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8张PPT)
窦娥冤
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
元曲四大悲剧之首
中国十大悲剧之一
关汉卿
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王国维
窦娥冤
关汉卿
戏曲大舞台
舞台布置——
一桌二椅
戏曲的角色
净
丑
老生
小生
旦 角
正旦
花旦
老旦
武旦
中国戏曲行当
生、旦、净、丑
生行,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文小生、武小生)。
老生,中老年人物,因戴胡须,又称须生。
小生,青年人物,不挂胡须,分文小生、武小生。
旦行,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可分为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正旦,主要扮演娴静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名青衣。
花旦,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泼放荡的青年女性。表演常带喜剧色彩。
武旦,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按扮演人物的身份和技术特点,又分刀马旦和武旦两种类型。
老旦,老年妇女。
彩旦,又叫“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表演富于喜剧、闹剧色彩,实属女丑,故常由丑行兼扮。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面部化装用脸谱,一般都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的男性角色。
丑行,扮演喜剧角色,由于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包括文丑、武丑。
文丑,除武夫外各种丑脚均由文丑扮演。
武丑,扮演机警幽默、武艺高超的人物。
唱
念
做
打
戏曲知多少
——戏曲的四种艺术手段
脸谱的含义
脸谱中最“正”的颜色,往往用来表现忠义之士。
红 脸
脸谱中通常用来表现残暴的角色。
黄 脸
脸谱中最邪的颜色,只有大奸之人才可以“享受”这一级待遇。
白 脸
通常用来表现江湖的草莽豪杰或者一些性格豪爽的人。
蓝 绿 脸
脸谱中通常用来表现性格卤莽的正派角色。
黑 脸
金 银 脸
脸谱中通常用来表现神仙鬼怪,有时用在番邦大将的脸上。
红忠
白奸
关公
曹操
戏曲知多少
1、下列哪项不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A、希腊的悲喜剧 B、印度的梵剧
C、俄罗斯的芭蕾剧 D、中国的戏曲
C
2、我国的戏曲剧种大约有多少种?
A、120多种 B、80多种
C、200多种 D、360多种
D
中国古代戏曲
古代戏曲是以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和杂技为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
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戏剧发展史
时期 内容
原始社会 农牧业生产
阶级社会 祭祀 颂神(萌芽)
春秋战国 祭祀 娱乐(俳优)
西汉 竞技(角抵,百戏)
汉乐府 汉魏 平,清调,杂舞杂曲
唐,宋 戏剧形成期
元 元杂剧、元散曲
清 京剧
现代 影视
戏曲知多少
你能帮下列剧种找到自己的家吗?
越剧
豫剧
评弹
坠子
快书
秦腔
川剧
粤剧
河南
苏州
四川
西北地区
山东
浙江
广东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京剧(北京)、
越剧(浙江)、
黄梅戏(安徽OR湖北)、
评剧(河北)、
豫剧(河南)。
名 家 介 绍
本世纪20年代京剧旦行先后成名的四位有代表性的演员: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各树一帜,雄踞舞台。四大名旦在艺术上不断进取,表演,唱腔精益求精,各有独门剧目陆续问世,蔚成流派。
前: 荀慧生
后: 左(程砚秋)
中(梅兰芳)
右(尚小云)
一代宗师——梅兰芳
梅兰芳(1894一1961) 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出生于北京一个京剧世家,很早就学了《战蒲关》、《三娘教子》等青衣戏。十一岁开始登台,十四岁时,搭入喜连成科班。早期演出以青衣戏为主。随即学演了花旦戏和刀马旦戏,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柯寨》、《五花洞》等戏。
窦娥冤
关汉卿
戏剧的特点
元代杂剧简介
《窦娥冤》研读
目录
戏剧的特点
☆ 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
温故知新
☆ 时间空间高度集中
☆ 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
(元)曲
(词余)
散曲
戏剧
套数
小令
唱
杂剧(散曲+“科”+“白”)
(北曲)
(一宫调一曲子)
(一宫调数曲子)
散曲:小令:只含一支曲子
〈天静沙·秋思〉
套数:同一个宫调中的多个曲子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传奇(散曲+“科”+“白”)
(南曲)
唱+演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形成
元 代 杂 剧
结构
音乐
构成
角色
元代杂剧·结构
一本四折(有些加楔子)
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还有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或两折之间,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或过场戏。
元代杂剧·音乐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表示这本杂剧都用这个宫调。
同一宫调,不同曲牌
宫调与曲牌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类似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
我国古代音乐七种基本调式:宫、商、角(jué)、徵(zhǐ)、羽、变宫、变徵。
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可据此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与词牌名相同的。
元代杂剧·构成
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元代杂剧·角色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和一些杂角。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等。
末、旦、净、杂
?
考考你
1、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是宫调名还是曲牌名?
2、请以课文为例说说哪些是唱词?哪些是科介?哪些是宾白?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都是曲牌名。
本文一宫调十曲牌。
记住了吗?
提示
返回
明确:唱词——[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型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科介——(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
宾白——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
记住了吗?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 《拜月亭》
白 朴 《墙头马上》
王实甫 《西厢记》
郑光祖 《倩女离魂》
元杂剧四大悲剧
关汉卿 《窦娥冤》
马致远 《汉宫秋》
白 朴 《梧桐雨》
纪君祥 《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马致远 散曲 《天净沙·秋思》
杂剧 《汉宫秋》
白 朴 杂剧 《墙头马上》
《梧桐雨》
郑光祖 杂剧 《倩女离魂》
四大家之首
散曲:元代第一大家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元·关汉卿 《赵氏孤儿》元·纪君祥
《精忠旗》明·冯梦龙 《清忠谱》 清·李 玉
《桃花扇》清·孔尚任 《汉宫秋》 元·马致远
《琵琶记》明·高则诚 《娇红记》 明·孟称舜
《长生殿》清·洪 昇 《雷峰塔》 清·方成培
《救风尘》元·关汉卿 《西厢记》元·王实甫
《看钱奴》元·郑延玉 《墙头马上》元·白 朴 《李逵负荆》元·康进之《中山狼》明·康 海
《绿牡丹》明·吴 濂 《幽闺记》元·施君美
《玉簪记》明·高 濂 《风筝误》清·李 渔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
墙头马上
取材于唐代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写李千金与裴少俊相爱而私自结合,在裴家花园匿居7年,生下一儿一女,终被裴父发现赶出,后裴少俊赴考得官,裴父向李赔礼,又获重圆。
《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写唐明皇宠爱杨贵妃,长生殿七夕盟誓,沉香亭舞霓裳,歌舞欢乐,不料安禄山等叛乱,明皇仓惶出走,行至马嵬坡,将士迫明皇缢死贵妃。贵妃死后,明皇思念成梦,醒来正听见雨打梧桐,更添愁闷。
梧桐雨
写蒋世隆与王瑞兰在战乱中相并订下终身之约,却遭王父反对,将二人拆散。瑞兰不忘旧情,夜间拜月诉说心事。后蒋考中状元,被王家招赘,夫妻团圆。
《拜月亭》
是一出历史爱情戏,写王昭君出塞和番事。匈奴向汉索要汉元帝之妃昭君和亲,汉朝孱弱只得将其送出。昭君行至汉匈交界处,投黑水自尽。元帝思念昭君,夜闻雁鸣,倍添痛楚。
《汉宫秋》
是一出离奇的爱情戏。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相恋。王进京赶考,张的魂魄追随他一同前去,并在京城同他生活了三年。后王携妻回家探望,张之魂魄与身体才合而为一。
《倩女离魂》
是一出历史悲剧,歌颂的是正义对邪恶势力前仆后继的斗争。赵盾一家为奸人屠岸贾所害,只遗一孤儿。友程婴与公孙杵臼定计用程子换得孤儿活命,并交由程婴抚养。十八年后,孤儿长大,杀屠为全家报了仇。
《赵氏孤儿》
走近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sǒu,金末元初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关于关汉卿的为人和个性,元人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对此,他本人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数中有更透彻的自白。
[ 南吕 ] 一枝花 · 不伏老 关汉卿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徒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魂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这一套散曲既反映了关汉卿经常流连于市井和青楼的生活面貌,同时又以“风流浪子”的自夸,成为叛逆封建社会价值系统的大胆宣言。这种人生选择固然是特定的历史环境所致,但关汉卿的自述中充满昂扬、诙谐的情调,较之习惯于依附政治权力的士人心理来说,这种热爱自由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当然,关汉卿不仅是一个“风流浪子”而已。他一方面主张”人生贵适意”,主张及时享乐,同时又表现出对社会的强烈关怀,对于社会中弱小的受压迫者的同情和赞颂,这和许多具有官员身份的文人出于政治责任感所表现出的同情人民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在这里很少有理念的成分,而更多地包含着个人在社会中的切身感受,出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悲剧原型
山东省郯(tán)城县城东不远处,有一座高20米、周长150余米的孝妇冢,冢上芳草萋萋,四周松柏葱郁、冢前的石碑上刻记着一位东海孝妇的事迹,冢中所埋的孝妇,就是我国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在他的代表作《窦娥冤》中所塑造的窦娥艺术形象的生活原型。
据《郯城县志》记载:汉代东海郡郯城有一位年轻女子,结婚后不久丈夫就病死了,她不愿改嫁,坚持靠自己的劳动奉养婆婆,人们都称她为“孝妇”。后来婆婆也多次劝她改嫁,她都婉言谢绝,因为她知道若自己改嫁,年老的婆婆生活就要失去依靠。就这样过了十几年,孝妇已经三十多岁了。有一天,她的婆婆对邻居们说:媳妇伺候我这样苦,又守着寡,等我老了以后,她无依无靠怎么办,我不能再这样连累她了。过不久,婆婆为成全孝妇上吊自杀了。听说老母上吊死了,她那已出嫁的女儿便到官府告状,说孝妇逼死了母亲,县吏便将孝妇捕去,施以酷刑逼供,孝妇最终屈打成招。当时于公受理了这一案件,他得知孝妇敬养婆婆十几年,又经过调查断定孝妇的婆婆是自杀,于是如实禀报了。
但太守却不听于公的正确意见,坚持判孝妇死刑。于公十分痛心,他抱着卷宗在公堂上大哭,然后辞职回家。太守最终还是杀了孝妇。恰好东海郡此后连续大旱了三年,新的太守上任后,于公主动向他陈述了孝妇冤案,并说大旱的原因是因为屈杀了孝妇。新太守便杀牛宰羊率众人到孝妇冢前祭奠,并为孝妇昭雪,此时天空忽然下起大雪,此后三年这里风调雨顺。
斗转星移,东海孝妇的故事在民间越传越广,最后经历代劳动人民的口头加工,变成的最流行的说法是:孝妇在临死之时当众说:“我如果有罪,死而无冤,血当下流;如果有冤,血当逆流,大旱三年。”当孝妇被行刑时,一腔白血直冲云天,流淌成河,最后在郯城西南某地汇成一大片水洼,被称为白血汪。白血汪面积至今达十亩,紧靠汪边的村庄因而得名白血汪。至元代,戏剧家关汉卿据此故事写成了流传千古的悲剧《窦娥冤》。
第一折
窦端云嫁入蔡婆家
张驴儿巧救蔡婆婆
第二折
张驴儿药死老驴儿
昏县官乱判葫芦案
我当官来不一般!
第三折
窦娥临刑发誓愿
千古奇冤杀窦娥
三桩誓愿
第四折
窦娥冤魂诉实情
千古奇冤得申雪
桃杌责罚一百棍
楚州饱降甘霖雨
得洗前冤尽
别父奔黄泉
祖籍长安的穷秀才窦天章时运不济,穷困潦倒,带着女儿流落到楚州,因还不起高利贷者蔡婆的40两银子,将7岁的女儿端云卖给蔡婆为童养媳,自己赴京赶考去了。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到蔡婆家后端云改名为窦娥,十年后与丈夫成婚,但不久体弱多病的丈夫就死去,她与蔡婆相依为命,依然靠放债为生。
剧情介绍
一日,蔡婆向开药铺的赛卢医讨债,赛卢医无钱还债,便将蔡婆骗至郊外企图杀害。行凶之时,恰遇张驴儿父子经过。父子二人将蔡婆救下,却逼迫蔡婆婆媳嫁给他们两父子。
剧情介绍
蔡婆被逼无奈,将他们领回家中。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为了逼迫窦娥,趁窦娥给生病的婆婆做羊肚儿汤的机会,在汤里下了毒。不料,张驴儿的父亲将汤抢着喝了,结果中毒身亡。
太守又欲打蔡婆,窦娥为使婆婆免受酷刑,屈招药死张驴儿父亲,被判斩刑。
剧情介绍
张驴儿逼婚不成,将窦娥诬告。楚州太守昏庸残暴,重刑拷打,窦娥不招。
临行前,窦娥发下三桩誓愿:有冤被斩,一要鲜血飞上白练,半滴不落尘埃;二要六月飞雪,掩盖尸骸,以示洁白不染;三要楚州大旱三年,以惩罚世道。三桩誓愿一一应验。
剧情介绍
三年后,做了官的窦天章到楚州来审案、查案,窦娥的冤魂到父亲面前来诉冤,要求父亲为她报仇。
窦天章查明案情,使奸人受到应有的惩罚,窦娥的冤情得以昭雪。
剧情介绍
窦娥冤
第三折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遭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赏读课文
下面请五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全文,体会一下戏曲是如何展现激烈的矛盾冲突的。
(分窦娥、监斩官、刽子手、蔡婆婆、舞台说明及科介)
回顾内容
窦娥是谁?冤在何处?
初读课文 理清思路
这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用简洁的词语为这几个场面拟个小标题。(不超过4个字)
三个
场面
押赴刑场
诀别婆婆
临刑誓言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如何分层?
读剧本,看戏曲,一定要注意其矛盾冲突。本折戏中,冲突双方是谁?
从表面上看,冲突的双方是窦娥和桃杌太守、张驴儿等人。
其实,从窦娥的曲词和宾白来看,受冤的不仅仅是窦娥一个人,而是整个生活在黑暗社会中的劳动人民;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也不仅仅是桃杌等人,而是整个社会的腐败吏治。
读曲牌:端正好和滚绣球,体验窦娥此时的情感。
冤屈:没来由、不提防
怨恨:将天地也生埋怨
觉醒:怕硬欺软,顺水推船
愤怒: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勘贤愚枉做天。
无奈:只落得两泪涟涟
《滚绣球》中为什么不责怪人,偏要埋怨天呢?
(1)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 司马迁
译: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
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
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
理解“天”这个意象
在这里“天”隐喻的是什么?
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
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
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
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
明确:统治者。
思考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滚绣球]一曲
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小结:
赏析“诀别婆婆”
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什么作用?
体现窦娥善良性格
越发显出她的冤屈
增加对社会的批判
赏析“三桩誓愿”
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这三桩誓愿。(4个字)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每桩誓愿窦娥的希望是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第一桩:
希望: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性格:不屈服的性格
第二桩:
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在天上得到反应
性格:坚强不屈、宁折不弯的性格
第三桩:
希望:上天能惩治邪恶
性格:勇于反抗的坚强性格
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
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这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可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手法的结合。
(1)证明窦娥“委实得冤情不浅”。
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
窦娥该不该发“亢旱三年”的誓愿?
回忆总结:窦娥的思想感情
场面 情感 性格 点睛句
押赴刑场
婆媳诀别 三桩誓愿 鸣冤(怨)(高亢激越,怨气冲天)
诉冤(悲)(如泣如诉,哀婉凄惨)
发誓(恨)(感情如火,激荡如潮)
刚烈
善良
反抗
“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人物形象分析
窦娥
坚强刚烈、勤劳正直、淳朴善良、富有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
蔡婆婆
善良、逆来顺受、懦弱、动摇(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间接导致了窦娥的悲剧)
第一折:赛卢医为赖债欲杀蔡婆婆,被张驴儿父子阻止,张借机要挟蔡婆婆婆媳嫁与他父子,遭窦娥坚拒,怀恨在心。
第二折:张驴儿从赛卢医处敲来毒药,下在羊肚儿汤里欲毒死蔡婆婆,不料反害死贪嘴的父亲,遂以此要挟窦娥,并将其告上公堂。昏官县令贪财,判处窦娥死刑。
第三折:窦娥死前发下三桩大誓,毅然就义。
其他重要人物性格特征
张驴儿:
张父:
县令桃杌:
赛卢医:
自小不知长进,不务正业,吃喝嫖赌,无所不为。
不务正业,吃喝嫖赌,无所不为。
贪赃枉法的赃官、昏官,办事糊涂,作风武断,认钱不讲理。
表里不一,心术不正。
像窦娥冤这样一部戏,
你觉得在当时它会受欢迎吗?
玉仙楼的正官厅。阿合马陪大司徒和礼霍孙看戏。由于朱帘秀完全照原词演出,没有任何改动,阿合马气得吹胡子瞪眼。当窦娥唱“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时,阿合马大怒,下令停演。关汉卿、朱帘秀被押下。帘秀因念加上的词“何日苍天开眼,要将酷吏剥皮”,而被挖去双眼,押入死牢。
四、本折戏运用的典故有:
盗跖颜渊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六月飞霜
东海孝妇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补充材料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 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本剧主题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 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拓展延伸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
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愿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指天斥地 (怨)
决别婆婆 (悲)
三桩誓愿 (愤)
血溅白练
六月飞霜
亢旱三年
(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不分好歹
欺软怕硬
错勘贤愚
(对封建统治者的否定)
避见婆婆
倾诉真相
微薄要求
(淳朴、善良的心灵)
窦娥冤
窦娥形象分析
坚强刚烈
勤劳正直
淳朴善良
富有反抗精神
11、有人认为窦娥是善良的野蛮人,她的誓愿“六月飞雪,楚州亢旱”是一种报复,一种盲目的野蛮的报复,将一己私仇扩大至整个楚州之地,你如何认识这种看法?
如果不这样处理,就不会让读者体会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仇,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深化了主题,构成全剧的高潮,充满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这也是此剧家喻户晓的原因。
拓展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地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地生活着。
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金锁记》
不好。
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原剧的结尾好在何处?
思考:
1、 作者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美好的愿望。
2、 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
3、 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