJJTBAACABR5grCQQQXG0CggCkgQAsQIOkAhEJEAoAEAxoQGCBGAOAAEwMLACAJBFyARFFIA=B}A#A} =}#}
书
至少是我在判断一首好诗时的标准之一。诗的境界代表诗人超常的悟性,穿透了可见、可数的事物
的表面存在,悟到那潜在的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深邃不可测与人的相对渺小。
在现代西方世界,物质财富的力量占据了舞台中心,中国也许会滚向那个中心,被吸向那个物
质崇拜的圣坛。我作为个人的选择与对诗歌的选择,却更感到诗歌的悟性的深意能让我穿透黄金
的耀眼的光亮,看见那被遮蔽了的潜在的生命与艺术的意义。审美总是哲学的折射,人的价值观起
着很大的作用。我欣赏“二战”后美国当代的诗,因为那时的诗人是在痛苦中追寻崇高,而今天的
年轻的美国诗人的作品,就我所接触到的,似乎更陶醉于可见的富足的存在与物质的创造,更屈服
于物质的刺激与科技的力量,他们的心灵在紧张的物质追求中,已经没有多少空间去考虑精神的需
要。当然也还有一些诗人在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将思维引向无边的宇宙,走出了紧张平庸而
丰富的第一世界———日常生活。也许正是这人与自然的矛盾所造成的危机能解救富足的第一世界
的诗,使它能走出丰富的物质的封闭。
极端崇拜物质与极端推崇寡欲同样造成对人的损伤,然而历史常常摇摆于二者之间,进入感性
丰富而不迷失于其中,穿透感性丰富的表层而找见隐于其下的精神潜文本,这是诗和哲学的探险。
以所有的笔墨永无满足地沉湎于感性外表的描述,或与之相反,对感性世界麻木和畏惧,空谈精神
的崇高,同样都是自我欺骗,是诗和哲学的悲剧。
(选自郑敏《探索当代诗风———我心目中的好诗》,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诗词都具有一个不会被穷竭的灵魂,这说明中国古代诗人境界没有被污染,心灵没
有被沙漠化。
B.“在看到‘枯藤’时只追问这是哪一个钟点的枯藤?”这样的鉴赏不可能触到诗中被隐蔽的无形
的不可见的力量。
C.无论西方世界还是中国,陷入物质崇拜都可能影响诗人价值观,从而使其作品遮蔽了潜在的
生命与艺术的意义。
D.作者认同诗人“在痛苦中追寻崇高”,但同时又认为“空谈精神崇高”是自我欺骗,具有鲜明的
思辨色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境界之于诗歌创作至关重要,失却这一灵魂的诗作,其内容往往呈现的是充满庸俗的刺激和
平庸的琐碎生活。
B.“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此处杜甫升华了痛苦,不是生活的流
水账,隐含深沉的家国情怀。
C.作者认为不少诗人借助计算机写作使得诗歌缺少诗魂而失去光彩和生命,这引起了作者对当
下诗歌创作现状的担忧。
D.“我是黄昏的儿子/爱上了东方黎明的女儿/但只有凝望,不能倾诉。”顾城的这首诗是诗和哲
学的探险,符合文中好诗的标准。
高一语文试题 第 2页(共8页)
{#{QQABZbYKUwo4ggiwgwQJJTBAACABR5grCQQQXG0CggCkgQAsQIOkAhEJEAoAEAxoQGCBGAOAAEwMLACAJBFyARFFIA=B}A#A} =}#}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诗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真的成了阳春白雪,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真的沦落到曲高和寡。
(葛兆光)
B.诗人昌耀善于将古汉语熔铸进自己的诗歌当中,因而读他的诗歌,会获得一种新鲜的古老感。
(张伟)
C.诗人要活在时代里面,要能够把时代的痛苦、欢乐、希望、动荡……最深最广地体现于一身。
(郭沫若)
D.生活中有太多人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活着,好的诗人应该帮助他们找到耳朵和眼睛。(张二
棍)
4.本文是如何体现论证的严密性的?请简要分析。(4分)
5.2024年6月6日,《星星》诗刊杂志计划发起新一届诗歌大赛,假如你是评委,请根据上文为组委
会制定入选好诗的三条标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青衣(节选)
毕飞宇
一部戏总是从唱腔戏开始。说唱腔俗称说戏,你先得把预设中一部戏打烂了,变成无数的局
部、细节,把一部戏中戏剧人物的一恨、一怒、一喜、一悲、一伤、一哀、一枯、一荣,变成一字、一音、一
腔、一调、一颦、一笑、一个回眸、一个亮相、一个水袖、一句话,变成一个又一个说、唱、念、打,然后,
再把它组装起来,磨合起来,还原成一段念白,一段唱腔。说戏过后,排练阶段才算真正开始。首先
是连排。一个人成不了一台戏,“戏”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么多的演员挤在一个戏台上,演员
与演员之间就必须沟通、配合、交流、照应,这样的完善过程也就是连排。连排完了还不行。演员的
唱腔、造型还得与乐队、锣鼓家伙形成默契,没有吹、拉、弹、奏、打,那还叫什么戏?把吹、拉、弹、奏、
打一同糅合进去,这就是所谓的响排了。响排过了还得排,也就是彩排。彩排接近于实弹演习,是
面对着虚拟中的观众进行的一次公演,该包头的得包头,该勾脸的得勾脸,一切都得按实地演出的
模样细细地走场。彩排过去了,一出大戏的大幕才能拉得开。
几乎所有的人都注意到了,从说唱腔的第一天开始,筱燕秋就流露出了过于刻苦、过于卖命的
迹象。筱燕秋的戏虽说没有丢,但毕竟是四十岁的人了,毕竟是二十年不登台了,她的那种卖命就
和年轻人的莽撞有所不同,仿佛东流的一江春水,在入海口的前沿拼命地迂回、盘旋,①巨大的漩涡
显示出无力回天的笨拙、凝重。那是一种吃力的挣扎、虚假的反溯,说到底那只是一种身不由己的
下滑、流淌。
截至说戏阶段,筱燕秋已经从自己的身上成功地减去了4.5公斤的体重。筱燕秋不是在“减”
肥,说得准确一些,是抠。筱燕秋热切而又痛楚地用自己的指甲一点一点地把体重往外抠,往外挖。
这是一场战争,一场隐蔽的、没有硝烟的、只有杀伤的战争。筱燕秋的身体现在就是筱燕秋的敌人,
她以一种复仇的疯狂针对着自己的身体进行地毯式轰炸,一边轰炸一边监控。②减肥的日子里头
筱燕秋不仅仅是一架轰炸机,还是一个出色的狙击手。筱燕秋端着她的狙击步枪,全神贯注,密切
注视着自己的身体。身体现在成了她的终极标靶,一有风吹草动筱燕秋就会毫不犹豫地扣动她的
扳机。筱燕秋每天晚上都要站到磅秤上去,她对每一天的要求都是具体而又严格的:好好减肥,天
高一语文试题 第 3页(共8页)
{#{QQABbZYKUwo4ggiwgwQJJTBAACABR5grCQQQXG0CggCkgQAsQIOkAhEJEAoAEAxoQGCBGAOAAEwMLACAJBFyARFFIA=B}A#A} =}#}
天向下。筱燕秋一定要从自己的身上抠去十公斤———那是她二十年前的体重。筱燕秋坚信,只要
减去十公斤,生活就会回到二十年前,她就会站在二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曙光一定会把她的身影重
新投射在大地上,颀长、婀娜、娉婷世无双。
这是一场残酷的持久战。汤、糖、躺、烫是体重的四大忌,也就是说,吃和睡是减肥的两大法门。
筱燕秋首先控制的就是自己的睡。她把自己的睡眠时间固定在五个小时,五个小时之外,她不仅不
允许自己躺,甚至不允许自己坐。接下来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嘴了。筱燕秋不允许自己吃饭,不允许
自己喝水,更不用说热水了。她每天只进一些瓜果、蔬菜。在瓜果与蔬菜之外,③筱燕秋像贪婪的
嫦娥那样,就知道大口大口地吞药。
减肥的前期是立竿见影的,她的体重如同股票的熊市一样,一路狂跌。身上的肉少了,然而,皮
肤却意外地多了出来。多皮的皮肤挂在筱燕秋的身上,宛如捡来的钱包,浑身上下找不到一个存放
的地方。多出来的皮肤使筱燕秋对自己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整个人都是形式大于内容的。最要
命的还在脸上,多出来的皮肤使筱燕秋的脸庞活脱脱地变成了一张寡妇脸。筱燕秋望着镜子里的
自己,寡妇一样沮丧,寡妇一样绝望。
真正的绝望还在后头。减肥见了成效之后筱燕秋整日便有些恍惚,这是营养不良的具体反应。
精力越来越不济了。头晕、乏力、心慌、恶心,总是犯困,贪睡,而说话的气息也越来越细。说戏阶段
过去了,《奔月》就此进入了艰苦的排练阶段,体力消耗逐渐加大,筱燕秋的声音就不那么有根,不
那么稳,有点飘。气息跟不上,筱燕秋只好在嗓子里头发力,声带收紧了,唱腔就越来越不像筱燕秋
的了。
筱燕秋再也没有料到自己会出那么大的丑,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她在给春来示范一段唱腔的时
候居然“刺花儿”了。“刺花儿”俗称“唱破”了,是任何一个靠嗓子吃饭的人最丢脸的事。那声音
不像是人的嗓子发出来的,像玻璃剐在了玻璃上。其实“刺花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每一个
演员都会碰上的,然而,筱燕秋到底又不是别人,她不能忍受一起集中过来的目光。④那些目光不
是刀子,而是毒药,活生生地就要了你的命。筱燕秋强作镇定,示意再来。连续两次,嗓子就是不肯
给筱燕秋下这个台。坐在一边的炳璋端来了一杯水,递到筱燕秋的面前,故意轻松地对大伙儿说:
“歇会儿,歇会儿了哈。”筱燕秋没有接炳璋的杯子,接杯子这个动作筱燕秋无论如何是不肯做的。
筱燕秋看着演后羿的男演员,说:“我们再来一遍。”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筱燕秋为了演好《奔月》,不甘向年龄屈服,在明显吃力的情况下,依然对自己要求严格,突显
了她高尚的职业道德。
B.筱燕秋为了塑造好嫦娥这个角色,除了注重外在条件如体重外,更注重唱腔,一旦“唱破”永远
都不能恢复到从前。
C.筱燕秋想通过各种努力回到二十年前,可以想象当年的筱燕秋正处在巅峰状态,无论身段、唱
腔还是容貌都很出众。
D.炳璋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他故意轻松地让大家歇一会,才使得紧张的气氛得以缓和,推动了故
事情节的发展。
高一语文试题 第 4页(共8页)
{#{QQABZbYKUwo4ggiwgwQJJTBAACABR5grCQQQXG0CggCkgQAsQIOkAhEJEAoAEAxoQGCBGAOAAEwMLACAJBFyARFFIA=B}A#A} =}#}
7.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无力回天的笨拙、凝重”形象地表现了筱燕秋试图通过努力回到从前,却又无法改
变现实的无奈。
B.句子②中“轰炸机和狙击手”生动地表现了筱燕秋对自身肥胖的敌视,既要全面减肥,又要各
个击破。
C.句子③借嫦娥服药奔月的神话传说,生动地传达出筱燕秋渴望迅速减肥的急切心理,饶有趣
味。
D.句子④充分体现了筱燕秋对艺术的完美追求,表现了她不允许自己失败的心理以及对艺术和
观众的热爱。
8.小说第一自然段用大量笔墨介绍一部戏的排练过程,有什么作用?(4分)
9.本文情节并不复杂,却给人以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感觉。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做
到这一点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
獉
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
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
獉
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逐
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
獉
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
獉
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
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
????????????????????????????????????????
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
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B.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
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C.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
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高一语文试题 第 5页(共8页)
{#{QQABZbYKUwo4ggiwgwQJJTBAACABR5grCQQQXG0CggCkgQAsQIOkAhEJEAoAEAxoQGCBGAOAAEwMLACAJBFyARFFIA=B}A#A} =}#}
D.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
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错误的,与《过故人庄》中的“过”,意思不同。
B.举,攻克,占领,与《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举”意思相同。
C.杜,堵塞、封闭,与成语“杜门谢客”中“杜”意思相同。
D.然,这样,与《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然”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穆公重用五位贤士,吞并了二十个小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的
风俗,百姓殷实、富裕,国家富有、强大。
B.文章列举了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的用人之道,并且假设了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
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的结果。
C.李斯通过君王的生活嗜好判断君王看重的在珠玉、声、色方面,而轻视的却是百姓,认为这不
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D.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小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文章运用
比喻说理,劝谏君王要广纳贤士,成就大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4分)
(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5分)
14.文章最后一段进行了总结,李斯认为秦国“逐客”的后果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
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
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
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
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句,委婉寄寓了
词人的情感。
16.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高一语文试题 第 6页(共8页)
{#{QQABZbYKUwo4ggiwgwQJJTBAACABR5grCQQQXG0CggCkgQAsQIOkAhEJEAoAEAxoQGCBGAOAAEwMLACAJBFyARFFIA=B}A#A}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他嗤笑子路
是因为子路“ ▲ , ▲ ”。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诗人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的诗句来借古讽今的句子: ▲ , ▲ , ▲ 。
(3)《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天人合一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猫冬”是从堵上后窗那一刻开始的。父亲踩着板凳和木梯子,手托着泥坯把后窗堵了,又抹
上厚厚泥层。后窗变成了墙的日子,家里暖了许多。地瓜藏在屋顶棚子上,盖着薄薄的豆秸叶;奶
奶天天偎在炕头上,透过窗户中间的小玻璃片观天看地;就连平日里忙碌的母亲,也常常坐在炕头
上摆弄窗花和鞋垫。
北方的冬天常常是万里晴空,日头那么慷慨地照着,大地一丝风也没有。大好的天气里最适合
獉獉
一帮老伙计聚在一起,排在南墙根下晒太阳。
18.下列句子中“那么”和语段中加点的“那么”语意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下大雪不能出门,那么就“猫”在家里享受闲暇的时光吧。
獉獉
B.一家人坐在一起,做上那么三五个菜吃上一顿团圆饭。
獉獉
C.东北每年雪总是下得那么大,让他们不得不呆在家里。
獉獉
D.雪仗不能那么打,不小心把人弄伤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獉獉
19.文段中画线句子结尾的句号如改成分号,和下文两个分号并列,看起来更加整齐,但使用句号表
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20.“猫冬”这个词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阅读社交”正在Z世代亦即青年群体中成为一种风尚。阅读社交,顾名思义就是以阅读为媒
獉獉獉獉
介或背景的社交。在各大网络平台,不少用户将作家的名字当作自己的引力签,以此吸引同好,共
獉獉獉
同分享阅读带来的感悟和收获,期待在思想激荡中产生共鸣,并通过这种共同的社交属性交友。
① 。回想20世纪80年代,如果有谁能拥有一定数量的藏书,哪怕是小人书,就等于
獉獉
拥有了相当过硬的社交资源;那时候青年通过彼此分享书籍而建立友谊,青年间互赠书籍作为礼物
更是习以为常。其实细心观察,不少80后、70后乃至60后,同样是当下各种读书会的常客、“阅读
獉獉獉獉
高一语文试题 第 7页(共8页)
{#{QQABZbYKUwo4ggiwgwQJJTBAACABR5grCQQQXG0CggCkgQAsQIOkAhEJEAoAEAxoQGCBGAOAAEwMLACAJBFyARFFIA=B}A#A} =}#}
社交”的热心参与者。相对于Z世代,他们更关心的是子女教育、家庭和谐、事业突破、年龄困扰,
因而期待通过阅读来充实知识、注入动能,通过 ② 。
“阅读社交”的流行,既是技术进步使然,也是青年精神世界发展的必然。因为,人们总归要在
阅读与思考中认识人生。我们应该认识到,“阅读社交”,从本质意义上讲并不是一种社交的形式,
③ 。“社交”只是让阅读过程更有趣味,让阅读的视野更开阔、思考的触角更深入。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2个字。(6分)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使用情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名思义,意思是看到名称就能联想到它的意义。文中用此成语意在表达“阅读社交”这个
词语不难理解。
B.引力签,是网络用户给自己设定的介绍自己兴趣爱好等以吸引他人关注的标签。对这种新
词语,我们可以借助语境来理解。
C.哪怕,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相当于“即使”“就算”“即便”等,突出了简单、通俗的小人书
也是可贵的社交资源。
D.习以为常,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文中用来形容青
年常常互赠书籍的现象是恰当的。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ChatGPT横空出世,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接踵而至,很多文字从业者受到冲
击,但是那些优质的原创作者依旧无法取代;Sora即便威胁影视工作者,但是无法淘汰那些有无
限创意的人。所以与一般人和智能机器人相比,未来你最大的优势应在于:如果你是编剧,要能
写出构思更为巧妙的剧本;如果你是模特,要有和他人截然不同的气质;如果你是医生,除了医
术精湛还要更有人文情怀;如果你是保姆,要更有情趣更懂生活……AI时代,我们当何去何从,
值得每一位新青年的思考。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试题 第 8页(共8页)
{#{QQABZbYKUwo4ggiwgwQJJTBAACABR5grCQQQXG0CggCkgQAsQIOkAhEJEAoAEAxoQGCBGAOAAEwMLACAJBFyARFFIA=B}A#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