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标要求: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及其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全面评价斯大林模式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及以影响等展开讨论,学会全面地去认识历史问题。学会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斯大林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的成就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从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认识到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经济建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指出列宁曾进行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尝试,尤其新经济政策,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取得实效。当斯大林继承苏共领导权之后,他又将带领苏联人民走上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斯大林模式’”。
讲授新课:
首先,分析引言,并让学生快速预习课本,从而对本课讲述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一、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
1、原因:
A、落后的农业国;B、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引导学生看P119“资料卡片”,了解原因)C、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D、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
2、方针提出:1925年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3、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1926年):
这部分内容,教师需要着重指出两点:一、突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二、斯达汉诺夫运动是工人忘我劳动的精神和掌握新技术紧密结合。(看左边“知识链接”,加强理解)
4、成就与教训:
①成就:一五计划(1928-1932)和二五计划(1933-1937),实现了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引导学生阅读P120表格材料。也可以通过幻灯片打出一些相关图片和文字,如:两个五年计划所取得的成效。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共建成一千五百多家大型工业企业,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37年,机床已基本自给,进口的机器只占需要量的0.9%,拖拉机等产品已开始出口。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1917年的3%上升到10%,这时苏联的整个社会面貌改变了,它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②教训:农、轻和重工业比例严重不协调;农民损失太多。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1、背景:
①原因:
结合教材归纳指出农业集体化的原因:
A、工业发展的需要;B、粮食供应的困难;C、斯大林的决策(通过幻灯片补充“斯大林对农业的看法” 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即增加投入市场的剩余粮食产品量,是不可能的。用列宁提出的那种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或者供给农民以他们所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来交换农民剩余粮食的办法,他认为也难以奏效。另一方面,当时数量很少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粮食产量,虽然只占粮食总产量的2%以下,但它却提供了国家商品粮总额的5%,商品率达到47%。斯大林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组织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国营农场道路,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②政策的变化: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但随着粮食收购危机的发生,苏联党和政府认为,只有实行集体化才能解决国家所需的粮食。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这样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 ,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
2、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过程、结果和影响:
①过程:依据教材内容即可,注意引导学生看P121表格。
②结果: 1937年底,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超过90%,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占到几乎100%的播种总面积,苏联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③影响:
A、积极性: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B、消极性: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致使苏联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结合P12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加深理解)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在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提问:苏联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指什么?(在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份已取得了彻底胜利;苏联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剥削阶级已不复存在。)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年底,苏联通过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新宪法的制定,宣布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创造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含义: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3、形成原因: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封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斯大林的个人因素(可以通过幻灯片打出一些相关资料:斯大林的个人性格特点:)
①列宁在其遗嘱中有关斯大林的叙述:“……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但他能不能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斯大林同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是不可容忍的了。”
②“在十月革命前的革命生涯中,斯大林曾八次被捕,其中六次从流放地逃脱,又回到原地继续革命。……应当说,斯大林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他非凡的意志力。……斯大林的思想,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律则尊重不够;对该做什么比较强调,对能做什么不够重视,这恐怕是造成斯大林理论思想中主观主义过多的原由之一。”
——引自《斯大林与社会主义》卢之超、王正泉主编
③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④斯大林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同,他是一个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的马克思主义者。较少接触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当时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都是陌生的。
——刘国良《准确把握“斯大林模式”》)
4、表现:
①经济体制:
A、表现: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的手段,以达到高积累多投资
B、影响: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家指令性计划,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②政治体制:
A、表现:是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
(补充大清洗运动的一些资料。大清洗是从斯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林一件小小的礼仪失崇开始的。1934年1月召开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按规定对总书记斯大林的鼓掌可达10分钟,对其他政治局委员鼓掌不能超过2分钟,可是政治局委员兼列宁格勒州书记基洛夫出现时,鼓掌长达10分钟之久。选举总书记时基洛夫得的票数超过了斯大林,由于基洛夫不愿意担任此职,斯大林才得以连任。大祸随之临头,基洛夫在散步时莫名其妙被人枪杀了,此后,参与该案侦察工作和见证的人不是死于车祸就是永久失踪。由此开始,和斯大林意见不一致的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也被指控为犯有谋杀罪和叛国罪而被害。接着,内务部的部长们和主要局长被杀,参加十七次代表大会的1966人中被捕、被杀的有1108人,大会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有近80人被捕、被杀。在军队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全军5名元帅中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同时,在经济建设部门,大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各州、市都进行类似的清洗,把一切敢于揭露特权和官僚主义,提出不同意见的人视为政敌加以逮捕或消灭肉体。在斯大林时代有2000多万人遭到杀戮,这个骇人听闻的数字已占当时苏联人口近1/9。)
B、影响:在当时形势下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但是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③思想文化体制:个人崇拜,虽然能够统一全国人民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④三者关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5、评价:
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模式”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功大于过”说。有人认为,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着很大的弊病,但这种体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适用的,也不能不说没有调动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这个模式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它使社会主义第一次从理论变成现实,并且敢于同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还有人认为,评价经济建设模式应该有一个客观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是否符合国情和世界形势,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斯大林的经济建设模式,它的历史功绩是抹杀不了的。
二是“过大于功”说。有人认为,“斯大林模式”的弊病包括政治上的不民主和“肃反”严重扩大化,经济上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协调以及外交政策方面的大国主义。它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只是人们走向正确所必须经历的谬误,是走向正确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对于上述观点,你支持哪一种?请说明你的理由。如果你还有其他看法,也请加以具体阐述。 )
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生:(可能回答)1、从功绩和弊端角度: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的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这一模式使苏联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国民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不仅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但这一模式也有明显的弊端:政治方面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干部职务终身制,个人崇拜盛行。经济方面表现为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造成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生:2、从模式角度: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这一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它带来的明显弊端告诉我们: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能完全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生:3、从历史影响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它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足以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但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了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师:各位同学虽然言语不多,但总体上来看,能够从正反两方面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这就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所应该采取的基本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