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淄博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素养提升 古诗词曲对比整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淄博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素养提升 古诗词曲对比整合(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7 22:1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淄博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素养提升 古诗词曲对比整合
1.表现手法
手法 示例 赏析
比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 用蒹葭起兴,渲染了凄清朦胧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求之不得的惆怅之情。
对比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中,抒发了词人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衬托 正衬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以西湖生机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反衬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溅泪”“鸟惊心”以乐景反衬哀情,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象征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其一)] 以自然环境的艰险象征人世间仕途的艰难。
白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连用九个名词、九种意象构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淡淡哀愁在萧瑟苍凉的暮景中表露无遗。
抒情 方式 直抒胸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抒发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借景抒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借塞外的地域特征以及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间接抒发雁去人却不得归的凄凉情感。
情景交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寓情于景,渲染出孤寂愁苦的气氛,表达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动静结合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动态与静态相映衬,写出了草木的茂盛、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表现了山河的壮丽。
虚实结合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虚实结合,以深邃的思维,穿过时空,感悟历史文化的审美意义。
以小见大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借“二乔”可能的命运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借史事以吐露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含蓄蕴藉。
以乐写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其一)] 从欢乐的宴饮气氛到拔剑四顾的茫然心情,以乐景写哀情,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哀的程度,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2.修辞
修辞 示例 赏析
比喻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将“弓弦发声”比作“霹雳”,将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人发挥想象,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写国家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把“雨”比作“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雨的连绵细密,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生活十分凄苦。
拟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写“花”落泪,“鸟”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同情、牵挂、关切之情。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风怒号”,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
夸张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写出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跃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矫健身姿。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对偶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花落去”与“燕归来”的对比,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的感伤之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两岸阔”“一帆悬”是工整的对仗,意境开阔,情绪饱满。
设问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白居易《卖炭翁》) 一问一答,写出了卖炭翁得到钱的用处,体现了他生活的贫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其五)] 自问自答,回答了虽身处“人境”,但“无车马喧”的原因,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境界。
用典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用《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燕然勒石”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建立功勋和思念故乡却因战功未建不得归的复杂感情。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运用燕昭王建“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明将士们以死报国的决心。
反复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李白《行路难》(其一)] 诗人用三字短句反复咏叹“行路难”,表现出徘徊低沉的心境。
互文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道尽词人强烈的爱国激情和浓重的乡思之情。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3.炼字
词语类别 表达效果 示例 赏析
动词 赋予画面动态感,形象生动,意境特点更加鲜明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飞”“渡”“挂罥” “飘转”“沉”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写了狂风中茅草乱飞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的痛惜之情。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形容词 突出事物的特征,营造氛围,体现意境,传达感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孤”字写出景物之单调;“直”字表现出孤烟劲拔坚毅之美;“长”字表现出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圆”字写出落日之低之大。
副词 表示程度、范围、频率、时间等,突出陈述对象在动作、状态上的变化,体现意境,传达感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
叠词 使诗歌结构匀称,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历历”和“萋萋”两个叠词的使用,使诗句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4.描写
描写手法 诗词句 赏析
环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老”“昏”“古”“瘦”等词语传达出一种衰落、颓败的情境特点。
肖像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 这一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烟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表现了他年老体弱、生活艰辛。
心理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忧”“愿”写卖炭老人的悲惨境遇和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
动作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其一)]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反映了诗人感情的激荡变化,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
5.哲理
诗词句 蕴含哲理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甘愿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精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谁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然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生的聚合离散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悲伤。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通过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