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解答题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解答题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4-28 15:1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推理解答题训练
1.张伯伯买了3种种子:白菜、黄豆和油菜,准备分别种在A、B、C三块地中的一块。白菜不种在A地,黄豆不种在C地,油菜不种在A地和C地。那么三种种子分别种在哪一块地?
2.王阿姨、刘阿姨、丁叔叔、李叔叔的职业分别是工人、教师、医生中的其中一种。王阿姨是教师,丁叔叔不是工人,只有刘阿姨和李叔叔的职业相同。请问:他们的职业分别是什么?
3.小明、小雪、小丽三个人中,一个人参加了美术小组,一个人参加了合唱小组,一个人参加了剪纸小组。已知小雪参加的不是美术小组,小明参加了合唱小组,他们三个人分别参加了什么小组?
4.诚诚、勤勤、立立、达达四人中有一个人打碎了花瓶。老师问:“谁干的?”诚诚说:“不是我干的。”勤勤说:“是达达干的。”立立说:“是勤勤干的。”达达说:“不是我干的。”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没说真话,那么花瓶是谁打碎的?
5.娟娟、可可、婷婷、佳佳四人画鸡,一人画1只,有黑公鸡、黑母鸡、白公鸡、白母鸡,又知:可可和娟娟的鸡都是黑色的,婷婷和娟娟画的都是母鸡,问:白公鸡是谁画的?
6.光明幼儿园有三个班。根据下面三句话,请你猜一猜,哪个班人数最少?哪个班人数最多?
①中班比小班少;②中班比大班少;③大班比小班多。
7.猜猜看。
8.蜈蚣有几条腿?
9.二年级进行乒乓球比赛。刘航、李勇、张明取得了前三名,已知刘航不是第一名,李勇不是第一名也不是第二名。他们各得了第几名?
10.甲、乙、丙三人中,一位是工人,一位是教师、一位是军人,现在知道:(1)甲比教师体重重。(2)丙与教师体重不同。(3)甲和军人是朋友,你能猜出他们三人分别是做什么的吗?
11.小雨、小东、小松三个人进行跳绳比赛,小松说:“我不是最后一名。”小东说:“我也不是最后一名,但是小松的成绩比我好。”他们各得了第几名?
12.下面三位同学拍球,分别拍了28下、33下、25下,他们各拍了多少下?
13.学校组织了一次投篮比赛,规定投进一球得分,投不进倒扣分,如果大明得分,且知他有个球没有投进,那么大明共投了几个球?
14.三名学生进行了若干科目的考试,以考得的名次进行记分。考得第一名得分最多,其次是第二名,第三名得分最少。各科都是如此记分。已知甲最后得分,乙最后得分,丙也是得分。并且已知乙英语考试得了第一名,问数学第二是谁?
15.世界杯足球赛,每个小组有4支球队,每两支球队之间各赛一场,胜一场得3分,负一场得0分,平局各得1分。每个小组总分最多的两支球队出线。如果在第一小组比赛中出现了一场平局,问:在第一小组中一支球队至少得多少分,一定能够出线?
16.有A、B、C三个足球队,每两队都比赛一场,比赛结果是:A有一场踢平,共进球2个,失球8个;B两战两胜,共失球2个;C共进球4个,失球5个,请你写出每队比赛的比分。
17.甲、乙、丙、丁四人同时参加全国小学数学夏令营。赛前甲、乙、丙分别做了预测。甲说:“丙第名,我第名。”乙说:“我第名,丁第名。”丙说:“丁第名,我第名。”成绩揭晓后,发现他们每人只说对了一半,你能说出他们的名次吗?
18.甲,乙,丙,丁四个同学中有两个同学在假日为街道做好事,班主任把这四人找来了解情况,四人分别回答如下。甲:“丙、丁两人中有人做了好事。”
乙:“丙做了好事,我没做。”
丙:“甲、丁中只有一人做了好事。”
丁:“乙说的是事实。”最后通过仔细分析调查,发现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事实,另两人说的与事实有出入。到底是谁做了好事?
19.三位女孩、、进行百米赛跑,裁判、、在赛前猜测她们之间的名次。说:“我猜是第一名。”说:“我猜不会是最后一名。”说:“我猜不会是第一名。”成绩揭晓后已知恰只有一位裁判的猜测是正确的,请问哪位女孩得第一名?
20.名运动员参加一项比赛,赛前,甲说:“我肯定是最后一名。”乙说:“我不可能是第一名,也不可能是最后一名。”丙说:“我绝对不会得最后一名。”丁说:“我肯定得第一名。”赛后,发现他们人的预测中只有一人是错误的。请问谁的预测是错误的?
21.三只小猴子聪聪、淘淘、皮皮见到一个水果,他们分别判断这是什么水果:聪聪判断:不是苹果,也不是梨。淘淘判断:不是苹果,而是桃子。皮皮判断:不是桃子,而是苹果。老猴子告诉他们:有一只小猴子的判断完全正确,有一只小猴子说对了一半,而另一只小猴子完全说错了。你知道三只小猴中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谁是只对一半的吗?
22.老师让小新把小胖、小贝、小丸子、小淘气、小马虎的作业本带回去,小新见到这五人后就一人给了一本,结果全发错了。现在知道:(1)小胖拿的不是小贝的,也不是小淘气的;(2)小贝拿的不是小丸子的,也不是小淘气的;(3)小丸子拿的不是小贝的,也不是小马虎的;(4)小淘气拿的不是小丸子的,也不是小马虎的;(5)小马虎拿的不是小淘气的,也不是小胖的。另外,没有两人相互拿错(例如小胖拿小贝的,小贝拿小胖的)。问:小丸子拿的是谁的本?小丸子的本被谁拿走了?
23.根据条件判断旅游团去了、、、、中的哪几个地方?
(1)如果去,就必须去;
(2)、两地至少去一地;
(3)、两地只能去一地;
(4)、两地要去都去,要不去都不去;
(5)若去,则、两地必须去。
24.张明、席辉和李刚在北京、上海和天津工作,他们的职业是工人、农民和教师,已知:(1)张明不在北京工作,席辉不在上海工作;(2)在北京工作的不是教师;(3)在上海工作的是工人;(4)席辉不是农民。问:这三人各住哪里?各是什么职业?
25.刘刚、马辉、李强三个男孩各有一个妹妹,六个人进行乒乓球混合双打比赛。事先规定:兄妹二人不许搭伴。第一盘:刘刚和小丽对李强和小英;第二盘:李强和小红对刘刚和马辉的妹妹。问:三个男孩的妹妹分别是谁?
26.小宇、小刚和小杰进行拍皮球比赛,一人拍了42下,一人拍了37下,一人拍了34下。
(1)小宇拍了( )下,小刚拍了( )下,小杰拍了( )下。
(2)小杰和小刚一共拍了多少下?
(3)小刚比小宇少拍了多少下?
27.编号分别为1、2、3、4的四位同学参加了学校的110米栏比赛,获得了全校的前四名,1号同学说:“3号比我先到达终点。”得第三名的同学说:“1号不是第四名。”而另一位同学说:“我们的号码与我们所得的名次都不相同。”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说出这四位同学各自所得到的名次吗?
28.下面图中的三个正方体,每个正方体上的A、B、C、D、E、F六个字母的排列顺序完全相同,请你判断:A、B、C三个字母的对面各是什么字母?
29.早晨,当老师走进教室发现讲桌有一根崭新的教鞭,而教室里这时只有A、B、C、D四个同学,老师明白,一定是这四个人做的好事,于是就询问是谁做的。A说:教鞭是B亲手做的;B说:不是,那是C做的;C说:不是我做的,B说的不对;D说:我一直在看窗外,没有发现是谁放的,但必定是他们3人中一个人做的。事后老师说这四个同学只有一个人没有说错,你知道是谁做的教鞭吗?谁的说法正确?
30.李老师、王老师、赵老师,分别是语文、数学和英语教师。一个是特级教师,一个是高级教师,另一个是一级教师,现在知道:(1)李老师不教语文;(2)王老师不教数学;(3)教语文的不是特级教师;(4)教数学的是高级教师;(5)王老师不是一级教师。请判断三位教师分别教什么学科?各是几级教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白菜种在C地,黄豆种在A地,油菜种在B地。
【分析】根据题意,白菜不在A地,则可能种在B或C地;黄豆不在C地,则可能种在A或B地;而油菜不在A地和C地,也就是在B地。那白菜就在C地,黄豆在A地。
【详解】由分析可知:白菜种在C地,黄豆种在A地,油菜种在B地。
2.见详解
【分析】王阿姨、刘阿姨、丁叔叔、李叔叔四人做三种职业:工人、教师、医生;已知王阿姨是教师,丁叔叔不是工人,则丁叔叔一定是医生,那么刘阿姨和李叔叔的职业相同是工人,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由分析可得:王阿姨是教师,丁叔叔是医生,刘阿姨和李叔叔是工人。
3.小明合唱小组,小雪剪纸小组,小丽美术小组
【分析】已知小雪参加的不是美术小组,那么她参加的可能是合唱小组或剪纸小组。可是小明参加了合唱小组,则小雪参加了剪纸小组。所以小丽参加的是美术小组。
【详解】通过分析可得:小明参加了合唱小组,小雪参加了剪纸小组,小丽参加了美术小组。
4.勤勤
【分析】找出四人中,说法矛盾的两人,然后假设其中一人说的不是真话,据此即可推出谁说的是假话。勤勤和达达的话是矛盾的,所以可以假设勤勤说的是假话,或者假设达达说的是假话,据此解答。
【详解】假设勤勤没说真话,即不是达达干的,其他人说的是真话,诚诚说不是他干的,达达说不是他干的,立立说是勤勤干的,符合题意,即花瓶是勤勤打碎的。
答:花瓶是勤勤打碎的。
【点睛】本题考查了逻辑推理问题,可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5.佳佳
【分析】根据题意,可可和娟娟画的鸡是黑色的,即黑公鸡和黑母鸡。又知,婷婷和娟娟画的是母鸡,则娟娟画的是黑母鸡,婷婷画的是白母鸡,进而可知白公鸡是佳佳画的。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可可画的是黑公鸡,娟娟画的是黑母鸡,婷婷画的是白母鸡,佳佳画的是白公鸡。
答:白公鸡是佳佳画的。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逻辑推理的理解与应用。
6.中班人数最少;大班人数最多。
【分析】①中班比小班少,中班人数<小班人数;
②中班比大班少,中班人数<大班人数;
③大班比小班多,大班人数>小班人数;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由①②可知中班人数最少;由①②③可知大班人数最多。
答:中班人数最少;大班人数最多。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简单的推理问题。
7.124、336、548。
【分析】因为个位上的数比百位上大3,所以个位上的数可以是4、5、6、7、8、9;
又因为十位上的数是个位上的一半,所以个位上的数只能是4、6、8;依次分析即可。
【详解】当个位上的数字是4时,百位上的数字是1,十位上的数字是2,这个三位数是124;
当个位上的数字是6时,百位上的数字是3,十位上的数字是3,这个三位数是336;
当个位上的数字是8时,百位上的数字是5,十位上的数字是4,这个三位数是548。
答:这个三位数是124、336、548。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逻辑推理的理解与应用。
8.32条
【分析】根据题意,蜈蚣腿的数量是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比1大,比4小,则十位可能是2或者3。个位是2,且个位和十位不同,则十位是3。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这个两位数是32。
答:蜈蚣有32条腿。
【点睛】本题考查推理的相关知识。
9.张明得了第一名,刘航得了第二名,李勇得了第三名
【分析】根据李勇不是第一名也不是第二名知道,李勇是第三名,根据刘航不是第一名,李勇也不是第一名知道,第一名是张明,据此知道刘航不是第一名,也不是第三名,只能是第二名。
【详解】李勇不是第一名也不是第二名,所以是第三名;
刘航不是第一名,李勇不是第一名,所以张明是第一名;
第三名是李勇,第一名是张明,所以刘航是第二名。
答:张明得了第一名,刘航得了第二名,李勇得了第三名。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中条件,使用排除法在三种可能中排除两种,进而确定谁得了第几名。
10.甲是工人,乙是教师,丙是军人
【分析】因为甲比教师体重重,所以甲不是教师;
又因为丙与教师体重不同,所以丙不是教师,只能乙是教师;
又因为甲和军人是朋友,即甲也不是军人,那么甲是工人;
所以丙是军人。
【详解】据分析可知:甲是工人,乙是教师,丙是军人。
【点睛】解答本题要根据已知条件,逐一推出三人的身份。
11.第一名小松;第二名小东;第三名小雨
【分析】小松和小东都不是最后一名,那么小雨是最后一名。小松成绩比小东好,则小东得第二名,小松就得第一名,据此解答。
【详解】答:小松得第一名,小东得第二名,小雨得第三名。
【点睛】本题考查推理问题,关键是明确第三人小雨是最后一名,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12.小兵:33下,小兰:28下,小英:25下。
【分析】从图中信息可知:小英拍了25下,剩下的28和33下中,小兰不是最多的,则小兰拍了28下,剩下的33下就是小兵拍的。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
小英拍了25下,拍的个数最少,小兵拍的个数最多,小兰拍了28下。
答:小兵拍了33下,小兰拍了28下,小英拍了25下。
13.个
【分析】大明有6个球没有投进,要被扣掉6分,如果不考虑这6个球,不被扣6分,那么他得到的总分是36分,投进一球得3分,那么他投进了12个球,再加上他投丢的6个球,一共18个。
【详解】假设他投丢的6个球没有投;
(分)
(个)
(个)
答:大明共投了18个球。
【点睛】也可以把投进的球的数量设为未知数,表示出大明的得分情况,列方程求解。
14.丙
【分析】每次考试以考得的名次进行记分,考得第一名得分最多,其次是第二名,第三名得分最少,那么考第一至少可以得到3分,而乙英语第一,至少乙得3分,且乙总分是9分,那么科目不会多于7科。
【详解】由乙英语第一,至少乙得3分,且总分为9分。所以科目不会多于7科,且每科第一名至多得8分。又由甲总分为22分,所以考试科目不少于3科。因为三人共得40分,而每科分配得分情况相同,故考试科目数应是40的约数,而3,6,7都不是40的约数,所以只可能是4科或5科。若4科,每科共为10分。按名次分配应有4种:(7,2,1),(6,3,1),(5,4,1),(5,3,2)。由甲共得22分,且至多有3科第一(英语不是第一),则后三种情况不成立,因为即便是3科第一,1科第二,总分也达到不了22分。又由乙得9分,且英语第一。如果按(7,2,1)分配,即便其他三科都是最后一名,得1分,总分也超过9分。所以,以上几种情况不能成立。若是5科,每科共为8分,按名次分配只有两种:(5,2,1);(4,3,1)。而后一种也不能成立,原因仍然是不能与甲22分吻合。所以只有(5,2,1)符合题意。按照这种分配方案:乙的得分情况是5,1,1,1,1。甲的得分情况是5,5,5,5,2,且得2分的科目只能是英语,所以数学第二只能是丙。
答:数学第二是丙。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在求解过程中如果有多种情况,需要把每一种情况都考虑到。
15.6分
【分析】考察两支队之间进行比赛所获得的分数,如果产生胜负关系,那么两队总得分为3分,如果平局,则总得分为2分。四支队伍相互间进行了6场比赛,如果不出现平局,应当得分总和为18分,但是出现了一场平局,总分是17分,一支队伍要确保出线,必须保证不可能出现两支比自己得分高的球队。
【详解】总共6场比赛,有1场平局,5场不是平局;
(分)
因此其得分应大于总得分的,因此这支球队至少要得分,即至少得6分。
答:至少得6分,一定能够出线。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体育比赛中的逻辑推理问题,在3-1-0的积分制下,每多1场平局,总分就少1分。
16.A与C踢成2比2;C对B是2比3;B对A是6比0
【解析】每个足球队要和另两个足球队各比一场,B两战两胜,分别战胜A和C,A有一场踢平,只能是A和C踢平,三个队的胜负关系已知,然后求他们之间的每场比赛的进球数和失球数。
【详解】因A有一场踢平,共进球2个,B两战两胜,共失球2个,可知A输给B,A平C;
B失2个球,A进2个球,C进4个球,可推出A和C踢平,且比分是2:2;
它和B的比赛中失了8-2=6个球,没进球,所以A输给B,比分是0:6;
又因C共失球5个,所以C和B的比分2:3;
答:A与C踢成2比2;C对B是2比3;B对A是6比0。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体育比赛中的逻辑推理问题,可以列表分析每支球队之间的胜负关系和进球数、失球数。
17.乙第名、丁第名、甲第名、丙第名
【分析】既然他们每人只说对了一半,不妨设甲的前半句话是对的,那么后半句话就是错的,然后分析其余3人所说的话是否也是只对了一半,观察是否有矛盾。
【详解】假设甲说的第一句话“丙第名”是对的,第二句话“我第名”是错的。由此推知乙说的“我第名”是错的,“丁第名”是对的;丙说的“丁第名”是错的,“丙第名”是对的。这与假设“丙第名是对的”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
再假设甲的第二句话“我第名”是对的,那么丙说的第二句“我第名”是错的,从而丙说的第一句话“丁第名”是对的;由此推出乙说的“丁第名”是错的,“我第名”是对的。至此可以排出名次顺序:乙第名、丁第名、甲第名、丙第名。
【点睛】对于此类逻辑推理问题,由于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如果第一次假设不成立,就一定是第二种情况。
18.乙与丁
【分析】题目说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事实,另两人说的与事实有出入。注意,此处的“与事实有出入”表示不完全与事实相符,比如,当乙、丙都做了好事,或乙、丙都没做好事,或乙做了好事而丙没做好事时,乙说的话都与事实有出入。
【详解】我们用假设法来解决:
因为乙与丁说的是一样的,所以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乙与丁正确,甲与丙错;要么乙与丁错,甲与丙正确。
(1)假设乙与丁说的话正确。这时丙做了好事,甲说丙、丁两人中有人做了好事,甲说的话也正确,这与题目条件只有“两人说的是事实”相矛盾。所以假设错误。
(2)假设甲与丙说的话正确。那么做好事的是甲与丙,或乙与丁,或丙与丁。若做好事的是甲与丙,或丙与丁,则乙说的话也正确,与题意不符;若做好事的是乙与丁,则乙说的话与事实不符,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做好事的是乙与丁。
答:乙与丁做好事。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逻辑推理问题,假设法是求解逻辑推理问题最常用的方法。
19.
【分析】分别假设D、E、F所说的话正确,然后判断其他人说的话是否正确,根据是否有矛盾做出选择。
【详解】假设是第一名,那么猜测正确,猜测正确,出现矛盾;
假设是第一名,那么与猜测错误,而当为第二名时,猜测正确;
假设为第一名,那么、猜测正确,出现矛盾;
所以第一名是;
答:第一名是B。
【点睛】假设法是求解逻辑推理问题最常用的方法,如果假设有矛盾,则假设错误。
20.丁
【分析】既然4人的预测中只有一人是错误的,不妨先假设甲的说法是错误的,然后分析其余3人是说法,观察是否有矛盾,如果有矛盾,则假设不成立。
【详解】假设甲的预测是错的,那么其他三人的预测都是对的,那么甲不是最后一名,乙和丙也不是最后一名,丁是第一名,这样的话没有人是最后一名,矛盾,所以甲的预测是对的,甲是最后一名,那么丙的预测也是对的;
如果乙的预测是错的,那么乙是第一名,而丁的预测是对的,丁也是第一名,矛盾;
所以乙的预测是对的,丁的预测是错的;
答:丁的预测是错的。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逻辑推理问题,用假设法求解逻辑推理问题关键是分析假设是否成立。
21.皮皮全对,淘淘全错,聪聪说对了一半。
【分析】由于不清楚哪只小猴子的判断完全正确,可以进行假设,分别假设聪聪、淘淘、皮皮的判断是全队,然后分析其余两人的判断,如果有矛盾,则假设错误。
【详解】先设聪聪全对,不是苹果,也不是梨只能是桃子,那么淘淘两句也都说对了,推出矛盾;
再设淘淘全对,不是苹果,而是桃子,推出这个水果是桃子,那么聪聪说的也都对了,又推出矛盾;
则说明皮皮全对,那么这种水果是苹果,聪聪说对了一半,淘淘全说错了。
答:皮皮全对,淘淘全错,聪聪说对了一半。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逻辑推理问题,用假设法求解逻辑推理问题时,重点是判断所假设的情况是否存在矛盾。
22.小丸子拿了小淘气的本,小丸子的本被小马虎拿去了。
【分析】根据全发错了这个条件,结合条件(1)~(5),可以得到小淘气的本被小丸子拿了,然后再假设小胖拿了小丸子的本,分析是否有矛盾。
【详解】根据“全发错了”及条件(1)~(5),可以得到下表:
小胖的本 小贝的本 小丸子的本 小淘气的本 小马虎
小胖 × × ×
小贝 × × ×
小丸子 × × ×
小淘气 × × ×
小马虎 × × ×
由表1看出,小淘气的本被小丸子拿了。此时,再继续推理分析不大好下手,我们可用假设法。
由上表知,小胖拿的本不是小丸子的就是小马虎的。先假设小胖拿了小丸子的本。于是得到下表,
表中小贝拿小马虎的本,小马虎拿小贝的本。两人相互拿错,不合题意。
小胖的本 小贝的本 小丸子的本 小淘气的本 小马虎
小胖 × × √ × ×
小贝 × × × × √
小丸子 × × × √ ×
小淘气 √ × × × ×
小马虎 × √ × × ×
再假设小胖拿小马虎的本。于是又可得表,经检验,下表符合题意。
小胖的本 小贝的本 小丸子的本 小淘气的本 小马虎
小胖 × × × × √
小贝 √ × × × ×
小丸子 × × × √ ×
小淘气 × √ × × ×
小马虎 × × √ × ×
所以小丸子拿了小淘气的本,小丸子的本被小马虎拿去了。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综合应用了假设法和列表法进行求解。
23.只能去、
【分析】从第(3)个条件入手分析,由于B、 C两地只能去一地,非此即彼的关系,可以分别假设取B、C地,然后分析其余的几个条件,如果有矛盾,则假设不成立。
【详解】从(3)入手,分别假设去或:
(3)若去则不能去,(4)也不能去,(2)只能去,(5)必须去、,与不能去矛盾。
所以不能去假设去:
(4)必去,(2)需去,(5)必须去、,(1)去必须去,与(3)、不能同去矛盾,所以不能去。
综上只能去、。
答:旅游团去了C、E两地。
【点睛】在用假设法求解逻辑推理问题时,最好假设可能性比较少的情况。
24.席辉在天津工作,是教师;张明在上海工作,是工人;李刚在北京,是农民。
【分析】张明、席辉、李刚三个人对应工人、农民、教师三个职业,以及北京、上海、天津三个地点,可以分别考虑三个人和三个地点的对应关系,以及三个人和三种职业的对应关系,列表求解。
【详解】由题目条件可知:席辉不在上海工作,而在上海工作的是工人,所以席辉不是工人,又不是农
民,那么席辉只能是教师,不在北京工作,就只能是在天津工作,那么张明在上海工作,是工人,李刚在北京,是农民。
北京 上海 天津 工人 农民 教师
× √ × 张明 √ × ×
× × √ 席辉 × × √
√ × × 李刚 × √ ×
答:席辉在天津工作,是教师;张明在上海工作,是工人;李刚在北京,是农民。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相当于是将两个列表推理的问题相结合。
25.刘刚与小红、马辉与小英、李强与小丽分别是兄妹
【分析】因为兄妹二人不许搭伴,由第一盘看出:刘刚与小丽、李强与小英、李强与小红都不是兄妹;由第二盘看出,小红不是马辉的妹妹。
【详解】列表分析如下:
小丽 小英 小红
刘刚 × × √
马辉 × √ ×
李强 √ × ×
综上所述:刘刚与小红、马辉与小英、李强与小丽分别是兄妹;
答:刘刚与小红、马辉与小英、李强与小丽分别是兄妹。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逻辑推理问题,“兄妹二人不许搭伴”这个条件是求解问题的关键。
26.(1)37;34;42
(2)(下)
(3)(下)
【解析】略
27.1号同学是第二名;2号同学是第四名;3号同学是第一名;4号是是第三名。
【详解】(法一)从得第三名同学的话中可以推知:1号不是第三名,也不是第四名;而1号同学又说“3号比我先到终点”,这说明1号同学不是第一名,这样我们可以得知1号同学是第二名,于是3号同学是第一名, 而另一位同学说:“我们的号码与我们所得的名次都不相同。”,这样4号不是第四名,只能是第三名,所以获得第四名的同学是2号。
(法二)法一是直接推理,现在我们用列表法来解答这个问题。运用表格进行推理与直接推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不过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出来会更加直观一些,鼓励学生运用这种方法。下列各表中的×表示行与列不相符合,而√表示行与列相符合。根据三位同学的话,可以将相关的表格完成如下: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号同学 × √ × ×
号同学 × × × √
号同学 √ × × ×
号同学 × × √ ×
28.A←→D;B←→E;C←→F。
【解析】略
29.教鞭是D做的;C的说法正确
【分析】根据A、B、C、D的说法,发现B和C两人的说法相互矛盾,所以说法正确的就在这两人中间,由于四个同学只有一个人没有说错,故A、D的说法一定不正确,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根据题意,B说是C做的,C说不是自己做的,两者的说法相互矛盾,所以B和C的说法必定一真一假,因为只有一个人没有说错,所以A和D说的都是假话,因此是D做的,说法正确的是C。
答:教鞭是D做的,C的说法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逻辑推理问题,此题可以用假设法解决,但如果以B、C的说法相互矛盾为突破口,可以更快速地得出结论。
30.李老师教数学,是高级教师;
王老师教英语,是特级教师;
赵老师教语文,是一级教师
【分析】题目中包含三个因素:老师、教师级别、科目,根据题意,可以先一一对应教师级别和科目,再对应老师:教语文的不是特级教师,逆向思考,说明特级教师教数学或英语,而又知教数学的是高级教师,所以特级教师教英语,那么一级教师教语文;王老师不教数学,说明王老师不是高级老师,而又知王老师不是一级教师,所以王老师是特级教师,教英语;又因为李老师不教语文,因此教语文的只能是赵老师,那么李老师则教数学。
【详解】由(3)知,特级教师教数学或英语;结合(4)可知,特级老师教英语,高级老师教数学,那么一级老师教语文,可列表分析如下:
李老师 王老师 赵老师
一级教师 语文 × × √
高级教师 数学 √ ×
特级教师 英语 √
答:李老师教数学,是高级教师;王老师教英语,是特级教师;赵老师教语文,是一级教师。
【点睛】本题考查逻辑推理能力,充分理解题意,适当运用逆向思维,通过列表格可以较直观地得出结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