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卖炭翁》同步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卖炭翁》同步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7 08:42:2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5张PPT)



统编版 · 语文 · 八年级(下)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新课导入
02
知识链接
03
预习检测
04
初读课文
05
精读课文
06
课堂小结
07
巩固检测
08
积累拓展
09
课后作业
10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2.学习《卖炭翁》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重点)
3.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难点)
学习目标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那《卖炭翁》作者是为何事而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新课导入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作者简介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同时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知识链接
什么是炭
木炭是木材或木质原料经过不完全燃烧,或者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热解,所残留的深褐色或黑色多孔固体燃料。
知识链接
“卖炭翁”指卖炭的老人。题目交代了诗歌所描写的主人公,清楚明了。
文题解读
知识链接
两鬓苍苍 辗 冰辙 泥中歇
翩翩两骑 口称敕 回车叱牛
宫使驱将 一丈绫 系向牛头
bìn
cāng
niǎn
zhé
xiē
piān

chì
chì
jiāng
líng

字词学习
预习检测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初读课文
精读课文
初读课文
思考问题
这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那本文的叙事要素是什么呢?
时间——冬天。
地点——市南门外。
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事件——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卖 炭 翁
木柴。
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灰白。
做什么用。营,谋求。
使人怜悯。
希望
天亮
车轮轧过的痕迹
困倦,疲乏。
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译文】有一个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像炭一样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贱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的道路中歇息。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轻快的样子。
骑马的人。
黄衣使者,指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指皇帝的命令
吆喝。
长安城宫廷在北面,集市在南面。
公文。
掉转。
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吝惜不得。
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
同“值”,价钱
挂。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译文】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来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是奉皇帝的命令,掉转车头,吆喝着赶着牛朝皇宫走去。一车炭,一千多斤,他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归纳本诗的文言知识
通假字:直——值
初读课文
1、这是一首叙事诗,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了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强行买去了。
精读课文
2、这首诗的情节围绕着“炭”展开,请同学们分别用一个动词填空。
( )炭---( )炭---被( )炭



精读课文
3、诗中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
卖炭翁、宫使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4、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南山中”点明劳动场所的荒凉偏僻,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品析诗歌:
角度一:知道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角度二:能够进行诗句赏析
角度三: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角度四:把握主旨情感
精读课文
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肖像描写
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作者笔下的卖炭翁与宫使是怎样的形象?
请用“我分析的是(卖炭翁/宫使)的人物形象,从(词语或诗句)中,我读出了( …… )”的句式表达。每位同学任选一点交流,避免重复。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心理描写
生动地表现了老人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车炭上。“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无限的同情。“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卖炭翁却“愿天寒”,只为能将炭价抬高一些,以维持生计。这种极度矛盾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的悲惨境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精读课文
动作描写
写出了卖炭老人早起驾车赶路的辛苦。“辗”这个动词既写出了天气寒冷,车辙已经结了冰,突出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沉重,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辛劳。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精读课文
宦官
肖像描写
“翩翩”本是形容轻快的样子,这里写出了宦官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与卖炭翁困苦凄惨的人物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宫市的罪恶。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精读课文
动作描写
“手把”“口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刻画了宫使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丑陋嘴脸。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人物描写方法 卖炭翁 宫使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伐薪烧炭南山中;晓驾炭车碾冰辙;市南门外泥中歇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心忧炭贱愿天寒;宫使驱将惜不得
精读课文
卖炭翁:年老体衰、劳作艰辛、家境穷困、任人宰割的底层劳动者
宫使:趾高气昂、仗势欺人、蛮横霸道的强盗
精读课文
针对角度二:诗句赏析
示例一: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精读课文
示例二: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1)“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强烈对比之中写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3)“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2)“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针对角度三:对比的写作手法
精读课文
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卖炭老人辛辛苦苦烧出来的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极低的价钱掠夺走。
揭露了当时的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底层人民在这种掠夺下生活困苦不堪又无力反抗的黑暗社会现实。
针对角度四:把握主旨情感
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精读课文
疑难探究
同样是表现诗人现实关怀的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有诗人的议论和抒情,而(卖炭翁》则全用记叙和描写,没有直接议论、抒情的语句,两种写法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这个事件本身可以生发出许多不同的问题,但诗人并未停留在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上,而是推己及人,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暖,从而体现了一种博大的胸怀。不借助直抒性的表达,读者是无法感受到的。
而《卖炭翁》则直接将目光投向了底层的劳动人民,卖炭翁就是千千万万底层劳动人民的代表,卖炭翁的故事本身就已经足以令人动容,任何议论和抒情都是多余的。诗人几乎不露声色地平静地讲述了整个故事,让故事在高潮中结束,反而更含蓄,更有余味,更令人深思和感愤。
精读课文
本诗通过对卖炭翁的贫困艰辛和宫使公开掠夺行径的描绘,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及其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课文主旨
返回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1)通过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诗歌对人物的描写,着重从肖像、动作、心理等角度进行。肖像描写,如“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刻画了卖炭翁常年经受烟熏火燎的老迈与艰辛;动作描写,如“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刻画出宫使骄横跋扈的形象;心理描写,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刻画了卖炭翁矛盾、反常的心理。
课堂小结
(2)运用对比手法。
诗中将卖炭翁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的巧取豪夺进行对比,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的蛮横无理进行对比,将炭的价值与卖炭翁所得进行对比等。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宫市的黑暗,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与不幸。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卖炭翁
宫使
烧炭艰辛
运炭艰难
炭被掠夺
生活困苦艰辛
夺炭
(肖像、心理、动作描写)
对 比
(肖像、动作描写)
仗势凌人蛮横冷酷
课堂小结
1.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
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
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
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巩固检测
返回
C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英勇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C
巩固检测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是一种相对固定的别名。称别人的号是为了表示尊敬,自己称号一般只用于自己的作品中。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据《周礼》记载:“号,谓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处(包括斋名、室名等)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如杜甫号少陵野老,苏轼号东坡居士,郑燮号板桥,等等。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名、字,如苏东坡、郑板桥。到了明清时代,人们把取号视为一种时髦,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几乎人人都有号。
积累拓展
古人的号
点拨: 农夫——有圆满的结局,得到了补偿,皇帝罢免了宦官。
卖炭翁——悲惨结局,千斤炭没有得到想要的钱来买衣服和食物。
诗人没有给卖炭翁一个圆满的结局的原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农夫只是个案,可能千千万万中只有这么一
例。罢免了宦官,给予补偿,但只要宫市还在,这些底层人们的
悲惨命运就不会结束。而卖炭翁就代表了所有受苦受难的人,而
这样一个悲剧的结尾正是艺术作品的力量。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 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 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 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顺宗实录·宫市》
这段文字与《卖炭翁》描写得结局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积累拓展
名家点评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著一断语。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宫市者,乃贞元末年最为病民之政,宜乐天《新乐府》中有此一篇。且其事又为乐天所得亲有见闻者,故此篇之摹写,极生动之致也。……更有可论者,此篇径直铺叙,与史文所载者不殊,而篇末不著己身之议论,微与其他者篇有异,然其感慨亦自见也。
龚克昌、彭重光《白居易诗文选注》:白居易这首诗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划上有独到之处,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就把人物写活了。诗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积累拓展
诗歌没有给出卖炭翁的结局,请你发挥想象力,为惨遭宫使掠夺的卖炭翁续写一个不少于200字的结局。
(运用上各种描写方法)
课后作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