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3张PPT。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秋水返回庄
子
塑
像庄
子
祠庄子故里遗址 庄子井庄子墓返回上古版《庄子》《庄子》 亦称《南华经》,道家学派的经典。今通行本收文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相传内篇为庄周自著,外、杂篇是庄周的门人和后学所撰。这些文章大都构思精巧,想象丰富,文笔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善作连类比喻,富有浪漫色彩。《庄子》一书,对后人的人生观、文艺观和文艺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其人 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 名周 (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 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
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庄子 (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庄子出身贫寒,曾借粟度日,一度担任过蒙地的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名,以厚礼聘任相职,庄子不就,终生穷困。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并称“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既有合理因素,也有消极成分。
返回庄子 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guō)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颁布诏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历代均有一些研究庄子的学者,其著作数百种,近年又有《庄子白话》、《庄子现代版》等问世。
庄子散文 是用神话、寓言、隐喻等文学表现手段来达到说理的目的,想象丰富,思路诡异,文笔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本文是《庄子·秋水》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宣扬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道理,并进而嘲讽孔孟之道。因尚未直接涉及他的虚无缥缈之“道”,所以积极意义较大。
庄子思想庄子思想庄子思想1、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2、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检查预习
一、字音:1、涘(sì) 二、通假字:
1、泾流之大 2、不辩牛马(同“径”)(同“辨”)三、词类活用:
1、秋水时到
2、顺流东行 东面而视
3、少仲尼之闻
4、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四、一词多义:
1、河伯始旋其面目 2、始吾弗信(才) (开始)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今吾子又死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至于北海,东面而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4、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性贪而狠????????????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语气助词,表停顿)(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兼词,当作“于此”讲)(语气助词)(介词 当作“在”讲)(介词 引出行为的对象)?(介词 表比较) (介词 表被动)(连词 表修饰)(连词 表并列关系)(连词 表转折)(代词 用“而”当作“你”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
旋其面目古义:到达
今义:关联词,表另提一件事古义:脸朝东
今义:方位名词,东方古义:面部
今义:指事物本来的样子五、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 河: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百川灌河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大方: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不辩牛马。随着时令,名为状通“径”,径直。这样通“辨”,辨认。在这种情况下;语气助词;认为;美景,形为名;是连词表修饰;向东,名为状;到达面对;连词表修饰在这种情况下;才;脸也作“望羊”,仰视的样子;连词表修饰这样认为;没有谁;比得上;取独小看,形为动;见闻,动为名形容词尾轻视,形为动;不取独;看到边际,形为动到;您;危险表被动;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长久;时代背景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周室王权衰微,诸侯争霸,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但同时在思想学术上呈现出自由繁荣的局面,以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为代表的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华民族第一次理性自觉的高潮。
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采取了强烈的批判态度,特别是针对儒家的圣贤说,提出了“弃智绝圣”的极端观点。庄子的哲学思想核心是超乎万物的“道”,虽然其中包含有道法自然、认识无止境、个体精神自由等可批判继承的理念,但总体上是虚无缥缈、无法实行的。
返回退出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节选)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秋水(节选)译 文返回 秋雨不停地下,河水上涨,千百条河流都灌注到黄河,使黄河干流大大加宽。两岸之间,河中小洲之上,相互望去,连牛马都辨认不清。于是乎河神欢欣鼓舞自满自足起来,以为天下之壮美尽在于此了。顺河流东行,到达渤海,往东面望去,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乎河神开始改变自满自得的神态,望着浩瀚无边的大海对海神感叹说:“俗语说,‘闻知许多道理后,就自以为没有人能及得上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啊。我曾听说有以仲尼之闻见为少,以伯夷之义为轻的人,起初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这等浩瀚无边,难于穷尽,假若不到你这里来,就糟了,我将长久为深明大道的人所笑话。”
海神说:“井里的蛙不可以和它讲大海,因其拘束于所居土井;夏天的虫类不可以同它讲冰,因其局限于季节;见识偏狭孤陋寡闻的人,不可以同他讲说大道,因其束缚于所受的教育。现在你走出河流两岸,看见无边的大海,则知道自己的鄙陋,就可以同你讲说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再大的了,千万条河都流归于它,没有休止之时,而不盈满;从尾闾往出宣泄,没有停止之时,而不空虚;不因春秋季节流入水量多少不同而变化,对陆上的旱涝也没有感觉。大海超过长江黄河,没有办法估量、计算。译 文 而我未曾以此自我夸耀,因为我从天地那里具足了形体,从阴阳那里秉受了生气,我在天地之间,如同小石块小树木在大山之中,正有自以为少的想法,又哪里会自我夸耀呢?约计四海在天地之间,不也就象蚁冢在大湖泊中吗?约计中国在四海之内,不也就象一粒稗米在大谷仓中吗?称谓物类数量叫作万,人只居其中之一;人住满九州之地,凡谷物可以生长,舟车可以通行之处,皆有人居,个人只是众人中之一;人与万物相比,不也就象一根绒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微小吗?五帝以禅让相传承的,三王以武力相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贤能之士所操劳的,完全都在这里了。伯夷辞让以博得好名声,仲尼谈论以显示博学,这种自满自足,不就象你以前自夸黄河之水为多一样吗?”
译 文 秋汛随着季节来到了,众多河流的水灌入黄河。(黄河)直流的水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白茫茫一片),(隔着水)分辨不出(对岸的)牛和马。在这种情况下,河伯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是全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行走,到了北海,脸朝东眺望,看不到水的尽头。在这种情况下,河伯才转过脸来,仰望着海神若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很多道理,以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小看孔子的学识,并且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亲眼看到了您的广阔无边,如果我不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秋水》译文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思考、探究
3、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最初骄傲自大和后来的知错能改◎小结河伯形象: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齐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齐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这篇文章的寓意还有什么? 寓意: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3、谦受益,满遭损
4、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5、自大源于无知
6、知耻近乎勇
7、有比较才有鉴别1、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巧用对比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成语辨析与运用贻笑大方:望洋,仰视的样子。兴叹,生发起感叹。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开扩了眼界,感到自己的渺小而惊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充分而感到无可奈何。贻笑,被人讥笑。大方,大方之家,见多识广的人。被内行人所讥笑。望洋兴叹:课堂练习1、下列红色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水时至 时,季节这里用作状语,是“按季节”的意思
B、旋其面目 旋,掉转
C、野语有之曰 野语,粗俗的话
D、不见水端 端,尽头想一想C2、与“莫己若”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国人莫敢言想一想A3、下列划横线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至于北海
C、东面而视
D、以为莫己若者D想一想试翻译下列句子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想一想后人评论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能以文章为本。(南朝·梁·萧统《文选序》)
文章蹊径好尚,自庄、列出而一变;《淮南子》连类喻义,本诸《易》与《庄子》。(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在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郭象注:“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宙者,有古今之长,而古今之长无极。”)(《庄子·庚桑楚》)后人评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庄子·秋水》)
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说,骨子里却尽有分数。彼固自谓猖狂妄行而蹈乎大方也。学者何不从蹈大方处求之?
返回 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
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之文,可以是评之。其根基则《天下篇》已自道矣,曰:“充实不可以已。”
《庄子》尤缥缈奇变,乃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也。(清·刘熙载《艺概》)
后人评论 庄子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糁。[shēn]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
庄子典故之喻牛辞相
庄周家境贫寒,靠钓鱼和织草鞋维持生计。恰遇数天来雨下个不停,无法钓鱼,也无法卖草鞋,家中断了炊,便想到去别人家借些粮食。他曾在书法和文章上给过监河侯不少帮助,监河侯也说过,以后需要帮忙尽管找他。于是他怀着希望,来到监河侯家。
监河侯问明他的来意,却说:“行,等到秋天我领了俸禄和一邑租赋金,别说一小袋粮食,借给你三百两金子都行,但现在我帮不上您的忙。”庄子典故之借贷于监河侯 庄周后悔自己不知监河侯是如此的小人,便讲了个故事作为对监河侯的回答:“昨天,我在路上走,干枯的车辙里有一条鲫鱼唤我说,我是东海水族里的仆臣,一场大水把我冲到了这里,一时没法回去。现在这车辙干涸了,求你行行好,到附近弄一斗水来救我。我说,别急,等我游历吴国与越国,请这两国的君主把西江的水引来,足可以救你。鲫鱼气得脸色铁青说,现在我得一斗水就可以活命,这个小忙你不帮,却说出这话。你是要让我晒成鱼干儿后被人捡了拿到集市上去卖吧。”
庄周说完这个故事,拿着空口袋愤然离去,给监河侯留下一番羞耻。
庄子典故之借贷于监河侯
一天,庄子来到蒙泽边,见蒙泽的水清澈见底,湖边树木郁郁葱葱,心中顿生畅意。他想,造物者从来不讲什么圣人的理论,却创造出如此美丽的大自然供人享受。忽然,几只蝴蝶自由自在地从他眼前飞过,他心里一动:蝴蝶们是多么自在啊!彼此之间有的只是平等、友爱……他想得累了,便躺在草地上睡着了。梦中,他成了一只蝴蝶,扇动着轻盈的翅膀,与蜜蜂说话,与猴子嬉戏,自由自在,心中有说不出来的畅快……
庄周梦蝶
忽然,他的鼻子受到了刺激,醒来一看,是他最好的同学惠施在用一根草叶拨他的鼻子。庄周爬起来说:“你这家伙打断了蝴蝶的梦,你赔蝴蝶的梦!”惠施莫名其妙:“什么蝴蝶的梦?”庄周说:“刚才一只蝴蝶做了一个梦,梦见它变成庄周了。我也变成了蝴蝶,正在那儿自由自在地飞……你打断了蝴蝶的梦,让我又变成了庄周,直挺挺地躺在草地上,真扫兴。”惠施忍不住笑了:“明明是你庄周做梦梦见了蝴蝶,却说是蝴蝶做梦变成了你庄周。蝴蝶哪儿会做梦呢?”庄周说:“是啊,蝴蝶是蝴蝶,庄周是庄周,二者不是一回事。但到了梦中,蝴蝶却变成了庄周,庄周也变成了蝴蝶,蝴蝶与庄周已经融化为一体了。你怎么说是庄周梦见了蝴蝶,而不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周?”惠施说:“蝴蝶是动物,不会做梦。”庄周不以为然:“你不是蝴蝶,怎么知道蝴蝶不会做梦?”两人大笑起来。庄周在他的《齐物论》中把自己梦蝶的事记了下来,被后人誉为哲学和文学的经典。庄周梦蝶 庄子妻子死的时候,惠施前去参加吊唁活动。看到庄子叉腿坐在地上正敲着瓦盆唱歌。惠施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你妻子和你生活了一辈子,为你生儿育女,都七十多岁了。现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还要敲着盆唱歌,这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见是惠施来了,就回答说:“她刚死的时候,我咋能不动感情呢?但想也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也看不到形体的物质元素‘气’,气原来是混杂在冥冥之中的,变化后成为气,然后才成形,然后才转化为生命。现在她又由生转化到死,这不是和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一样吗?她的尸体现在还躺在天地之间,我却哇哇叫地在她身边痛哭流涕,自以为这是没有真正理解生命现象,所以就停下来不哭了。”在庄子看来,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人也不例外,“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妻之死 返回庄子之死 正因为他执著于这样一种“通天下一气”的观念,自然就对死亡抱着一种十分浪漫达观的态度。庄子快要死的时候,他的弟子们准备厚葬自己的老师。庄子知道后用幽默的口气说:“我死了以后,大地就是我的棺椁,日月就是我的连璧,星辰就是我的珠宝玉器,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葬具难道还不丰厚么!你们还能再增加点什么呢?”学生们哭笑不得地说:“老师呀!要那样的话,我们还不是怕乌鸦老鹰把老师吃了么?”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乌鸦老鹰吃了我,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么?你们把我从乌鸦老鹰嘴里抢走送给蚂蚁,为什么那么偏心眼呢?” 据学术界考证,庄子大约死于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岁。现在商丘民权县尚有庄子墓和其他一些庄子遗迹。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